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明祖孙 > 第35章 问题多多的京营

大明祖孙 第35章 问题多多的京营

作者:晴空一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9:27:21 来源:就爱谈小说

平则门是京城内九门之一,城门内为通往大内宫殿方向的平则门街,属于京城重要门户,在正统元年筑城之时,平则门进一步修筑了箭楼和瓮城各一,后来到了崇祯年间,兵部还在上面架设了整整六门红夷大炮,防御能力十分强大。

更重要的是,平则门瓮城之外还有一条宽达十五丈六的护城河,这也注定了闯军需要付出大量的代价来架设浮桥才能攻城,至于驱逐百姓来填河则根本不现实,因为想要把一条宽十五丈六深三丈的护城河给填起来,估计得把整个京城的百姓都填进去才行。

当然,由于平则门更容易成为贼寇的首选攻城方向,吴襄一直都是坐镇在平则门,还准备了两千余人守御,其中一部分人都是精锐家丁,因此当白广恩的大军从营寨当中出来时,很快就让吴襄发现了动静。

“敌袭准备迎敌”

一声凄厉的叫喊很快响起,大量的京营兵士们纷纷抬起头来,神色略带慌张地望着城下,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是没有真正打过仗的,眼下遇到了攻城战自然有些混乱,好在朱慈烺和吴襄前面的布置起效,一些老兵开始站出来稳定人心。

在吴襄的指挥下,很快便有几名士兵敲响了城楼上悬挂的钟,它代表着敌军开始正式进攻,大批大批的明军士兵躲在了城垛后面,他们身上穿着棉甲,手中拿着火铳还有弓箭,脸上带着些许紧张。

刚刚回到端本宫中的朱慈烺,很快也听到了钟声,他不顾李继周等人的阻拦,手持一柄长剑带着东宫护卫们朝着平则门的方向前进,而在这个沿途当中,也能看到一队队的士兵在朝着平则门的方向汇聚。

“千岁,还请速速回宫,叛军已经朝着平则门方向展开了进攻,末将奉总戎之命前来护卫太子殿下。”

新乐侯刘文炳率领一百多名家丁急匆匆地赶了过来,他神情中带着些许焦急之色,十分诚恳地望着朱慈烺。

朱慈烺轻轻摇了摇头,道“新乐侯还是赶紧去守东安门,防止叛军趁乱偷袭京城其他九门,到时候反倒大事不妙。”

为了更好的防守京城九门,朱慈烺先前曾经跟吴襄商量过,让一部分可用的勋贵和将领们带着各自的家丁,分值诸门,像吴襄守平则门,吴三辅带着刘文炳的弟弟刘文耀守永定门,英国公张世泽守永定门,刘文炳则是值守崇文门,其余各门也各有可以信赖的勋贵大将镇守。

刘文炳望了望提着长剑的朱慈烺,又看了看他身边的东宫护卫,只得长叹一口气,道“既然如此,还请千岁爷保重,一定要务必小心。”

朱慈烺微微点了点头,他不在多言,朝着平则门的方向赶去,而此时他已经听到了平则门上响起了隆隆炮声,很显然双方已经展开了交战。

赶到平则门的时候,吴襄正在城楼上指挥着红夷大炮轰击敌军,浓浓的白色烟雾升腾而起,却是将整个平则门都笼罩在烟雾之中,而城下的闯军方向亦有三门红夷大炮在发出轰鸣,这些火炮基本上都是闯军原来俘虏明军的战利品。

在炮声轰隆之际,大量的闯军兵士从营寨而出,他们推着一些盾车,还有一部分人抬着云梯,不过这些兵士大多都是原来明军的降卒,因此衣着甲胄依然是明军打扮,唯独阵后有一些兵士身着黄甲,紧紧跟在后面,似乎在监视着前军的行动。

等到朱慈烺上了平则门城楼时,吴襄不由得有些愕然,他连忙到朱慈烺面前高声道“千岁爷,这里危险,还请千岁爷速速回宫”

“我知此地危险,特来擂鼓以助军威”

朱慈烺并没有过多解释,而是挽起了袖子,走到了平则门上的一面军鼓前,双手持着鼓槌敲击起来,沉闷有力的鼓声很快就传出来,它一声一声地响着,而城楼上的京营士兵则似乎胆气有所回升,不再畏惧城下的炮击。

时间渐渐流逝着,闯军士兵也到了护城河边缘,他们准备通过架设浮桥的方式通过护城河,然而由于内城护城河实在太宽,一时半会根本无法通过,反而不少闯军士兵被城墙上的火炮、火铳以及弓箭命中,丢下了不少尸体在原地。

“咚咚咚”

随着朱慈烺擂鼓之声越发激烈,吴襄也不再苦劝,他咬着牙命令着红夷大炮进行发射,一旁还有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正在计算着红夷大炮和城门上其他火炮的发射角度,此人的名字叫做汤若望,原本是崇祯皇帝的造炮专家。

朱慈烺先前就知道此人的存在,但是短时间内他要处理的问题实在太多,因此根本没有正儿八经跟此人聊过,不过朱慈烺也明白这个汤若望是一个人才,因此他也被朱慈烺列为南迁人才名单当中,排名十分靠前。

“砰砰砰”

时间一点点流逝着,城墙上的明军士兵们开始自顾自地扣动扳机,参差不齐的枪声一阵阵响起,却是让朱慈烺暗自摇了摇头,很显然现在的明军京营士兵并不具备齐射的素质。

正因为如此,散乱的射击并没有杀伤太多的敌军,只有寥寥几十余人倒了下去,当然在其他的将官包括吴襄的眼里,这实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士兵们使用的鸟嘴铳没有炸膛事故,已经让他们颇为庆幸了。

说起来,虽然从表面看上去,明军、后金和大顺都在发展火器,可是任谁都不能理解的是,火器发展技术最好的并不是拥有广泛经验的大明,而是此时的清廷,他们不光具备了生产火器的能力,而且还能自主研发,质量上也比明军的好上许多。

没错,当初朱慈烺在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也有些不敢相信,可是直到他亲眼见到京营士兵手中用的鸟嘴铳的时候,才明白眼下大明火器制造是有多么的坑爹。

简单来说,原本大明制造优质火铳时,基本上都用钻孔法制造铳管,优点是使用放心,不容易炸膛,只有缺点便是对工匠要求极高,而且一个数量的工匠一个月也只能钻出一根铳管来,每年的生产量十分有限。

但问题是明末战争已经持续十几年了,所需要的火器数量自然是一加再加,而京城王恭厂一来产量有限,每年生产的火器自然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需求,二来此时朝廷处处需要用钱,导致兵仗局生产经费早就不足,像原料都没办法正常供给。

在这种情况下,王恭厂出于重重压力之下,只能用卷铁筒的方式来制造铳管,方便简单省心省力,但问题就是炸膛率极高,甚至到了后来,京营里都没有多少人敢用火铳,因为人人都知道,你可能不会被敌人打死,但是会死于火铳炸膛。

朱慈烺神情微微有些复杂,他一边擂着鼓,一边在脑海中叫道“老祖宗,看眼下这个状况,咱以后就算到了南京,这要处理的问题依然是一箩筐一箩筐的”

老朱笑道“你以为老天爷是让你来享福的吗”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