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其他 > 元配 > 第182章 临、行之二

元配 第182章 临、行之二

作者:石头与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9-13 16:16:53 来源:就爱谈小说

ad4

魏老太太临回老家前还千万叮嘱大闺女, 让魏金好好照顾陈萱, 毕竟, 大妹要跟他们一起回去, 使馆区这边儿治安虽一向好, 可陈萱怀着身子, 小丫头年纪还小,就剩一个刘嫂子了。魏老太太的意思是让大闺女过来住几日, 顺带照看孕妇。

魏年说,“住过来就不用了,有刘嫂子哪, 大姐你时不时的过来瞧瞧就成。”想着他大姐拖家带口的住过来,还不知谁照顾谁。

魏金嘟囔,“这有了身子真就是个宝。”说一回酸话, 对她娘她弟道,“放心吧, 我还能少过来呀。我得过来瞧小丫头哪。”

小丫头腆着小胸脯表态,“奶奶、爸爸、小姑你们就放心吧,有我哪”原本以小丫头的性子,最爱凑热闹,她听说爸爸奶奶要回乡,早把自己的小包袱都打包好准备跟着爸爸奶奶一声回老家哪。结果, 竟然被爸爸委以照顾妈妈和小弟弟的重任,于是,小丫头只好遗憾的留下来了

陈萱则是给魏老太太、魏年、魏银、云姐儿收拾了很多路上吃用的东西, 又给他们换了许多零钱,让他们路上用。因是扶陵回乡,一路上若是宿在哪县哪城,这棺椁一般就得寄在庙里,人到客店安置,所以必是双份儿花销。出门在外,财不露白,虽说要带着些大洋,也要有零钱,不然,你随手就是大洋也招人眼。要知道,在乡下,一家子的现钱都没有几块现大洋的。

陈萱买了许多肉干,这个坏不了,路上能打发时间。还有好几个洋水壶,夏天不怕喝凉水,陈萱也细细叮嘱了,路上记得跟店里要些热水放到水壶里,放凉了,喝凉白开。再有些夏天暑日常用的解暑的丹药丸药西洋药什么的放了一包。魏金都说,“你这也忒仔细了。你小时候还不是喝凉水长大的,也没事儿。”

陈萱道,“阿年哥不行啊,阿银也没直接喝过井水,那可太凉了。云姐儿年纪小,老太太上了年纪,都得注意。”

因夏天太阳大,魏年租的是有棚子的马车,这种车在时下叫“轿车”,是非常好的回乡下的交通工具了。再有雇的车行里托运棺木的人,一行也有十来人,就此驾着大车,回乡去了。

陈萱带着小丫头,还有魏金一家子,两位掌柜,一直送到朝阳门,看魏年一行人走远,此方折返回家。

待走上了回乡的路,魏年真是庆幸没让陈萱小丫头一道儿跟来。先不说这夏天的天气了,就一路的颠簸,魏年魏银老太太云姐儿都是在车上坐一时,然后下车来走一时的,不然真受不了这土路,太颠了。还有一路上的天气,越来越热。你下车跟着车走吧,晒。坐车上吧,颠。好人都受不了,何况陈萱这有身孕的。

魏银一路上直念叨,“天哪,这得什么时候才到老家啊”

魏年擦着额角的汗,“一会儿遇上商店集市的买几把伞,走路也忒晒了。”

魏老太太倒是老神在在,还说一儿一女,“知足吧现在条件好多了以前你爹他们出来给人当学徒,哪里有轿车坐,就是平板大车都没有,全是靠两条腿走的这轿车还不好,烧包云姐儿大妹都没你们话多。”

这车晃悠晃悠的,魏老太太硬是啥事没有,就是到客栈觉着人家床铺有些硬,吃的也不对口儿。好在这出门在外,魏老太太也就不甚讲究了。待晃悠悠晃悠悠的回了乡,魏老太太才说自己一把老骨头要叫颠散了,让李氏给她连揉了仨晚上才缓过劲儿。

李氏魏时接到魏年的书信就开始准备着了,魏时找风水先生给父亲点个上等风水的好穴,李氏则是给小叔子、小姑子、婆婆收拾屋子,准备用的被褥凉席。李氏见到闺女极是欢喜,摸摸闺女白净的小脸儿,先跟婆婆说话,“准备的匆忙,是我请了几个相熟的嫂子一块儿做的新被子,老太太阿银你们放心铺盖。”

“大嫂,不用这样麻烦,家里的被褥都能用的。”魏银把给大嫂和乡亲们带的东西拿出来,问,“大嫂,阿杰阿明呢”

李氏笑,“一会儿就回来了,他俩回乡后就到家里的学校当小先生了。”

云姐儿很想哥哥们了,说,“妈,学校在哪儿,我去找我哥他们。”

李氏道,“出门儿右拐,到十字路口再右拐,就是村儿里的小学。”

云姐儿就要去,魏老太太唤住她,“喝点儿水再去,不热呀。”

云姐儿说,“不热,奶奶,我去去就回。”

王大妹想着云姐儿头一回来乡下,有些不放心,说,“我跟云姐儿一起去。”

魏老太太这才不拦了,“去吧。”

魏银笑,“咱们阿杰阿明还真不错,都能当小先生了。”

“村儿里读书人少,像他们这读过洋书的就更少了,我去过一回,学里还是个老秀才在教些之乎者也。”李氏说着,把外间桌子上的一盘红杏儿端了进来,“阿杰阿明去教一教孩子们,也不收钱,他们还能复习功课,省得把以前学校里教的都忘了。县里有中学听说后,还想叫他们去县中学教书,他们说村儿里这刚开始教,他们这要去了县里,村儿里就又断了,便没去。”

“老太太尝尝这晚杏儿,后邻何嫂子给的,可甜了。”李氏把杏儿放到老太太手边儿。

魏老太太道,“阖村的杏树,就数咱们后邻老何家的甜。阿银你也尝尝。”招呼闺女也吃,待魏时魏年兄弟在村儿里城隍庙把老太爷的棺椁安置好,还有把赶大车的人安排着住下,谢过帮忙的乡亲们,回家后,魏时见过老娘。魏老太太看长子虽有些消瘦,精神却是比在北京时好不少,身上穿的也干净俐落,问他,“你这都好了吧”

魏时讪讪地,“都好了。先前发昏,叫妈你担心了。”

“好了就成。”当着李氏魏年魏银的面儿,魏老太太不好多训长子,嘀咕两句,问一回老头子的棺椁可安排好了,上佳的吉穴可点好了,远路过来,魏老太太上了年纪,就先回屋儿歇了。至于外头这些事儿,她老人家也就是问一问,有儿子有儿媳,哪里还要她老人家操心啊。

魏老太太这趟回老家,除了给老头子下葬,入土为安,就是各种接见乡亲朋友。以前魏老太太在乡下过日子那也是极滋润的,她嫁了个再明白不过的正经人魏老太爷年轻时离家赚钱,一心一意都是赚钱寄回家给妻儿过日子。在魏老太太没去北京前,见天儿的招呼着一帮相处不错的财主太太在家里打牌,每天早上的早点都是店家给送来,油条、包子、豆腐脑儿什么的,想吃天天有。

所以,要不是当初被绑架,魏老太太还舍不得去北京哪,她老人家在老家一样享福。

去北京这些年不见老姐妹们,这么一回乡,魏老太太得见见昔年的牌友儿老姐妹儿,跟老姐妹儿说她这马上就要跟二小子去那洋人地界儿见世面啦

故而,这老魏家自魏老太太回家,那每天都是街坊四邻不断。

这次回乡,原也是为了安葬父亲棺椁,这是要乡亲们帮忙的事儿,不然,魏家人丁稀,光魏家这几口人,就显得寥落了。这不论婚丧嫁娶,不分乡下城里,都讲究个热闹才好。

当然,魏家也是每天猪肉炖粉条儿的招待乡亲们,乡下不讲究什么七个碟子八个碗的,就一样猪肉炖粉条配大白馒头,便都说魏家实诚了。魏家的确实诚,其实,这是招待过来帮忙的乡亲们的伙食,可老家人也不太讲究,知道魏家伙食好,一村子都来吃。吃也不白吃,只要有空的,都过来帮忙。妇人们帮着洗菜炖粉条蒸馒头,男人们就帮着挖坟地,抬棺椁。老太爷下葬那一日,阖村的人都去了,办的大场面,魏老太太很是满意。

李氏知道陈萱有身孕的事,很为妯娌高兴。

魏年与大哥说起乡下的日子,说到出国留学的事。魏年道,“我这一走,起码得三四年才能回来。大哥,两处衣料铺子,都是爸爸攒下的家业。你现在好了,还是回北京吧。”

魏时道,“我在老家也挺好。以往都是混混沌沌的过日子,打小儿爸爸让学做生意就学做生意,到了关外,叫老傅把我往歪里一带,我立时就歪了。如今我这才算明白,咱们做生意,终归是小道。你看如今老家人过的日子,起早贪黑的劳作,仍是食不裹腹。我听说,今年夏天黄河泛滥,北京到处是逃荒的难民。咱们生意做的再大,救得了咱一家,却救不了这天底下千千万万的人。”

魏年心下一动,他乃机辩之人,立刻与魏年道,“咱们先自救,再救人。若天下皆是如大哥这般的人,则可救千千万万人了。”

魏时一笑,“你高看我了。”又对魏年道,“你跟弟妹、阿银他们出国,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才好”

“嗯,我听大哥的。”魏年道,“爸爸的事办的差不离了,大哥,这次咱们就一起回北京吧。”

魏时想了想,没有立刻应魏年。

魏年私下跟大嫂打听,“大哥回家都跟什么人在一起。”

李氏道,“经常去村南那里呆着。”

“村南都是些什么人”

“爱往外跑的人,不怎么正经种地,不是这村儿走,就是那村儿串的。”李氏同小叔子道,“你大哥刚戒烟那会儿,挺没精神的。倒是往村南跑了这些天,精神就越来越好了。这精神头儿一好,身子也就跟着好了。”

魏年点点头,未再多说大哥的事,而是道,“阿银跟大嫂说了花边儿厂的事吧”

都是一家人,李氏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李氏就是有些担心,“你们在时,我总有个主心骨儿,你们这一走,叫我管着厂里的事,我也不知道成不成。”

魏年道,“这无妨,大嫂先试着做一做,这几年,咱们有固定的客户、订单,大嫂管事账目都没问题。就是一样,大嫂回北京后学一些洋文比较好,这样以后做起国外的单子更便宜。”

李氏虽性子柔顺,却是个有主意的,道,“成,你们要都看我成,我就试试。”

“还有件事,想跟大嫂商议。”魏年想着把东单铺子交给李氏打理的事说了,魏年道,“这是阿萱的主意,我想着,王府井的老铺还是交给大哥,这东单的铺子,就交给大嫂。赵掌柜是咱家的老掌柜了,为人实诚,衣料的生意,咱家做了多年,都有以往的旧例账目可依。”

李氏思量片刻方道,“二叔你这要出国留学,是想出国前拉我们一把,你和二弟妹、阿银的心,我都明白。这两处铺子,都是盘给小叔你的,我们不能这样不明不白的就接过来继续做生意。有两样事,你得依我。”

“大嫂请说。”

“你和二弟妹都是厚道人,这第一样,当初小叔你是花大价钱盘下王府井铺子的,这笔钱,我们现在算做欠款,让你大哥写借条,什么时候还清了,王府井的铺子再算我们这房的。第二样,东单的铺子,我帮你们打理,可铺子所得,我一分不取。这两样你必要应我。”李氏肃容,看向魏年。

魏年犹豫,“这怎么成,王府井的铺子如此倒罢了,东单的铺子,大嫂费此心力,焉能分文不取。”

李氏一笑,“二弟,要事事都算的那样清楚,你给我置两处宅子私下又补贴了我们多少呢你跟二弟妹不过出国留学几年,我代你们打理生意罢了。咱们自家人,你要执意跟我分斤拨两,这铺子我不接。”

魏年只得依了李氏。

魏年暗暗想,他媳妇说他大嫂可接掌生意,果然是对的。他大嫂平日里话少,可这为人,寻常人断然比不得。

谈好生意上的事,李氏夫妻私下自然也有一番商议,魏时现在倒是肯事事听李氏的了。李氏便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北京的事,这正收拾着哪,陈二叔陈二婶就寻来了,他俩在陈家村儿听说了,魏家二房回乡了,可风光了,成天猪肉炖粉条的招待大家。就有些乡亲说陈二叔陈二婶,“你俩怎么也不去瞧瞧,真个大财主,听说萱儿他男人生得特别气派,有钱的不得了招待乡亲们吃的都是大白馒头萱儿可真有福啊你们这做二叔二婶的,魏老太爷下葬的大事,你们不去可不应当啊”

不得不说,真真是鬼迷了心窍啊

当初陈萱嫁到北京的第二年,这俩人过去打一回秋风,特无趣的回来了。如今竟是敢去招惹魏年,当然,陈家叔婶原是打着去看陈萱主意的,结果,陈萱没回来。见陈萱不在,二叔不忧反喜,想着陈萱那丫头素无良心,那年他们过去,只得了一口袋白馒头,半点儿实惠皆无。如今见着魏年,二人一看魏年这干干净净的清秀后生,就觉魏年好骗。当下跟魏年诉起苦来,说魏老太爷下葬他们不知道事儿,也没过来。家里日子不好过,如何如何艰难云云。

魏年正在跟王大舅王二舅说出国的事,要是王家人舍得,想带着王大妹一起去。

其实王大丫回家这几天,已经跟家里说过这事儿了。王家人倒没什么不乐意,王大妹这几年在北京,魏家厚道人家,又是亲戚,也没什么不放心。这次过来,主要是帮着张罗魏老太爷下葬之事。自魏时这一房回乡,王家也会时不时的过来帮着种地,除了春种秋收,平时田里也要除草浇水驱虫之事,也要有人打理啊,魏时李氏都不是这块料,便都是王家人帮忙。

这正说着王大丫一道出国的事,陈家叔婶就来哭穷的。

要是换个别人,哪怕是个远房亲戚,既是寻上门儿,看来都是老乡亲的面子上,魏年也不会不帮。毕竟,魏年不差这几块大洋。可陈家叔婶,魏年一见他们就来气。听着这夫妻俩一唱一和的诉苦,魏年心说,这夫妻俩是不是认为他智商低好骗啊

魏年可不是陈萱,还要想叔婶把她养大什么的,就闻夫人当年留下的嫁妆还有该分给陈家长房的田产,这些年田里的出息,十个陈萱都能好好的养大了魏年要收拾这对夫妻,简直不费吹灰,何况他昔年早有计划,只是一直未实行。魏年先是给老家村里小学捐了十块大洋修缮学校,然后,以陈萱的名义给陈家村儿的小学也捐了十块大洋修缮小学。然后,请陈家村儿的村长和有名望的乡亲长辈来家里吃了顿酒,说到自己的妻子,魏年道,“阿萱在北京,时时记挂着村儿里,她在北京有事,没能与我前来。我临来前,她千叮咛万嘱咐,让我替她捐了这十块大洋,还说我跟大家伙儿商量,这大洋可修学校。另则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当另有照顾。她说了,当初我岳父遗下的土地,悉数捐献村里,每年出产,就由村长和诸位长辈看着分派,不论打多少粮食,村里六十以上的老人,一人一份儿。这是阿萱的心意。来前,她写了捐献的协议,这上面签了字,按了手印。今日当着诸位长辈,我把这协议就交给村长了。”

村长还有些犹豫,“这不大好吧”

“并没什么不好。我来前,阿萱千万叮嘱我。再者,大家怕是不知道,现下男女平等,就是说男人的继承权与女人的继承权是一样的。我岳父去的早,膝下有阿萱一个闺女,故而,阿萱虽是女子,我岳父所遗,她悉可继承。”魏年笑,“我近日就要回北京,这件事就托给村长和诸位长辈了。”

魏老太太知道此事后说二儿子,“不理他们就是。”

魏年冷笑,“全当咱家是傻的,还敢上门儿来坑蒙拐骗到。这回不料理了他们,待咱们走了,还不得找到大哥跟前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