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实用主义者的爱情 > 第133章 第 133 章

实用主义者的爱情 第133章 第 133 章

作者:孟中得意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6 02:28:42 来源:就爱谈小说

hi小天使, 如果看到我就代表你的购买比例不足哦。 很明显,叶锋父母看不上她,还表面客套都懒得。

叶母的眼神, 好像费霓不是来见家长, 而是上赶着送礼求人办事的, 偏偏礼物微薄,她连看都不懒得看一眼。

没个百八十人上赶着来叶家送礼,养不出叶锋母亲这种不屑一顾的高傲态度。

叶锋的母亲虽然在医院工作, 但不是业务岗,所以她对费霓的傲慢, 也不是医生对病人的, 而是负责资源调配的后勤领导对巴结她的人的, 她甚至不需要说一个字,她只需要用一个眼神就能表示对对方的看不起。

费霓并不觉得自己如何高攀了叶锋,她和叶锋所差不过一纸文凭,如果能高考, 她绝不会考不到,即使她没文凭,也能自食其力,她身上穿的嘴里吃的都是自己一点点挣来的。但当谈婚论嫁两个人的条件放在天平上称量时, 对方家长明显觉得她不够分量。

叶锋突然向费霓提议“你上次不是说你用钢琴也可以弹沙家浜吗这儿正好有钢琴, 能不能让我饱饱耳福”上次听完沙家浜交响乐, 费霓说钢琴也能弹。

费霓马上接收到了叶锋的意思,他想让自己在他母亲面前露一手,以此证明他找的女朋友,不是他母亲想的那样上不得台面,虽然她只是个中学生, 是一个普通的车间女工,但她会弹琴,还会边弹边唱沙家浜的选段。

费霓是在学校里学会的弹琴,曲子都是用方穆扬姥姥捐的那架钢琴练的,中午,别人休息,她偷偷去练琴,偶尔也可以弹一些不太进步的曲子。那时候她想着,等她工作了,有了自己房子,一定要买架钢琴放在家里。那时候钢琴对她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她一天只有几分钱的零花钱,而一架钢琴便宜的也要几百块,况且她家太小了,根本放不下一架钢琴。她工作后,手里有了能支配的钱,信托商店的旧琴几十块就能买到,比一辆新自行车还要便宜得多,她终于买得起,但还是没地方。

于是她只能去信托商店弹琴,弹的都是很进步的曲子。信托商店的员工拿固定工资,客人买不买都不影响他们的工资,加上钢琴是大件,无法在光天化日下被偷走,所以他们对于来看琴的客人盯得并不很勤。费霓利用了这点,以看琴之名行练琴之实,由于她弹的曲子很进步,别人不耐烦也拿她买办法。自从上个月被认出后,她就不再去了。

费霓并不想弹沙家浜,尤其不想通过弹琴证明她配得上叶锋。难道她不会就该理所应当地受冷落吗

费霓笑笑“我现在不想弹。”

她看到了叶锋眼里一闪而过的失望,她因为这失望对他也有些失望。

叶锋的母亲把费霓的“不想弹”理解成“不会弹”,大概在学校里上过几节音乐课,就当成优点炫耀了。

“平时经常在家练琴”

费霓知道她是明知自己家里没琴故意让她难堪,但还是坦诚答道“我家没琴。”

她的眼神和语气没有一点儿不好意思。

叶锋母亲不再看报纸,嘴上的话也变得多起来“琴要一个星期不弹就手生了,这琴原先要给叶锋的姐姐做陪嫁,但她说她回家来也要弹琴,所以我们只能留着。叶锋姐姐结婚,叶锋出了不少力,电唱机电视机收音机的票都是他包办的。”

费霓开始觉得叶母后一句话突兀,但她马上理解了潜台词叶家嫁女儿妆奁丰厚,不仅要陪嫁钢琴,还要送电唱机电视机收音机,不像别人家嫁女儿,都指着男方出钱。

陈阿姨从厨房出来,叶母对她说“糖醋鱼先不要做,那是滢滢的拿手好菜,等会儿她来了要露一手。”

叶锋问“她怎么来了”

“我一直把滢滢当亲女儿待,这就是她自己的家,她什么时候不能来我倒是希望她能一直住在咱们家。”

费霓终于明白为什么叶家明明不欢迎她,保姆却一大早就在厨房忙活儿,原来是为别的客人。这个叫滢滢的女孩子应该是他们中意的儿媳。

叶锋此时也无法忍受他母亲的态度,但他不想和母亲直接冲突,便对费霓说“去我房间看看有没有你想看的书。”

他知道费霓受了委屈,但她脸上并没有委屈的神色,仍是很柔和的一张脸。这柔和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傲慢,和这种不动声色一比,他母亲直接表现出的傲慢明显落了下乘。当初打动他的也是这柔和,当他得知费霓在礼帽厂工作时甚至有些意外,到她家时就更加意外。她家太窄了,甚至没有他的卧室大,但他为了费霓,一而再,再而三地忍受这狭窄和逼仄。

电话铃响,听叶母的口气,是叫滢滢的女孩儿打来的。

叶母在电话里说,她特意留了荔枝,等滢滢过来吃。

费霓来了半天,也没见荔枝的影子。她记得自己第一次吃荔枝,还是方穆扬拿给她的,他说他们家人没人爱吃荔枝,再放下去就坏了。班里好多人都吃到了方穆扬送的荔枝,她是其中一个。

“不了,这个点儿我也该走了。”人家不欢迎自己,费霓也懒得再留。

“不是说好在这儿吃饭吗等吃完饭,你想去哪儿,我陪你一起去。”

“我回家吃。”

叶锋还要再挽留,他母亲开了口“既然人家有事,就不要勉强了。”

叶母此时脸上终于有了点儿笑容,她指了指费霓提来的点心和茶叶说“这个你还是带回去给你父母吃吧。”

费霓也没推辞,直接拎起了点心匣子和茶叶罐,转身转到一半,费霓突然说“茶杯里的茶我没喝,您直接倒了,不用特意消毒了。”

刚才阿姨倒茶,叶锋和他母亲都是白瓷,特意给费霓用了玻璃杯。

费霓走得毫不留恋,叶锋追了出去。他拉住费霓的胳膊,用半是挽留半是请求的语气说“回去吧,就当给我一个面子。”

他的爸妈可没给她一点儿面子,但费霓不想戳破这件事,她仍是笑着“我还是喜欢吃自己家里的饭。我要是用了你家的碗筷,你妈妈还得特意消毒,那多麻烦。”

“杯子是陈阿姨随手拿的,不是你想的那样。”

“没什么,讲求卫生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她也不知道我有什么传染病。只是她没必要做得这么明显,生怕我不知道。”

叶锋明知他母亲是故意的,仍坚持说这是一个误会。他不希望费霓和母亲闹得太僵,毕竟将来结了婚,还要一起住。如果他结婚后坚持搬出去组织小家庭,单位也会给他一间房,但是他在家里房子完全够住的情况下,还和别人去争有限的房子,对他的名声不利。何况家里的条件比外面好太多。

费霓不想再和他争,声音里掩饰不住的厌倦“对,你妈不是故意的,你回去吃饭吧。”

“不是说好了一起吃吗去吃西餐吧,我请你。”

叶锋没和家人打招呼,就跟着费霓下了楼。

见叶锋真要和自己一起走,费霓的语气和缓了些“你回去吧,我今天不想在外面吃。”

“你去哪儿,我跟你一起去。”

“叶锋,我觉得我们都应该重新考虑一下。”

“我没什么可考虑的。我妈的态度不代表我的态度,以后和你结婚的是我,不是我父母。你因为他们否定我,是不是对我很不公平”

叶锋长了一张适合做丈夫的脸,好看得很可靠。他在无线电工业局做科长,在这个电视机电唱机收音机都要凭票买的时代,多的是人求他办事,但他脸上没有一丝盛气凌人的劲儿。费霓觉得他和他的爸妈还是不一样的,她决定再给他一个机会。

费霓最终还是和叶锋一起吃的饭,在她和方穆扬第一次去的那家馆子。

费霓看了好几秒,才确定离她两桌的年轻男人是方穆扬。

她很清楚他长什么样,她想不通的是他怎么又来这儿了。坐他对面的是一个穿蓝色便服的男人,头上的白发表明他至少五十岁以上。

方穆扬也看见了费霓,两人对视了几秒,是费霓先避开的。

对面男人问方穆扬“看见熟人了”

中年男人姓傅,是出版社的负责人,也是方穆扬妈妈的老同学,出版社下面有一个工农兵美术创作培训班,市面上有影响的连环画大都出自这个培训班。

“一个朋友。”

方穆扬叫来服务生,为费霓这桌加了一个奶油烤鱼一个罐焖牛肉还有两盘冰淇淋。

他对服务员说“加的这些记我的账上。”

傅社长问他“要不要过去打个招呼”

“她现在未必想理我。”

傅社长不由得对这位方世侄多了一分佩服,这十年物是人非,只有方穆扬,受贫下中农教育了这么多年,仍是浪荡公子哥儿的做派,今天手里有两个钢镚儿,绝不留到明天。人家不想理他,也要特意给人加菜去招惹人家。

他很想和方穆扬谈谈他的母亲,当年他和他的母亲是大学同学,她请他到西餐厅里吃东西,那家餐馆比这里的菜品要地道得多。往事有太多避讳的地方,许多不适合在公开场合讲,于是只能挑挑拣拣。

多年来的沉浮养成了傅社长私下说话绝不让无关人士听见的习惯,他的声音准确送到了方穆扬的耳朵里,第三人却听不清他说的是什么。

“你爸妈当初嫌家里知识分子太多,就想让你初中毕业后去当工人。你如果能进工厂也算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傅社长说的都是真的,但他没点明的是,方穆扬现在去培训班,只能是知青的身份,随时可能回到乡下。如果先去工厂当工人,再调到培训班画连环画,就是另一番情形。

“培训班不能给你宿舍,你看能不能让知青办帮你和房管局反映一下,让他们把你家原来的房子划一间给你。”

但凡提前一年恢复高考,费霓有别的机会改变命运,她就不会跟方穆扬结婚。

费霓是家里第三个孩子,她打小身体不好,大哥二姐都惯着她,三个人分一个苹果,她一个人就要吃一半。

哥哥高中毕业后响应号召插队去了内蒙,本来他可以顶替父母进厂的,但他舍不得两个妹妹吃苦,家里最多两个进厂名额,他得留给妹妹。费霓的二姐顶替爸爸进了纺织二厂,过了两年,费霓顶替妈妈进了制帽厂做帽子。

费霓工作后,每月的工资粮票除了给家里交伙食费,剩下的都攒起来。遇上认识的内蒙知青回乡探亲,她就把之前攒的钱和粮票拿出来,去商店买普通饼干,论斤买,分开装,一斤一个铁罐,罐子用做好的新衣服包着。剩下的地方粮票也换成全国粮票,请人随饼干衣服一起给大哥捎过去,她还贴心地给大哥捎了新毛巾和香皂,让他洗脸用。大哥每次来信,都说他能吃饱,不要再带饼干给他了,周围一堆饿死鬼,还不够分的;粮票也不要给他,他自己有饭辙;衣服更别寄了,一年也洗不了几回澡,好衣服纯属浪费。

大哥当知青的第六年,费霓的二姐结婚了,和纺织二厂的一个同事。爸妈都没意见,只有费霓不同意,怕二姐嫁过去吃苦,姐夫是家中独子,父亲早年就没了,和一个瘫痪老娘住在筒子楼的一间小房。

二姐说有感情比什么都重要,费霓说感情是精神层面的事,她不和他结婚也可以一直想着他,但她的身体不能和瘫痪的老太太常年住在一间房。费霓这套精神物质分离理论并没打动感情至上的二姐。二姐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小妹隐藏在清纯面孔下的势利。

二姐还是和会计结了婚,费霓用她攒下的布票买了一块布料,那料子她一直想买又舍不得,如今她一狠心买了,和之前收藏的扣子做成了一件连衣裙和一件衬衫,作为二姐的新婚礼物。

原先一家五口挤在十几平米的筒子楼,一间房被隔成两间,费霓上了初中,家里就开始按性别分房间,她、二姐、妈妈住在里屋,爸爸和大哥住外屋。大哥插队二姐结婚后,家里终于不那么拥挤。父母心疼小女儿,把里间让给了她单独住,老两口住在外面。

厨房和厕所公用,去水房洗个衣服周围也是一堆人,在人群中沉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费霓被动学会了和人寒暄。

她最受不了的是菜籽油和猪油混合的味道,每次晚饭时间,这股味道都要从过道飘进来,钻进她的鼻子。

只有书能给她一些安慰。书店卖的书也就那几种,她从收废品的老爷子那里淘来了大学课本,翻烂了以后就开始背词典。英文词典和俄文词典,她甚至能从例句中找到趣味。有一次,她竟从一堆废品里发现了莎士比亚。看书是她唯一的乐趣,书里并没黄金屋,即使她从小到大从没考过第二名,但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就是没她的份。天一亮,她还得在制帽厂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个样式的帽子。有时她想,还不如插队下乡,至少乡下很大,不会这么挤。

宣传里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她听说乡亲们并不欢迎知青们去乡下和他们抢粮食吃。她的大哥在乡下连温饱都是个问题。大哥已经插队七年了,回城没有任何指望。她给大哥写信,让他好好努力,争取拿到工农兵推荐入学的名额。

不上班的时候,费霓除了看书,都在踩缝纫机帮人做衣服。用挣来的钱和换来的布票,给母亲二姐做了一件的确良衬衫,帮父亲买了两双尼龙袜子,还给大哥做了一条布拉吉,让他带走送给村支书的女儿,以加大获得推荐入学的几率。她把洗发水雪花膏香皂都留着让大哥送礼,自己用肥皂洗头。

厂里领导跟她谈话,说她有机会调到厂办。后来就没信了,是有人调到厂办,财务科科长的女儿一个把“澄澈”念成“登辙”的人。再过了些日子,科长女儿被推荐去上大学。费霓继续在制帽厂做帽子。

自从取消高考后,大学里多了许多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半文盲,费霓忿忿地想。但如果让她和这些半文盲去当大学同学,她乐意之至。

并没人给她这个机会。

尽管她会英俄两门外语,会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还自学了微积分,也没人推荐她去上大学。而如果别人知道她在看莎士比亚,反而会将她作为落后分子的典型。

她在报纸上看到有一个女孩子,两年里一直坚持在工作之余护理同厂意外致残的青工,女孩子在厂里评了先进,获得了推荐上大学的资格。

费霓并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如果能去上大学,她也愿意尽心尽力自费去照顾陌生人。

她厌倦了每天都做帽子,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费霓想起方穆扬,也评上了先进,她决定去医院看看她的同学。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