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好婆婆好岳母[快穿] > 第49章 好吃懒做的婆婆(02)

好婆婆好岳母[快穿] 第49章 好吃懒做的婆婆(02)

作者:传山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6 03:37:36 来源:就爱谈小说

“有, 同志想看多大的房子我们这边有好几家都要卖房”现在还是有不少离开,大户人家出国,去港岛那边的。毕竟解放才几年, 还有一些人选择离开,或者一些在动乱时来到这座城市的,回老家的城市等等。

外地人见形势真的稳定下来,离开回去老家的不少。

“都去瞧瞧可以吗”

“可以,我让小陈带你去。”严主任从抽屉里面拿出来一串钥匙,递给小陈, 眼睛去看着玉珍, “有些人家还住在里面, 不影响你看房。等买卖达成,他们才搬走, 还有些早就没有人住, 委托我们卖房。

价格小陈都是知道的。

“谢谢同志。”

玉珍与小陈一起离开,小陈是个年轻的小姑娘大约是十九岁左右。瘦瘦高高, 五官长得一般, 但眼睛特别的明亮清澈。像是镶嵌在平凡脸上的明珠。让她整个人都生动了起来。

一路上与小陈姑娘一起聊聊天,也说了自己是临浦机器厂的食堂职工,是帮几个要分家的儿子买房,儿子们自己出一些,自己填一些, 似真似假的说了一些家里的情况。

儿子自己出一部分钱都是假的。分家却是真的, 第一个学徒的工作给老大,以后有机会就给老二,然后老三。

老四老五指望他们自己读书然后招工进厂,找工作。

看的第一座房产, 就是以前白家卖的小楼房,玉珍站在院外,摇摇头,“不看这房,以前我在白家做过事,知道这套楼房 ,我家孩子多,怎么分啊”

小陈诧异的看了眼玉珍,“董同志在白家做过事。”下人那两个字,都有意识的避开,没有说出来。

“嗯,很多年前,我十七岁结婚以后就没在白家做过事。我夫家与白家是远房亲戚,已经出了五服的那种远房,我家就住在郊外的村子里。

不过白家富了几百年,我家穷了不知道多少代。”她刻意说了出来,这点事瞒不过的,估计附近还有在白家做过事的前下人们。

还不如现在大大方方的说出来。

“噢噢。那离开白家很多年了。”

“对,二十多年了。”

小陈明白了,“董同志我明白你的想法了,我们去看看那片江家的房子,那片不只是江家卖房,那是一处大杂院,前后几家都要卖,也都是私房,那几家人都是外地来我们这边的,都是动关系把工作调了回去,以后也不会再来,他们有几家已经离开,还有江家还没有离开,我们居委会帮着他们卖掉房子,然后把房款给他们汇过去。

你要是想要几个孩子都有房子,就那处大杂院最适合。等江家一走,院子都空掉了。那院子也是几十年前新盖的,盖的不是古代的那种规制院落,不过更加的适合居住。”

小陈姑娘很熟悉的介绍,大杂院她来过几次,加上又是附近长大的,还是蛮熟悉的。

“那去瞧瞧,远不远”

“不远,就在我们这条街的后巷,后巷的房子全是后面盖的,屋前的路比前巷,中巷的都要宽很多,就像是前街的大马路那样宽敞。”

南风街,分为前街后街,还有前巷,中巷,后巷等,面积蛮大。

说话时,已经走到了江家所在的大杂院,走进去,确实不是古代的那种规制的院子,但里面房屋都还蛮新的,说明以前的人家维护的好,整整齐齐的。

江家的老人很热情,儿女都在省城上班,在那边安了家,他们要过去那边给儿女带孩子,以后也不回来这边,现在就等着卖掉房子再走。

江家二老比玉珍大十来岁,三人老哥哥老嫂子老妹妹的,还称呼的蛮亲热。

老太太拉着玉珍满院子的溜达,“我们这座院子,是以前一位在当铺做事的掌柜的盖的。他家里孩子多,就盖了大院子。盖的时候也给孩子们分了各自的住处。

老大家几间房,老二几间房,都是正房一排三间,布局一样,中间是堂屋,两侧是住人的房间。房间左右东西厢没有住房,但一边是厨房厨厨房隔壁还有一间放杂物的房间,另外一边是洗澡间与茅厕,虽然说是茅厕,可就是在里面放了恭桶。其余的也没有什么。

我们院子里,一共前后左右有八套这样的。是分成两排,一排四套前后与隔壁套都是没有院墙遮挡,只是前后加上中间有走廊,中间的走廊一通到底,一共两米五宽,前套与后面一套中间隔着一个院子不影响采光。当初那位大掌柜的盖了八套这样的,他自己留了左边的这四套院子 ,还有四套是他拿出来卖的。

当时他卖的都是一些外地来这边落脚的人,近几年,形势稳定以后,陆续的搬走了。那位大掌柜的早些年去世,他的后人们也搬走了 ,卖掉了四套。

说白了,就是一个院子里有八套平房,院子里还有一口井,就在最前面的两套房子中间,前几年,我家找人装了压水的,现在是压水井。”

老姐姐说的明明白白的。

一套套的看,玉珍检查了屋内的一些情况,都蛮好的。问了问价格,手中的钱,能全买下。因为都是外地的人,走的时候,大件的家具都没有带走,贵重的大件家具,估计是卖了。

料子一般的,又蛮旧的,就没有卖掉。

江家的房子尤其保管的好,屋内的陈设家具都是不错的,他们家的家具也带不走。

愿意折价低价卖给现任的接手的房主。

心中是满意的。

与小陈走了出去。

路上她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要前面六套房,最后面的两套她不要。但现在她钱不凑手,需要回去借或者卖点东西。

她想着,还得去下明面上的银行,卖两条大黄鱼,不然万一有人搞事查自己,可是很麻烦的。

小陈理解的说,“那是当然,六套房可不是一笔小数字,需要凑借也是正常的。”

她扯出一抹苦笑,“这下连棺材本都要动了,我要把我男人留下的东西都要卖掉。那是他以前救人得来的,早些年我一直不舍的动用。

加上家里攒的那点子钱,估计家里一下子要耗光。”

小陈却没法接话,也很羡慕。在她看来倾家荡产也值得,一下子六套房。

看完房 ,玉珍就回了家,走到半路,悄悄的望布兜里面放了三盒菜,两盒红烧肉,一盒酸豆角肉沫。

晚饭后,全家开会,玉珍说了今天的奇遇,还有宣布学徒工作给老大的事情。并承诺已经只要有机会把老二老三也弄进城。

至于买房子的事情,暂时没有说。

家里炸开了锅,比昨晚让大孙子少东去读书还要炸。

第二天一早,背着背篓进了城,宝箱里还放着昨天在村里开出来的转户口迁移证明。

玉珍进城直奔银行,先是兑换了一条大黄鱼一些大洋还有一条小黄鱼。

接下来的两天,她忙的要死,六套房办当下的房产证明,家里五个孩子,加上她一人一套,直接路在五个孩子的名下,给自己与五个孩子转户口。

还要去厂里办理一些后面转户口以后的手续。

抽空的,还收拾六套房子,请来了匠人加固,还有补补瓦片,以及一些房屋的窗户全换成了玻璃窗,以前的不全是玻璃窗。

她到处淘换玻璃,旧的只要没有裂的也换。

废品收购站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来来回回腿都遛细了,还有二手家具店也没有少跑,旧式的玻璃窗是整个都可以拆卸下来的。

七天的时间,她做了不少的事情。

小闺女转校进城读小学,老大带着少东也转学过来城里。老大与她的房子都是最前面的,一人一套,暂时老四老五跟她住。

那两套房也不打算租出去,有些房租出去容易收回来难。

第八天的一早,玉珍早早的连早饭都没有做,就带着老大去上班,昨天,就给老大办理了手续。今天直接去食堂就可以。

三个孩子去了学校读书。

进到食堂,刚进去,就看见向师傅早早的就到了。“小董,今天来上班了。”

向师傅笑眯眯的,在他身边还有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腼腆的望着玉珍笑。

玉珍明了,是向师傅的孙子向伦,提前来做学徒的,人家不是占的招工的名额,是接他爷爷的班,提前几个月来上班学习而已。

她也忙扬起笑容,与向师傅打招呼,“向师傅早。”

接下来就是介绍,食堂厨房里,还有三位大师傅刘华,罗钱,周长青,以及两位学徒小工郭勇,魏金龙,还有三位打杂的女性孙小梅,龙桃,秦红。几位女性是负责摘菜,洗菜的工作,还有打扫食堂与厨房的工作。

“向师傅 ,今天的早点需要我做些什么”

厨房里是向师傅说了算,工作也是他安排。“今天的早点,不要你忙活。我们厨房做早点都是轮班的,今天是刘华做早点,他带着两个学徒一起做。

你第一天先看看熟悉熟悉就是,等过几天才轮到你。你看看一般早上要做些什么早点就是。

对了,我家孙子还没有拜师,他可是跟你,我们新社会新风气,不搞封建迷信那套的拜师,但给你倒杯茶还是要的。你觉得咋样”老爷子要马上定下孙子与玉珍的师徒名分。

“行,那就倒杯茶 ,然后我们开始一天的工作。”承了向师傅一个大人情,定下师徒名分的事情,就不能推迟了。

厨房里忙碌着,玉珍看了看那边正在做早点的刘华师傅带着一位小工忙碌着。玉珍看了眼,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问了向师傅中午做什么菜,做什么饭,大米就别想了,北方大多数吃面食。

向师傅看了眼放菜的架子,与竹筐,“中午的主食是三合面馒头你带着他们两个做一道菜,就做一道土豆,至于土豆怎么做,小董你看着做就是。”

“行,一般中午要做多少个馒头或者包子之类的”玉珍没有经验,也不知道要做多少个。

向师傅说了个数字,玉珍明白了。点头招呼儿子大河与徒弟向伦,“跟着我来,我教你们怎么和面,怎么发酵,虽然你们可能都会,但想要做的比家户人家的好吃,比外面卖的好吃,也是有技巧的,我教你们,自己要注意。”

两人幸喜,“是。”第一天就开始学习做面食,很难得。

洗好特制的大面盆,轻声的教着两人。那边一位打杂的女同志也走过来跟着学习。每天早上很早就要有人来上班,需要有厨师有帮工有杂工值早班,到了晚饭时,他们也能提前下班。

远处的另外一位上早班的学徒工虽然隔的远,也竖起耳朵在听。他有工作无法走过来听,甚觉遗憾。

玉珍把小诀窍教给两人,还有手法,但他们也是第一次,得慢慢练。

面和好,在那静止的时间,玉珍指挥两个帮着一起洗提土豆,削土豆皮,这些他们都要自己做,等下就是教他们切菜,这是难得的机会,切土豆能锻炼刀功。

忙里有序,安排的井井有条,玉珍的做法,向师傅看在眼里,频频点头。

没多久,食堂的现任主任背着双手走了过来,“老向,中午有座客餐,一共十人 ,餐标十五元不算酒水。”

向师傅走到一边拉着主任走到玉珍身边帮忙再次介绍,“主任,今天中午的客餐给小董做怎么样”

那天试工时留出来的菜,主任是吃过的,点点头,“行,你们自己安排。我不插手,十二点二十开餐,你们看着时间做。”

他现在基本不管事,做做上面的通传,去交涉领粮食,食材,油盐调料,都是带着下一任的主任张香莲一起去的,帮助张香莲与需要打交道的几个单位建立联系。

后厨里一共有十个大灶台,还有几个小灶台还有不少搁置各种食材的架子,后面一排一长条洗菜的水池,不少水龙头。

后门隔壁的房间很大,后厨的会议室也是休息室。玉珍看了眼,打算以后带把躺椅过来,午饭后可以休息。

向师傅没有说话,只是笑着点头。

在客餐备食材的架子上,玉珍转了几圈,挑选食材。挑选好食材 ,一切都是她亲手做,儿子与徒弟现在还不能让他们经手客餐,连切菜他们都还切不了。

那边面团醒好,玉珍开始投入新的忙碌中。

一整个上午,她都没有闲过一口气,倒是村里老家那边,她的家里围了不少人,一群人围在她家里,正在问她的大儿媳妇,“玲子,你婆婆真的进城有了工作”

苏玲看了眼两位妯娌,声音很轻,“嗯,之前娘认识的一个人给介绍的,那厂里正好招人,我娘她去试工一下子试上了。人家厂里看上了。”

她不敢大声,不远处的两弟妹还心里不乐呵,成家的三个儿子就自己男人跟着进城了,有了个临时工的工作。老二老三还在家里种田,男人走之前再三让她别嘚瑟 ,可她是嘚瑟人吗不是,她现在带着小儿子在家里老实的很。

一点也不敢嘚瑟,不过心中当然是得意的。

“哟,你婆婆可是好本事,居然能摊上这么好件事。那你婆婆认识的那人是个男人吧”这话就有点不怀好意。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不只是苏玲一下子冲过来抓住了说话女人的头发,另外一边的二儿媳田华也冲了过来,一把抓住不怀好意的女人的头发,大声的辩解,“滚犊子,什么男人,你个老娘们儿居然敢坏咱家的名声,我撕了你的臭嘴。

告诉你吧,给我娘介绍的那人也是以前在白家做事的李小丽,她给我娘介绍的,不信你去问问那李小丽,去问问那厂子的门卫室,人家都是证人。你上嘴皮一碰下嘴皮,我家的名声就毁了。

你安的什么心滚你的犊子,不要来我家。”

田华骨架子大,如果有肉,就一定是个身强体壮的大体格子。全家的女人中就数她力气最大,当然只是目前。之后应该是玉珍,她正在开始修炼古武。

其余的一群嚼舌头被田华嚎的也吓的不轻,倒是有一位是玉珍的夫家大嫂,她安抚众人,“别怪我侄媳妇薅人打人,毁人名声那可是缺了大德。弟妹走之前特意把我们几家聚起来说过,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过,虽然介绍的人不是怀的好意,原本是想看我弟妹的笑话,可我二弟妹手艺真不错,还知道抓住机会,架着那人就去了厂子里,自己试工也试上了。

原本只是说介绍二弟妹去做切菜的小工,可二弟妹手艺好,人家领导尝了她做的菜,与老师傅商量以后,当下就决定让我弟妹做大师傅,还是正式工。

还给了弟妹一个学徒的名额,这才带了大河一起去。

你们啊,可别再外胡说,孩子他叔玉珍丈夫去了以后,弟妹心里难受,也不大管事,也不爱出门走动。全村都说她变懒了,可谁知道她心里难受。

她不是天生懒,只是伤心难过才那样,前些日子,她自己想明白了,自己走了出来

就她那么看重少东他爹,哪里会有其他的想法。你们的嘴可积点德吧”

之前玉珍在离开前聚集了丈夫的亲兄弟姐妹几大家子人,剖析自己变懒的原因,此时被大嫂拿来一顿说,一下子,好吃懒做的名声被三百六十度的逆转。

别人觉得她真不容易,与去世丈夫的感情还是蛮好的。以前都是冤枉她了。

周围的几位妇女点头,“难怪,我就说玉珍咋就一下子变了,以前也不懒啊,怎么一下子就懒成了那样。”

“对对对,以前玉珍姐可勤快了,虽然干地里的活不是那么利索,但也不错的,也不偷懒,该做的还是都做的。”

郑大嫂叹口气再次说,“对,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理解。也不明白不知道弟妹咋了,那时候该劝的也劝了,可弟妹就收不开口辩解也不动弹,劝了几次我们也就不劝了。

现在想来,我们都没有想明白,冤枉了她。二弟妹可不是像我们一样大字不识的女人,她可是识字的,一手字也写得不错,年轻的时候还去过大城市的人,她怎么会突然变懒”

此时,一群妇女都想起来了,人家董玉珍是大户人家的丫鬟出身,打小跟着大小姐一起长大的。

论见识满村的女人都不如她。

一群人也没有去想,变懒与有见识有毛关系,还跟着点头。还恍然大悟。

玉珍忽悠郑家人,郑家人忽悠村子里的人。有点传销的赶脚。

村里许多人都羡慕,谁不羡慕啊,村里最好的房子之一现在住着董玉珍一家人。另外有一处小地主家的灰墙黛瓦的宅子,归了村部。

那家小地址家里的孩子,做过坏事早就死了,地主夫妻也在解放前就死了。后来房子就归了村里。

现在董玉珍刚醒悟就找到了城里户口才能找到的正式工工作,还带走了一个儿子一起去上班,全村的人羡慕嫉妒恨啊,可又没有别的法子,总不能去抢人家的工作吧。

只能私底下的说些难听的话。

在地里干活的二河三河身边也热闹,隔壁地里的人总找他们说话打听。

兄弟两挥汗如雨,忙着呢。哪里有时间搭理那些人。可不搭理不行,不搭理人家会阴阳怪气说一些怪话,说他家里还没有发达就已经开始瞧不起人。

过几天就要秋收,兄弟俩正烦的不行,家里差了大哥那么一个劳动力,靠他们两个会要累死去,时间也要多拖延两三天。

在家里人忙碌的时候,中午已经表演完个人秀的玉珍 ,坐在后厨看着大家打菜。

一群明显与本地说话声音不同的专家,技术工们一口普通话,边打菜边问,“什么时候有糙米饭吃。”

向师傅亲自站在窗口回答,“有的,明天中午有,但不能天天有。”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