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其他 > [红楼]当爹那些年 > 林如海(3)

[红楼]当爹那些年 林如海(3)

作者:浮笙调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9-13 17:50:42 来源:就爱谈小说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贾敏已经要生了,肚子比起林如海记忆里的大了一圈,产期也推迟了一个多月,如今生产已经足月了。

这段时间里乔喻也在查铃铛上秘药的来源,可惜进展不佳。贾家倒是个漏子,但是这样的秘事是绝不会漏的。甄家那边各方钉子很多,他只能谨慎行事。之前那封折子递上去一直没什么动静,直到两个月前他才接到了通政司传来的密折,上面只有两个字,盐政。

乔喻了然,这位皇帝一方面是想告诉他江南的通政司已经有一部分拿到手了,这算是展现实力。一方面是叫他把住盐税,压制住甄家,相当于叫他拿盐政做投名状。当今能用的人还是不够,有他投诚能省很大的力气。

这位当今是个能人,更难得的是心系百姓,如今是初上位才显得捉襟见肘,即便没有他,最后依然能赢。因此,向当今投诚是必须的。只是凭借原身现有的势力,并不足以动盐政。毕竟甄家吞盐税原就是为了送给太上皇的,只是暗地里贪了很多,而太上皇不知道而已。

如今仍是太上皇占据上风,得罪当今要凉,得罪太上皇,估计凉得还更快。乔喻思来想去只能从甄家入手,想办法让甄家顶个锅。

甄家当年曾四次接驾,奢华过费,造成了织造上数额巨大的亏空。因此太上皇才又将两淮巡盐御史一职给了甄家,好让甄家填补,甄家算得上是“奉旨贪污”。然而贪污这种事开了头就收不回来了,甄家越拿越多,直到如今不在盐政上了,依旧收受盐商贿赂,截留大量盐税。

乔喻大致算了算,以甄家这些年的积攒,如今绝对可以称得上富可敌国。想来太上皇再慷慨也接受不了臣子比自己还有钱,况且甄家的亏空至今未曾填补到位,国库欠银也未归还。虽然甄家挪用的更多是织造上的,但是太上皇绝不会去特意区分。

乔喻查过账目,在甄应嘉以前,两淮盐税每年至少能收上800万两,多的时候能达到千万两,除去上交国库的500万两,留下的一大部分会流进皇帝私库,剩下的用于盐政上周转。

这也是盐政上几乎都是皇帝心腹的原因,太上皇信任甄家,然而实际上甄家截留到自家口袋里的绝对不比上交的少多少。只是因为甄应嘉兼任通政使,又有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也是通政司出身,两家同气连枝,这些消息都被扣下了。又有其余利益相关者一同隐瞒,太上皇并不知情。

乔喻的目的就是打破太上皇对甄家的信任,只要砍掉甄家伸到盐政上的手,就足够喂饱两个皇帝了。

死道友不死贫道。乔喻反复思量过后,决定暗中推动。这样的事情向来是瞒上不瞒下的,太上皇和当今不知道,不代表他们下面的人一点风声都没听到。即使都是太上皇一派,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将消息送给太上皇一派的人,既省了力气,还能避免被惦记上。不过乔喻还没来得及动手,贾敏就生了。

贾敏是六月六日清晨发动的,正午时分生出来。新出生的小婴儿健壮得很,刚接触空气就嚎啕大哭,中气十足,听这声音就知道在娘胎里过得很好。

乔喻没进产房,这几个月调理下来,贾敏不说健壮如牛,生个孩子绝对没问题。只是如今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这会儿坐月子简直是遭罪,贾敏整个人都蔫了,生了以后就没给乔喻看见人。

家里虽然多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娃娃,乔喻的生活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毕竟用不着他亲自带孩子,每天看上几眼已经是关照的表现了。况且他对这个整日里除了吃喝拉撒就是哭的混世魔王也没辙。黛玉倒是很喜欢,每天都和乔喻数弟弟今天哭了几次,乔喻哭笑不得。

由于林家没什么亲朋好友在扬州,加上现在局势混乱,洗三和满月便都没大办。等到孩子满月之后,乔喻的布置也已经差不多了。原身林如海手段不差,要不是后来心灰意冷,甄家的结局绝对不止抄家。

林如海联姻贾家,太上皇这边许多不太要紧的事情不会刻意瞒着他,加上林家祖籍姑苏,在金陵也有许多产业,因此消息很灵通。

前世林如海死前手里就握着甄家许多罪证,比如纵容奴仆强占良田、逼死人命;内宅女眷放印子钱、包揽诉讼等等,这些对于甄家来说甚至都算不上大罪。致命的是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还有转移财产。

其中转移财产一罪却是当今后来才查到的,甄家瞒得紧,这笔银子最终也没能追回多少。而甄家抄家时由于没抄出太多东西反而得到了同情,减了罪,又有一干老臣周旋,最后只是革职并没收财产,甄家众人还得到了一个庄子过活。

不过这回就不一样了,大概是因果报应,甄家碰上了乔喻,手里不但有甄家大大小小数桩案子的罪证、截留盐税的账目,而且还查到了一个私底下的庄子,没挂在甄家人名下,却藏了甄家大量现银。这个消息捅出去,稍微有心的都能猜出是怎么回事。

乔喻反复筛选过后,将目光对准了同为太上皇侍读出身的萧同明。

萧同明此人性情孤高耿介,不好相处,但是对太上皇十分忠心,是太上皇放的另一双眼睛。只可惜能力不足,不如甄应嘉之父官运亨通,又瞧不上甄家卖女儿的行径和张狂的作风,与甄家不甚亲近。而萧同明此时正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从五品,有监察江苏、安徽两地司法与行政之职,只是被甄家防着,没能察觉什么。

乔喻将庄子的消息往那边一递,就耐心地等着。而萧同明果真不负耿直的名声,一得到消息,就直接上报太上皇,压根没想觉得突兀。不过得益于此,乔喻很快接到了盖着太上皇私印的密信一封,要求他上交两淮盐课的账目。

乔喻等的就是这个。

在林如海之前,甄应嘉连任两淮巡盐御史,根基深厚。林如海当初交接查账时,并没看出什么不妥,直到真正上任以后才发现甄应嘉在弄鬼。从前两淮的盐商只要依据盐引上交相应盐税即可,然而甄应嘉却打着为盐商“减税”的旗号,收受孝敬。

甄应嘉时期两淮的盐税减少了到了700余万,账目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从一开始该上交的盐税就直接进了甄家的口袋,根本没有过公账。到林如海上任后,盐商继续上交数额巨大的孝敬,林如海一边不动声色地收了,另一边却直接将其送入公账,补全盐税。也是因此,虽然有甄家挖墙脚,林如海依旧能拿出足够的银子。

乔喻心里感叹,都是人才啊。

这边乔喻把能坑甄家一把的账册全送去了,另一边甄家私下的庄子,经由太上皇的人手,查明确有密室以及大量白银,估计至少有几十万,这还只是一处庄子的。

如果说几十万的现银还不算什么,那么两淮盐课的账本问题就大了。林如海还未曾述过职,因此他任上的账目是头一次呈上。当今和太上皇各派了多名心腹账房一同规整,连续几天不分日夜地清查,效率非常高地将账目算了个清楚明白。两淮一带,哪年哪月,哪家盐商购买多少盐引上交多少盐税,一条一条列得清清楚楚。

这样一来,甄家经手的银子数目不对就显出来了。不说远的,只林如海上任这不到两年的时间,甄家截留盐税高达180万两。太上皇看到这个数字,直接黑了脸,这笔银子到他手里连100万都不到!

其实甄应嘉任上的账本单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和林如海的账目一对比,就很明显,有将近四成的盐商的盐引和盐税都明显少于这两年的,虽说有些约定俗成的“孝敬”是皇帝所允许的,可是差得太多了。

太上皇此刻心情很糟糕,任谁亲手养肥了一只硕鼠都不会高兴,被心腹糊弄那么些年,没当场发作已经很好了。他头一次知晓下面这些人居然是这么的“齐心协力”。太上皇一派?呵呵,甄家一派才对吧!

当今更是气极,太上皇出手阔绰,散财童子一般,到他登基的时候国库银子只剩千万两不到。这两年略微好转,却也是他劳心劳力,拼命抠银子,一点一点攒下的。

而甄家呢,只与林如海对比,除去上交太上皇的,光盐政,这些年少说吞了有两百余万两。更别说还有织造,甄家掌管织造几十年,不用算都知道那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一想到甄家可能比国库还有钱,当今就就手心里痒痒,恨不能马上下旨抄家,只是瞥见太上皇发青的脸,才转口安慰道:“父皇千万莫气坏了身子,为这等小人不值得,奴才不听话,收拾了便是了。”

是的,奴才。甄应嘉之父原是太上皇奶兄弟,当今称呼甄家为奴才绝不算贬低。

“朕无事。”太上皇缓和了脸色,说道:“皇帝说的是,皇家不缺奴才。只是当务之急是查清甄家的银子在哪,暂且不宜打草惊蛇。”

太上皇虽然气愤甄应嘉贪婪,却也不想此时便动手处理了甄家。毕竟江南一带牵一发而动全身,况且甄家老太太年事已高,宫里还有陪了他这许多年的甄贵太妃,总要顾及几分。

当今也没有反对,他心知肚明,想收拾甄家现在还不是时候,这笔巨银的流向才是大问题。父皇不会多想,他却没忘记甄家可是他那好六弟的坚实后盾。

不过甄家虽然只能暂且留着,甄家的爪子必须拔掉。这些年各地灾祸不断,国库的银子根本不够用,能省一点是一点,便是存在库房里积灰也比被甄家祸害了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