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化宋 > 第217章 欣欣向荣

化宋 第217章 欣欣向荣

作者:九州月下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7 23:05: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时间过得很快, 转眼便到了六月。

在大宋年初换了皇帝之后,半年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

这让天下的百姓都喘了一口气,在他们看来, 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日子, 便是最好的日子了。

而朝廷减免杂税的政令, 虽然通达各地,但实行得比较缓慢, 一些收成比较宽裕的地方大多继续收缴, 而收成不太好的地方,为了避免方腊之事再起, 大多会暂缓催收。

会有这种情况, 有两个原因,一是本朝自开国,就鼓励各地州县,在上缴了应缴的税后, 再多缴一些财货,这会是官员们的一项政绩,比如先前花了大钱购买东珠献给画宗而升官的梁子美,就是其中的翘楚。

第二是因为朝廷并没有给当地官员留下多少收入, 大多应缴尽缴,一站杂税没有定额, 是官员与吏员的收入来源, 不是那么好封禁的。

赵士程对此的解决方法是严禁各地敬献祥瑞和珍宝,同时降低了向中枢上缴税赋的考评权重, 准备温水煮青蛙, 花上年来改变。

让他有些高兴的是, 得益于大宋发达的文教, 大宋平民的识字率很高,所以,报纸消息的传播速度很快,他想要下达政令,现在也会同样在报纸上公示一次,提高传播率,免得被欺上瞒下。

六月正是北方夏收的时候,今年夏收还算安稳,没来什么暴雨急风,是一个丰年了。

一起蓬勃发展的,还有京城的工坊,赵士程还是小看了在和平时期,大宋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工坊外常年车水马龙,等着进货的商人排着长队。有些玻璃温度还没完全降下来,就已经被等急了的商人主动去提货了。

很多人看得眼红想新建工坊,又一时半会不敢挖坊里的工人,便干脆去挖学校里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大多要去当一年学徒才能正式上工,有些目光长远的,干脆将家里的孩子拉去报名学习,一时间,神霄学校的生员名额倒成了抢手货,学校不得不扩大了招生数量。

好在学校修建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将来扩招的问题,倒也放得下,只是教学质量难免会打点折扣,开启了那种你听得懂就学,听不懂月考过不了就走的淘汰制。

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

赵士程如今更忙碌了,需要他处理的事情车载斗量,但治国这事,是需要时间来看到成效的,不存在他一上位就立刻开启工业革命这种好事,只能是慢慢看成效。

江南大乱后,王洋也带着钦差的身份,过去清点了土地,大量富户被杀使得大量土地被清理出来,王洋挨个过去,清点了无主土地,重新分配。

赵士程也以讲义司的名义启用了新法规阶梯式征税。

简单说,就是一个家庭如果土地小于或者等于三十亩,就按正常的农税缴税,只谈农税的话,大宋的农税很低,只需要上缴十分之一的收成;如果土地大于三十亩小于一百亩,那就要收百分之二十的农业税;如果土地大于一百亩那就要缴百分之三十的税。

赵士程其实最想实现的就是官绅一体纳粮,也就是官员不享受免税免役的特权,但这暂时实行不了,因为大清能实现这事,是靠清兵杀得人头滚滚的威名,他的现代军队暂时还没训练出来,必须得有强大则忠诚的军队,才能说彻底税制改革的事情。

现在,他能做的就是一件件处理地方上的事情,大宋的官制,就是所有州的政事直接上传中枢,这种政体好处是消息能直接传达,坏处就是二百多个州一起上传,事情就多如牛毛。

赵士程原本准备弄一个秘书办,但在写下文书后,又果断烧掉了,这种事情应该让尚书省门下省经手,多建一个部门容易,将来要裁撤可就不容易了。

今时不同往日,他如今的地位,得谨言慎行,否则,一个不慎,造成的影响就太大了。

长风送暖,经过太子殿下的应允,在长途跋涉近一月后,成都府南边的广都镇在千挑万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城的据点。一时间,这里地价飞涨,当地却没几个大户愿意将土地脱手,全都折成了股份,成为了这次新城的大小工坊的股东。

其中碱坊的股份是最昂贵最稀缺的,炼焦坊反而最被嫌弃,因为后者的技术含量太低,大家都会建造了。

纯碱价格极为高昂,广大人民群众非常擅长发现它的新用处,从肥皂到玻璃,从制皮到纺织,从味精到面点,用途广泛,供不应求,还不易坏,有的地方直接拿它和胡椒一起当硬通货,比在蜀地比那笨重的铁钱还好用十倍。

有着从官府到地方的一条龙支持,那建设速度真是乘风而起,巴蜀之地的林木繁茂,原材料丰足,又有足够的人口,一些不怎么重要的工程,没有多久就完工了,开始了试生产。

煤铁川中不缺,但改进后的炉子产量不可同日而语,大大降低了成本。

铁是工业之血,有了铁,便能打造更多器械。

别的不说,如今的大宋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铁件织机,虽然笨重,但换成铁件后,组装快,且坚固耐用,用水力推动,可以日夜不歇,大大降低了纺织成本。

户部统计发现,这几年来,大宋布匹产量提升了一倍有余,缴纳的财税也翻了一番。

而太原府附近,很多矿山更是增加了铁轨,以骡马运煤,效率倍增,让西北许多地方都用上了太原碳石。

这些消息都成为了当地府尹的政绩,很快传到赵士程案前,后者当然是一番表扬,同时允许了这些商品进入南边的云贵地区,那里还是苗蛮之地,是首部首领的自治州。

但和北方游牧民不同,只要有足够农具和粮食,他们就能自己开垦山地,一旦拥有田地,与汉人贸易,就能渐渐汉化,成为汉民治下。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同化的,同时南蛮之地也是将来的南方矿石来源,不能错过。

在这细碎烦琐之事的推动下,时间很快过去,到了八月。

这时候,京中诸臣都戒备起来,因为按这些年的惯例,八月是事情的高发期各地旱情灾情大多在夏季,到八月时,差不多也就传到京城里来了。

果然,事情挨个过来,先是东南诸路来报,自七月,东南诸地连月大雨,诸路之灾。

这事大宋早有准备,当然是下发文书,开仓放粮,平稳粮价。

然后便是淮南一带无雨大旱,民众失业,这也不难,还是开启常平仓,放粮平稳粮价。

别的不说,大宋这专业的救灾机制,只要朝廷不拉垮,那基本不会太过影响民生。

随后是淮东大旱,这也很正常,江南雨水多了,北方必旱,照常救灾就是。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北方雨水不足,黄河今年很消停,没打滚也没翻身,安安静静地北流而去。

赵士程一边感慨着治国就是这样朴实无华,一边继续混日子,最近他物色了不少有才有德的官员,没事给他们开开讲座,要求他们多多了解新事物,别整天想着劝农劝桑,农桑还用得着劝么,只要有地,他们就是自带干粮也要去做。

大宋能求的土地已经不多了,工业才是将来重点,你们都给我记住了。

至少在表现上,这些官员都是赞同他看法的。

九月时,金朝遣使来宋,带着完颜阿骨打的国书,要与大宋商量结盟之事,说是想要继续先前联宋灭辽的约定,被大宋群臣打太极敷衍过去了。

金人最近一年已经拿下辽国大片土地,无数辽国权贵投奔,但就是辽东那枚钉子死死钉住了金人七寸,让他们不敢随意释放自己。

因为一旦他们太多主力离开黄龙府,就可能被辽东抄了自己的老家。

不拿下辽东,他们就不能大兵远征,去打千里之外的辽国皇帝。

而他们最近已经发现,辽东的很多支持都来自大宋,他们希望大宋停止和辽国的贸易。

这事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朝廷上下还是拒绝了。

大辽余威尤在,满朝文武已经见识宋军的无能倒不是说武官全是废物,实在是兵丁不堪,常常出现军官死战,士卒一哄而散的尴尬局面。

要重新建立一支精兵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宋朝群臣对灭辽这事已经毫无兴趣,也不想再折腾,赵士程自然便顺水推舟了。

当然,金人也没有白来,他们获得了大量的琉璃珊瑚等物做为赏赐,这些东西对于刚刚富起来,颇有暴发户气质的金朝上下很有吸引力,他们还给太子殿下带了几枚上品东珠,换得了一些珍贵的药物能洗羊毛的纯碱。

等送走了金人使者,赵士程不由得又去了自己的军工厂转了转。

如今他的工厂每天能生产二十支火枪,一门大炮,当然,合格率有些伤人,不过现在要解决的有无的问题,其它的再说吧。

火枪已经从先前火门枪进化了一番,从需要主动点火的火门,变成一根绳子点火,绳子连接着一个s形的铁件,上边装着弹簧,用力扯绳,顶针撞上燧石,就能射击。

这种设计是枪械史上的革命,他让射击手可以更准确地瞄准敌人,速度得到提升。

废了匠人们不少功夫,这才做出了合格的器件,火绳枪的出现,让赵士程有了不少安全感。

离他组建一支热武器部队的日子不远了,大约过完年,就可以看到。

未来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