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化宋 > 第240章 见闻

化宋 第240章 见闻

作者:九州月下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7 23:05: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耶律大石, 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大辽宗室,今年三十五岁, 生得威严俊美,不但文武双全,还精通多国语言, 当年他考上状元后, 只在翰林院待了半年, 就被委以重任,上任泰州刺史,那时辽国女真之乱未起,人人都觉得他前途远大,不可限量。

但可惜的是, 他上任还没有三个月,泰州就被女真攻下,他在乱军里狼狈逃脱。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 真的就是上天对他的考验, 无论他被调到哪个州任文官,很快就失陷在金人铁蹄下, 以至于他很长时间都和衣而卧,就怕逃之不及。

跌跌撞撞, 他终于弃文从武, 好在, 这次,他终于选对了。虽然还是常败于金人之手, 但耶律大石有感觉, 他的领军水平正在突飞猛进, 等时间够了,必然可以一雪前耻。

而后来,攻打大宋,更是让他感觉到了获胜的快乐,可惜之后又回到辽国,失败的日子多,快乐的日子便少了。

如今的他,独领万余人马,算是大权在握,很受的魏王器重。

不过,现在的他,一身文士青衫,正有些不安在坐在两位的辽国最有权势地位的两位大臣面前,神情恭顺。

“大石林牙,不必心急,我二人寻你来,是有点小事,需要你帮忙。”陈行舟露出温和的微笑。

契丹称翰林学士为“林牙”,因为耶律大石在契丹族里唯一一位林牙,所以大石林牙是其它人对他的赞扬,连皇帝都喜欢这么叫他。

耶律大石当然明白,能让这两位一起找他,那么这点“小事”,那就肯定小不了,他沉声道“请两位明示,末将深受皇恩,愿为大辽肝脑涂地”

“这倒不必,”陈行舟温和道,“这事倒不危险,但却十分重要,这燕京上下,唯有大石林牙能担些大任。”

说罢,便细细地说了这联宋抗金的任务、条件、价码

耶律大石听到用燕云十六州交换大宋援助时,几乎要立刻起身反对,但却还是按奈住了,可在听到要十年后再付,不由得目瞪口呆这种事情,大辽十年后反口不给,大宋岂不是什么也得不到,宋朝上下能同意

但听到后边,他却默默地盘算起来。

这似乎是以幽云为饵,借大宋的助力,抵抗金国什么,还要让大宋派人来治理咱们的土地,管理税赋,这怎么什么,把土地暂时租给大宋,我们每年收租

开什么玩笑

什么,每年找大宋要两百万贯军饷

倒也不是不可,这次联宋,主要是体现两边的诚意,如果大宋这么有诚意,大辽自然也应该有所表示,才好让大宋中的反对者,有足够的理由被压制。大宋如今的主事人,本身是懂得唇亡齿寒的,辽国如今出命,大宋出钱,总好过将来金人压境。

至于需要他们派人治理一部分土地,这也不是什么问题,辽国如今也是奋力一搏斗,如果不能止住金人攻势,怕是也要亡国了,那到时,幽云之地给金还是给宋,又有什么区别呢

说穿了,辽国如今民乱四起,税赋加无可加,幽云之地已在崩溃边缘。大宋当今的主事人,倒是个会治理的,若是金人退去,他们治理得再好,抢回来便是了,大军才是立身之本。

“这些都只是我的一些浅见罢了,真正实行,还得看大宋之主,是否愿意,”陈行舟说到这,长声一叹,“如今大辽若不靠大宋,唯一的活路,便是向金国称臣,但依我所见,愿意让我等称臣,却未必愿意让我等称臣国啊。”

明白这一点后,耶律大石对这件事再无抵触,深刻表示愿意前去中原。

不能对金人称臣这点,耶律家的两个人都清楚,不过,魏王还是忍不住酸道“听说金主多次亲手给你写信,只要你愿称臣,不但立刻封王称相,辽东也会是你的属地,地位只会更高,陈相真的一点也不心动么”

陈行舟轻笑一声“我这人见不得平民受苦,金人野蛮无道,我若去他处,对我的意见,必是选着听的,哪会如撒鸾那样百依百顺,不去”

魏王这才略为满意地点头,突然又有些小声地道“若你来我这,我必也是百依百顺。”

耶律大石在一边垂下眼眸,掩盖住想要翻的白眼这样为主公白手起家建立基业、能找钱、能练兵、能驭民、能治天一人愿意辅佐,换成是他,他也百依百顺啊。

就他所知,陛下的子嗣们,没有人不羡慕梁王,常常毫不避讳地在一起讨论,说他就那样躺在家里喝喝酒,出门打打猎,就有这样的大能送上门来,什么都不用做,便跻身大辽权利前三人。

明明当时陈行舟遇到耶律雅里时,他们都在一个猎场。

陈大人什么都好,就是眼睛不好,耶律雅里论出身论聪慧,哪里经得上他们了

兵贵神速,很快,耶律大石便轻装简行,带着一些礼物和国书,南下大宋。

燕京去汴京城是非常容易的,在黄河改道后,就可以顺着黄河的河道,直接开船去东京城。

也就是说,只要黄河不结冰,顺着新河道,辽国大军也能直扑东京城。

因为此,大宋在河北折腾了快五十年,三次大修黄河,就是为了把黄河改回故道。

耶律大石上一次来河北之地,还是因为抵挡大宋攻辽,然后一波反推,为了及时困住皇帝,没有去劫掠乡里,当时沿途的村镇大多逃亡避祸,而这次,倒是有机会好好看看这大宋山河。

从河北沧州沿河南下,沿途都可以看到民团练的乡军,于是,到沧州南皮城时,耶律大石询问接待的驿店驿者“我记得大宋乡军不是已经不讲武了么”

因为保甲乡兵演练挤占农时,后来被废除了。

那驿者笑了笑“这是朝廷要求,每县必得有一支看得过去的队伍,去京城参加比武大会,成绩与县令的政绩相关,县中这便看重此事。”

耶律大石微微一笑,心中明了,知道这是上次他们辽军把大宋打痛了,这才痛定思痛,梳理河北之地的防务。

天色将暗了,但耶律大石白天在船上休息了一天,也睡不着,便披衣而起,在这县城中闲逛。

南皮城十分繁华,因为这里是永济渠在黄河的出口,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城中有许多车马,不过,让他奇怪的是,这里的街道上,乞丐极少,几乎都身体残缺之辈。

这让他不能理解,要知道,在辽国,这种残缺的乞丐根本活不下来,没有几分能力,乞丐也是抢不到吃食的。

好奇之下,他找了一个小面摊,点了一碗阳春面,便与摊主攀谈打听起来。

“你说这个以前咱们这也很多乞丐,”那小摊主笑道,“大概两年前吧,俺也在乞讨。”

耶律大石一愣“这”

那中年摊主露出一口黄牙,感慨道“那年黄河水患,俺家被淹了,好多人逃荒,往京东路、保定府逃,都不知道怎么活。好在新帝继位,又重新修河,把那些逃荒的都招了去,给吃食,给住处,一家人这才熬过来了。”

“可是这河,总不能一直修吧”耶律大石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乞丐那么少。

“后来,朝廷突然在北边的大城县找到一处好大的石碳矿,到处招人。沧州修河的人手都被派去,后来人手还是不够,就去找了河间府,那活苦是苦,但朝廷定了,凡是下矿的,每天都有一两肉吃,一月还能有八百文钱,”摊主笑了笑,“俺当时也去了,干了两年,攒了五贯钱,回来支了个摊子,养家糊口。”

“如此赚钱,怎么不继续做呢”耶律大石好奇地问。

“家里媳妇没个男人,总不放心,而矿上也苦,常有人丢性命,抚恤虽多,但俺还是怕了,便回来了,”摊主很满意地道,“以前俺们只要有个营生,无论是种地还是贩鱼,总是有好些杂税,过不下去,这两年,杂税大多被免了,把正税交了,也能赚些钱,安稳多了。过运河的商船这两年也多了许多,俺这个小摊还算能糊口。”

“商船多了,是什么缘故”耶律大石忍不住问,“如今不是辽国打仗,榷场里牛羊都少了么怎么商船还多了”

“当然是大城的那矿山啊,”摊主道,“那矿山里的石碳太多了,这两年,河北路几乎都用的这里的石碳,碳价不贵,又容易存,你看”

他挥着勺子指了指那火炉子“里边的窝煤真的好用,连烧剩下的碳石都有人收去做砖铺路,还不贵,到了冬天,都能多升一会炉子,暖和地过年了。”

耶律大石不由得喜悦“多谢,我回乡时,也得带些石碳归家。”

这里离大辽很近,这么便宜的碳石,必能福泽燕京想到这,他又突然气馁,若是这次南下结盟成功,按那位陈先生的办法,便要将燕京等地的治权,都给大宋。

契丹治军,大宋治地,一地两治,虽然是异想天开之举,但只要土地上没有宋军,那大宋的治权,也不过是浮云,他们随时可以夺回。

大宋的军队他是见过的,皆是土鸡瓦狗,不堪一击。

正想着,就看那摊主拿出一盏灯,用火点燃,挂在幡上,照亮四野。

他骤然站起身,惊道“八宝琉璃灯”

这种宫廷用的极珍极贵之物,居然一个小贩也能拿出来

“对,琉璃灯,”摊主说,“可贵了,一贯钱呢,俺这摊子上最贵的就是它了,不过俺们这煤油不贵,有了它就能在夜市摆摊贩,大半年就赚回来了,咬咬牙便买了。”

最近两年玻璃坊也多了,如今这东西和锅一样,都是家里的大件,买一件做陪嫁做聘礼,也算美事。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