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化宋 > 第269章 历史的车轮

化宋 第269章 历史的车轮

作者:九州月下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7 23:05: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辽国上下不是没有想要维持大辽国祚的人, 对于耶律淳来说,他才是最想让辽国存续下去的人。

若他还能再撑上几年,他不但不可能想着与宋合并, 反而会对朝中有此行此心的人强力镇压。

然而,他要死了。

回首四顾, 这天下,居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托付大任的人。

也正是因此,他才会有这个想法,至少, 为耶律家保存一条血脉,拥有一份祭祀,就已经是他最后的奢求了。

他也不会直接与大宋谈判, 他的身体, 已经等不了那么久。

他只需要在死之前, 于众多朝臣面前,提出若事不可为,那便将这幽云之地, 托于大宋,而大辽王脉, 也由大宋护持, 至于朝臣们,他们会自己寻找出路。

如此, 他们便不会再有负担,至于事后如何, 耶律淳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他能做的, 只有这些了。

道宗皇帝那次内乱, 对朝廷的伤害太大,不但当时的太子耶律浚身死,同时清洗的王族权贵太多,不但让宗室离心,边疆叛离,新的一代猛将也根本没能成长起来。

耶律大石算是其中翘楚,但他到底太年轻了,没有时间积累足够的威望,这江山,等不到他了。

耶律淳又吐了一口气,却感觉精神振奋起来,原本软弱无力的身体,竟然又有了几分力气。

他心有明悟,让人将朝中重臣请来。

这并不难,如今燕京之地狭小,几乎没有出门在外的,差不多一个时辰里,朝中大臣几乎全数到场。

撑着最后一口气,耶律淳首先是在众大臣的见证下,遥立晋王耶律敖卢斡为下一任皇帝至于这位还在辽东的晋王要不要过来继位,其实也没人在乎。

因为晋王才刚刚二十,尚且年幼,由他的嫡妻萧德妃摄政,要丞相张琳等护皇太后萧德妃主持大局。

这意思大家都懂,也没有什么人反对。

然后便是正戏,耶律淳下发召书,将朔州、平州、辽东等不归他们治下和已经被金军攻占的州县全数割让给大宋,只求永结两国之好这是指山卖磨,如今的辽国诸臣早就不指望把这些土地夺回来了,这割起来一点都不带心疼的,相反,朔州等地给了宋国,能极大减轻雁门关等地的压力,让他们多苟延残喘一些时日。

有这些好处,大家当然都赞成。

耶律淳最后还表示,若事不可为,可将幽云之地也给大宋,但这是一份遗诏,是将来帮你们背锅用的,你们要什么时候拿出来,大可一起商量。

掌印官和书吏将这些话写下,在众人的见证下,这些召书有着绝对的效力。

交代完这些事,耶律淳已然不支,让诸臣退下,留下妻子。

“早些将萧哥和阿撒送走吧,”耶律淳用最后力气交代,“不去大宋,去辽东,那陈留守是个好人,会护着你的。给萧哥找个好丈夫,不要再凶阿撒的妻儿,当个好婆婆”

萧普贤女眸中泪水落下“这些我都记着,那我呢,你不交代什么吗”

最后的相视,耶律淳看着妻子的那憔悴的眉眼,轻轻勾起唇角“不用啊,你可是当年草原上,不输天下英豪的姚哥娘子啊”

他的声音渐渐微弱下去,至不可闻。

同一时间,东京的赵士程正在和群臣商量岢岚军调动的事宜。

大宋在边境有大量军州,但大多已经衰败的不成样子,光是河东路的岢岚军那几千人是不可能帮着驻防好朔州边境的,更让赵士程心凡的事情是,朝廷诸臣对于连辽抗金一事,反对声浪巨大。

主要原因当然是大宋宗室还在辽东,以谏官杨时为首,他们上书认为,若未将这些大宋宗室发放回来,便证明辽国没有诚意,若这样还派兵援助,实在会让大宋面上无光,所以坚决反对。

更别说用那些宗室的安危说事了,大宋总不能一直被拿捏,以前您派个一千人意思一下,咱们也就当没看见了,可如今要调动数万大军救辽国,这不是闹么

这个言论非常有市场,虽然很多人也觉得金军崛起对大宋不是什么好事,但金军毕竟远在天边,而助辽是实打实地要出钱出人出粮啊

如果是奸臣,赵士程当然会对这种人随便处理掉,但问题是,这些人他们不是奸臣,比如杨时,当地方官时,他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被提拔到台谏之后,就是一个敢大胆谏言的臣子。

这样的人不管是杀还是调走,都不合适。

但赵士程可不惯着这些喜欢固守规矩的理学士子们,当场便似笑非笑地怼了回去“哦,杨卿是迎回那位在辽东的太子殿下登基,来挣个从龙之功么”

这话太过诛心,以至于这位六十多岁的老臣当场涨成猪肝色,摇摇欲坠了半晌,恭敬叩首,将官帽取下,深深伏地,不敢再多言一句有这个帽子扣下来,他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最是无情帝王家,任何皇帝的要害都是皇位,君不见,千百年来为了皇位多少父子相殘兄弟阋墙,若是皇家沾上这事还有一点活路的话,那大臣掺和进去,可就是真的要牵连全族的恐怖之事了,更惨的是没有人会出来主持公道掺合王权的臣子,在别人眼里就是活该,死了也白死。

所以这话也把整个朝会中的臣子们吓得脸色惨白,文臣嘛,大家更喜欢阴阳怪气,指桑骂槐,哪有这位太子这般,直接来掀桌子的

但这事讲开后,最大的好处便是朝廷再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迎回宗室这话了,他们都明白,只要先帝的子嗣没有死光,那那些人,活着最大的机会就是永远别来。

否则说不得在回来的路上一个浪头打过来,船与船上人便要在龙宫安家了。

唯一的遗憾,就是这话算是的被太子殿下说开了,必然会影响他将来在史书上的名声,但这其实问题也不大就算如今是太子掌权,可毕竟他还不是皇帝,不是皇帝,那么一个太子年轻气盛说两句过份的话,他们做为臣子的,最多劝谏一下殿下谨言慎行,别的眉头是一点也不会触的。

甚至于,这事之后,很多士子察觉到了要素,开始讨论起赵士程一脉继位的合理性,以及辽东那些人是怎么失去继位的资格的,反正汉文博大精深,解释权不就是在他们手里么

最好是能找到理由,把这些宗室的身份全除名,这样他们既能回来,太子殿下也会少些烦心事

好吧,见识到这些人见风使舵的速度,赵士程便也不再拿着这个说事。没有了最大的分歧,赵士程援助辽国便容易了许多,但也是过了第一关,还有第二关。

第二关便是粮草。

大宋的朔州是在太行山以东,吕梁山以北。道路崎岖,几乎一个士卒就要消耗一到两个民夫运送的粮草,加上战士们的开拔银,耗费巨大。

在太子殿下的英明领导下,各省各部过了两年的好日子,自然不想再回到当年赤字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日子。

尤其是这些年大宋对外征伐,开拓回来的土地都是青塘、河湟那种穷苦之地,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要投入大笔资财,朝廷内外早有非议,这次一说出兵,户部自然叫苦连天意思就是打仗就要加税,加税对民生不好,殿下你要三思四思啊

赵士程对此冷笑说如果不让他出兵,他就把商税下调一半,继续给大宋休养生息好了,当然,为了大宋嘛,他带头将俸禄减半,你们也一起减半,与我一同藏富于民好了。

这话说得,如今国之度用大半出于商税,砍一半那能行

至于说俸禄减半就更不能了,大家过惯了的日子,突然砍一半,那家里老小要怎么过

无奈之下,户部不敢再拒绝。

接下来还要搞定枢密院和三衙的武官,因为大宋出兵时,是需要有一个文官来当部队的最高统帅的,再不济,也要派个太监去监军,但这个规定十分坑爹,大宋建国以来的大败,有大半都和监军有关,比如攻辽的童贯,比如攻西夏的徐禧,都给大军带来了远超敌人的伤害。

所以,这次赵士程想找一个武将领军,这自然又遭遇了大规模反对。

赵士程知道这文官们的底线,没有继续折腾,随意点了一个小太监去当监军,但走之前,让他管好自己的嘴,军中的事情,他最清楚,不需要你告诉我。

那小太监哪敢多说一句,战战兢兢地随军而去了。

就这样,为了处理好这事,赵士程调动了朔州附近的府州军、保德军、火山军等三万余士卒,前往朔州驻防。同时,他要求朔州附近的险要关益如忻州、石岭关等地加派人手,敢有不战弃城而逃者,不仅本人当斩,家中老小,一概流放

这不是他心狠,而是当兵就要有觉悟,从古至今,山西就不是一个好打的地方,但在北宋末年的那两次大战中,诸关隘守军望风而逃,将州府中的百姓弃于不顾,任金军践踏,金军一从内蒙古烧杀到河南。如今他可是把官饷给够了,再敢跑,就别怪他无情了。

能做的事情他都做了

赵士程皱起眉头,百般思量后,终究还是没有要求加强东京城的城防。

他都为此努力了快二十年,要还能让金军围攻开封,那还是别混了,这国谁爱救谁救,他不玩了。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