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化宋 > 第367章 这要抢先

化宋 第367章 这要抢先

作者:九州月下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7 23:05: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大宋的计划是摆在明面上的阳谋, 金国接到大宋要在辽河上游筑城的消息后,是强烈反对的。

他们国书由辽国当年进士杨朴书写,信里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引经据典地表示这样的行为是对金国的侮辱与猜忌, 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你需要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当年辽宋之盟让两国安宁了百年,现在是时候昨日重现了。

赵士程让宗泽随便在翰林院里找个人回信,打口水仗这种事,他总是不擅长的。

四月时, 辽河之北的通州城已经开始修筑, 岳飞部便与完颜宗望来偷袭大军打了一场遭遇战,这场小规模的战斗只持续了半日,便以完颜宗望败走告终。

随后, 金国便以小股部队骚扰筑城将士, 他们在黄昏时从丘陵密树中杀出, 略做战斗后,便又趁着黑夜退入林中, 让人无法追击。

这样的行为果然严重影响了筑城速度, 毕竟筑城的民夫也是人, 不可能在生命受到威胁的同时还是心无旁骛地工作。

好在这时,大草原上的合不勒汗了消息,他们势力范围笼罩整个兴安岭一带, 找到了金国的后方据点, 让大宋将领找到机会, 端掉一个据点。

随后大宋也找到办法, 那就是重金派出当地人,寻找金军的踪迹,找到他们的驻地就算这些渔猎民族熟悉山岭,但这些未开垦的深山老林也不是他们可以轻易进入的,他们只能依托一些还算熟悉的山间小路和村落袭击宋军。

双方便在这山岭里玩起躲猫猫的游戏,岳飞还在山中设立了烽火台和各种暗号,随时勘察周围敌军动向,有效压制了金国这种游击战。

而大宋和辽东为了支持这次筑城,也是花了大价钱,燕京府、辽东所有工坊里的生产的泥灰基本都送了过来,辽河河滩上卵石是天然的建筑材料,把河口不远的空地,变成了一处巨大工地。

近万民夫的每日消耗的米粮、材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也就大宋的国库能勉强支应。

不到四个月,外墙的轮廓便初见雏形。

金军的攻势却渐渐减缓了,不是他们心善,而是室韦蒙兀部已经开始发力,浑河、地鲁河、混同江等金国腹地,都被攻下了不少的城寨,那是金国核心,完颜需要大量兵力应对这些骚扰。

自然也就无力应对这个数百里外的长途奔袭。

金国之中如今也分成两派,一派觉得应该带兵深入草原,剿灭合不勒,另外一派觉得应该联合拉拢室韦部,不能再让他与大宋结盟。

可话是这么说,要怎么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几年来,金国的国库空得都能跑耗子,想拉拢的室韦部,却拿不出一点好处,这怎么能让人相信他们的诚意呢

至于剿灭合不勒,那也不现实,合不勒兵强马壮,以前金国强大时,还能带上几万大军一次性剿灭,可如今金国便是掏空家底,能聚集起来兵马也不过是两万多人许多附庸部族,对女真王族征召十分抗拒,已经出现了四五十老汉充数入军的事情。

完颜宗干对些十分忧虑,他是去过大宋的人,当然也能看出大宋一心困死金国的毒辣计策,可知道又如何,他也阻挡不了大宋的蚕食,只能夜夜忧虑,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终于,到六月时,金国内部统一了共识,准备在冬季来临后,大规模出兵,杀人焚城,绝对不能让宋国在通州筑城。

选择冬天出兵一是因为金国将士熟悉东北严寒,而大宋却不熟悉,二是到了冬季,辽河封冻,拖船被禁,辽东想给岳飞部补给,只能依靠雪橇等物,那么,岳飞部必然会在入冬之前大量囤积粮草煤块。

只要能烧毁这些粮草,岳飞部不想冻死在寒风中,便必然会退兵。

再者,金国也需要几个月时间准备,召集兵马,把合不勒夺走的金国城寨夺回。

北方消息来得十分缓慢而滞后,赵士程收到岳飞部的消息,往往都是半个月之后了。

但只要想想,在没有电报网络的时代,消息要从万里之外吉林传回河南,却只是花半个月时间,已经是很快了。

王洋便是负责此次战役的打款人,如今,他正带着妻儿守在汴京城的一处码头,目光放空,看着河岸边连绵不绝的船只。

因为辽东、燕京的泥灰被朝廷大量征收,这两地黑市里的泥灰价格爆涨,带动了东京城建筑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为此,工部抱怨了几次,希望官家能压制一下建筑市场的无序上涨,被官家安慰几句后,忽悠走了。

相比于战火弥漫的东京道,大宋国内一如既往地安稳、繁荣。大部分地区的财政都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经济已经连续十年都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

没有天灾、没有战火,没有了繁重的丁役和人头税,十年来,大量人口上涨,荆湖北路大量土地开垦而出,岭南的甘蔗园、茶园建得如火如荼,还有大量人口前去夷州、南洋种植油棕。

做为世界上光能转换最强悍的作物,热量是同等重量小麦的三倍虽然王洋并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他还是十分喜欢油棕,因为了大量廉价油脂,补充了粮食缺口的同时,也把财政的报表涨得极其好看。

因为盐路的松动,海边的咸鱼、海货,大量进入内陆省份,这些税收也是要进入财政报表的。

宽松的食物供应也支持了大量工坊人口,让粮价维持在他们养家糊口安全线上,全心全意地工作,产出的货物便又是一个税收来源。

以前大宋的主要是海贸、盐铁酒专卖、农税,而如今,税源的扩大让大宋上下深深体会到了有钱的快乐,疆土的开拓则让那些候补的官员有了盼头。

如今的大宋,常常让经历过哲宗、荒宗年月的王洋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

一转眼的时间,大宋变得如此昌盛,不但夺回西夏、幽云之地,解决了冗官、冗费、冗军,还重建了一支强军,税收连年上涨,各地几乎所有官员的考评都是上等

就在他思考之时,一艘在船头用白漆写着“淮航甲零二”、冒着浓烟的拖船行进了汴河河道上,它身后铁链拖曳着十艘客船,缓缓靠岸。

王洋立刻招呼妻儿迎接。

一名头发花白,身形瘦削,看着六十来岁的老者缓缓从一艘客船上走下,身后家丁正吆喝着人仆人将船中的行李挑出,而岸上,王洋和妻儿已经等候许久,见状急忙迎上前去。

“父亲安好”王洋上前给父亲行礼请安,请他上马车。

王资深微笑着应了一声,目光便落在小孙儿身上,抱着小孙儿便与儿子一起上了马车。

路上,父子两寒暄几句身体,王资深便有些含蓄地问道:“符渤,你看老父我今年又是上等考评,能否入官家眼呢”

王洋踌躇了一下:“今年考评甲上的知州二十六位,您排在第四十六位,怕是,不太容易。”

王资深看着儿子小心的模样,不由感慨道:“明明,当年是老父我先遇到官家”

当年官家在密州种蜡树时,就是他在当密州知州,可惜随后便被调走,白白让宗泽捡了桃子,如今儿子的官位都远在他之上了,他这老父亲还在各个知州里浮沉。

都是知州,如今宗泽已经参知政事,后来知州张叔夜也已经入阁。

早知如此,当年便是辞官不做,也该留在密州啊

逆子误我

王洋陪笑着在四轮马车里给父亲倒了杯茶,提起这是宫里赐的,想把话题敷衍过去。

做为大师兄,当年他哪敢把师尊的事情说给父亲听啊。

“您年纪也大了,不如就留在京城,我看那太学学正便不错”

“为父尚不欲留下养老,”王资深看了儿子一眼,“官家在位时,这知州当得痛快,我也当了不了几任了,不可错过了。”

“哦,爹您又做了什么利民之事”王洋很有眼色地当了捧哏。

“这倒也没有几件”王资深摸着胡须,微笑着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他上次去的是淮南东路,做海州的知州,在当地修筑海堤,设立港口,开垦新田地,因为杂税少,许多农户都有了空闲,愿意养些鸡鸭猪牛,这吃得好了,许多孩子便能健康长大,他手下的丁户便多了。

“所以您其实不需要做什么,”王洋感慨道,“只不胡乱折腾,必然能拿上等考评,这样的天下,若能还只能拿中评甚至下评,必然是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被点评为没做什么的王老爹冷冷地瞪了儿子一眼,决定今天一天都不要再和儿子说一句话了。

“对了,听说封国之事,已经在商讨了”看公公和丈夫似乎冷场了,薛氏急忙找了个话题。

王洋点点头:“是的,官家准备封八弟士梓为南海王,封国就藩,如今已经私下放下传言,若是有官员愿意追随南海王就藩,能去封国为相。”

“虽是为相,但听说那治地狭小且偏远,”薛氏摇头道,“怕是没有几人愿意随南海王南下。”

“怎会没有,”王洋微笑道,“官家有意让南海王的国相,将来做为固定的参知政事之一,那可是一条通天之道。”

参知政事可是大宋的顶级的文官,入阁之臣,官家的意思是,要有领导群里必须有一个要有治理南洋的经验。

“符渤”王资深忍不住按住儿子的手,目光炯炯,“这追随南海王之事,你看为父如何”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