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明新福王 > 第14章 制针

大明新福王 第14章 制针

作者:飞翔的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8 01:32:11 来源:就爱谈小说

援朝方略父子两人真是随便谈谈,为什么如此说乃是大明这时候皇帝不可能决定全套战略,万历也非勤政坚持之人。更关键在于历史上大明嬴了,常洵这时提议主要是让大明少受损失、多少有点回报、对日本与丰臣秀吉有所惩罚这三条而已。

如此一来连他对自己提议落实多少不会太在意,因知道在意无用,另除非这时大明有大危机他才可能被逼无奈出手。至于大明这一次可能仍然如历史损失巨大,仍然没有一点好处那也没什么办法,也没有必要出手。即使日本与丰臣秀吉没有受到惩罚也没什么关系,因为常洵后面会补上的。

还有随着战事发展父子交流还会有很多次,常洵后面还可以贡献意见。这些意见会影响万历,万历虽不可能遥控指挥,在策略上人事上都可以对战事产生影响甚至于决定走向。

用模型安慰了郑贵妃以及039039让039039文臣知道他的王城真是大建,常洵的关注重点转移到了缝衣针。可为什么是缝衣针这么一个这时代有足够供应、技术成熟的微小产品有人肯定不理解。

那么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常洵暂时不可能离京,这产品产量不大占地不多放在王府生产也没有问题;再说这东西小,针有缝衣用、绣花用、纳鞋底用、订被子用等用处不少,每家都要备上好几支到一二十支,每年遗失了、断了、锈蚀了等原因要补充需求稳定,每户几文十几文整个大明加起来为数不小。

可仅是这些不足以让常洵决定投入这个产品,那么为什么又投入了呢原因在于缝衣针的成本十之**在人工,常洵后世接触过工商管理,读到过分工合作工艺细化对生产效率提高的案例。

即在一个工匠承包一切时,每人每日只能生产几十个卡针,分工合作再加一些小设备后,每人每日产品高达几千个外不需要多少熟练工人。

这案例如果在缝衣针上复制成功的话,如果每支缝衣针人工费一文,他生产只要001文,降价到原来三分之一人工费也没有多少,反倒是材料占比大了利润不可能每支接近一文了。

当然这只是比方,但也说明如果真是通过分工合作,加设计使用一些小机械生产效率提高百倍,甚至是还要高,那么降价为原来百分之三四十,他的利润率没有九成,七八成肯定有的。

而且是如果以这个价格向外出售原来的生产者就会亏本,一个大明市场,日朝安南等国,甚至是可以卖给西方人,加一起还真是不起眼挣大钱,就这一个小产品垄断了,就不比一些亲王一年收入低呀。

不过常洵设想虽好也不知缝衣针如何生产的,完全自己摸索这时间不好说。这与许多产品一样不知道、没见过生产想到头痛几月几年想也不出来,见到生产过程马上骂自己为什么如此笨。

如此打算可工部、皇家没有制针工匠。为此常洵只能让人打听那里有会制缝衣针的人,还好真找到了还要求不高,父子两个每人每月二两银子工钱就可以了。

原来这样的工匠或更准确地说乃是小匠作铺子,产品为刀剪、烛台、提子、梳子等等小而各地都需要本地生产。规模一般为独自、父子、父子再带一二徒弟,大者有几个帮工徒弟算是小业主了。收入上小匠作铺子一年十几两到二三十两银子而已,还多少受到敲诈勒索。

正是如此这父子一咬牙情愿放弃自己的产业,并浮报了自己的要求。在他看来这要求有点高,父子两人一年有二三十两吃口安耽饭也可接受。

不过常洵知道不可能如此小气,不仅一口答应还给了二十两技术贡献费。还有这施姓父子本来不止一个产品,到了王府专一生产缝衣针外还带了几个人一起干。

那是常洵一开始还摸不清缝衣针分几个工序,每个工序设计什么样设备提高生产力。还有原来原财料选料、热处理、后加工等方面有什么可以改良地方。因为常洵不仅要提高生产率还要提高质量,因为他不仅只为了挣钱还包括社会进步。

有了制针工匠常洵经常观看制针过程,将之工艺进行分解,初步进行分工制作。就这么一分工一开始刚来的人根本不熟悉也没有技术有些混乱,人均产量不升反降。

好在他是老板,施兴祖父子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却只能听常洵不断调整试行。他俩担心这制针亏本不赚钱最后开不下去,父子两人失去了这样的好收入。还急在他们说不上话,好在只有几天人均产量就逐步提高,一个多月人均产量已经达到超百支。

那产量之前父子两人一天也做不出来,何况现在近十个工人除了父子两人,都是识些字第一次出来干活十几岁的大小伙子。这让施兴祖怎么也想不通,按说他们这几个人连三分之一产量也完成不了的,怎么福王殿下让每个人只干一件事,那几个小伙子一下就会了外产量提高到如此程度。

想不通没关系,施兴祖至少安心下来,因为这个效率多少还会提高,如此福王殿下给所有人的工钱比行价高出不少也可以维持下去,还有一些嬴利。

只是常洵这时仍然常在制针场所转,对每一道工序问东问西,还试验一些新材料新办法。这让施兴祖有些心不落实,暗心想这时已经够好的,求求福王殿下别折腾了行不行,福王殿下家大业大折腾不成没什么,他父子可不想丢了好工作。

常洵当然不可能关心施兴祖的心理想法,知道这时代的工匠缺乏创造精神墨守成规小富即安,有一点创新或特长都当作传家宝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女捂着。师傅教徒弟大多数只教七八分,除非无子不然不可能将所有的技艺传给徒弟,肯传给徒弟也往往自己真干不了时。

这与后世如技校专门教授,各种技术的资料有书可卖,上网可查,只有最关键的东西才保密完全不同。常洵之前当然不太了解这样的区别,这时间工匠接触多了已经有所了解。

一开始常洵见有些工匠问到技术吞吞吐吐有些不解,后来才知道他们倒不是主要讳避自己,堂堂福王与他们抢饭碗的可能性不大,要进入这行业也会用他们这些人干活。但他们往往担心别人听到学了去,如此可不亏了。

此种心态乃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长期徘徊不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可能,机会有限的社会生态下,这也成为必然选择。不谈生产力长期徘徊深层次因素此时常洵也无力改造,但他将推动工业革命至少在自己控制范围用生产力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以及奖励、保护创新等措施来逐渐改革。

如此形成新的社会生态及一部分受益人群,有了这些人加生产力发展,在改革上层建筑与传统思想时也会容易许多。受益群体他们就如浪头可以冲击阻力,不至于常洵单打独斗或仅用权力推行上层建筑改革与思想改革。二者一个事半功倍,一个事倍功半甚至是人亡政息。

因而常洵对施兴祖心里怎么想根本不在意,除非有重大特技才可能亲自动员,并给予一些补偿让他贡献出来,至于这时制针施兴祖只有普通成熟技术,他的作用就是领路。

常洵虽不可能卸磨杀驴,但他如果跟不上步伐只能作为制针专业工匠度过一生。而且是这乃是要自觉跟上来,常洵很忙接触的工匠太多,只有年青识字的少数几个带在身边培养,却不包括普通人的施家父子。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