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明新福王 > 第72章 难行

大明新福王 第72章 难行

作者:飞翔的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8 01:32:11 来源:就爱谈小说

在京城里呆了如此多年常洵早已生厌了,如果喜欢书籍古玩这里确实是好地方,那些字画古藉、古董青铜器之类这时肯定远比后世多不止一倍,想收集只要有钱就可以马上成交不必什么拍卖。

而且整个大明号称江南苏杭富裕奢华,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传说中南直隶秦淮河、夫子庙什么的,其它不论这方面绝对京城可以称第一的,主要是在京城贵族高官多。

可常洵志不在此,或者说这时根本没这个心思。他若当政会推动文物保护法,对甲骨文、敦煌石窟藏书等都会进行发掘与保护。而且他会建许多大型专门或综合博物馆进行展出,而不是只让少数个人私下欣赏。

还有会收集各国文物让国人欣赏与开开眼界,只是此时还早他没空考虑这个。除了书籍文物京城古色古香只在后世才是珍贵的,对这时的他司空见惯根本没什么吸引力。

而且这时京城并不是他可以自由涂抹的画板,但灵山岛是。这时乃是发展势力的时候恨不得马上离开京城去灵山岛、大员岛就近涂抹他想要的画面。

只是这个不可能才退一步先去灵山岛避暑的,可是就算如此万历不支持郑贵妃直接反对。好说歹说才同意他明年可以去灵山岛,至于就封地常洵肯定不会提的,提了也无用。

当然也有不少人希望他马上去灵山岛的,这些人中开口的乃是常洵手下。为什么很单纯就是让常洵去看看他们的成绩,毕竟灵山岛这时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

原本灵山岛就是一个半荒弃的小岛而已,这时环岛城墙、防波堤加里面停泊的船只外表就带上雄丽而生气勃勃的感觉。

岛上有了不少炮台,有一种暴力的美。山顶山腰还有一些围墙游廊亭子,望上去与园林差不多。虽说这两者画风有些冲突,但在古代这样的场景并不冲突。

毕竟这时东方的城市都在城墙的护卫之中,最醒目的标志就是一圈强壮的城墙、城楼。西方也不例外,只是贵族城堡多城墙围起来的城市极少数,比东方少多了还小多了。

还有随着水泥投入实际运用,灵山岛会建造一些悬空栈道、亭台,还有各山之间会建造大拱桥。那大拱桥如石头建造代价大而笨拙,换水泥也就是浇注两根拱形大梁困难些代价大些,需要整体木模才可以却也比石拱的成本会省几倍以上,具体还不清楚。

在灵山岛建大拱桥之类建筑一方让文臣知道常洵真心将灵山岛作为他的王宫建设,另一方面也是水泥投入实用的实验场。比如这水泥造桥价成本节省几倍关系以后筑路代价,而要致富先修路已经被后世证明为真理。

就是安全所需也是一样,一条宽阔的大道缩短不少距离,还让军队速度提高,应付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其它条件不变也可以让军队前进速度加快一倍。

这道理并非是无人知道,可秦驰道之后为何无人为之那就是代价太大,而这还是在北方大平原上建路,到水网密布地区那建路的代价还要大很多。

后世造了那么多路其实就是二样材料钢铁与水泥,当然还有如何使用它们的技术。这方面灵山岛还真是一个极好的试验田,还有常洵后世虽没有干过建筑可后世见到的建筑场面,还有各种途径听到见到的片言只语在这时乃是需要指点的方向,千金难求的经验。

因此他确实是有需要现场看看的,在灵山岛建设的手下与常洵自己都愿意去灵山岛,还有一些人心里也这样想可与常洵手下不断邀请不同,他们开不了这个口。

那他们是谁为什么开不了口这些人就是文臣,为什么让常洵去灵山岛就封很简单,时间过去了不短,可常洛的太子位还没有真正落实下来。

这一来将常洵赶去就封常洛的位置才进一步稳固,有长子在将到藩的藩王再弄回京任太子的可能性,与在京城只定了封地的藩王比,前者的可能性当然更微乎其微了。

只是他们心想如此却说不出口,为什么开不了口乃是常洵年龄太小,灵山岛还在建设。如果这时嚷嚷让常洵就封他们的道德形象呢确实是没什么借口,于是再一次兴起039039逼迫039039万历立常洛为太子的议论潮。

这时赵志皋告病,压力全在这时复出的副首辅王锡爵身上。历史上他搞了一个三王并封缓和了一下,到这时仍然敷衍不下去了。不过现在比历史上好不少,因为常洛的名分明显高一截,常洵已经有封地并建设了近二年,不大可能再变了。

可是年青的官员觉得未曾着实,等了二年不见进展又性急起来。王锡爵不可能完全代万历背锅顶雷的,还有这压力多少会影响到常洵这里,于是他更想去灵山岛039039避暑039039了,完全属一举多得啊

常洵的心思郑贵妃不谅解,还有她用年龄小与不安全为借口常洵也没太好理由。最后常洵用明年去避暑内会造一条专用游船,还有专用防弹四轮马车,灵山岛堡楼在这之前完工等条件换取了郑贵妃同意他明年去灵山岛避暑。

实际上三体船航行的安全性已经没什么问题了,当然作为藩王挤移民船也有些不合适。而且三体船造价才几千两,装修豪华些二万两也足够了。

他这时也不差钱,还有今后也需要,所以常洵决定为自己造一条三体专用船本来就在计划之内。只不过之前移民还缺船,这时缺船缓和了不少,或者说如更大的捕鲸母船还造不了,此时造一条专用三体船没什么问题。

四轮车转向机构也不难,找一些比较有钻研精神的工匠指点一下,再投入资金试验就可以了。在大明未出现四轮车主要还是没这方面需要,或更准确地说没这个道路条件,另加就是缺少弹性材料与减震技术。

一般人总以为转向机构为四轮马车技术的唯一要求,其实这样的四轮马车只能在十分平坦的路上行走,或装载不多时行。

为什么如此四轮与二轮三轮车不同,二轮三轮车不论什么地形每个轮子受力一致。可四轮就不同了,四个点怎么也摆不平,有很多时候一个车轮要承担二分之一重力。

这一来除非轮子专为此加强到可以承受否则这车子的轮子很快会吃不消而损坏,要减少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弹性材料与减震技术,材料与技术好可以让车子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坐车的人觉得在平地上一样,反之平地上也如崎岖不平的路上一样。

而且胶轮自带减震,这时的木轮与地面硬碰硬,所以常洵一开始只能编了绳床,坐这上面避免骨头震坏了。有了坩埚冶炼就可以试验弹簧钢了,有了弹簧钢就可以用于减震了。

弹簧钢减震可以用圆环式与卧u式弹簧、圆环弹簧加液压、扁担式等等。不过环形弹簧有了弹簧钢还要拔丝与绕制机械,这时根本不可能生产,加液压这技术机械的要求更高了外,还要有耐油密封材料,此时不必想。

所以这时能采用的技术就是将弹簧钢制作成扁平长板,或小狐度轮子顶在中间如扁担一样,后世载重车都是这样的结构。可这结构要做到不容易,弹性空间又不大。

相比之下卧u式就简单了,弹性空间大上下固定而已。缺点浪费材料又承受力不大,所以常洵有了弹簧钢就将自己的马车安装了这个减震。

可这是城中轻便马车,去城外长途旅行为预防万一不行,所以常洵也准备造重型四轮车的。只是扁担式技术可以克服减震太差,为此他准备外壳用这技术,里面用卧u式,如此才不会震动大外壳足以挡箭。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