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一日看尽长安花 > 第14章 隐士

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14章 隐士

作者:写离声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19:37:39 来源:就爱谈小说

白稚川奇道“小娘子也听说过柳兄么?”

甄二娘握嘴咳嗽了两声,甄六娘含糊其辞道“听人说起过此子。”

旋即对蔺知柔道“你也不必白跑一趟了。”

蔺知柔刚燃起希望就被兜头泼了一盆凉水,有些失望,但嘴角仍带着笑“愿闻其详。”

甄六娘斩钉截铁“柳十四出了名的眼高于顶,等闲之辈连门都摸不到,别说登堂入室了。”

甄二娘又咳嗽起来。

甄六娘瞥她一眼,明白自己又得罪人了,找补道“小郎君莫怪,我实话实说罢了。方才听白兄问你课业,经学也就罢了,诗赋尚未得其门而入,程度着实差了些。柳十四何等样人物,会与个乡间小儿当蒙师?”

蔺知柔知道她说的都是真话,可听了仍旧有些不是滋味,这姑娘一张小脸生得楚楚动人,怎么一开口就这么讨打呢!

再说她分明是如假包换的城里人,怎么就乡间了?

不过她毕竟是成年人的灵魂,犯不上和个小女孩较真。

倒是白稚川出来打圆场“师徒终究看缘分,或许蔺小友与柳兄有师徒之缘也未可知。何况诗赋不过技艺尔,何时学都不晚,某看蔺小友颖悟过人,不妨一试。”

这话说得客套,但显然白稚川也对她没什么信心。

蔺知柔也明白自己临时抱佛脚,与那些五六岁开蒙的学童差了一大截,但有此际遇已属难得,总要去试一试才甘心。

她郑重地向白稚川道了谢。

赵四郎几碗酒下肚,正是酒酣耳热之时,听这甄六娘口无遮拦贬损自家人,很是不豫,有心找回场子,摸了把脸笑道“足下说得有理,七郎打小聪明,过目不忘,在扬州城里也是有些薄名的,还得了江都县令高明府的赏识……”

蔺知柔生怕他说漏嘴节外生枝,忙道“小子不过是记性好些,算不得什么本事。”

白稚川道“小郎小小年纪有此心胸,前途无可限量。”

甄六娘已有些醉意,皱着眉头道“我看你不过十来岁,怎么说话老气横秋的,殊不可爱。”

“……”你把嘴闭上倒是挺可爱的。

甄二娘又开始咳嗽,甄六娘看了看她,忍不住补刀“柳十四恃才傲物,最不待见庸俗之人……”

甄二娘咳得几乎将竹床掀翻,甄六娘话锋一转“蔺郎拜师,可是想考进士?”

蔺知柔大方承认“某确有此意。”

甄六娘惋惜地摇摇头“我看你生得一张聪明面孔,竟配了一副糊涂肚肠。有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你可听过?”

蔺知柔点点头,三十考上明经已经算老了,而五十岁举进士还算年轻的,说的是进士科难度高,这话有所夸大,不过进士科登第是众所周知的难,每年赴考的两三千人中只取三十来个,可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甄六娘喝了一大口酒,继续道“你想想,待考上进士,须发都白了,考上了又有何乐趣可言?我看你有些胆气,是个可造之才,实不忍心见你皓首穷经,读成个老书呆……就让你跟随我左右,如何?”

“……”

也不知犯了什么太岁,一个两个都看上她。

蔺知柔无可奈何“谢过小娘子美意。”跟你走就算了。

“跟着我不说平步……”

“甄六娘”酒量浅,几碗下肚已然忘了自己是甄六娘,眼看着就要说秃噜嘴,同伴在桌子底下用力扯了扯他衣裳,他这悻悻地住了嘴,闷头专心吃菜。

甄二娘趁人不注意,悄悄将他的酒碗换成了茶碗。

酒过数寻,杯盘狼籍,到了黄昏时雨势渐收,甄六娘的酒意散去了些,起身道别“阿姊和我尚有他事在身,不得淹留,就此别过了。”

几人都起身相送,两人打点行囊,戴上斗笠,穿上簑衣,翻身上马,向众人抱一抱拳,便策马离开了。

两人一走,席间冷清了不少。几个人白天受了惊吓,此时都有些疲惫,便早早散了席,各自回房歇息了。

蔺知柔与老僧借了盏油灯,拿出随身带的一卷《诗经》来温习。明日要去求师,虽说临时抱佛脚没多大用处,可也聊胜于无。

《论语》、《孝经》、《易经》她已是倒背如流了,《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大约有一百来篇熟读成诵,此时温习却是为了揣摩其中的情韵。

她的头脑很好,智商和记忆力都比前世高了不少,上辈子她能以中人之资成为高考大省状元,可见意志力有多惊人。

可惜才情这东西有别于智商,更与勤奋无关,偏重于悟性和灵性。

蔺知柔深觉自己与诗情画意八杆子打不着关系。对于一切无法按部就班、系统学习的东西,她都感到有些束手无策。

偏偏国朝科举几经变易,发展到如今,进士科最重诗赋,帖经、墨义、时务策的分量都比不过诗赋,行卷更是全靠才情。

而不考诗赋的明经等科,地位与进士不可同日而语。哪怕同朝为官,不由进士出身者也难免低人一等,遑论进士同年、座师往往会结成亲密牢固的关系网,互相照拂,党同伐异。

无论如何,只要选择走科举一途,诗赋就是她绕不过去的坎。

不过若是因此知难而退,她也就不是她了。

既然不会作诗,那就用最笨的办法,先从熟读、背诵、揣摩前人的诗开始。

《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许多母题都蕴藏在这三百零五篇中,后世诗歌的赋比兴之体都脱不出诗三百的范畴。

蔺知柔读一句便悉心思索体悟一番,再对照传和笺疏。

蔺知柔沉心静气地读了一个多时辰,只读了《关雎》、《葛覃》、《卷耳》三篇,反复吟诵,似有所得。

灯油所剩无几,蔺知柔也觉困倦,便卷起书,熄灭油灯,合衣躺下。

小雨淅淅沥沥下到中夜方停。

蔺知柔天蒙蒙亮便醒了,梳洗完毕,又读了一篇诗,灵谷寺的钟声才遥遥地传过来。

蔺知柔推门出去,四舅和白稚川也起了,三人就着昨日剩下的脯腊吃了碗豆粥,辞别老僧,径直出了普通院。

赵四郎雇的驴车昨日跑了,白稚川倒是有头瘦驴,可舅甥俩步行他也不好意思独骑,几人便让驴子驼着行囊,索性一块儿步行。

昨日下过场大雨,山路湿滑泥泞,十分难走。

好在柳十四郎隐居之处不远,从普通院往东,抄近道只有十里路。

白稚川也是初来乍到,凭着朋友书信中所附的草图按图索骥,时不时得找樵人山民问路,如此摸索着寻路,十里山路走了大半日,直到申时前后才找到了地图上标志着入口的小竹桥。

水畔是一片竹林,脚下溪水潺潺,头顶竹叶簌簌,令人不由自主放轻了呼吸。

穿过竹林,蔺知柔举目一望,只见四五株梧桐擎起绿玉亭亭,几间山堂掩映于高木修篁之间,郁然深秀,清幽不可具状。

赵四郎忍不住感叹“真好风景,不知住在此地的是何等样的神仙!”

白稚川笑道“足下待会儿见了柳郎便知晓了。”

话音刚落,身后传来嘈杂的人语和脚步声。

几人回头一看,却见四五个少年人结伴而行,最大的年可弱冠,最小的十三四岁,个个背着书箱,一边交谈,一边自那竹桥上向他们走来。

“那些是什么人?”赵四郎疑惑道,“莫非也是来拜师的?”

白稚川忖道“柳郎才名远扬,每至一处总有士子争相谒见投文,想来是隐居之地又叫人知晓了。”

蔺知柔不由有些同情这位素未谋面的柳郎,躲进山里还不得安生。

说话间那群人已经到了跟前,为首之人身形壮硕,面皮黑黄,打量了他们一番,作了个揖“敢问足下,此地可是柳家十四郎隐居之处?”

蔺知柔一行还礼。

白稚川颔首,反问道“诸位何故来此?”

那些人交换了一下眼神,流露出戒备之意,显然是将他们几人当作了竞争对手。

不过那黑脸书生还是道“我等乃是云岚书孰的塾生,听闻柳先生高隐于此,故而前来拜谒。诸位也是来谒见柳先生的么?”

赵四郎没想到这柳十四名声如此显著,而白稚川这样貌不惊人的一介寒素竟然与之交好,讶异之余,不免与有荣焉,得意道“白兄乃是柳郎的知交好友。”

蔺知柔对她四舅的小心思一清二楚,但碍于是长辈又不能说什么,只觉无奈。

那群读书郎登时对白稚川刮目相看“白先生想必也是名士高人,失敬失敬。”

白稚川忙道“白某才学浅薄,蒙柳郎折节下交,实为三生有幸。”

得知白稚川身份,那些书生待他们的态度便亲近了许多,相让着走到竹篱外,白稚川扣了扣柴扉。

片刻之后,一个面容清秀的白衣少年出来应门。

蔺知柔依稀觉得那少年面善,一时间却想不起来何时见过。

少年打开柴门“诸位有何贵干?”

方才那书生捧出一卷文卷,上前一步道“某等乃云岚书塾的塾生,前来拜谒柳先生。”

那少年目光中流露出一丝不耐烦,收取了他们递上来的卷子和名纸“卷子收下了,诸位请回罢,明日午后来问消息便是。”

为首的塾生揖道“书塾距此不下五十里,往返不易,某等就在门外等候回音。”

这些人虽没有逼着人家尽快批阅,可申言要等,就有点要挟的意思。

少年终究脸嫩,拉不下脸来哄他们离去,撇撇嘴道“那你们便等着罢,家师今日未必有空阅你们的卷子。”

书生们都道无妨,少年又看向蔺知柔一行人“诸位也是来投卷的么?”

白稚川上前一步,揖道“在下天水白二十三,这两位是白某的朋友。”说着递过名刺。

少年一听他的名号,顿时舒眉展目“原来是白先生,失敬,家师已等候多日了。”

蔺知柔听他说到“家师”两字,终于想起来,眼前的少年正是夜泊白沙州时向她借火之人。

那一夜映在船蓬上的侧影,原来就是这位才高八斗的柳十四郎。

两番邂逅,巧得如同传奇小说,没准这柳先生与她还真有师徒之缘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