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锦绣农门 > 第117章 第117章

锦绣农门 第117章 第117章

作者:寒小期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19:47:41 来源:就爱谈小说

第117章

听到县太爷这话, 王香芹本能的觉得反感。

她还是不认为自己错了,甚至于同意补偿养猪户的损失, 也被她归咎于是人道主义的补偿。怎么到了县太爷的嘴里,就成了弥补罪过了呢

话虽如此,她总算还没有傻到家,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因此, 在面对县太爷的问话时,她没有开口,而是拿眼看公婆。

县太爷将这一切收入眼底,面上闪过一丝不屑。拿主意的时候不深思熟虑, 眼下出了事情, 反倒是晓得听别人的了好在,县太爷至始至终要的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这些个细枝末节, 他懒得过问。

朱父朱母对视一眼,很快就由朱父出面, 将他们原先商量好的话,告诉了县太爷。

依着他们商量的法子,是由猪舍提供初生仔猪给养猪户, 当然是经过性别甄选的。换言之, 就好像先前朱家大伯娘那样的,捉几只公仔猪回家养着。这样一来,一方面是品质有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别家繁衍正宗的石门黑猪。

这法子是王香芹最后的让步了, 在她的观念里,想要做到行业内第一,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哪怕别家没她养的这般细,可谁让这年头也不讲究这些细节呢只要学了个七八成,再略一降价,她的猪舍就会面临行业竞争。

其实,也不怪古代劳动人民不讲究细节了,换做是现代人,除非是经年的老饕餮,一般人哪里尝的出来细微差别如果本身猪种不同,那自然是没问题的。假如说,一样的初生仔猪,仅仅是饲养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差距,多数人都是无法分辨的,只能用检测报告来说明问题。

王香芹觉得自己已经一让再让了,因此,当朱父说出他们家提出的方案后,她信心十足的看向县太爷,等着县太爷赞赏他们为民着想。毕竟,这事儿本来错就不在于他们。

万万没想到,县太爷只是眉头紧锁的垂下了眼眸,愣是半晌没开口。

朱父到底有些沉不住气,见状忍不住开口询问,片刻后,县太爷才道:“依着你们的意思,每年能提供一部分初生猪仔这一部分是多少足够安抚几个村子数量若是不够,其他人该怎么办”

“那自是……慢慢来。”

“慢慢来”县太爷抬高了声音,“来,你告诉本官,要怎么样才能让那些养猪户慢慢来。他们将所有的本钱都投入了养猪这事儿上,眼下年关将至,猪却卖不上价。就不说别的了,只怕连这个冬天他们都熬不过去。你说吧,怎么才能让他们耐心等待。”

这种问题,朱父能回答得上来才叫奇怪了。

当然,县太爷没指望他回答。在大致的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县太爷已经明白这事儿的主谋是王香芹,目前唯一不能确定的是,到底是王香芹故意如此,还是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县太爷比较倾向后者,毕竟若是前者的,他真的不知道王香芹图啥。

图啥

当然是图垄断行业的暴利啊!

甭管哪个年代,想要牟取巨大的利润,干哪一行不是重点,重点是好东西只有你才有。就好比这年头,但凡跟盐政、漕运搭边的,都是巨富之家。真以为卖盐就能赚取巨额利润还是河运暴利其实都不是,是垄断了一个行业后,这个行业所产生的利润皆为一方掌握,那自然就成了暴利。

王香芹就是想要石门黑猪成为一个经典品牌,最好是那种经久不衰,能够传承百年的手艺。君不见她上辈子那些家中所有传承的人,天生就比普通人多了一条后路,她也想要如此。

想法是很好的,可有时候还要看别人愿不愿意看你发展。

其实,王香芹弄错了一点。

她一直都没明白,为何朝廷、为何县太爷会大力扶持他们。早先她是认为运气好碰上了好官,实则县太爷虽然也算是个廉政为民的好官,但扶持老朱家的本意,却是想要推广石门黑猪这个品种,好让本地家家户户都能养上。这样一来,石门黑猪就变成了县太爷自己的政绩,而非王香芹所期盼的那样搞垄断发大财。

搞垄断是能发大财,这点绝对没错。可就算朱家真的发了大财,那跟本地其他人有啥关系哪怕王香芹的猪舍一而再再而三的扩建,雇佣的员工也渐渐多了,可甭管怎么多,你见过给人打工变成富翁的吗兴许在王香芹上辈子真就有打工皇帝,可不说这种情况极为稀罕,单说眼下,给人打短工的最多也就是养家糊口,决计不可能发家致富的。

县太爷要的是整个县的老百姓日子过好,这样一来,他才有可能被上头赏识,早日调职回京城。

反之,一个县里多了几个乡绅地主,对他而言是没有丁点儿区别的。

眼见朱家几人,尤其是王香芹一言不发,县太爷终是失了耐心,沉声道:“本官以为,已经很对得起你们朱家了。换做其他地方,底下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直接将功劳占为己有又如何商人才讲究以和为贵,当官的是为民请命。你们一家子富裕有什么用不如让其他人家跟着吃肉。再者,我也替你们上书京城,御赐的贡猪牌匾还不够还让朱四郎四处巡讲,让你们将养猪秘诀整理成册,由县衙门联系书局出书……这些打的都是朱家的招牌,本官已经仁至义尽了!”

“试想想,将来哪怕全县家家户户都能养石门黑猪,可谁不知道你们家才是正宗的其他人养得再好,也只有你们家养的才配称得上贡猪。到时候,所有人的日子都过得好了,他们不得感谢你们”

“偏生,你们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搞这些事情。这叫什么敬酒不吃吃罚酒!!”

朱父等人脸色都变了,也就王香芹尽管低垂着头,却仍然没有太将县太爷当一回事儿。

县官嘛,撑死了也就是一县之长。问题在于,古代的人口少,所谓的一个县,甚至不如王香芹上辈子的一个乡大。你说她会惧怕一个乡长哪怕上辈子她始终醉心于养猪第一线,那该见的领导也没少见。乡长级别的,或者就是正宗的县长,那又怎样呢主管畜牧养殖业的副县还见天的往她那头跑呢。

得亏县太爷不知道王香芹心里想的啥,不然他能直接气得背过气去。

县太爷啊!

整个县的父母官啊!

手里掌握着全县老百姓命脉甚至生死大权的县令大人啊!

“大人您觉得咱们应该做出怎样的补偿呢”最终,王香芹还是开了口,她知道这事儿是必须处理的,哪怕不想示弱,可形势比人强,朱四郎人还在县衙大牢里。

县太爷没有深究她说话的语气,只道:“提供初生仔猪的主意是不错的,不过不能直接交到百姓手里,给谁不给谁,一旦弄得不错,只怕反而会引起大乱。”

顿了顿,县太爷冲着一旁候着的师爷微微颔首:“本官认为,可以由县衙门出钱出地建造一个养猪场,专门来培育仔猪。再由县衙门出面,将这些健康强壮的仔猪,按照各户的损失补偿给他们。而你们……”

王香芹的心猛的一沉。

就听县太爷继续道:“你们负责提供种猪,这次送上京城的贡猪,一律采用公猪。年后开春,将成年母猪送到县里来,当然公猪也是要的,但以母猪为主,由县衙统一派人管理照顾,正好试一下你们之前提供的法子,究竟是不是对的。”

养猪的方法肯定是没问题的,其他人养不出石门黑猪,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系统。

没有系统,无法对劣等猪种进行优化改良,自然也不存在后续进化的石门黑猪。反之,只要有现成的石门黑猪产下的仔猪,再配合王香芹先前提供的科学养猪办法,那一切就是水到渠成的。

“这不是跟你们商量,而是通知你们。”

“退下吧,回头本官就会派人进驻秀水村。”

王香芹颦眉不语,不是她不想说什么,而是她终于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这里没她说话的份儿。

至始至终县太爷的意思就是,听我的,不然闭嘴。至于要如何闭嘴,可以选择自己主动闭嘴不言,也可以被动的选择永远闭嘴。反正猪舍就在那里,你们不愿意给,他也可以派人去接收。

“那四郎……”朱母喃喃的开了口。

“你们何时将猪送来,本官就何时释放朱四郎。”

王香芹蓦地抬头:“县太爷,就算是成年的猪,冬日里也不能随便挪动。像送猪上京,等猪送到了,它们也不可能保持跟以前一样的身体机能。”

肉质兴许变化不大,可寒冬腊月长途跋涉的结果,足以破坏掉猪体内的平衡系统。哪怕勉强还能活着,那也仅仅是活着而已。当然,若是待宰的肥猪就无所谓了,反正不影响口感的。

“开春。”

撂下最后一句话后,县太爷拂袖离开,倒是那个长相和善,始终面带笑容的师爷将他们送了出去,并笑眯眯的给了一句忠告:“大人不立刻释放朱四郎是为了他好,就眼下这个局面,他若是出了大牢,保不准就被愤怒的养猪户打死了,到时候别说凶手难寻,就算真的抓到了,又能如何呢”

王香芹还能说什么呢

为了你好,真不愧是八大无耻话之一吗

最终,王香芹一行人还是离开了县衙门。不离开咋办留着吃晚饭吗又因为天色已经很晚了,他们并未立刻赶回家,而是在县城里随便找了个小客栈,开了两个房间,将就着对付了一晚。

王香芹跟朱母睡一屋,隔壁是朱父和朱六郎。晚饭也是在客栈吃的,没心情去留下大堂吃,只叫店小二端了些包子馒头,就着茶水随便糊弄了一下。

朱母愁得跟个什么似的,她原先是抱了很大期望的,因为王香芹退让了啊,都愿意提供赔偿了,咋就不能放了朱四郎毕竟,这又不是什么杀人放火的大罪。

见朱母吃一口包子叹三回气,王香芹也没了胃口,只劝道:“师爷说的也不错,眼下四郎真的出来,也会被人骂的。”

“唉……”道理她都懂,可朱母还是意难平。

人的立场本来就是不同的,所谓的将心比心,不过就是说说罢了,更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朱母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迟疑了半晌,到底还是忍不住问:“照县太爷的意思,那以后家家户户都有咱们家的猪了那……”

“是的,家家户户都会有石门黑猪,咱们家就算比别人家养的多,利润也有限。”

王香芹粗略的估算了一下,赚肯定还是赚的,因为本地原始猪种实在是太劣等了,以此推算,其他地方应该也是如此。假如说,县太爷想帮全县百姓致富,最好的办法就是只圈定在本县范围内培育石门黑猪。就怕他不甘心一辈子当县官,搞个什么种猪外交的,那只怕很快附近几个县城,乃至整个府城包括周边,都开始培育石门黑猪了。

其实,如果大家都养了,那就谈不上有多赚钱了,最多也就是够吃,从以前的一年没吃上几回肉,到后面天天能吃上肉。

道理其实很简单的,就好似王香芹上辈子那样,农产品的产量上来了,价格就势必会下降。这样一来,家家户户就都不愁吃喝了,还能吃得更好更丰富。等所有普通老百姓的营养都跟上来了,才能发展其他方面。

唯一的问题在于,她穿越是为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来的

王香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陷入怀疑人生中的,并不只有王香芹一人。

还有人在石门镇孙家的王香椿。

养猪风波闹得那么大,整个县城都知道了,只怕过不了多久,连邻县也该听说了。而作为离秀水村仅仅只有小半天路程的石门镇,想要打听事情的前因后果,实在是太容易了。

真要说起来,王香椿还算是比较晚知道的那个。

原因在于,她怀孕了。

从前头她怀孕又被娘家嫂子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流掉孩子,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她身子骨还是不错的,主要是底子还行。孙家尽管在那之后搞了不少事儿,可最起码在王香椿刚流产的时候,对她还是比较关心的。给她请了大夫开了方子,还让人炖了不少补身子的好东西,结结实实的养了不少日子。

底子好,外加养得好,王香椿其实老早就完全好了,可这不是王举人来寻亲吗

开头是孙家想休妻,中间是王香椿想被休,再掺合了别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以至于王香椿明明身子骨已经全好了,也一直没再怀孕。

没心情圆房啊,咋怀啊!

也就是随着刘神仙给王香椿的批命,以及王家人举家离开一事,让王香椿不得不被迫选择面对事实。又别扭的一段时日后,她最终还是接受了事实,认命的继续做她孙家少奶奶。

再然后,她就怀了。

也许是因为心情一度处于跌宕起伏中,也许根本就是上一次孩子没保住的心理阴影,总之这一回,王香椿的孕相挺不好的,就跟宁氏对外宣称的那样,需要卧床休养。

当然,宁氏是假装的,王香椿却是真的。

前后诸多事情,直接导致了她没能第一时间听说亲姐姐夫家的事情。可等到她这胎稍微稳当了一些,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就从丫鬟处听说了这个事儿。

那丫鬟还不是她的,而是她五姑姐回娘家时带的丫鬟。

孙家五姑奶奶,就是嫁到了本镇上,三天两头回娘家搞事,曾经一度想将她夫家小姑子嫁给娘家弟弟的那位。当然,对于王香椿而言,五姑姐就是个碎嘴婆子祸头子。

当主子是这样的,贴身丫鬟也好不到哪里去。

到底是连襟出了事,孙家少爷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桩事儿他非但听说了,还仔细的打听清楚了,随后就吩咐全家上下隐瞒了此事,谁也不准将这事儿告诉怀孕的少奶奶。

这是出于保护,生怕原本情绪就不太稳定的王香椿,一听说亲姐姐夫家出了天大的祸事,一个着急就……

所以,当王香椿从她五姑姐的丫鬟处得知了这事儿后,孙家上下差点儿没疯掉。太太更是暴怒之下将丫鬟连带她亲闺女一并轰出了家门,勒令不准再过来,随后又是请大夫,又是好一阵安抚的,生怕王香椿焦急之下出个什么事儿。

王香椿:…………

老天爷果然没有放弃她啊!

在这苦涩难耐的日子里,终于给了她一丝难得的快乐。

想想她亲姐,当初为了那个猪算计了多少,怕是连头都想秃了吧藏着掖着就是不跟家里人说,甚至在嫁到夫家后,不惜跟娘家撕破脸老死不相往来,结果呢

一想到这里,王香椿整个人仿佛豁然开朗,原本堆积于心的郁气瞬间消散了。

在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后,王香椿笑得无比灿烂,还跟满脸担心不停吧唧嘴安慰她的婆婆说道:“这人呢,就不能坏,心怀了连天老爷都看不下去了,都想收了她。”

孙家太太正绞尽脑汁的想安慰话呢,冷不丁的听到这个,还以为儿媳妇这是在嘲讽她,可转念一想,好像也不对啊!

正品着呢,就听王香椿继续道:“我想让夫君帮我写封信送去邻县给我娘家人,说说我姐这事儿,也好叫家里人安安心。”

“说你姐这事儿真的能让他们安心吗”孙家太太终于品过味儿来了,“哦,我明白了。不过到时候要送去哪里呢他们留了地址给你”

“嗯,说是把信送到邻县县学就成了。对了,还要跟他们说一声我怀孕的事情,要是这胎是个儿子,我想让他读书认字,等再大一点儿,送到我堂叔那头,让他帮着教导一番。”

听到最后那话,孙家太太瞬间欣喜若狂:“好好,听你的,都听你的!!”

谁不想让子孙后代出息呢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穷汉都想让儿女过上好日子,而像孙家这种,有钱有产业,能在镇上数得上号的富户,所求就大不相同了。他们不缺钱,缺的是跨阶层的机会,而这年头,想要跨越本身的阶层,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走科举一途。

这信还没写呢,孙家太太已经在盘算家里的生意了。

庄子良田不用管,店铺的话,如今赁出去收租金的也不用在意,就是自家做买卖的那几个铺子,看看能不能给收拢一下。

其实,本朝的科举并没有那么严苛。商人本身当然是不能参加科举的,还有戏子之流也不能。可真要想办法也不是不成,只要立马改,过个几年,比如七八年,十年这样的,就能跟其他人一样参加科举了。当然,若是想一边从商一边从政,那是绝不可能的,只能二选一。不过对比前朝“商籍者三代不得科举”,本朝真的已经算是很宽容了。

孙家又有了新的希望。

尽管那所谓的“希望”,如今还仅仅是个胚胎……

反观秀水村朱家,温氏才是真的绝望,她家猪毛啊,没考上秀才啊!

假如仅仅是一次没考上还不算啥,毕竟院试是年年都有的,极少有人是一次就能通过的,反正乡下地头这样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既然这次没考上,那下次继续努力呗。像村学的先生杨秀才,那就是连着考了好几回,最后才侥幸挂了个榜尾。

对于温氏而言,猪毛没考上秀才并不是她绝望的原因,而是因为参加了这次考试后,她打听到了太多太多关于科举的消息。也因此如此,她终于后知后觉的意识到,她家猪毛错过了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