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宋穿之懒皇帝 > 第101章第 101 章

宋穿之懒皇帝 第101章第 101 章

作者:痒痒鼠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20:03:07 来源:就爱谈小说

“官家大气魄。”萧将军对于官家这番开创盛世的盛世的大气魄非常敬佩, “辽国境内的道路官家请放心, 吾等会尽量修建。”

反正国库里的银子他们不花,也会被国主拿去建寺庙养僧道,还不如他们拿来给老百姓做些实际的事儿。

三个人又细细的聊了一会儿, 包括辽王后、王叔、郡主都会跟来拜见上皇和娘娘、官家和圣人的大致行程安排。

申时的时候天气开始阴沉, 看着好像要是起大风,官家和圣人结束游玩回到行宫,圣人自去研究她马上要开始的“小报”事务,官家派人通知王安石和苏轼明儿上午过来一趟, 再做到书房写总结。

把他从汴梁出来,北上的一路上见过的,听过的, 加上最近因为寻找新思想翻阅各种典籍获得的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认真的整理, 简单的做了一份大宋的各行各业发展情况以及发展方向的总结。

首先是城里的各个作坊, 从糖果点心到衣服冠帽、家用什物、笔墨纸砚、建筑用料以至妇女装饰品、儿童玩具等等无所不有。其中造纸、制墨、制糖、制瓷、制陶基本属于各地方上的商人世家世代相传的手艺。”

官家重点把这些作坊中的分工协作点出来, 比如制饼作坊,按挤、卓花、入炉、、、。这样会节省很多人手,加快做事的速度。

其次就是从事宫廷的用具、服饰、器物的生产和供应,并涉及军需、营造等事业, 属于百工的事务。这些传统的官办作坊,尽管有朝廷的垄断和掌控, 但是不妨碍民间也有类似的私办作坊, 而且私办作坊的技艺非常的高超, 做工比官办作坊精细。

比如造船,船体的平衡技艺平衡舵,桅杆借用风力加速的技艺风力循环杆等等,私办作坊做的都比官办的好。其中的原因需要细究。

再次是乡间的各种家庭小作坊,他们主要做的是各类布匹和各种家用品。这一部分基本上不会有变化。

正月初三这天上午,其他人还沉浸在春节假期中,官家用过早膳后,和负责大宋商贸之事的王安石、苏轼聚在一起,立求在辽国使者离开之前,把作坊扩张的事儿说清楚。

温暖如春的文心殿偏殿,官家等他们都看完了总结后,首先开口。

“朕的想法是,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土地的人工以及农忙农闲带来的流动性的、季节性的人工,他们基本上都守在各个城池的桥市街巷口会做些补锅、修鞋帽、修刀剪、、、的活计。可否考虑统一的管一管,顺便解决大宋作坊人工的月银补贴,生命、健康保障问题。”

王安石大人眉头微皱,“官家说的这些杂货工匠,在桥市街巷口罗立会聚,候人请唤,微臣也考虑过。他们手艺合格,做事勤劳实在。如果作坊能够给这些人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他们就会成为固定的作坊人手。”

“但是一旦朝廷要求作坊给人工加月银,估计会引起作坊主的不满。”

“官家的意思是通过办作坊的地点偏移来降低成本”苏轼大人想到官家在总结中提出来的,在挨边的或者交通方便的辽国境内开办作坊的事儿,大体的明白过来,“可是这样一来,于运输上的花费需要做具体的核算。”

“目前的作坊建造,会逐渐的朝沿海地区或者靠运河的地区偏移,大方向上无法改变。微臣的建议是,既然辽国的用地和人工价格有优势,辽国人也支持,我们不若发动大宋的商人到辽国办作坊,先把东西卖给当地人以及周边地区。”

官家和王安石大人一起看向苏轼大人,苏轼大人一脸纳闷的看向他俩。

“苏爱卿真乃宰相之才也。”官家满心的佩服。

“王某佩服。”王安石大人发自内心的感佩。

苏轼大人谦虚的笑,官家和王安石大人对视一眼,默契的想到一句话,“苏爱卿/苏大人真乃大奸商也。”

此事解决,君臣三个人接着讨论。苏轼大人针对官家在总结中提到的,官办作坊对比私办作坊的缺点,沉思片刻有了个小想头。

“微臣这段时间监督官办作坊的事儿,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微臣的个人感觉是,官家作坊里面是官员制度,人员杂是一方面,人和事不相对是令一方面。责任不清,事务不明,所以才有管理不到位,做事不认真的情况。”

王安石大人听了非常的认同,“这个就和之前的冗官问题一样,需要精简。”

官家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细细的琢磨了一会儿,不紧不慢的开口,“既然官员制度比不上私办企业的掌柜制度,那我们就变通一番。试着把一些官办作坊和‘民办官收、统一售发’的茶叶一样,朝廷只负责开办和收钱,在大方向上做统筹。”

“官办作坊里面的具体事务,就统一分给私人管理,奖罚制度也采用私办作坊的方法。两位爱卿认为如何”

王安石和苏轼自然是震惊,不过他们想明白后齐齐点头。

虽然官家的这个办法会在大宋的官办作坊中引发一个不小的震动,但是他们都觉得可行。不懂行的官员不牵扯具体的生产事务,就没有了瞎指挥的情况;具体的事务有了专人负责,出了事也知道找谁。

君臣三个就作坊里面的分工再具体的细分,加快做事速度的事儿又探讨的半个时辰,官家又提起另外一件紧要的事儿。

“从其他国家来大宋进学的人越来越多,各项技艺的防护、保密事宜要做好。不光是火器等军用百工,民间的技艺也一样。新开办的学院里头教授的东西,要把好关。”

王安石和苏轼不大明白,官家皱着小眉头,把他的想法详细的道来。

“昨天萧将军说我们大宋好,人人都要朝这里跑,都想来求学。我昨晚上认真的思考其中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大度’。”

“高丽人来学印刷术,辽人来学纺织术,倭国人来了大宋狼吞虎咽几乎什么都学,还都不用交学费。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把东西卖给他们,赚他们的银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技艺无偿的教会他们,让他们和我们抢着赚银子。”

寂静的偏殿里,回过神来的王大人和苏大人一起咳嗽出声。

“官家说的有道理。”王大人瞅着小官家板着脸,满脸都是“我们吃大亏”的字样,努力的忍住不笑出来。

苏大人作为官家的老师,和官家比较熟悉,直接笑出声。

官家睁大眼睛望着他俩,小纳闷,他说的哪里不对当年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熬糖的技艺,可是送了一份很大的厚礼给印度。

延长的上下眼角尤其是下眼线的走势弧度,让官家在睁大眼睛的时候,圆圆的眼睛显得更加的稚气天真,看的两位大人又想笑,这次连王安石大人也忍不住笑出来。

苏轼大人喝了口沉香茶,缓了缓心情,学着他的尤其慢吞吞的说道:“官家言之有理。虽然说教化无类,但是民族有别,国家有分。该收紧的确实是要收紧。”

“墨家学院刚刚开办,目前还没有外族人进入。既然如此,那就直接规定只有大宋人才可以进学。兵家学院更是。国子监和太学这些外来人多的地方,教授的书本再让翰林院和老师们核实校订一番。”

官家听了不由的面露欢喜,王安石大人盯着他茶碗里的沉香茶看了看,越想越觉得官家说的话实在的很。

“教化无类”的名头虽然好听,可是他们不需要。身为大宋官员,为了大宋哪怕是一身污名都可以背负,如何能为了所谓的“好名声”置大宋人的真实利益不管

再想着此前有人密报给他的那件事--“倭国一舟飘泊在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妇女悉被发,遇宋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倭人的心思太深。他们是想着生下大宋血脉养熟了,再送来大宋谋划利益

“这个事儿很重要,等到初五假期结束后,我们和几位老大人提出来,把它放到《大宋律》里面。任何大宋人,胆敢外传手里的技艺,或者借手里的技艺和外族人赚私钱,不管原因为何,一律视同叛国罪。”

深慕法家思想,行事严肃的王安石大人开了口;苏轼大人虽然觉得刑罚太重,可是这个事儿真的不是小事,关系着千千万万大宋人吃饭的手艺,确实可以类同军国大事。

向来乐天和善的苏大人微微皱起眉头,却没有出言反对;杀伐果断的官家自然也不反对。巳时四刻,膳房的人把官家午休前的加餐--铜锅涮肉送上来,三个人一边开开心心的涮锅一边天南地北的聊着。

官家涮了一份羊肉蘸着酱料,咽下去后被美味欢喜的大眼睛眯起,小开心,又带点儿小感慨的说道:“广备处研究代替马匹的物事,这么久了也没个明确的进展。反而是老百姓自己动脑筋造出来了水力纺织机。”

苏轼大人想到他此前在水磨坊看到的做工场景,也是激动的很。一个大型的私办磨面作坊里面,四五十个磨坊工人从事着磨面、筛面、扛粮、扬簸、净淘、挑水、引渡、赶车等事务,而作坊的核心部件--磨面的机械,却是由水力带动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