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宋穿之懒皇帝 > 第61章第 61 章

宋穿之懒皇帝 第61章第 61 章

作者:痒痒鼠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20:03:07 来源:就爱谈小说

俗话说, “天上无云不下雨, 地上无媒不成婚”,最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汴梁人都在观望皇家什么时候上折家托媒提亲,官家和五姑娘的亲事到底能不能成心急娶儿媳妇的太上皇后并没有让他们等太久。

正月初十八,被太上皇后请为媒人的杨文广夫人梁郡夫人穆桂英,喜气洋洋的来到杨家的亲外家折家给官家提亲。折家允亲。一月初二十二这天, 天气晴朗, 懒官家亲自去猎苑抓了两只大雁。

二月初二龙抬头,也是钦天监选好的日子,范仲淹大人、曹大舅、礼部庞籍大人,苏轼大人一起代表皇家正式向折家行纳“采择之礼”。走完了婚姻六礼之始的纳彩, 官家和五姑娘的婚事算是正式定了下来。

折家加紧准备嫁妆;太上皇后领着人收拾她曾经住的坤宁殿;五姑娘跟着宫里来的嬷嬷们开始了她的皇后功课早上练功,上午学礼仪, 下午学处理事务, 晚上尽量挤时间练琴。咳咳,只有官家的生活没有变化。

折家作为曹家之后的第二个世家望族、将门之家成了大宋的新外戚,尤其是官家这么一个开创大业、名垂千古的官家的后家, 引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说皇家和朝廷还是看重老牌世勋门阀, 有人认为这是官家和朝廷对于老牌世家的安抚。

官家也没有让天下人等太久。二月初五这天,中书令、宗令、大理寺等等收到官家旨意,严查宗室外戚名下的土地人口, 对于肆意占据民田, 亡者不报, 冒名顶替领国俸的一律严办。

自从大宋立国就被荣养的宗室皇亲们大乱,保守派纷纷上言进谏,被查处的宗室皇亲甚至在民间散布谣言说官家不尊祖法、六亲不认、、、。爱护官家的老百姓和朝臣们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只是因为顾忌他们的身份而忍耐。

官家对流言的事儿丝毫不知情,因为大家伙儿都瞒着他,护犊子的太上皇首先站了出来。

努力的平衡各方势力,和气了一辈子的太上皇选几份不大不小的罪名公告天下,然后哭着谢罪自己没有管好这些宗室皇亲;又把国库空虚的实情、欠辽国的巨额债务、超额印刷官交子等等“家丑”也都一一的告诉不知实情跟风起哄的人们。

不是官家不想养这些亲人,实在是树大分枝,总有良莠不齐,总是要管一管方不负祖宗、社稷所托。

有太上皇表态,改革派们立马动笔把太上皇怕引得羊肉又涨价,不敢吃羊的故事编出来印刷传唱,把官家打小儿跟着父母吃青菜、啃萝卜,不出门、不逛街、不拜佛、不尊道、、、,一天不花一两银子的事实大肆传播。

每天开心乐呵的大宋人没想到自己的国家居然已经如此艰难,没想到太上皇和太上皇后居然过得如此简朴。咳咳,虽然他们都知道官家不出门、不逛街是因为懒,可是官家作为一个好孩子从没有大兴土木、讲究吃穿、动用国库确实是实情。

汴梁老百姓怒了,各地的老百姓也怒了,从小儿被父母养的节俭的官家,居然以为他吃的八大碗就是好的跟去打仗居然和士兵们一起啃醋饼子这些养尊处优、不事生产的皇亲国戚们,那顿饭不是十个大碗以上更不要说顿顿羊肉汤了。

就是地方上的势家富商们过的日子,也比太上皇和官家滋润。

碍着这些人都是官家的亲人老百姓明面上不好说什么,可是他们都替小官家报委屈。官家才十四岁,还没大婚亲政,这些叔伯兄弟们不帮着还尽欺负他。这次若不是太上皇还在,官家碍于礼法人伦该拿这些混不讲理的亲人咋办

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政事堂大殿当朝精英柱梁云集。

改革派的代表范仲淹大人、包拯大人、去年因母丧罢相刚刚夺情回朝的富弼大人、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主张做人要务实,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的曾公亮大人、、、。

官家的老师们,朝堂民间的乐天中间派代表官家的书法老师,被人称为“今世再有王羲之”的蔡襄大人、诗词歌赋书画样样通,还具有宰相之才的苏轼大人、、、,甚至是理学教学派创始人周敦颐大人也在。

保守派代表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的司马光大人等人,与欧阳修、蔡襄同任知谏院被人称为当朝“四名谏”,敢为天下人言的余靖和王素两位大人,因为在算经、火药等等方面有特长被特招进来,打算参加今年会试的举人们比如学子沈括。

外戚代表官家的亲表叔叔,一直护卫汴梁刚被封为殿前都指挥使的李璋将军、官家的亲舅舅曹大国舅、、、,也都在座。当然,这些大人们都聚在一起沉默的喝茶,并不是商讨一件事儿,他们已经商量好了,等宗室代表们来到好继续商量。

过了大约一刻时,宗室们陆续到来,东平郡王赵德文作为宗正令和大宋皇家家谱三支系中的秦王赵匡美的代表,首先开口。

“人之于祖先,就像水之于源头。水流远而有支脉,人渐疏而分宗枝。可是不管水流得多远,你们都要尊奉玉牒。不管是做官,还是行商,不管在何处,只要彼此相遇,宗室之人都应当互相承认,照行辈论交。”

“不要嫌贫爱富,不要扬贵抑贱。倘若有贫穷之人或无以自存之家遭遇横祸,富裕的族人理当施以援手,免其流离失所,辱没祖先昔年太祖皇帝立族谱的时候是这样的训诫。如今国库空虚而宗室蕃衍,宗室每月花费类比京师百官的俸禄本王同意裁宗室俸。”

太祖皇帝的后人楚王赵德芳一支的安国公赵从令随即附和,“我也同意。”

太宗皇帝的后人,也就是官家的亲叔叔,北海郡王赵允弼想要开口反驳,却发现大侄子,自请出京到地方磨勘的豫章郡王赵宗谔跟着点头,荆王赵元俨用叹气表态,外强中干的他愤愤不平的偃旗息鼓。

曾经被养在太上皇后膝下做预备皇嗣后因太上皇那位夭折的皇子出生被送出宫,又因为官家的出生彻底没了皇位继承权,最终被太上皇补偿性的封为平郡王的赵曙习惯了做隐形人避嫌,此刻也被大家伙儿忽略。

范仲淹大人对于这个结果稍稍满意,站起来先给各位深明大义的王公们恭敬的行礼,然后笑眯眯的说道“大宋立国百年,皇家子孙蕃衍,男女近四千人,是好事。只是国库空虚无力奉养不得已。这个月京师禁军的月俸是十二万贯,百官的月俸是三万余贯,宗室月俸七万余贯。”

“微臣等商议出来的方法是,在皇室三支中各代各择一最尊者封王,享国俸、奉祭祀,其余之人年满二十考核后出京授官。男子五服之外、女子三服外和天下世人一样的应试考官、持家理事。自此以后,除驸马外,宗室男女自由婚嫁,婿不封官,后族止于父、兄。”

顿了顿,他望着宗室们紧缩的瞳孔和惊惧、无奈、愤怒等等表情,摸着胡子叹气。

“如今不光是国库空虚,我们还因为赎回燕云十六州欠着辽国的庞大债务,因为印刷官交子筹措军费欠着大宋百姓的债务。所以朝廷暂时决议,考核合格的宗室授官的月俸由现在的八十贯改为五十贯,不合格者变为建国初的三十贯,生日婚嫁等衣食住行补贴一律取消。”

各位宗室刹那间睁大眼睛,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就连被太上皇提前打过招呼的东平郡王赵德文也是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只是碍于太上皇几十年的积威和官家在战场上杀出来的威望拼命的克制。

范仲淹大人对于他们的忍耐很满意,忍耐好啊,忍耐的久了就习惯了。当然了,该给的甜枣还是要给的。

就听范大人满是感慨鼓励的说道“昨儿太上皇和官家都是满腹心酸,今儿更是不忍心前来见各位,此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官家特意指出来,在此特殊时期内,五服以内的好学之人若能通过学士院考核,赐进士出身,封官入仕。只愿吾等上下一心,共度此难关。”

全场寂静。

官家有大才、大能为,他不怕宗室子弟,血脉亲近的叔伯子侄有本事,进入仕途;他鼓励大家都苦学爱民勤事务属有亲疏,则恩有隆杀;才有贤否,则俸有重轻。虽然限制了无才无亲的宗室的供养,却是大方的给了有才之宗亲发挥才能的机会。

清明节这天早朝后,官家在领着宗亲去祭祀祖宗之前,发了一道旨意,“以九族辨尊卑,以五宗纪远近,听推恩而分子弟,许自试而效才能,宗子之贤得从科举,诸王之女自主婚姻,尽前世之所行,尽当今之未备。”

总而言之,太祖皇帝说的三支一家人互相照顾是应该的太上皇后一直在尽力的关照宗室皇亲里因为各种原因缺衣少食的人家;太祖皇帝提出来限制宗亲任官的祖令也是要遵守的学士院对宗室子弟的考核一直是很严格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