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我有金手指[快穿] > 六零再续前缘(09)

我有金手指[快穿] 六零再续前缘(09)

作者:传山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20:03: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在塞外或者东北, 九月鹰飞后,是狩猎的好季节。

今年的沈清和带着村里的青壮年,进到老林子的最深处。

沈涛每年都跟着秋猎,有时候还参加冬猎, 如今的他也是打猎的一把好手,别看才十二岁, 但是他力气大, 就像是天生神力一样。

大人拉不开的弓,他能拉开,还能拉满。准头也好,寻找猎物的踪迹也是一个小行家,不比一些年轻的猎人差。

暑假寒假除了学习就是进山打猎, 或者进山练习弓箭。还学了一套外家功夫,身手也不错, 配合一套呼吸的功法,能练出来内劲。以后自保是没有多少问题。

准备好, 三十几位青壮年带着另外一群不咋年轻的中年人一起, 根据以往的战绩,猎物只多不少, 人少了, 猎物根本带不回来, 最近两三年开始,都是大部队一起行动。

人多力量大,不会打猎不要紧编东西拖猎物出来也需要人手, 长青村几年来日子好过不少,地里收成不错,秋猎,冬猎还能赚一笔,家家户户都能分点额外的收入,也有个进账。

村里的年轻人都很服沈清和,虽然他不能一个人猎杀野猪大型猛兽,可人家有经验有脑子,知道怎么对付这些大家伙,还能不让自己人受伤,绝对的聪明人。

往往寻找猎物都是他靠着经验丰富寻找到的,省时,还能设计大型落单的猛兽,这是省力,还有人家儿子已经也能出力。

种种加起来,人家每年狩猎时分到最多的肉,村里的老少都服气,没有一个人说闲话,就是那种懒鬼也不多说什么。

“和叔,咱真的进老林子啊”问话的是大憨家的小儿子沈林。

“当然,咱近几年在外面打的太狠,不给人家休养生息,以后还想长久打呀”沈清和每年打猎的方位都不一样,就是给动物们休养生息的机会,不能过渡捕猎。

除了秋猎,冬猎,还有平时村民们悄悄弄的,除了春天稍稍好些,其余三季可都有人打猎。哪怕春季也有,只是不大肆打猎,上山拾柴,顺手打只野鸡野兔那是常事。

“嘿嘿,我就是不明白,问问和叔。”沈林和他爹一样憨,性子直,不懂就问,丝毫不觉得不好意思。

“等会儿跟着叔,别乱跑。”沈清和对本家侄子大林也很喜欢,人实诚,勤快,是不错的小伙子。

“嗯,肯定的,我爹交代过让我和哥都跟着和叔。”

沈涛紧紧的跟着爸爸身边,耳朵好使的他,还不忘记仔细聆听周边的动静。村里的知青袁文康跟着村里的青壮年一起上山打猎,另外一位男知青身体比较弱,不适合,只能留在村里。

知青娃娃的安危交给了沈清和,交给别人大队干部不放心。

袁文康走在沈涛的边上,嘴巴就没有停止过,一直问比自己小五六岁的沈涛。

“小涛,老林子深处有多远啊”

“不知道没有去过。”

“咱都走了几天,咋还没有到”

“不知道,这里已经是林子深处,但不是最深的中心地带。”

跟着打了几年猎的沈涛知道现在是范围就是深处,不过还没有到爸爸说的最深处,或者说爸爸说的最深处也不是真正的最深处,那太远了,他们走十多天也走不到。

“没下乡前,还不知道老林子真的是一望无际,现在知道了。”袁文康家里条件差,要不也不会在还没有强制执行知青下乡的时候就来主动下乡。

他读书也不是最好的 ,这时候考大学还没有取消就算是有理想的年轻人,想建设农村,也是先读大学,再做打算,而不是现在。

他这话,周围的人可没有什么感叹感慨的,他们就住在林子的最外面,天天看到老林子,有啥可说的。

又是下午四点左右,林子里面已经很暗,沈清和抬手看看左手手腕上戴的手表,然后大声的喊道,“咱们找处离水源近的地方过夜。”

“好。”

几年来,秋猎没有任何人出大事,小的伤肯定有,但是大伤从没有过。全是因为他们进林子以后听话,不自作主张的原因。

沈清和手上的手表是借来的,找单位同事借的。每年借一回,事后用猪肉偿还人情债。

所有的人此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寻找水源,寻到水源以后,在一公里的范围内寻找可歇息的地方安营扎寨,主要就是清理出来几大块地方,搭起篝火。

不能让林子里着火,这是第一准则,清理一定要仔细。林子也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不能烧到林子。

在四点半,找到能歇息的地方,离水源也不远,一里的距离。

沈清和带着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出去打猎,今晚的晚饭需要的烤肉可不少 ,很多人如今也学沈清和秋猎时的做派,自带一点口粮和白菜,不能只知道吃肉,熬点糙米粥,里面放点蔬菜,拉屎的时候才不会痛苦。

沈涛是每晚供应伙食时,打猎的主力队员之一。一群小伙子撒欢的奔跑在林子里,但都有分寸,在沈清和能看到的范围内。

“小涛别乱跑,等等哥哥呀”

“林哥,快点。”沈涛招手让沈林快点。

打了一些野鸡野兔,在最后还围了一头野猪,一百来斤。今晚的晚饭是够够的。

两天后众人抵达沈清和所说的打猎区域,确实不是林子的最中心区域,但对他们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中心区域,除了沈清和和沈父在多年前来过两次,村里没有其他人来过。

厚厚的落叶铺满空地,踩上去“沙沙”作响,林子里除了风声,就是他们自己呼吸的声音,静谧的可怕。

当然在夜晚还有可怕的狼嚎以及猛兽的叫喊声。听着就很可怕,只是想要多多的猎物,就得冒险。

沈清和周围的人最多,没办法,都知道他手上有自制的防蚊虫蛇蚁的药粉,周围早就撒了一大圈。

吃过东西,按照值班的顺序,大家轮流开始休息。

早上,天空第一缕晨曦照进林子里的时候,大家已经准备好。

已经圈定打猎的范围,都离的不远,分两个队伍行动。

傍晚时分,两队人齐聚一起,打到的猎物第一批的人明早就出发回村。

来时的路,都刻有记号,只要有一两位青壮年一起护卫着,就能走出去。

路上还顺便打些小的野鸡野兔,傻狍子之类的。

一共三批回去,到时那猎物也是巨量,今天一天的收获就很丰盛。抵得上去年秋猎时的一半收获。

几天以后,所有的人全部回到村里,沈清和到家的当天,就带着儿子进山猎了一头野猪,自家悄悄的杀了,混杂在生产队分的肉里面一起处理。

袁文康跟着进了一趟山,出来的时候是很累,可收获也大,他也分到不少肉。这是属于他个人的,请教村里的大娘婶子们,做成腊肉,打算寄一点回去,给家里的父母弟妹们尝尝。

回城依然只有他自己,孩子们留在长青村,有两个孩子在老家,家里的老父老母更欢喜。

风越大,沈清和越镇定自若。

大风已起,他也做不了什么,无非是随波逐流,暗地里帮一些小忙,前提是他不暴露自己。

无论风多大,市府食堂还有后勤部门没有受到任何冲击。

跨过年,六月后勤部的鲁科长出事,生了重病,上面不知道咋滴,让沈清和代理鲁科长的职务。

据婷婷分析,是因为他每年秋猎做的贡献。沈清和有些不信,但是他依然接过担子,接受了。

从年后沈清和就带了一位徒弟,跟着他学习,沈清和离开小食堂,就由徒弟接手小食堂的工作。

从厨子到后勤科长,沈清和还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

他不知道,是他的学历给他加了分,高中学历在后勤部门也不是大白菜。

如今沈清和的自由时间比较多,管理后勤部门,手上就有一部分的采购权。

短暂升官的沈清和,没忘记怎么用手中的粮食倒换,利用机会学会了开卡车。会开卡车以后,他倒换粮食就方便许多。

很多单位都有悄咪咪换购物资的情况,他们市府没有自己的出产,所有的物资全靠购买。

他要换物资,也是不容易的,前后利用市府的资源,购进容易购买的物资,再换,换来换去,自己中间再做手脚,就能换取到市府需要的粮食,油,盐,办公用品等等。

八月,鲁科长提前退休,他还年轻,五十不到,没办法,身体很差只能提前退休,他儿子接班进了市府的后勤部门做干事。

九月,沈清和正式升任科长。他依然还是中午在食堂吃饭,排队打饭时,常师傅,张师傅还有其余的食堂同事的手抖功,都不会针对他。

“沈科长,吃什么菜”

“张师傅看着打呗,不要荤菜,素菜就行。”

“沈科长比还像以前一样舍不得,吃点好的呀。”

“不行,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多了,哪敢多花。”

“勤俭节约是美德。”

“对”

沈清和节约是众所周知的,也不需要再多说。

沈清和兢兢业业在后勤部门一干就是多年,一直到一九八六年。

一九八六年初,年满五十岁的沈清和在年初已经退休,两个孩子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已经留在京城工作。

一儿一女各自成家,另一半也和他们一样考上京城的大学,如今大学毕业,在他的帮助下早早的在京城买房定居下来,孩子们也早早的接了过去。

沈清和一身轻松,退休后的他,也不能闲着,家里的老父老母有三个姐姐。

做厨子已经做腻,他打算换一个行业,办好去港岛城的一切手续,在港岛先打工,然后利用工作中的机会去到国外,去国前后两个月的时间。

回来的时候,沈清和带着大笔的外汇,回到国内。随行的还有海量的古董字画,全是那年在山里发现的,给自家的孩子留了一些,大部分将捐赠给国家博物馆,让年轻一代透过文物,去了解自己国家过去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别以后只知道崇洋媚外。

这些东西他带走也没有什么意义,留在本时空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为此,他在国外就提前和使馆打过招呼,至于东西的来源,他只说是有缘人相赠,他留取钱财和少量的古董字画。

也许有人调查过他在国外的行动轨迹,可是他知道他们调查也调查不出来什么,无所谓。

辞掉在港岛的工作,回到京城。孩子们在京城,他也打算和孩子们在一起。

自己办厂,他打算开办一家制造精密机械的厂,这些都是未来二十年的黄金产业之一。

一些小的国营厂,集体制的小厂,陆续破产,陆续衰败。

沈清和选了一家机械厂,还有与之相连的厂,已经经营不下去了,都在破产的边缘。

他没有侵吞国有资产的想法,走正规程序,一步步的稳妥的来。

收购以后,员工的安排也是政府关切的,沈清和做出合理的安排。

半年以后,提前订购回来的机器,已经装在车间。工人们开始上班,忙碌起来。

两个大厂区打通,有一半地方被划为以后的住宅区,是沈清和打算建福利房的地方。

一半的地方是厂区,过些年还得拆迁推倒重建。

沈氏集团的前身,就这么成立了。

“爸,怎么想的要办厂”沈婷婷不明白爸爸的想法,既然退休了好好休息就是,干嘛劳心劳力的赚钱,她知道爸爸不是想赚很多的钱。

“没事做,就是想做点事。”沈清和也是想做点事,以前做的事,多少受形势影响,放不开手脚。

“您喜欢就好,别太累着自己。”沈婷婷也有了自己的小家,也有了一对儿女,只是在她心里爸爸还是最重要的。

“不会,在单位上班感觉咋样”

闺女在招商局,儿子是政府部门,兄妹俩单位都不错。

“还行,我还挺喜欢这份工作的,和同事们也相处的不错。”

“那就好,你们好好工作,家里的事情不用担心。”

沈清和悄然发展自己的事业,每年把父母接到京城住上几个月,其余的时间都是住在长青村,家里的旧房子在沈清和提休之前,也翻盖好。

一层的两进四合院,左右还有跨院,别看一楼,别后世的别墅都盖的好,只是别人看不出来,沈清和在底下弄的防潮东西,比百年之后的还先进。

家里装修是他一个人弄的,怎么弄的大家伙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装修的挺好,和当下的一些装修风格完全不一样,好看,舒服,温馨。

世纪之交,两位老人活到世纪之交,才闭上眼睛,家里的晚辈济济一堂,两人老人时隔一个小时,前后闭上眼睛,离开人世,他们见到光明,充满爱的新社会,生活在一个和谐安定的新社会。

沈清和的任务也完成了,只是他还奋战在开疆扩土中,沈氏集团正蓬勃发展,他抽调一部分资金投资在互联网行业,几个看好的行业,他都大笔投资,国内国外的投资都有。

沈氏集团的制造的精密机器,已经享誉全球,不再是某几个国家独享这块蛋糕。这个世界留下他深深的印记。

老秀才的心愿

春天的早晨,清风徐来,金阳倾洒而下,小草迎风摇摆,黄色的小花舒展着开来。

原本该有个好心情,可是秋山村的老沈家,心情阴霾,就像寒冬的大雪,老沈家的顶梁柱沈清和。如今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从镇上医馆请来的魏大夫也摇摆头说让家里准备后事。

沈家的孝子贤孙们愁眉不展,老爷子是沈家的定海神针,是沈氏一族分支的族长,可不能出事。

送走魏大夫,沈家老大坐在一边闷闷不乐,不想说话,外面来探望老爷子的族人一波接一波。

秋山村隔壁的隔壁村有个沈家村,那才是主支,秋山村的沈氏一族是与主支闹不和以后分出来的一支,属于沈家九房一支的后人们。

沈家九房搬来靠近双河镇附近的荒山开荒建屋已经四五十年年,从原来的几十个族人已经发展到快两百人。

秋山村近些年也搬来一些杂姓人家,但是大姓还是沈氏一族。

沈三爷弯着背由孙子陪着来到五弟家沈清和,“大福,你爹咋样了”

“三伯,我爹还是那样,昏迷不醒,唉”

沈大福苦着脸,心里担心不已,爹可千万不能出事。

“等两天不行,还得准备起来。”沈三爷坐在大侄子给让的椅子上,叮咛道。

“只能如此,到时要通知沈家村不”

“不用,咱已经分出来,没事不要走动。”沈三爷一辈的老人都记得当初九房为什么会被分出来。这仇没法报,能体面分出来,已经是九房当时最好的选择。只要九房分支的族人过得比那边好,这仇就算报了。

所以五弟不能出事,五弟是九房的顶梁柱也不为过。

昏迷中的沈清和,接受了原身的一切记忆

原身沈清和现年四十五岁,还是位秀才,前些年风寒咳嗽,久治不愈,如今已经重症昏迷,要不是他来,估计已经去了阎王殿报道。

所处的环境

大齐朝,寿县,双河镇,秋山村。

没有前世,只有今生。

心愿培养好子孙后代,光耀门楣。带着九房超越主支。

两个好宏伟的心愿,沈清和心里撇撇嘴,一般人很难完成好不好,主支是有族人在京城为官的好不好。人家在京城已经扎根百余年,要想超越有些难度。

沈清和真是悲催,未来任重而道远,只能慢慢来。他自己是无法在科举上有什么作为,年岁渐长,家中琐碎颇多,以后只能培养孙子们。

“爷,您醒了。”睁开眼睛,就看到一张放大的小脸,瘦黄的小脸盯着他瞧 。见他醒来,瘦黄的小脸上溢满纯真的笑容。

“醒了,端杯热茶来。”声音有些嘶哑,嘴唇上都是干干的死皮,都不用摸也能感受得到。

高热引发全身的水分快速流失,嘴唇上布满干硬的死皮实属正常,很想从空间弄出来一直特效润唇膏用用,真是难受,又不敢撕,会出血。

“哎”一直受着祖父的男孩端着炕边摆的瓷碗,小跑出去。

出门就喊,“爷醒了,爷醒了。”声音中带着喜悦,沈家人呼啦啦的跑过来问,“真醒了,可看清楚喽”

“你爷真醒了”问话的是沈三爷,一把抓住侄孙子。脸上的泪水刚干,立马又滴落泪珠,浑然不觉,真是喜极而泣。

“三爷爷,是真的,爷还要喝热茶。”

“孩子他娘,你去烧开水沏茶。”沈大福吩咐妻子去烧茶。

“哎”

已经醒来的沈清和自己爬坐起来,靠坐在炕头一身疲软,浑身乏力。

乌泱泱的涌进来一群人还有一直关心他的胞兄,才五十的胞兄沈三爷怎么看着老了十多岁。

大病初愈人说了几句话,全身不舒服,只好躺下再睡会儿。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十天后,已经瘦成麻杆的沈清和才好了不少,让三儿子三福搬着躺椅放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春日的阳光明媚。

躺在院子中,打量着四周的屋子,原身还是有点本事,虽是穷酸秀才一枚,可是家里还攒了些银钱,并排给三个儿子修建了三个一进院,全是灰墙黛瓦。

中间隔着院墙,掏个月亮门连着三家。

没有分家,其实跟分家没啥两样。原身是个鳏夫,中间是大儿子是家,两边是二福和三福两家。没有闺女,胞兄家中倒是有一个,如今嫁到隔壁村,离得不远。

兄弟三在读书上没啥天赋,可也识字,家中良田百亩,还有镇上有座宅院,两个铺子,全部在出租。每个月都有固定的进项,原身没有分家,手中有多少银两,真是没有人知道。

兄弟三都在家里忙碌着,也没有出去做事。

家中百亩良田佃出去五十亩,其余的都是自家种。家里的事情也多。

原主所在的寿县靠近进城,离的不远,也就一百五六十里远。

双河镇就在寿县去京城的路上,秋山村呢,又在双河镇的边上,说明白了就是双河镇离京城更近,只有一百三十里。

家里三个儿子

沈大福二十七岁,娶妻常春燕二十六岁,子沈奕君,九岁,二子沈奕诚五岁。

沈二福二十四岁,娶妻范兰兮二十三岁,子沈奕祯,六岁,女沈奕欢,三岁。

沈三福二十岁,娶妻廖彩云十九岁,子沈奕晨三岁。

作者有话要说 那特殊十年不会写,要么跳过要么结束,别问为什么,把握不好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