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我有金手指[快穿] > 知青返城生活(02)

我有金手指[快穿] 知青返城生活(02)

作者:传山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20:03: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送上给哥哥姐姐四家的礼物,杨家四兄妹都无法相信, 这是妹夫买回来送他们的。

老妹儿结婚四年, 一家人从没有见过他们夫妻俩一点东西, 真是稀奇啊。

“老妹儿, 花钱买这些干什么,你们去帝都生活哪哪都需要钱。”做姐姐的就是细心,从妹夫进门,都还没有听到妹夫说要带老妹儿回帝都。

她点出来, 试试妹夫咋想的。

对妻子娘家人性格都很了解的沈清和,笑着说,“姐, 没花多少钱。我有钱, 我爸妈给我留了不少钱,有部分存在朝市, 今天全取了,花了一点, 大部分都交给了凤兰。我与凤兰结婚四年, 日子能过好, 都是因为有哥哥嫂子姐姐姐夫 , 还有爹娘的帮衬。

以前我也不是小气,不愿意拿钱出来孝敬爹娘,只是我一直不想动用我爸妈留下来的钱,我爸临走时交待过,那是给我救急用的。

现在回帝都, 就到了救急的时候,再说当初我存一部分在朝市也是想家里有什么急事,危机关头拿出来用,现在要离开了,就得全部取出来。

说来惭愧,结婚几年我都没有能力孝敬爹娘……。”

说的情真意切,杨父与杨母心里慰贴许多,女婿虽然闷,但是还算有心,能把点滴记在心中。

特别是杨父也能理解女婿,那笔钱确实不到万不得已不拿出来的好。

老闺女结婚四年,也没有说遇到需要花很多钱的急事,有他们一家帮衬,也算是能勉强将就着过。

听说存在朝市的这笔钱,有大部分都给了自家闺女管着,看来女婿以后不会抛弃自家老闺女。

做父母的不管啥时候都希望孩子们的婚姻家庭,永远完完整整的,一辈子能携手到老。

饭后聊天,孩子们早就躲在另外的房间去吃糖,不耐烦和大人们闲唠嗑。

杨父明显是很满意小女婿的解说,也很满意他把钱给自己老闺女的举动。想到买票的事,又问,“清和,票买好了吧,你与凤兰的票是连在一起的吧”

“爹,我买了四张票,郑重的恳请您和我娘陪在凤兰跟着我们一起回去,也在帝都住段日子,认认门,如果喜欢,以后就跟着我们过。”

沈清和顺带拐带下岳父岳母,家里有老人可是有莫大的好处。特别是妻子一开始去帝都人生地不熟,可能会有些不习惯,她身边如果有娘家父母,可能要好些。

话一出来,周围的人都被震了一下。妹夫还真敢抢人,当他们都是死的吗

其中最高兴的还是三位杨家儿媳妇,她们为人都不错,可是如果能跟着妹夫,她们也愿意。

就像是家里丈夫要帮助小姑子一样,她们不说什么,也尽量帮忙。万一妹夫不带小姑子走,她们也认命,但是能不需要她们帮衬,那是更好的。

“去帝都,我们俩。”沈父指着老伴儿,无法置信。女婿是真心的吗

“对啊,凤兰刚开始去,人生地不熟,您与我娘去住段日子,陪陪她。帮她适应一下,我怕她考试不习惯,属于我家的两间屋子,我给我哥发了电报,让他帮忙收拾,咱回去都不用再收拾。”

仔细的交代,原想找妹夫好好说道说道的杨家哥三,紧握的拳头散开,不再说什么。

老妹儿的事大些,爹娘他们过去只是住小段时间,也没啥。

杨凤兰与姐姐嫂子们坐在一起,小声的说着话,被姐姐嫂子调侃的脸蛋红红的。

时不时的瞧一眼与爹,哥哥姐夫们说话的丈夫。满满的幸福感,被爱情滋润着,都瞬间年轻了两岁,双眼放光。

烟杆磕在桌子上,做出了决定,“行,我们去,去帝都也看看,长长见识。”

杨母没有意见,女婿说的对,老闺女刚开始去,肯定会不习惯,她和老头子去,也能帮衬帮衬,毕竟比孩子多吃了二十几年的饭,与人交往的经验也比老闺女多。

晚上,一大家子唠嗑到很晚,才散去。

沈清和睡到自然醒才起床,今天请杨家所有人在自家吃饭,明后两天要收拾东西,粮食,部分衣服被子,是要带走的。

家里的鸡,今天请客,要杀一只,还有一只送给大哥家,岳父岳母跟着他们过 。算是孝敬岳父岳母的。

外面已经在忙,杨家三兄弟已经在帮忙。

帮忙收拾家里,沈清和迷蒙着眼睛走出来,看到的就是外面做事的几人,杨凤兰见着丈夫起床,拍拍身上的灰,上前一步问道,“清和,饿了吧,我给你留了早饭。你去洗脸刷牙,我给你再热热早饭。”

迷迷瞪瞪的沈清和抬起手腕,已经久点了,“好,我去洗脸刷牙。”

做事的杨家三兄弟翻着白眼,心中着实郁闷,老妹儿真是一个重色轻兄的家伙。一辈子都会被妹夫吃的死死的,他们都不好意思说这是自家那位泼辣活泼的老妹儿。简直变了一个人,受不了。

青山屯的三天,过的很快,杨家三兄弟送爹娘还有妹妹妹夫两个小外甥一起上火车。

东西真多,一阵忙活后,带着的东西多,座位高处的架子上与座位下都塞的满满的。没有一点空档的地方。

夫妻俩抱着孩子坐在靠过道的边上,杨父杨母在窗户边,对着三个儿子嘱咐了又嘱咐。不放心家里,特别是杨老大,被老母亲嘱咐了无数次。

直到火车鸣笛,缓缓启动,杨母还朝三个儿子挥舞着手。

兄弟三一直等到火车驶出他们的视线,才回转。

沈清和抱着闺女坐在老岳父身边,火车一路疾驰,杨父看着窗户外的倒影,心情有些激动,去到帝都,是多少人的梦想。

半夜就赶路进城,天刚微微亮,火车已经启动。

沈清和把孩子交个岳父看着,自己拿着桌子上放的两个搪瓷缸去打开水,刚才列车员喊了一嗓。

等会儿饭盒也得带着,多打点开水温温鸡蛋和提前最好的蛋饼。

来往几次,两个饭盒一个在温鸡蛋,一个在温白面粉做的蛋饼。

“爹,娘,吃点东西。”温好的鸡蛋 和蛋饼用盖子装好,推给窗户边坐的二老。

“清和,坐吧,别忙东忙西的。”女婿最近几天的表现看在杨父的眼里,他脑补的结果就是,女婿在农村被生活磨的像个老人,暮气沉沉,没有年轻人该有的活力。能回城,整个人又像是回了过来一样。

看看这几天做的说的,才像是一个年轻人。

“没忙啥。闺女来,咱喝点热水,再吃鸡蛋好不好”

小静媛窝在爸爸的怀里,可开心了,粉红小嘴撅起来,小眉头一皱,“媛媛想吃蛋饼。”

“哎哟,想吃蛋饼啊,爸爸给你撕一块。”笨手笨脚的爸爸,撕下小块蛋饼,喂到闺女嘴边。

父女俩很有爱的互动着,你一口我一口,被妈妈抱着的小怀远伸出手表示他也要和姐姐,爸爸玩。

早上天不亮,火车抵达帝都,站台上有不少来接人的人,沈清杰早就知道自家老弟在哪杰车厢,火车一停好,他飞快的奔跑着。

兄弟俩也有几年没有见面,感情生疏了许多,但毕竟是至亲,弟弟说今天回来,他也不好意思说不来接,父母没了,除了自己的儿女,妻子,老弟就是他最亲的亲人。

呼哈着手,站在老弟下车的车厢门口等着,这是终点站。

一家人东西很多,有老有小的,等着别人先下车,沈清和站在过道上,一件一件的行李从架子上往下搬,杨父也没有闲着,座位底下的行李,也一件一件的搬出来。

看着人都下的差不多,沈清和才说话,“爹,娘,您在上面看着东西,我搬一袋先带着下去,在下面帮我们看着行李。等会儿娘在上面看,我和爹一起搬。”

“行,你们先下去。”

隔壁的座位上,如今都放满了行李,全是沈家的东西。

带着妻儿下去,第一眼,沈清和就看到了前来接人的亲哥沈清杰,“哥,你怎么来了”

“来接你们,都下来了吧还有东西没有”

“有,等会儿给你介绍,先帮我帮东西。”

多了一个劳力,行李很快的搬完,给双方相互介绍认识,沈清杰对着杨父杨母很热情。

沈清和这些年房屋出租的钱,全没有要,给了大哥,他知道大嫂是个喜欢扎刺的人,一直对爸妈把存款全留给自己不舒服。

大嫂的态度,他不是很在意原主把房子租出去的这几年,房租从没有收到自己的钱袋子里面。给了大哥,无论他是拿回家给大嫂还是自己攒着做私房钱,他都不管,也从来没有问过。

在外面,找了几个骑三轮的,人跟着行李,从火车站一起回到家,比做公交车方便许多。

今天天气不错,有冬日暖阳,无风,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

沈清和一家刚抵达大门口,就遇到坐在胡同里晒太阳的老人们,见到几辆人力三轮车,下来一群人,眼尖的万大爷,一下子就认出来沈清和,“是小和回来了呀。”

“万大爷好。”

“是探亲还是回城了”

“回城,这不我媳妇儿孩子都跟着来了,还有我岳父岳母也来看看。”

“行,是个不忘本的孩子 ,没有狼心狗肺,没做那陈世美。”万大爷竖起大拇指给了沈清和一个大大的表扬。

如今回城的男女知青中,年龄大的,很多都是抛弃了原有家庭的,哪怕是知青与知青的结合,一半以上也是以离婚告终。

能带着乡下原配回来的,真没有几个。

带媳妇儿一一认识坐在外面晒太阳的几位大爷大妈,然后才进去,沈清和家里已经清理的干干净净,火也生了起来,炕上暖乎乎的,是沈清杰请的隔壁邻居帮忙生火,还烧了不少热水,开水。

妻子不愿意来帮老弟,他总不能让老弟回家,连口热茶都喝不到。

为此,他找同事,从他郊区的老家买来不少柴火,他弄不来多余的煤票,就找人弄来了一些干柴。

外面的煤炉子也生好火,都是找大院邻居们借的煤球,一家十来个煤球,刚好够老弟一家用到几天的,马上就月底了,这几天把手续办好,老弟就有煤票这些,下个月的也不用愁。

让你回城,但是不代表一定会帮你安排好工作。只不过正常的粮食关系 ,户口回来了。半死不活的口粮还有一些日常的票还是有的,煤票 ,牛奶,还有居民购货证都是有的。

一家人来不及喝口热茶,就开始整理行李,两间房间都长,还有些宽,也不知道当初第一任房主是怎么想的,一个倒座房也建的这么大,倒是解决了沈清和的燃眉之急。

刚回来,买房子住出去是不可能的。

说实话,两间房不够住。

好在房屋是沈父在的时候改过,在靠胡同通道的那面墙都弄出来了大窗户。两间房都是如此。

前后有窗户的房间,住着也敞亮,也很舒服,至少不会不透气。

家里还有简单的家具,吃饭的桌子,一个大衣柜,两个炕都有炕柜,还有一个书桌,五六把椅子,一间屋子还放了碗柜,碗柜有三层,放锅碗瓢盆。

外面廊檐下转角靠墙位置有砖头和厚实木板搭的厨台,放上菜板可以切菜,再放些做饭时有的碗还有盆。

厨台边上就是一个半旧的煤炉,烧水做饭都指着这煤炉。

院子中央有相连的四个水笼头,还有水池子,洗衣服洗菜都在哪儿。

第一进院落的邻居们,只是前来打了一下招呼,就离开了。

看着人家满炕的行李,也知道不能过多打扰,等人家收拾完再说。

家里清静的很,两个多小时以后,两个炕柜上都摆好整齐的被子,沈清和左右观察,在哪儿弄个卫生间与厨房合适。

至少弄一个单独的卫生间,像邻居们一样,天天早上去倒那些玩意儿,他真受不了。

他在青山屯都不需要这样做,没道理进了帝都还得早上倒那玩意儿。

他住的四合院进出大门口,左右都有两间倒座房,他家东边的倒座房,倒座房与大门口还有一个相连的极小的房子,只有一米多宽,一直也不知道是属于谁的。

沈清和拉着老哥的手来到这边,“哥,这是咱家的吧”

他反正认为是自家的 ,都是东边与倒座房连在一起的,肯定是自家的。

“啊,这个呀,是咱家的,怎么你想要干什么,忒窄。”

“哥,我改成厕所,看着挺深的,我想外面做个厨房,里面开扇窗户,做个可以冲水的厕所。”

“那你改呗,本来也是你的。”沈清杰没有多想 。

“啊,我怎么不记得啊。”

“爸妈给你倒座房,这个肯定也给你,你看看你那房屋证明上的面积,肯定包括这里。”

沈清和还真没有什么记忆,他只是记得一些大概,一些很小的细节,他也没有太注意。

杨凤兰已经开始忙活了起来,在做饭。

带了不少粮食,还带了一些干菜,屋里原本就有大伯哥放的肉,还有一些萝卜白菜。

母女俩用小锅子做菜有些束手束脚的,开始还有点不习惯。

杨母和面,准备蒸些素包和馒头,晚上吃饭时都少费些功夫。

杨父带着两个孩子,在炕上休息,都有些累了。

午饭后,送走沈清杰。沈清和也没有闲着,今天是周日,无法干啥。

他出去转悠了一圈回来,带回来几张洗浴票和肉,还有一些票券回家,带着自家六口人,全部去附近的澡堂子洗澡。

全家人洗的干干净净的才出来。

让媳妇儿先带着老人孩子们回去,他先出去找找人。在洗澡时脑海中翻腾着原主的记忆,一些他小时候的记忆,还有离开帝都前的记忆,全部仔细过了一遍。

他想趁热打铁,改造好卫生间和厨房。如今里面都堆着干,这些可以堆在两间房外的廊檐下。

原主还真没有几个关系好的哥们儿,也好,免得露出马脚。

转悠一圈回家,沈清和就找到熟人,定好改造厨房厕所的事情。

明天就可以开始搞,几天就能弄好,弄完以后,等干了以后,就可以用。各种材料也不需要他担心,只要他出的起钱就行。

有钱能使鬼推磨,真是不假,现在是比以前宽松了很多,但钢筋这些也不好弄,他开的窗户要镶嵌钢筋。

另外的两间房也是一样,要不他不放心安全问题。

忙碌了一天,转悠回来,沈清和回到家里,有热乎乎的饭菜,还有可爱的孩子,以及等待他的家人,身心的疲惫瞬间击散,整个人又满血复活一样。

接下来的几天,沈清和先帮助媳妇儿与第一进大院内的邻居全部熟悉起来,拜托嫂子婶子大妈们带着媳妇儿去外面认认路,杨家父母也跟着。

街道商店,还有街道菜店,以及粮店,附近坐车的地方,已经一些知名的地方,全部去了四五次。

杨家三带着两个孩子,没事就在外面转,沈清和在家里与刘师傅父子在家里改造厨房卫生间。

自家的两间房,沈清和还都打算开出来一扇大门,靠厢房的那间房先隔一多半出来,以后给妻子开个商店或者做小买卖的地方。另外一间,还没有想好,但是开一扇门直接到外面还是有必要的。

趁这个机会全部弄好,两间屋子中间还有与厨房这两间半屋子全部打通 ,都开一个门。

以后也不用大冬天晚上的从外面廊檐去到厕所。

几天后厨房厕所改造好,底下也与外面不远处的市政地下某一处化粪管道连接好。

沈清和买的最大的管子连接的,以后也省的时常出问题。

厨房接上了自来水,厕所也是一样,厨房与厕所相连之间还有一个洗漱台。这可是一般人家都没有讲究过的。

洗漱台上面还可以放东西,地面都是水泥地面 ,抹了好几层,下面的防潮处理都是沈清和趁刘师傅父子俩收工以后偷偷处理的。

在改造的一些关键地方,沈清和都有偷偷的处理,忙完以后,再恢复成刘师傅他们之前的样子,也不让他们父子起疑。

为了让自己住的舒服,沈清和是茆足了劲。

家里的炕也是要拆的,换成高低床,不过放在明年再说。

他一下子不能全部改。。

半个月后,全部弄完,刘师傅父子俩还请来了帮手,才能半个月全部弄完。

杨父看着老闺女已经适应了一些,晚上吃饭后,说,“清和,闺女,看着你们把家里都已经弄好,我和你娘想家了,想着要回去。咱商量商量什么时候回去,最好在最近五天内,先订好票,再给你哥他们发个那加急的电报。

让他们也好到时候去车站接我们。”

原本欢快的气氛,在杨父的话一出,瞬间低沉了几分,特别是杨凤兰,眼泪哗的一下流了出来。从出生到现在,她还没有和爹娘分开过。

沈清和也不想岳父岳母他们回去,至少过完年再回去,以后想他们来帝都过年,基本不可能。他希望回城的第一年,有他们的陪伴,因为他知道妻子只是稍稍适应了一些,并不是全然适应了城市的生活。

帝都是一国之都,不是一个小城市,想适应下来也是需要不短的时间。

想了一会儿,给妻子递了块手帕 ,然后说道,“爹,娘,我想请求二老今年就在帝都过年,您二老看看凤兰,她从小就没有离开您二老,也没有离开过红旗公社与青山屯,这次来到帝都,我想请你们多留一段时间,年后出了十五再回去好不好也让凤兰再适应适应。”

老夫妻俩对视一眼,又低头在一起说了会儿话,最后还是杨母想的多,说服了归心似箭的杨父。

杨母也知道老闺女还没有适应好,现在她回去后也会很担心,又不是住在公社,联系也不方便。只能狠狠心,顾不上思家,多留一段时间。

“行,我们就留在帝都过年,等十五以后再回去。”杨母一般这种事都不说话,都是让丈夫说,今天难得是她做主。

作者有话要说: 查过资料

北京第一批个体户中,有人就是1980年10月开的饭馆,投资1100元,借了100元,贷款500元。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espectador扔了1个

?晨曦扔了1个地雷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24065251、饼饼 10瓶;乔城、懒羊羊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