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我有金手指[快穿] > 知青返城生活(04)

我有金手指[快穿] 知青返城生活(04)

作者:传山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20:03: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回城以后, 两个孩子也没有吃过一次肉,还得听大伯母的嫌话。

浩浩已经五岁多, 也能听懂一些话,也知道大伯母不高兴他们一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小家伙很敏感,每次听到大伯母指桑骂槐的言语就走开。耷拉着脑袋,今天得到沈家婶子送的肉片和干豆角, 就想着孝顺对他们一家好的奶奶。

大伯母一直不喜欢他们一家, 小浩浩知道,就是跟在他屁股后面转悠的三岁弟弟都知道。

姚老太接过孙子手中的碟子,闻到浓郁的肉香味,“嗯,真香,奶给你和军军倒在小碗碗里,等会儿吃饭的时候热热再吃。”

姚老太把碟子上的油全部滴在小碗内, 没有浪费一点。肉油怎么能浪费, 等会儿和白菜一起再炒炒,还能让白菜沾点肉味儿。

全家大半年没有沾过肉味儿,也能尝尝味。

“爷爷和奶奶吃, 浩浩和弟弟还小不馋肉。”兄弟俩说完, 还咽咽口水。

看着两个小孙子那样 ,姚老太心里很难受,她性子绵软,管不住大儿媳那张破嘴。今天刚好大儿媳带着孩子还有老大那没用的家伙,去了她娘家, 给她娘家妈做寿。

估计老大一家也不在乎家里吃什么,姚老太擦擦眼角的泪水,不让两个孩子看见。

这些年老二一直在乡下吃苦,她也心疼,老二一家回来,没有地方住,不住自家住哪儿。

老大一家住一间房,还剩下一间房,用布帘隔成两间,她和丈夫带着两个小孙子睡,闺女也和他们夫妻住在一个隔断,在他们边上搭了一个小床。现在是勉强能住下。

七口人挤在一间屋睡觉,说实话,挤的慌,可是又有什么办法,难道看着孩子们花钱出去租房子住吗老大一家不愿意,老二一家老实但是没有钱。老闺女是有个工作,可也需要存钱。

以后结婚,孩子手里也得攒几个钱傍身。

姚老太心里有数,她只是说不过大儿媳,也没有她性格强势,总是那么咄咄逼人。

院子里,不少人家都闻到沈家飘出来的鸡肉味,使劲嗅。

还有人家说闲话,“沈家二小子,只怕是个棒槌吧”

“可能他不知道蔡秀萍背后嘀咕他吧”

“嗨 ,知道又能咋样,他还能为蔡秀萍背后嘀咕他的话,就不认大嫂不成,我说你们女人就是心眼小。”

说话的男人,躺在炕上,还翘着二郎腿,但是他说的话在理儿。说闲话怎么了,难道就为了那几句话真不认嫂子。

男人即使不爽那些话,可也不会与女人一样耿耿于怀。

一直记在心上,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沈家今天算是大团圆,一家人围在一起待上一天,沈清杰一家五口是敞开肚子吃,算是补补缺油的肚子。

回家的路上,沈清杰是最高兴的,妻子好像也不那么反感老弟一家人,孩子们也吃的肚溜圆,高兴的跟个傻子似的。

弟弟还给他们一家从东北带回来好些礼物,有他们自家晒的干菜还有一些他们带回来的一件兔毛外套,是给自家闺女买的。

看看闺女欢喜的那样,走路都蹦哒起来,两个儿子也有皮靴,还是东北的那种皮靴,可暖和啦。

看来妻子心里也是有数的,沈清杰推着自行车,小儿子坐在自行车上,嘴里叽叽喳喳的说着二叔多好多好。

从出门到现在,小嘴叭叭的就没有停过,大儿子二闺女也跟着附和着,对二叔一顿猛夸。

进家门,蔡秀萍见到一条新鲜肉,“小文,咱家哪来的肉”

“二叔早上来接我们时,给的呀,说是让妈给我们三做来吃,给我和妹妹弟弟解解馋,包饺子,红烧肉,都可以。”

沈怀文说的时候,眼睛可是瞧着亲妈,可不许再拿着肉回姥姥家,那可不是她买回来的,是二叔给他们三兄妹买的,可不许送出去。

“行,咱明天后天接连着吃肉行了吧,不许用那种眼神看着你妈我,不会把肉给你姥爷家送去。”

蔡秀萍何尝不知道孩子们早就埋怨她 ,总是有点好吃的就给娘家父母送去,她也是心疼自己父母,他们省吃俭用的,看着就心酸。

娘家兄弟们没有本事,还要救济在乡下插队当知青的妹妹,家里的钱是一半掰成两瓣花。

妹子返城也回来啦,她一个人回来的,乡下的男人和孩子一个都没有带。

她知道这样不对,可是她也不好说什么,现实艰难,妹夫和外甥来了以后没地儿住,也没有工作,他们一家三口怎么活。

有机会回城,难道不回来,只是回来的代价有点大,需要放弃原来的小家庭。

也许小妹内心还是欢喜的,能离开农村,离开艰苦的生活。

城里孩子原本就娇气,即使家里环境不好,可也比农村的孩子还要娇气。

小妹怎能忍受得了农村艰苦的生活工作,要不是大环境一个样,不允许她反抗,也许她早就闹着要回来。

“妈,您今天真好。以后要是都能这么好就好啦。”小武年纪小,但也明白一些事,小嘴也挺会说的。

一句话堵的亲妈不知道说什么好。

蔡秀萍无语噎在原地:臭孩子,一点也不贴心。

夜晚夫妻俩躺在床上说起白天的事情,蔡秀萍用手肘撞撞丈夫,“你说你爸妈当初的存单上有大几千块钱,要不你弟也不会买那么多肉还有鸡,他家的伙食真是不错。”

“瞎说,我爸妈那点工资不吃不喝也存不了多少钱。虽说他们省吃俭用,每月也没有多少节余,每个月爸妈都会给咱家孩子花点钱。你仔细算算,他们能存多少钱。我弟今天买这么些也是招待咱一家人,你以为他能天天大吃大喝不成。”沈清杰也不是傻子,虽然爸妈的存款,他没有具体数字,但是也能知道个大概,肯定没有多少钱。

要真是有个万儿八千的,他也会郁闷,也会觉得爸妈太过偏心。

人心都是自私的也是偏的,他也有自己的小家庭,弟弟再亲能亲的过自家的亲儿子亲闺女还有媳妇儿。

父母也不算偏心,弟弟下乡插队在农村,一年就十几二十,顶天了能有五十块的结余就非常了不起。

生活工作都很辛苦,一年累的半死不活,吃的也不好,爸妈多心疼一些也是正常的。

他们也没有偏的太过,家里的房子他也有分,最好的厢房给了他,老弟虽然多分小半间,可是老弟分的是倒座房。没有他的房屋好。

沈清杰心里自然有本账,只是不想赤.裸.裸的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别人:泛指自己意外的任何一个人,包括妻子。

“那倒也是,不对,既然不多,你爸妈怎么不光明正大的告诉你,给了你弟多少钱。”

蔡秀萍内心的那口气,还无法找到出口,一直堵在心里。

“告诉你,哪怕是存单上只有一块钱,你一样也不会舒服,何况存单上也不会只有一块,说不说结果都一样。”枕边人是个什么性格,他难道还不清楚。

“你什么意思,是说我小气……”蔡秀萍气的使劲拍打丈夫。

“没有,你是为咱家好,但是适当的要大气一些,我弟弟不是外人,他是我在除了你和孩子最亲的亲人。

我不要求你待他像对待你娘家的弟弟妹妹一样。但求你看在我对你弟弟妹妹好的份上,对他好一些,爸妈是给小和多留了一些钱,但是我们在父母身边,孩子们就近得到的好处也不少。

咱俩结婚时,又是手表又是自行车,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小物件。结婚时办的席面,给你娘家的彩礼,那都是我爸妈拿出来的钱。

从我工作到结婚,我没有给过父母钱,除了他们生日,我会买上一份表示心意的小礼物,再也没有给过家里一分钱。

反之,老弟比我小好几岁,他下乡的时候,也就十七岁不到。刚读完高中,他下乡插队,生活工作非常艰苦,但是他很懂事,从不让爸妈给他寄钱寄票,最多是嘴馋让妈给他做些好吃的寄过去。

先是我妈生病,也花了一些钱,后来又是我爸生病花了一些,能剩下多少。我弟结婚生孩子,还有给弟妹家的彩礼都需要钱。

爸妈留给我弟的钱,还没有花在咱家的多,你想想后来咱俩分配到宿舍以后,爸妈也给咱家买的家具还有小物件,那都是需要钱需要各种票的。他们真没有偏心,要说偏心,反而是偏心了咱家。”

说的是语重心长,他希望媳妇儿能明白,爸妈算起来真没有偏心老弟。

他也是一边和媳妇儿说,一边在心里捋,捋来捋去,自己也算的明明白白,原来爸妈真没有偏心老弟,反而感觉偏心他的小家。

自认想明白的沈清杰,羞愧的出了一身冷汗。

过了许久,他听到极小的声音说,“算下来你弟确实没有占便宜。”

蔡秀萍也略微粗粗的算了一下,公婆确实没有偏心小叔子。

算明白以后,堵在心里几年的那口气,瞬间消散,不知道飘到哪儿去啦。

已经进入到冬月中旬,沈清和想着自己做点什么,回城没有安排好工作的知青们,有手艺的,可以去到居委会申请 ,接些活,摆个小摊子赚点散碎钱补贴家用。

原主读书时成绩好,妥妥的学霸,一手书法也写得不错。

沈清和想来想去,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写对联,摆摊子卖对联。

过年期间摆摊只要不是卖些不能卖的商品,基本上没有人管。

沈清和去到居委会申请过,过了下明路,以后有事也能说的清楚。

最近买了不少红纸在家里一天写到晚,几乎不停歇,写好的摊在一边晾干。

如今家里对联成灾,两个孩子也跟着在边上认字。爸爸反复教,他们就跟着反复学习。

沈清和自己的毛笔字写的比原主好很多倍,融和原主的记忆,写的字也有原主的痕迹。但是更有风骨,苍劲有力。

脑子里的过年对联多,沈清和搜刮所有能搜刮的,准备多写一些。

他是打算带着媳妇儿还有老岳父一起摆摊赶集卖对联,帝都郊区郊县,到处跑。赶集去卖对联,如今农村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大家过年时,也愿意花点小钱,装扮一下自家大门。

还有年底的婚事喜事多,买对联的也不少。

腊月初,沈清和就打算先去农村试试水,赶集试试,看看能不能卖一些。

“清和,走吧。”腊月初三一大早,杨父踩上三轮车,他后面都是装的对联。

“嗯,媳妇儿咱们走。”沈清和也骑着三轮车,不过他的后面还载着杨凤兰。

两辆人力三轮车都是沈清和租来的,一路逆风行驶,抵达郊区一个公社赶集。

离市里有些距离,天不亮就出发,到的时候还不到凌晨六点。

占据市集最中心的位置,陆续有人来赶集,卖东西的人也很多,杨凤兰手里捏着钱,自己还没有开张,就去到菜市场那边,买了一些菜,还有一些面粉。

等她回来的时候,自家摊子上已经有人在选购对联,还打算真买。

有人愿意买,代表真的可以做这门生意。

沈清和大声吆喝,“春联,吉祥春联,买一副春联送福字一个……。”

运功悄悄的把声音扩送到更远的地方,不少人都能听到。

没有喇叭,有点不好。

许多赶集的人的都看到春联,不少人想着既然今天遇到,就买下来,过年能用的着。

也不知道下次能不能遇到,先买了呗。

腊月赶集的人还蛮多,不到三个小时,春联就不够卖,沈清和还后面的人家借来一张桌子椅子,不停的写。

幸好自带了红纸墨水毛笔,要不还没有解决问题。

沈清和写的春联都是寓意美好的,还有字好,就是那些看不懂的老农民都觉得春联上的字写的真好看。

有人在一边给他们念春联解释春联上的意思,每一幅都寓意新的一年有无限美好的希望。

对农民来说,很好。

多优美的对联也不如直接美好寓意的春联,他们文化不高,弯弯绕绕的听不懂。

集市散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沈清和忙碌了大半天,腰都直不起来。

他除了写春联也没有闲着,还观望着周围卖什么卖的最好,最赚钱。

集市上卖的东西多,小零嘴很好卖,炒好的瓜子还有沙琪玛,炸好的麻花等,还有卤菜好卖,猪耳朵,猪肚,鸡爪,鸭爪,鸭头等,这些都是好卖的,只是现在看着就只有猪耳朵,猪肚,鸡爪这三种,他得回去试试,这些在城里就能卖,之前是他没有想到。

回去的路上,沈清和一直闷着,在想事情,看看这事怎么操作。

油炸的东西还是算了,卤菜更好操作,炸货需要大量的油,他不好操作。

卤菜也让岳父岳母学着,回去教教东北的那四位。让他们也搞搞副业,以后也能发家致富。

他不说话,但是杨凤兰父女俩高兴啊,兴奋的大声说话,“老闺女,以后每场市集要是都能有这么好的生意就行。”

“爹,肯定会的。”父女俩高兴的跟个什么似的。

杨凤兰胸前的大包包内,装满了零碎钱。

虽没有数过,但是想来也是不少的。

家里还有好些写好的,都是之前努力的结果。

除了这些,沈清和还在思考,光靠自己手写肯定是不行的。

肯定是要大批量的印刷,还有要比现在市面上印刷的要好。

他还得再赶几次市集再说,也得看看四周市集的市场反应。

到家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全新的规划,卤菜,春联印刷不需要找外面。在时空超市,买个小机器,放在任务空间,一直刷刷的印。

红纸金字,红纸黑字,都得有。

回到家里,沈清和停好车,用东西盖好。

进门顾不上数钱,就说,“爹,娘,媳妇儿 ,我出去买点东西回来。”

“哎,买什么呀”杨凤兰正高兴呢,不知道丈夫一脸冷静的要出去干什么。

“回来再说。”沈清和又骑了一辆三轮车出去,在外面转悠了一个小时才回家,一车的猪头,还有猪肚,鸡爪,还有已经配置好的药包。

人力三轮车上,堆满了。

杨家三在炕上,坐着在数钱,一分的,一毛的,一块的,两块的,好多呀。

杨父感叹着,“老闺女,还是你有眼光,女婿虽然文弱些,可是脑袋瓜子好,还有读书好,字写的好。现在就靠着字能赚钱。”

“爹,清和是读书人,要不是前后两次高考他都撞上生病还有被受伤,一定会考上大学的。也不会现在为钱发愁。我一直相信他,他是最好的。”杨凤兰本人文化不高,但是她喜欢有文化的人,喜欢能出口成章的人。

当初她被沈清和吸引,就是因为他身上的书生气质。

说话的人脸上还有恋爱中的痴迷,杨凤兰这辈子都被沈清和攥在手里。

“嗯,女婿确实不错,以前闷闷的,估计是看不到回城的希望,才万事不管,不怎么说话,有些死气沉沉的。”

杨父对沈清和现在是越来越佩服,来帝都已经好些天了,他也和四合院的好些人都混的很熟,也知道大部分在农村结婚的知青,不论男女,很少有完整回来的。不是缺了妻子,就是缺了丈夫。

沈清和回来时,还带回来一口超大水桶式的锅,是他准备好的卤锅,卤水不能天天换,家里的锅要做饭做菜。

“清和,是什么东西”杨母走过去,好奇的摸上大锅。

也有不少邻居走过来,姚家的人,万家的,赵家的,也掀起门帘看。围在沈家想看看,沈清和带回来的都是些什么,他们可是看到了,有大猪头。

“二小子,你是想干啥”万大爷瞅着那锅若有所思,只是不确定。

“万大爷,在家里想试试卤些菜,出去卖,您老也知道我和我媳妇儿还没有工资,又要养孩子,总不能一直靠我爹他们养我,我一个大男人可不好意思,找到工作之前,得找一个营生,赚点生活费不是。”

没必要瞒着,也瞒不住,到了晚上熬卤水,还有卤猪耳朵这些猪下水时,就是三进院都能闻得到,他还要在里面放自己特制的药包,别人家就是再厉害,也卤不出来一样的味道。

全世界独一家,特有的味道。

万大爷捋着花白的长胡子,乐呵呵的说,“卤好卖大爷半斤,试试味儿。”

“行嘞,谢谢大爷捧场。”拱手谢过,搞怪的惹的万大爷,一巴掌拍在他手臂上,“二小子比以前有趣。”

“谢大爷夸奖。”

姚海也走过来,拍着沈清和的肩膀说,“沈二,走,帮你把东西搬进厨房。有重活招呼一声。”

他与沈清和一样也是回城知青,夫妻俩都是,也没有工作,他们夫妻俩都在外面打零工,收入少的可怜,带着孩子和父母,大哥小妹挤在一起住,家里还没有沈二的条件好,沈二没有收入,但是有房子住,还有岳父补贴。

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是沈二的话说的对,不能一直靠岳父养活,那不是长久之计,还得自己赚钱养家。

“行嘞,姚二。”在家都是老二,从小就是如此称呼彼此。

两人只相差一岁,还是老同学,一个班的。

大晚上的,沈家一直在忙,烧水洗下水,烧猪头。廊檐下,沈清和一直与杨母一起做事,“娘,每一步都记清楚,以后回去教给哥姐他们,学会以后,也是一门赚钱的手艺。”

“知道,我好好学。”杨母没有想到女婿毫无保留的愿意教她,至于秘方,女婿说是他在一本杂书中找出来的秘方,据说还有别的小吃手艺。

杨母不知道那秘方到底有什么效果,味道是否好。只是女婿的心意是好的。

半夜十二点,好些还没有睡的人,闻着沈家厨房飘出来的香味,恨不得爬起来去偷些来吃,那味道能香死个人,把八百年前的馋虫都给勾了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网上能查到的个体工商执照是1979年十一月一日的。

1979年4月,批转《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1980年8月,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明确提出 ,“允许个体劳动者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有关部门对个体经济发展要予以支持,不得刁难、歧视。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

使

espectador扔了1个地雷

木子李扔了1个地雷

北瑶光扔了1个地雷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纳兰飘香、经年 100瓶;煮竹 40瓶;阿松 27瓶;文刀刘 12瓶;thia王、细雨轻飘、夜魅、刺桐花、24541084、秋菊宝宝、安歌 10瓶;查查 4瓶;涟漪(本宫不死,尔等皆、闫靜靖 3瓶;夜莺 2瓶;龙女晓澜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