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绝境求生崇祯帝 > 第304章 咱们家有的是地,何必去官学学农?

长安督军府筹办大学,以及招录学员的标准一发出来,川陕两地的生员士子无不欢欣鼓舞。终于可以不用去外地,就能参加科考出仕为官,督军府此政实乃德政、善政也。

由于这些年的战乱,陕川两省读书人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中大多数已经好久都没参加过朝廷组织的科考了。去外地科考,对现下的川陕士子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事。尽管督军府的新政让士人失去了很多特权,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入仕做官的热情。有些事第一个人做这事的时候,大家的想法是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如此苛待我等国家栋梁但第二个人有样学样的时候,人们的心态就挺奇怪了,虽然也有抵触,但也点不是不能接受心思在。

科考在中国读书人心中,从来都是头等大事。今年、南京那边由于战事耽误了原本准备好的恩科春闱,等转危为安后,他们便迫不及待的宣布在八月份将恩科补上。

八月份正好和北京的大学招生考试,以及孙传庭要办的川陕豫三省文政大学时间上重合。一时间天下有了三场大科考,大有一副争抢天下人才的感觉。

川陕士子由于去其它地方不便、大多数选择去长安科考。南直隶周围地区情况好的,自然是参加南直隶这边的科考,情况不好的就有了其它想法。科考这玩意虽然是一步登天的捷径,可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有条件攀上这个捷径的。科考在东南玩成什么样了,谁都清楚。这些天里,那些东林大佬的家门就没有消停过。

自知情况不大的举人们,开始想办法联系海船,到北京碰碰运气。屡考不中的秀才自不比说, 他们早都成群结队的北上了。东南的士子们对北上读大学,一点也不排斥。对他们来说, 简直是天赐福音, 读完大学领着北朝的俸禄, 享受着南朝的福利,岂不是两全齐美的美事

他们这一走会不会被南朝取了福利没那个关系谁去北上啊人情社会, 南方的当权派怎么可能会把事做的这么绝

北上的商船上,挤满了各种想要到北京沾便宜的读书人,只不过这些读书人中没几个士林中的代表人物而已。

登州港这几个月来, 情况大好。光复登州后,朝廷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登州港的业务,同时还在港口设立了海关署。海关署推行的是一税共认制,登州这边缴过税后,天津那边不再重复收税, 这是其一其二是不出港区不缴税。南方过来的海船若是只停靠在港口进行补给, 可以选择不缴税, 登州这边的货物运到港口, 不装船出港也不用交税。

不出港区不缴税看着对商人没啥影响,其实作用还是挺大的。现金流有些商人并不宽裕, 不产生交易不用缴税, 可以让他们做生意的压力更小。外来的商船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个政策能让商人们放心大胆来港口,即使生意没做成,也不至于赔钱。

登州这边现在有个问题,除了牟平和蓬莱,其它地方不归北京管。也就是说一府出现了将两治的现象。只靠这两县来做生意, 市场就相当狭窄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朱由检专门给刘理顺写了一封信。教了个办法,让他以登州知府的名义给两县相交的县州写申明信,不得阻挠正常的民间交流和商贸。同时、他们只许向往来的商人征一次商税。

靠一封申明信能解决问题吗还真能解决问题别人的话他们可以不听,刘理顺的话他们不能不听,不听就换个能听话的。对于未被光复的县州,政策原则是管而不治,不听话就收拾,收拾完之后给还在威海州滞留的登莱巡抚和登州知府去封信,让换个人来做。如此奇怪的管治方式,刚开始那边的官员还不是很习惯,磨合磨合他们就会习惯了。登州没有强兵, 山东也没有想和朝廷兵马硬顶的势力, 不想接受现在的管治办法,情况只会更糟。

官场在逐渐适应目前的奇怪局势,民间也在适应这种奇怪的局势。

谷俻 王福财是威海州的大财主,家里不但有数百顷良田,几个儿子也都是读书人,老大和老二皆有秀才功名,在乡间王家也能算是书香门第了。

现下他的两个儿子,遇到了一件纠结事。去年他们两人参加山东响应南直搞的秋闱,结果两人都落了榜。放到以前,落了榜就等下次再考呗。可现在情况不同,他们似乎多了一样选择。

“爹、我和老二准备去趟蓬莱,若是有可能,我们想去北京考大学。”王家的老大跑到老爹的书房里,向老爹请示,看能不能同意他们两兄弟去北京考大学的事。

“去北京考大学这是大事,可得从长计议。若是去了北京,你们兄弟可就绝了科考之途了。”

“我们想好了,这次去是偷偷的去,若是考不上,回来参加下一次的秋闱。”

“听说北京的大学甚是好考,你们连北京的大学都考不上,秋闱怕是也无望。”

王福财说的话相当直白,弄的他家老大脸上有些难看。有这么说自家儿子的吗我们是因为考不上举人才要去北京考大学吗我们是为了读书的理想好不好

“爹、北京那边的大学也不是随便上的,听牟平那边的同窗说,贴的榜文明示了,今年北京那边几所大学加起来, 招的非北直和牟、莱两县的生源名额只有四千多,不算师范和军校的话才三千不到,这其中还有农校生哪,不像传言那样好考。”

“三四千名额还不多咱们省三年才能出多少举人”

“哪可是全天下的士子去考,又不是咱们一省、一州的人考。”

“你少骗爹说是全天下,能去北直参考的有多少估计最高也是两个取一个。算了、看你两兄弟的样子,不让你们去,肯定心中不乐意。去是可以去,但考不上两个太学院的话,就赶紧滚回家来。休要读那什么师范和农学,要种地,咱们家有的是地,用得着去官学学当教书匠,你们现在就能行,去北京干啥”

王福财不大看上北京的大学,一次招收近万人,他感觉实在是有点水。但让儿子们去试试水未尝不是好事,登州眼下这情况,随时都有可能改旗易帜,儿子们过去占个位子,并不是坏事。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