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绝境求生崇祯帝 > 第389章 明廷为了搞面子工程才提了这些通商条件?

“学士的意思是,咱们直接用货换货,然后以从明廷手中的货为底,开官营商行从中赚个差价这差价有的赚吗”

“若是能直接开榷场,自然是有的赚的。张家口的那帮奸商,卖给朝廷的货,最少能赚一倍的钱。也就是说, 榷场开了,哪怕是用比现在更低的价钱往出卖货,朝廷的官营商社都有钱赚。”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肯定进货价会便宜这道理洪承畴不用想都能明白,不然他就白混了。

“若是明廷确实能应下此事,还真是会官民两利。”多尔衮有些发愁的发了一句感慨事情想来是很好的事,问题是主动权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啊, 主要得看人家的脸色才能将事办成。

怀着复杂和忐忑的心情,多尔衮让人起草了一封文书,发到了山海关的双方联络点,去试试明廷的口风。

收到这份文书后,山海关的谈判人员不敢怠慢同样用快马,加急送到了内阁和皇帝的手中。

“陛下、建虏想要开关与国朝直接通商,咱们答应不答应”周延儒拿着文书,到皇宫里来询问皇帝的意见,他心中,其实比较乱,对是否开关、心存疑虑。

“建虏要开关通商,倒是好事。只要有合作,凭着国朝制造业的优势,总是能沾上光的。”

“可问题是这样一来,会不会资敌使其做大”

“以前国朝对其禁商, 似乎也没制住他们做大。太师、朕给你说个制敌的法子, 叫为其输血,然后再突然断其血肯定要比不输血,逼着人自立自强用起来生猛一些。”

一直禁商, 人家对你的依赖性会越来越低,长此以往、可用的经济战手段就会越来越少,所以先要养习惯,让他们产生依赖性,突然上手段绝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周听了皇帝说的办法,眼神变得明亮了起来。咱大明的皇帝,不知从何时起,咋就变得如此阴险狠毒了,脑子里居然有这么阴损的招。“陛下、哪老臣这就发文给建虏回执应下他们通商开关之事”

“太师、通商是与国朝有益的事。但操作的不好却未必首先开商的口岸往选那儿就是门学问,另外咱们通商,能从建虏手中换来什么同样是学问。这两件事弄的不好,就无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陛下、通商的口岸该选在何处”

“建虏说要在海州和宁远开两个商口,朕认为太少了应该在山海关、海州、大宁和葫芦岛开四个商口今年可以先开山海关一个商口,等来年开春,另外三个商口都得开,为了保障大明商人的利益,葫芦岛商口国朝得驻一团人马、维护秩序”

“在葫芦岛驻军这确实很有必要,国朝还得在岛上修堡,以防建虏翻脸那么国朝与建虏开关之时,要从他们那边换什么货”

“人参列为禁商之物国朝和建虏之间的贸易中不能有此物。特别是宫产产品,绝对不能换来人参。另外、对东珠和貂皮按二成的奢侈物来征进关税, 此为其一其二是对建虏的乌拉草、还有大型木材免征进关税。他们的木材可以通过辽河水运,运到辽河口,由朝廷派船运到天津来。”

“人参列为禁商之物陛下这可是顶大用的药材,为何不要此物”周延儒很纳闷皇帝为啥不要人参。

“这药没传说中的那么神其是有一定的功效,可绝对不值现在这般价格。用国朝百姓辛苦做出来的好物,换这种物不等值之货,就是在当冤大头。同样的道理,其实貂皮和东珠也不是什么有大用的物件。以朕来看,还不如换些乌拉草划算。乌拉草是廉价之物,但百姓用之能御寒,免受冻疮之苦。朝廷还能用此物制出更保暖和廉价的军用冬服和冬鞋,这才是与国有大益。吉林乌拉那边一直是国朝船木的主产地,那边有大片巨木山林,国朝以后要广造海船正是急缺之物,此两物辽东多有,而内地少有,且对提升国力有大用,他们还爱换,为何不换”

用工业制成品、换原始资源绝对是能赚大差价的买卖,当然要做对于贸易物品,朱由检的思路一直和很多人不同,他一直倾向于换工业和农业资源类的大宗物品,而不是换贵货。在他看来,只有换来廉价的资源,才不会让工业生产者吃亏,才能有效的提升自家百姓的物资供应水平。

像人参这种东西,换来了也只会让部分富人享受,而且说实话,对富人的体质提升有多大帮助,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与让极少数人多活一两年相比,朱由检认为能让大部分百姓在冬天多些御寒的手段绝对更有用。

得到朱由检授意的周延儒回到内阁后,很快与其它重臣商议起草了一份通商文书,发给了在山海关等信的满清信使。

一来一回只用了十天多时间,沈阳的多尔衮便收到了大明同意开关通商的回执。看着这份回执,多尔衮感觉自己脑子有点不够用了。回执的内容除了在葫芦岛开关,明廷要驻八百人这条有点难为人的意思外,其它的条令似乎有些好的过份。

明廷对原有的关外三宝提出了苛刻的条件,甚至直接封杀了人参。可这没关系啊,他们对更为廉价的木材和乌拉草有了大兴趣。乌拉草咱大清到处都有,让百姓们出去挖不就行了至于木材,虽然锯起来会费些工、运输起来也有些麻烦,可同样是广有之物,在老林子里锯一些,顺着河就能通到大海里,实际上也和捡钱没啥区别。

“学士、你说明廷的这份回执有什么阴谋没有孤怎么看着有些好的过份了一些。”

“乌拉草应该是用来做冬装,木材应该是用来做海船,至于在葫芦岛驻军,估计是他们想为复辽之时在锦州一带多一个支撑点”

“哪依学士之意,这三条我朝怕是不能答应了。答应的话,是在资敌啊。”

“王爷、大宁和海州一线的明军缺不缺冬装”

“好像不缺”

“明军现有的海船,往辽南一带运兵怕是也不怎么吃力吧至于在葫芦岛一带,其实通海之时,明廷要夺也不怎么难。所以以外臣之见,此三条确有资敌之忧,但实际效果有限明廷提出的这三条通商条件,多半是为了安抚群臣搞的面子事宜。他们实际上是为了收貂皮和东珠的重税用以养国。”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