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绝境求生崇祯帝 > 第414章 范文程发现明国国运变好的秘密

重审东林六君子案和许显纯案是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事,现下松江府最重要的不是这事,而是让数万失业纺织工人能有饭吃。

“松江府本身是靠棉纺立足的,但由于原料产地的萎靡至少一年内是没法恢复生机的。甚至未来一段时间由于朝廷与南京对峙的事都会影响松江棉纺产业,也就是说一时半会让松江棉纺产业重振规模难度颇大。但松江数万产业工人要吃饭,他们是手停嘴停等不得。朕的想法是要适时的引导松江进行产业转型,要让松江纺织产业没有规模效益时也能创造足够附加值, 最好借这个机会让松江的产业多元化、增强竞争力。”

朱由检给大臣们白话了半天,他们听的是云里雾里的直到皇帝说出具体举措的时候,他们才大致明白这些白话的意思。

一年内给松江府拨过去五百台缝纫机,并向松江市场定购十万套军服。指射了军服订单的产业主,可以免费租借缝纫机进行生产。与此同时、在松江城建一个缝纫机厂、一个纺织机械厂以及一个钟表厂。

他的想法是通过这么一套组合政策,让松江府形成纺织产业、成衣制造产业、机械制造产业三大支柱产业从而奠定松江未来发展的基础。

目前来说、松江原有的纺织产业生产方式已经落后, 在性价比和竞争力上明显有些拉垮了。但它的基础还在,供应正在兴起的成衣产业的产能还是没问题的。抛开缝纫机本身的成本,在朱由检持续关注一年多时间后, 缝纫机的性能有了质的提高,用缝纫机做成衣的效率将比原来纯手工的生产效率高出数倍。这么一来、用缝纫机做成衣的利润会相当客观,卖成衣肯定比卖布利润空间大。利润空间变大之后,会倒逼着松江原来的纺织产业提高产能,从而改变之前的颓势。

在松江发展成衣产业和在北京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在北京用的是大工厂思维,而在松江朱由检的想法是用家庭作坊的方式来推进。大工厂只能生产官服、军服这种大批量使用的服装,做民用服装有些力不从心。因为目前的民用市场,百姓们喜欢的款式、种类、颜色实在是太多了,像后世哪样一下子做数十万件,还真难卖出去。

台缝纫机,不到十个员工,一年各种款式的衣服做个几千件,正好是符合目前成衣市场形态的供应方式,小作坊的灵活性、以及对趋势的敏感性正是现下需要的。

小作坊成衣产业的兴起, 又能带动缝纫机制造产业的发展。到现在为止,除了朱由检强制安排的那批定单外,北京的缝纫机厂还没在民间市场卖出去一台哪。京城供销社里摆的几台样品, 有人看没人要,就像装饰品一样。看过的人都觉得这玩意神奇,但自己买了没用。近三百两银元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花这么多钱,弄个做衣服的机子不是有病吗让自家女人辛苦一点,做一身衣服不香吗买个这、难道还要开衣服厂不成

京城是有些成衣铺子的,但他们做的都是大户人家的生意,觉得还是用手工缝制更靠谱一些。那么贵的料子,放到这玩意上弄坏了可咋办再说、一台缝纫机三百两银元,都够雇十来个裁缝一年的搅用了、太不划算

打不开销量、缝纫机的制造工艺便提高缓慢,生产成本也降不下来。造价太高又会导致大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总之就是一个死循环。按朱由检的估算,如果缝纫机的绝大多数零部件能将铜换成铁,售价降到十两银元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没有应用环境的推动,想完成工艺迭代就很难。希望在松江府推行的免费租借办法,能够打开一点应用市场,从而让缝纫机产业进入正循环。

同样是精工制造,钟表产业的市场倒是成熟不少。宫里办的钟表厂, 现在做的钟基本上都能卖出去, 只不过产量不高, 一年能产百十来台。南直那边是有些巧匠的, 将他们吸引到松江、办一个大型钟表厂,既能完善松江府的机械制造工业,还能提高大明的精工产业,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建纺织机械厂则是为了方便松江棉纺产业升级在松江建这三个厂子,也符合生产靠近市场的原则,从而反向促进生产工艺提高。

解决松江府现下最急迫的就业问题,除了以上的产业发展措施外,还要推出基建工程。基建才是迅速解决就业的不二法宝,松江府的基建搞什么当然是建港口了,甚至都可以考虑在松江再建一个大型船厂。

不过在松江建船厂,有个大的制约因素船木供应渠道有些问题今年、由于和满清通了商,天津船厂终于是能放开手脚建船了。新建的登州船厂,现在用的木材也是从辽河口拉来的。不知道将木头拉到松江,可不可行

明清原木贸易解决了大明的急切问题,对满清来说似乎也是受益无穷。卖了半年多的木头,满清换走了价值一百五十万两的商品,让多尔衮基本上摆脱了财政危机。

看着源源不断送到沈阳城的好东西,以及越开越大的官方商社。多尔衮开心的要死最近这些天那帮喂不熟的货,总算是没再找他麻烦了。洪承畴果然是大才,你看看人家的出的这几个主意通商、印钱、开官社,一下子让咱大清变成了富人,库房里堆得银子多的都快装不下了,而且还是只进不出,咱大清什么时候这么富过

洪承畴是大才范文程对此有不同意见。明明通商的事,自己是出力最多的为何现在摄政王却更宠信洪老狗了真是会干事的人,永远比不上会说话的人。

对多尔衮越来越重用洪承畴十分不满的范文程,准备也要到摄政王面前耍耍嘴皮子,展现一下自己会说话的本事。

“王爷、近日老奴在和明国商人打交道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了一件事关国运的大事。”

“事关国运尚书听到了何事”多尔衮有些奇怪,商人嘴里能听到事关国运的事范老狗怕是跑到自己面前胡扯来了。

“是明国这几年国运变好的秘密前几年,明皇向天下发了旨,让明国的女人不再缠足,此策是明国国运变好的关键”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