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其他 > 我要这盛世美颜有何用 > 23、第二十三章

我要这盛世美颜有何用 23、第二十三章

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9-13 20:15:48 来源:就爱谈小说

《归园田居》本季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结束了。

就算知道导演是为了坑人, 又怎么样, 打就完了,听都听一半了。

这也导致《归园田居》本季格外与众不同,以往到了季终集,大家就是装也要装得依依不舍, 回首过往, 感慨万分。

这一季就不一样,以殴打导演结束。

可就算后来观众看了, 也要骂一句:打得好!

靠,故意把故事放出来吊人胃口也就罢了, 季终了还玩儿, 十三回,下季都不一定讲得完吧?

结束了这边的录制后,齐涉江也正式开始了《鸳鸯扣》的相关工作, 接受开拍前的一系列培训。

根据唐双钦的安排,演员们的课程有文化课也有专业课,各有不同, 也有在一起上课的。毕竟有的是影视演员,有的原来唱戏的, 或是齐涉江这样的。

汴戏这方面,齐涉江和其他几个演员一起, 跟着洛霞本人一起学习, 她的弟子也做助教。

关于电影中出现了的跷功, 唐双钦、洛霞和齐涉江商量过。

跷功此前介绍过, 这本是京戏演员发明出来的,因为在旧社会极受欢迎,汴戏也移植了过来,当初小印月演《望情鱼》就是要踩跷的。

但跷功是非常、非常难练的,正常来说,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有人建议唐双钦找替身,采用各种拍摄、剪辑手法掩饰过去,齐涉江本身也有一定功底,不会露馅。

但唐双钦有点完美主义者,还是想让齐涉江学跷功。哪怕是试着学学,哪怕实际上给齐涉江踩跷的镜头不会很多。

出乎他和洛霞意料,齐涉江一下答应了,甚至仿佛早就有这样的打算。

两个月,把别人需要三四年时间完成的功夫,不说融会贯通,只是练得像模像样,专练这一项,难度也是极高的!还特别苦!

唐双钦心里一阵舒坦,对齐涉江更加满意了,他自己是这种追求完美的人,当然希望别人配合自己,尤其他对齐涉江原本没抱那么高的期望,还想要如何蒙骗说服齐涉江去吃苦。

于是头一天上课,齐涉江先唱了一段戏给洛霞听,他这半个多月每天都在练习,又给洛霞一番惊喜。

洛霞欣然指点一番。

曲艺这一行,有没有师父带是很重要的,饶是齐涉江学得不错,经由洛霞这个专业人士点拨,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接着就是洛霞的弟子带着他一起学跷功,齐涉江也看过别的演员踩跷,但自己从未体会过。

“要把跷踩好,这绑带必须绑得好。”洛霞的女弟子说道。现在没什么演员踩跷了,但近年也有剧目,会重新排上跷功,单纯是为了丰富技巧,吸引观众。

这女弟子真没想到,齐涉江动手相当利落,有些生疏,但一看就是理论知识丰富,步骤没有错处,心道长得好人还认真,这肯定是预习过……粉了粉了。

齐涉江也是后台看多了,他拿到的这木跷,下端做成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模样,也真正只有三寸唱,用布质跷带把脚背和木跷的木芯紧紧捆在一起,完全是脚尖朝下立在跷中,从脚背到脚腕、小腿,绷得直直的,脚跟离地。

——演出时,外头应该套上跷功鞋,这就连同裤子一起将里头的光景遮住。但齐涉江还在练习阶段,练好了才穿跷功鞋。

这样的姿势,也是为什么跷功被称为东方芭蕾。比起芭蕾,要吃得苦还多,这一绑好后,可是演完才能落下来。

齐涉江踩上跷,单是站立,都觉得脚尖钻心的疼,必须扶着墙才能站好,忍不住深呼吸。

没多久,齐涉江已经汗如雨下,片刻,就把额发打湿了。他看过练跷功的人,也听小印月说过,自己练跷功时吃了大苦。但自己亲身体验,还是很不一样的,没有试真不知道到底有多疼。

然而踩跷重学站与行,不过是头一步。

疼痛不止是脚下,随着开始行走,因为绷直了,受力的关系,还要保持身段,这痛又顺着腿蔓延上去,到了腰背。

这下何止是额发,齐涉江背上都汗湿了,得亏他是吃过苦的,咬牙坚持着。

洛霞站在一旁看他,初次踩跷,齐涉江坚持了十五分钟,这比她预期的要长,要知道齐涉江可是从未踩过跷的成年人。

但这只是第一步,循序渐进的过程,被称作“耗跷”,一个耗字,包含了多少辛酸。慢慢地耗下去吧,好的舞台身段就是耗出来的。

她也希望,是齐涉江把跷功耗了出来,而非被跷功给耗干了……

……

几天下来,齐涉江整个人都瘦了不少,两脚肿痛,不踩跷时都疼得很,唐双钦一看他就沉吟道:“你这样不行啊。”

洛霞在心底点头,齐涉江太拼了,为了赶功,他不但反复练习,还踩跷时练唱段,节省时间,她在专业演员身上都极少见到这种发狠劲儿了。

唐双钦幽幽道:“瘦了后扮上会不好看的……”

洛霞:“……”

唱戏就是这样,太瘦了反而扮起来不好看,额头鬓边还要贴片子,岂不显得脸更加窄小。

洛霞都忍不住谴责了,“您这说的也太过分了。”

齐涉江倒不以为意,“您说得有道理,小印月扮相是顶漂亮的,我今天开始加餐。”

唐双钦点点头,满意地走开了,这不是他唐双钦为难人,拍起戏来他就这样,齐涉江还听他问过其他演员:“你能让自己的气质看上去很喜欢读《金瓶梅》吗?不要《灯草和尚》,就要《金瓶梅》。”

要求也太细致了,搞得人家演员哭笑不得。

今天齐涉江还收到通知,要去上一门课,是唐双钦特意邀请了研究近代京城文艺圈子的老师,来给大家说一节课,方便大家从时代背景下理解自己的人物。

这次就是所有有点戏份的演员都到场了,齐涉江也不是主角,自己找了个不前不后的位置坐下。不一会儿,见到有两个穿大褂的人也进来,一高一矮,对比滑稽,这一看就是在电影里扮演相声演员的。

齐涉江也稍微了解过,《鸳鸯扣》里出现了后来的两位相声名家,那二位他没见过,但知道是当时京城很火的艺人。小印月给他写信时,就提到过他们的艺术水平。

在那个时候,搞曲艺的,包括说相声,要闯出大名气,必须把津、京二地趟平了,前者是曲艺窝子,后者是一国之都,能人云集。这就是小印月为何上京,还屡屡邀请齐涉江,只是那时齐涉江固守一城,死等师门。

正一晃神,那二人看了一圈,溜达到他身边坐下了,大家对视上了。

高的那个嘿嘿一笑,主动找话,“老师您好,我们看了一圈,就您是同行。”

“您好,叫杰西就成。”齐涉江和他们握了握手,听两人自我介绍,知道高的那个叫莫声,矮的和齐涉江是本家,也姓齐,叫齐乐阳。

他们两个都是从曲艺学校选出来的,原来就学相声,形象和那对相声演员挺像的,功课也不错,就中了,戏份比齐涉江不如,齐涉江还是男三,他们大概都十三号了。

这俩离毕业还有一年,没搞过传统拜师那套,自己都还没字辈,也半点江湖名气都没有,当然对齐涉江这海青没什么偏见,反而觉得挺有意思的。

不多时人也到齐了,老师开始讲课,齐涉江一边听就一边在心底琢磨唱腔。

上了得有两个小时课吧,到了自由发问时间,老师一下给围住了。

……

唐双钦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来了,溜达一圈,走到莫声他们身边,“你们赚多少钱了?”

莫声和齐乐阳对视一眼,窘迫地低下头,“没……没多少……”

“没多少是多少啊?”唐双钦追问。

莫声讷讷道:“五十多……那个,导演,我们表演效果也不错的,可是,就是……钱不多……没多少愿意给的……”

齐涉江听得奇怪,问道:“赚什么钱?”

唐双钦抬抬下巴,示意那俩人告诉齐涉江。

听他们一说,齐涉江才知道,这俩一来培训,唐双钦什么课程都没安排,就一人发了一身大褂,说,你俩从今天去,就到公园去撂地说相声,反正你俩戏份也不急,什么时候挣到五千块再说。

他俩都傻了,想想才明白,他俩形象、功课是有了,但是没有唐双钦要的那种混江湖的气息,那两位相声名家,可都是撂地画锅,一步步干出来的。

再一个,也没那风吹日晒出来的,透着真实劲儿的沧桑。

莫声和齐乐阳好歹也是学相声的,脸皮厚度还是有的,真就每天早起到公园说相声,还自己搬桌子带道具过去。可这几天下来,愣是只赚到五十来块,还不够交通茶水费。

唐双钦一听,“你们这不行啊,在旧社会早饿死了,跟角色都不符合。我去找找,看有没有老师来指点几句。”

俩人心想,要搁那时候,不是没办法谁说相声啊!

齐涉江站在一旁,却是一笑道:“唐导,不如我来教教吧。敛钱艺校怕是不会教的,但我师父教过。”

过去来说,表演完如何跟观众要来钱,也是有技巧的。

行话叫“楮门子”,楮有纸钱的意思,代指的就是钱,门子就是门开了,钱门一开,即是该收钱了。

有句话这么说:楮门子是金子,垫话是银子,正活儿是铜子,可见重要性。

有时候你活儿使得好,不会楮门子,观众听完就走了,那活儿不也白使。

可这么重要的技能,如今年轻演员基本都不会了,因为也没人撂地了。现如今是卖票、上商演,压根也用不上在街头自个儿收钱。

他俩半点经验也没有,站那儿愣说,收的钱怎么可能多。

他们就在身边讨论,齐涉江都听到了,大家同一个剧组那就算是一场买卖,何必舍近求远。他那楮门子的能耐,是真正经过市场检验的。

唐双钦“诶”一下,也想起来了,洛霞说曲艺界里的消息,齐涉江是有个教传统活儿的师父,这不,在电视上还说了失传的段子。没门户和会老活儿,那是两码事。既然他这么说了,指不定还真行?

唐双钦看看齐涉江,“那就……你来代劳?”

齐涉江毫不含糊,“我早晨拨空儿陪他们练几次就行,开悟就得了。”

再看莫声和齐乐阳,那也是一脸懵逼,“不是,等等,唐导,杰西,你这个模样,陪我们出去,当场就被围观了啊。”

他们算是说到重点了,齐涉江现在还是有名气的,敢出去陪着卖艺,当时就得被粉丝活捉。

唐双钦倒是随意得很,“这算什么事,化个妆不就得了。”他想想再看齐涉江,又说,“唉,长得是太过分了。”

齐涉江习惯成自然,顺口就接茬:“您不就是看上我长得好。”

唐双钦哈哈哈笑得跟什么似的,“你可真够贫的。”

齐涉江一脸无辜,相声演员不够贫还行吗?

.

按照唐双钦说的,第二天齐涉江陪莫声他们去之前,找化妆师先化了化妆,皮肤往黑了弄,眉形改了,再加副眼镜,刘海往下拨点儿,整个人看上去就暗淡了不少。

再说莫声和齐乐阳撂地的所在,就是远近闻名的中老年人聚集地。老头老太太在这儿晨练,大叔大婶买了菜回来顺便聊会天儿,再加上遛狗的,遛鸟的,一天到晚都挺热闹。

按说也挺热闹,他俩在这儿挣不到钱,一个是不会楮门子,二一个退休老大爷老太太也有身怀绝技的啊,吊嗓子唱戏的都有,人还不收钱呢。

齐涉江先看了一圈,观察这里的人员组成。心底还有点感慨,不管什么原因吧,这倒是他来新时空后,头一回重新撂地。

“杰西老师,其实我们俩也试着说了些楮门子的话,但是效果好像不怎么样。”莫声说道,“而且好多人,根本就不会听完相声,就走了啊。”

齐涉江这次没有阻止他叫自己老师,毕竟他待会儿要教真本事,在过去这俩不拜师学不到的。

撂地卖艺啊,这就是对艺术水平最大的考验了,怎么把人吸引过来,怎么把人留住,怎么让人掏钱,都是学问。

像莫声说,有些人等不到说完相声就走了,归根结底,还是本事不够。

你能把人勾住,一直听完了,这属于能耐最大的。

能耐一般的,也得脑子灵活,你改变手段啊,说一段,我卡在节骨眼儿上,收一回钱。或是都说些小段子、小笑料。

他俩上了几年学校,学的都是三十分钟半个小时的,使完一块整活儿。

“节奏要多练习。我今天给莫声捧一回,你们先感受一下,我再说。”齐涉江说道,这两人以前不是搭档,相比之下莫声稍微好一些。

都说三分逗七分捧,别看逗哏出彩,相声艺人使活儿总是老的给小的捧,就是体现了捧哏的重要性,齐涉江做捧哏,他能给莫声兜着。

“行,那得先圆黏儿啊,前些天我们都是在这儿唱歌,或者学个戏曲,好把大家吸引过来。”莫声可怜巴巴地道,“但是效果好像也一般,看我们的和看算卦的差不多,还没看下象棋的多。”

圆黏儿就是招揽观众的意思,用各种方式让大家聚拢来,艺人好接下去说,比如本门唱的太平歌词,最早就是用来圆黏儿的。

因为时代变迁,和楮门子一样,现在站台上说相声都不用这流程了。

“唱戏?”齐涉江看了一圈,“那还算你们知道因地制宜,这儿老头老太太多。”

两人点了点头,又听出他好像还有画外之音,虚心道:“您看,还有别的法儿么?这儿真的不好圆啊!”

未必按照老规矩,唱太平歌词,或者拿白沙撒画?

嘿,没看那边大爷用水笔写写画画都漂亮得很么。

齐涉江站在他们自己搬来的场面桌后头,再次扫了一圈公园内玩儿鸟、遛狗的人们,微微一笑,心里有了计较,他一张嘴:“呜汪汪汪汪汪汪汪!”

竟是一连串惟妙惟肖、难辨真假的……狗叫声!

只见方圆百米内,大爷们肩上架着的鸟全都受惊地提高了叫声,叽叽喳喳;那些来溜达的狗,一个个也都立起耳朵,一脸好奇,拉着主人就往发声之处跑。

霎时间,架着鸟都往这边张望,牵着狗的……则全都被自家狗子带到跟前来了!

就连没鸟也没狗的,一看这么大动静,能不也注意过来么?

不到一分钟,跟前就围上了几十号人。

莫声:“…………”

齐乐阳:“…………”

俩人都傻了。

这也真够没偶像包袱的啊……

说学逗唱,学就包括了学口技,他俩也学过一点儿,什么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狗叫那就是最基础的啊。

可他俩愣没想到还能这么用,或者说还能用得这么好,连狗都被骗了……

圆黏儿还有强行圆的?这也太牛逼了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