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北宋穿越指南 > 第1166章 后记二十二大明不夜城之洛阳

北宋穿越指南 第1166章 后记二十二大明不夜城之洛阳

作者:王梓钧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1-19 04:15:39 来源:就爱谈小说

第1166章后记二十二·大明不夜城之洛阳

大明的火车正常时速,约为25—30公里。

400公里的路程,本该15个小时就跑完。但10个小时过去了,却还有一大半路程没走。

每到一座县城,火车必然停靠等客,停一次就在半个小时以上。最折磨人的一次,足足停了70分钟。

孟枢似乎早就习惯了,取出烟斗和烟丝,问道:“贤弟抽烟吗?”

“不抽。”谢衍摇头。

孟枢说道:“研究学问哪有不抽烟的?改天你可以试试,能够清神醒脑。”

“多谢好意,我改天试试。”谢衍微笑敷衍。

孟枢叼着烟斗,站起来伸懒腰:“下车走走吧,腰都坐酸了。”

谢衍也坐得很累,便跟着一起出去。

月台上,人流来往,颇为繁忙。

甚至还有推车挑担卖零食的,夜里打着灯笼在那里营业。车站工作人员并不管,估计那些小贩已经交过入场费。

“哟,还有卖米线的,”谢衍走过去对摊主说,“来七碗米……这个叫米线吧?”

摊主自然不会反驳顾客,一边忙活一边说:“叫米线也可以,我们这里叫米缆。”

更文雅的称呼是“粲”,文人们把吃米线叫作“食粲”。

谢衍把随从们都喊过来,反正他们坐的是高级车厢,一般没人敢去高级车厢偷东西。

当然,还是得防着。

两个健仆分别守在车厢门口,等米线煮好了,也直接端过去站着吃,不耽误他们看守包袱行李。

煮了七碗,孟枢和随从也被叫来。

孟枢吞云吐雾一阵,借着小摊敲他的烟斗,然后才坐下来吸米粉。

“三大碗面,加两个白煮鸡蛋!”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

谢衍扭头看去,却见来了个魁梧壮汉。

此人至少有一米八以上,身穿短褐,头裹布巾。背上是一把没上弦的弓,腰间还挎着一把长刀。

陪在谢衍身边的两个健仆,瞬间心生警惕,时刻关注此人的动向。

壮汉扫向谢衍、孟枢二人的随从,咧嘴笑了笑,伸出脚尖勾住马扎,把小马扎挪开三尺,然后再一屁股坐下。

面还没有煮好,那壮汉就说:“莫要害怕。我也读过书,这次是去考洛阳军校。”

孟枢吸着米粉:“南方也有军校,你怎千里迢迢跑去洛阳?”

壮汉说道:“洛阳军校最难考。”

“有志气。”谢衍赞道。

壮汉说道:“比不得你们这些相公。”

双方都没再说话。

随从仔细观察了一阵,凑到谢衍的耳边低语:“六郎,这个人有古怪。他穿得如同市井小民,弓和刀却价值不菲,而且还有钱坐火车。”

谢衍问道:“老哥贵姓?”

壮汉说道:“免贵,姓杨,叫杨伯彦。你们也别害怕,我祖上是随黔王(白琪)灭大理的头号猛将。八十年前掸蛮作乱,我曾祖率军杀过去,军中染上疫病死伤过多,被蛮夷突袭吃了一场大败。我家也因此衰落,到我爹的时候只能做低级军官。但家传本事还在,我定能恢复祖先荣光!”

孟枢立即站起,作揖道:“原来是杨公爷之后。”

杨伯彦嘿嘿一笑:“你却有点见识。我这一辈,已经递减得没爵位了,须杀敌立功恢复祖宗爵位方可。”

“县公的子孙,再怎么落魄,也不至于如此吧?”孟枢说道。

杨伯彦咂咂嘴:“我爷爷是庶出,没分到啥家产。”

“客官,面来了。”小贩笑嘻嘻说。

杨伯彦用筷子挑起一大坨面,张嘴就塞进去大半,三下五除二把一碗面吃完,然后马不停蹄的开始吃第二碗。

孟枢赞叹道:“真壮士也,不愧是杨公爷的子孙!”

杨伯彦笑道:“吃面谁不会啊?码头苦力比我更会吃。”

孟枢感觉此人值得结交,于是自报家门:“说起来,我家先祖或许还跟杨公爷认识。”

杨伯彦放下筷子问:“阁下贵姓?”

孟枢说道:“在下孟枢,出自巩县孟氏。先祖是太祖皇帝的亲传弟子,还在太宗朝做过几年阁臣。”

杨伯彦肃然起敬,站起来拱手说:“失敬失敬。”

祖先都是大明开国文武,二人的关系瞬间就被拉近,孟枢还邀请杨伯彦去巩县做客。

孟枢又介绍谢衍:“这位是谢衍谢朝宗兄弟,大明开国以来第二位16岁的碧玉学士。”

杨伯彦连忙行礼,惊道:“那可是大学问家。”

花花轿子人人抬,谢衍笑道:“孟兄也是皇家学士。”

杨伯彦并不傻,相反还聪明得很,连忙重新对着孟枢行礼:“今日却是遇到两位文曲星。”

三人就坐在马扎上闲聊,直至火车拉响汽笛,才连忙起身去赶火车。

他们的高级车厢还有个空座,谢衍邀请杨伯彦过去,杨伯彦婉言拒绝了好意,说担心还有人半路买了高级票。

回到车厢,谢衍问道:“那位杨公爷是谁啊?”

孟枢说道:“随黔王灭大理的杨姓头号猛将,自然是太宗朝的县公杨再兴。杨家好几代都没出什么良将,杨再兴之子不但领兵吃过一场大败,其孙辈还因草菅人命被朝廷处罚过。”

杨再兴?

这个我熟啊!

谢衍身为史盲,知道的历史人物不多,但岳飞、杨再兴还是认识的。

“那个黔王又是谁?”谢衍好奇道。

孟枢颇为吃惊:“贤弟连黔王都不知道?肯定是平时一心钻研学问,顾不得这世间的诸多俗事。”

“以前没关注过那些。”谢衍顺着往下说。

孟枢说道:“黔王是太祖皇帝的继子,是太宗皇帝异父异母的兄弟。他们家世镇云南,爵位虽然也会递减,但降到侯爵就不会再降了。子孙稍微打几场胜仗,爵位又能升回去。现在的那位家主,爵位是郡公。”

谢衍心想,这不就是翻版沐王府吗?

孟枢似乎不把谢衍当外人,竟然说起一些秘闻:“先皇当年整顿军队的时候,黔王的后代被重点照顾,白家在云南的权势大不如前了。杨再兴的后代衰落得那么快,其实也跟先皇整顿军队有关。”

这纯属朱铭留下的烂摊子。

不过有弊也有利。

白琪的后代为了升回爵位,经常故意挑起边境冲突,然后趁机打仗立功扩张国土。

但又不能一下子打得太狠,总要留些立功机会给子孙可持续发展。

这就歪打正着了。

新扩张的地盘都太穷,地形过于复杂闭塞,而且语言风俗迥异,扩张太快反而不利于消化。白家连续几代人的做法,是最符合云南当地实情的。

一点点的往南蚕食并消化!

如今已扩张到缅甸的景栋、腊戌、杰沙一线。

黑夜之中,火车缓缓前进。

谢衍趴在桌板上睡着,再次醒来已是清晨。

他扭头看向窗外,铁路两侧的村庄不断后退。乡村民居主要是土墙瓦顶,富人家庭则是砖墙大宅,茅草屋顶的已不多见。

不时能看到农民下地劳作,身上穿的全是短褐,也即古代劳动人员的服装样式。

想想自己正坐在火车里,再次感到一种魔幻味道。

火车在叶县加了一次煤,并没有前往平顶山,而是直奔襄城的方向,继而来到颖昌(许昌)城外。

铁路在颖昌有一个分叉。

往东北方向,是前往东京开封府。

往正北方向,是前往河南省城郑州。

谢衍问道:“洛阳和开封,哪座城市更繁华?”

孟枢说道:“自是洛阳更繁华一些,不过开封也不逊色多少。朝廷说两城皆有一百多万人,但把短期逗留的都算上,民间推测很可能到了两百万。”

谢衍难以想象,中世纪的两百万人口大城。

如果不是早就采用煤炭,洛阳、开封附近的植被,早就被人砍去烧光了。

郑州就很惨。

被东西两京夹在中间,受虹吸效应影响特别严重。好端端的一个省会城市,而且还开通了火车,多年发展下来才三十万人口。

同样是省会城市,人家襄阳已经超过百万人口了。

火车在郑州停靠一个多小时,继续前往西北方向的荥泽县。

荥泽县城,在汴河边上。

二人坐火车累得不行,在荥泽找客栈住了一晚,次日坐船沿着汴河进入黄河,船只很快又转入洛水。

“贤弟在洛阳可有下榻之处?”

孟枢要在巩县下船:“若是洛阳无亲朋,贤弟可先去我家。等过一些日子,我再陪贤弟去洛阳开会。”

谢衍说道:“兄长已在洛阳等候。这次皇家学会的大会,是所有会员都被邀请吗?”

孟枢笑道:“哪容得下恁多人?只有前三级的学士受邀,贤弟属于特邀学者。”

“原来如此。”谢衍说道。

孟枢抱拳说:“客船就要靠岸了,我们洛阳再见。嘿嘿,如此盛会,我也要去凑凑热闹。就算进不得会场,在外面逛逛也算参与了。”

谢衍也抱拳说:“那就后会有期。”

客船停稳,孟枢踩着踏板而下,上岸之后再次回身抱拳。

谢衍返回船舱睡觉,一觉醒来已到洛阳。

随从把他叫醒的。

夜色之中,大老远就能看到万家灯火。

即便已经入夜许久,洛阳城依旧热闹不减,码头一带甚至可以说是人声鼎沸。

谢衍身后的四个随从,也是第一次来洛阳。

他们被震撼得目瞪口呆!

其实,这里只是洛阳城的外围区域。

这一百多年来,洛阳城墙并没有再增筑。但附郭面积却不断扩大,朱铭那会儿的白马寺在郊区,现在已经快被囊括进城区了。

几个随从正在问路,谢衍却沿途观察建筑。

“大都是五六层的砖木结构楼房,把房子建得这么高,多半是因为地价太贵,想要容纳更多人居住。”

“这些不会是商品房吧?还是私人建来出租的?”

“操,感觉一下子就到了近代。这个大明也太割裂了,洛阳跟其他地方,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已经天黑了,还这么热闹,洛阳人民的夜生活很丰富啊。”

“就算突然蹦出个蒸汽机器人,老子都不会再惊讶……”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