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二分之一剧透 > 第141章 第一百四十一章

二分之一剧透 第141章 第一百四十一章

作者:天泽时若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21 18:17:16 来源:就爱谈小说

被送至京城的, 除了陈故达本人的人头之外,还有洛南国中的重宝,以及他们国中的贵人, 名义自然是到建州“友好交流”,不过明眼人一看便知,那只是过来充当人质。

殿上群臣见状, 一时间都屏息凝气,尤其是从北地来的人北地人口多,士族也多,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皇帝继位后,一直不曾对此地下手,他们本来以为天子是心中忌惮,担心当真开战后, 会使得国本动摇, 今天看见怀仁将军的壮举, 背上一时间爬满了冷汗。

这位小皇帝丝毫不怕事,有能耐, 也有魄力, 换做先帝时期, 洛南一地肯上表求册封,已经算是一件大喜事, 如今分明有归顺之意, 却还是被天子被找了个由头, 将其国中执政如杀鸡宰羊一般轻易处死, 然后枭首示众。

天子笑了一声, 赞许道“怀仁将军深得朕意。”

此番征讨洛南之战, 实在是赢得轻巧至极,众人皆知,皇帝连后营兵马都未曾调动,仅仅出动了冲长一部,就将对方折腾了个天翻地覆。

其实洛南也不算微末小国,在南滨那边,反而称得上是比较大的一股实力,众人在心中琢磨了一下洛南的国力,觉得皇帝此举已经不是杀鸡儆猴,而是在杀猴儆猴。

她能短短数月内打败洛南,自然能在短短数月能打败旁的国家。

乌流部使者悄悄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庆幸部族首领行事姑且算是谨慎,不管私下怎么做,明面上从未跟大周撕破脸,决定等轮到自己出列时,一定多说几句歌功颂德的话,免得让小皇帝觉得他们不够恭敬,再派人过来攻打。

萧西驰的使者退下后,礼官再度唱名,另一位南地使者走上殿来,禀告当地的祥瑞事件

“从开津河中挖出古碑,上头刻有篆文,写着光耀昭明,神灵嘉祥八个大字”

昭明乃是天子亲自定下的年号,如今居然出现在古代碑文上头,落在不懂地方官吏讨好天子手法的人耳中,多半会以为是大周国运昌隆。

此人说得情真意切,若非温晏然早知大周气数将尽,说不定当真会心中动摇。

使者说完后,恭恭敬敬地再拜而退,宋文述多看了此人几眼,他想了起来,此人方才提到的那条河道,也是运河预定的必经之地之一,此时提起,难免让人想到皇帝从东边大肆征发民力的事情。

对于皇帝要修运河之事,朝中固然无人出言反对,却也不是人人都真心认同,不少老成持重的大臣都认为,如今天下间的乱象渐渐平复,正是该轻徭薄赋,让百姓们好好修生养息个几年,天子有进取心是好的,但也不宜操之过急,只怕之前的战事的胜利让皇帝养成了好大喜功的性子,岂不把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其中最要紧的一点自然是大肆征发青壮,必定会造成粮食减产,再加上那么多张役者的嘴要吃饭,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如此一来,已经安定下去的地方,也会再度动荡起来。

宋文述心中思绪万千,只是面上不显,反正皇帝也应允了,先修一段看看情况,若是情况果然不好,他再上谏也不迟。

又上来了几人之后,终于轮到了青州的使者。

青州位于大周南部,是后营所在之地,使者出列后,恭恭敬敬地汇报道“今年后营将士奉陛下之令,在南地开荒挖渠,使得阖境丰收,每亩收稻谷二石三斗”

话音未落,许多人已经齐齐失色,连宋文述这等稳重的老臣,都险些揪断了自己的胡子。

在这里,石同时具有重量单位跟容量单位两个意义,按照现在的标准计算,一石约等于93到94斤,而在正常情况下,南边稻谷的亩产在一石八斗左右。

也就是说,今年南地粮食增产了约莫三成。

御座之上,温晏然目光微凝开荒也罢了,但为什么说是奉她的命令她有说过让后营这么干吗

珠旒很好地挡住了天子的神情,没让大臣们看出她面上一闪而逝的困惑之色。

幸好青州使者除了罗列数据外,还说了大量的溢美之词,也让温晏然慢慢听明白了,后营那边为什么说是奉她的命令。

当初温循等人听她的话去收拾钉螺,为了能充分杀灭这些小动物,直接烧掉了沼泽上的杂草来制造高温,同时为了避免死灰复燃,还挖了沟渠,将沼泽中的积水排空,如此一来,原先只能闲置的地方,自然可以被用来庄稼。

等今年收获的时候,他们又发现了一件事,曾经烧过杂草的地方,庄稼的长势比其它地方更好。

大周早已经开始使用草木灰,只是原先大多是用草木灰来洗衣服,用来种田的反倒不多,温晏然私下研究了一段时日,才意识到症结所在如今常有的农家肥都是人畜的粪便沤制的,而粪便发酵时呈弱酸性,草木灰则是碱性,两者若是混合在一起使用,反而会导致肥力降低,而南边那块地方,因为要杜绝吸血虫的虫卵四下散播,对各种五谷轮回之物都做了销毁处理,反而凸显出了草木灰本身的效果。

温晏然“”

南边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系统居然也不提醒她。

温晏然郁郁地想,南边的增产问题她已然无法阻挡,不过眼下开出的荒地都属于官田,她打算将其中一些田地授予平民,并在这些土地上推行摊丁入亩的措施,如此一来,肯定会与当地豪强产生矛盾,再配合上运河的事情,不怕自己引不起南地的反感。

温晏然在脑海中思考了一下后续的工作安排,觉得眼下的情况虽然可以补救,但自己多半又得继续加班了

殿中的大臣们跟皇帝的感想自然完全不同,粮食增产乃是一件大好事,他们已经从东地的叛乱中体会到了民不聊生的可怖之处,自然希望天下能够继续安稳下去。

坐在宋文述身后的王齐师暗自忖度,觉得陛下实在是天命所归,若非如此,她的运气又怎么会如此之好

等南边的好消息依次被汇报完后,便轮到了东边。

大战之后容易出现盗匪,不过还未造成太大的祸患,就被师诸和等人派兵招抚了一大半,剩余的顽固份子,也都遭到了他们的无情剿灭。

师诸和为人谦逊,递上奏表的时候,通常会将许多功劳推让给身边的副将,他之前带兵平叛的时候也常这么做,只是当今天子慧眼如炬,事后总会赐下与他真实功劳相当的奖励。

东地使者一个个上来,终于轮到了承州这边。

使者出列上殿,先行了一礼,才道“今年叛乱既平,生产重兴,田中之粟亩产近三石”

话音未落,殿中的惊叹之声便四下响起,显然是许多大臣的心情已经震惊到了难以压抑的地步。

在往年,就算是好年景,东边一亩田也不过能收获两石粟米而已。

“能够增产若此,皆因陛下下令,原价买下东地的马草,又不曾派人征收。”

温晏然听到这里,不由微微扬眉,心中一片雪亮对方提示到了这份上,她当然反应过来,常见的马草比如紫花苜蓿等都是豆科植物,而豆科植物的根部有根瘤菌,能起到固氮的作用。

农作物需要的肥料大约分为三类,氮肥,钾肥以及磷肥,之前的草木灰就是钾肥,豆科植物则是氮肥,又被称作绿肥。

温晏然深吸一口气,然后徐徐吐出,安静地待在御座上,默默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

马草生长快,种植粮食之前,提前种一季豆科植物作为肥料,能有效提高粮食的产量,正常情况下应该能提升二三成,如今直接提升五成,也跟东地之前时局太坏,百姓受到影响无法按时耕作有关。

不过无论如何,两地粮食增产了那么多,大周一时半会不会出现大的饥荒。

大殿的角落里,任飞鸿看着天子,在心中赞叹不已。

她品级低,本来没资格上殿,不过朝中许多官吏都知道她是皇帝面前的红人,是以今日也特地为任飞鸿在乾元殿内安排了一个席位。

任飞鸿的位置离皇帝并不近,她往御座的方向望去,只觉天子依旧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果然,此事也早在皇帝的计划之中。

她回京之前,曾听东地人说过今年粮食长势不错,当日便忍不住有所怀疑,但又不敢确信,毕竟天子再聪颖,又怎么会连农事都如此了解直到今日才终于确定下来。

任飞鸿分析得有理有据若是东地的事情是巧合,那南地的事情又如何解释两边都是奉天子的命令行事,又都得到了粮食增产的结果,自然绝不可能只是运气。

而且她当日就内迁降卒粮食消耗的问题询问过皇帝,得到的回复是“并不妨事”,假如皇帝不是已经安排妥当,确定两地粮食的产量都会上升,又怎么会毫不在意修建运河的食物消耗

此前典无恶等人选了承州作为谋反的起始点,自有其缘故,承州良田多,哪怕仅仅是这一块地方增产,除去正常消耗外,便能得到不少余粮,朝中大臣们算明白账后,更是一齐起身,称诵天子英明神武。

温晏然“”

这关她什么事,她怎么就英明神武了

温晏然面无表情地靠在御座上,苦中作乐地想,还好自己今日不用站着接受朝贺,不然她能当场给大臣们表演一个心如死灰的平地摔。

大臣们瞧见皇帝此刻依旧是一派端肃的模样,并没有因为得到好消息而表现得太过激动,只觉天子委实稳重。

所有人都没考虑过温晏然不高兴的可能,毕竟粮食增产,百姓富庶,是连厉帝都一定会感到喜悦的大好事。

温晏然看着阶下的大臣,忍住了想按太阳穴的动作,反思了一下,觉得会出现这种不幸的情况,还是因为奏折还是批得不够仔细。

她毕竟是皇帝,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很多时候只是随口提一句,便由让下面人自行办理,当初东部马草的事情也是一样,温晏然只想着先让地方安定下来,方便她收拢权力,所以给了一些宽和的政策,却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连锁反应。

温晏然虽然遭到了南地跟东地的连环暴击,幸而西边跟北边都没出什么幺蛾子,等朝贺的环节终于结束后,便进入到大部分人喜闻乐见的赐宴阶段。

宫中御膳距离现代的烹饪水平,其实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但与最开始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都十分欢畅,唯有天子本人,只动了几筷子,似乎有些食不甘味。

温惊梅注意到这一点,猜测皇帝多半是累得,开口劝了一句“陛下近来纵然操心国事,也该善自珍重。”

温晏然闻言,将纷杂思绪按下,笑了笑“有劳兄长关怀。”让身边内官给自己倒了杯葡萄汁,又道,“国师也不饮酒,给他也倒点果子汁。”然后举起酒樽,跟对方虚碰了一下。

皇帝跟人对饮,底下自然更是觥筹交错起来。

任飞鸿虽然官位小,分量却不轻,听得其他大臣赞扬皇帝天命所归,所以大周才会五谷丰登的时候,摇了摇头,道“不止如此,东南二地谷物丰收,皆是出自上意。”

旁人闻言,顿时恍然大悟对方是天子近臣,又曾被派去东地平叛,多半也参与了事后的生产恢复工作,连此人都说是出自上意,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更有消息灵通的人表示,他们确实曾经听闻过,皇帝曾在西雍宫中种植过谷物。

大臣们虽然不知皇帝如何通晓的农事,又是如何做出的安排,不过他们当时也都不晓得皇帝是如何通晓的兵事跟算学,也就不足为怪,想来世上就是有这么一种人,不但生而知之,还知得格外全面。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