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二分之一剧透 > 第146章 第一百四十六章

二分之一剧透 第146章 第一百四十六章

作者:天泽时若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21 18:17:16 来源:就爱谈小说

有关皇帝打算让内官趁机揽权的揣测, 也迅速传到了黄许本人的耳中。

这个假设大大减轻了黄许的心理压力。

黄许心想,皇帝留着自己占位置, 主要原因自然是暂时找不到更好的人选。万一把他薅下去了之后,换上个跟内官水火不容的管理工部,反倒叫天子烦恼,所以暂且留他在此。

既然如此,他就明白病愈后该如何行事。

首先自然是得跟禁军沟通一二修墙的工程大,往来人员繁杂, 黄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自然需要把发生意外事端的可能降到最低,此外还要劳烦他们派人去流波渠那边走一趟, 督促民役,将之前修建河渠时没用完的石料运至京城,以便后续择选。

黄许想到这里,觉得事情能顺利进行,还得多亏了武徵郡郡守温鸿, 若非对方体贴上意,早先及时加量运来了各类建材, 自己还有的烦恼。

还有便是少府那边黄许琢磨,与其等着人家上门夺权, 不若他主动一些,放低姿态, 提前找对方合作。

就在工部跟少府间隐约有了些默契的时候, 御史台也风闻了此事, 及时递上了奏折, 各种引经据典, 言辞激烈地弹劾内官权柄太大,若是放任其坐大,恐怕于社稷有所妨碍。

御史们这样做,也不完全是因为跟内官间存在利益冲突,也是顾忌后者中的人才比例太低。若说士族里,十个人能挑出一个有本事的,内官那边,恐怕一百个里也挑不出一个,若非池仪跟张络两人本事厉害,追随的又是温晏然这样强势有为的皇帝,只怕难以这么快就把权力握在手中。

然而御史们的奏折虽然成功呈至了天子的御案上头,却通通被留中不发。

温晏然现在的想法跟大臣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她知道御史台的人大多都是忠臣,也相信他们的说法,觉得宫中内官多半真有点借此揽权的打算。

温晏然思忖,评论区曾说过,池仪跟张络都是喜欢把持朝政的人,日常的工作内容就是四面安插心腹,同时想方设法排除异己,如今肯定也不会放过工部修城墙的机会。

建平的事情等于发生在温晏然的眼皮底下,假装看不见内官往工部伸手委实太难,温晏然思考片刻,为了避免内官们忌惮自己,不敢放开胆子揽权,觉得有必要让他们认为,四处伸手是一件得到了领导放任,甚至于主动引导的事情。

下一回张络觐见时,温晏然便特意跟他闲聊了几句。

温晏然微微笑道“黄尚书年纪不小,虽说修城事情要紧,也不好逼迫得太紧,阿络出去的时候,叫太医署那边用心留意,免得再把人累出病来。”

天子暗示得如此明显,而且内容跟朝中流传的猜测十分相符,张络自然欠了欠身,恭恭敬敬道“微臣遵命。”

果不其然,过了两日,黄许便递上奏章,说因为修运河的事情,工部许多官吏都被调到了外头,希望能从少府那边借调几个匠人跟官吏,温晏然见状自然大笔一挥,直接允准所奏,

朝中大臣们旁观此事,看着事情发展的势头跟他们此前揣测的完全一致,一时间觉得自己格外聪明。

黄许老于世故,他有意向池张两人卖好,便想法子约人会面,这一日池仪入禁中侍奉,只有张络在外头,黄许就把人请进家里喝茶。

黄许赞叹道“年关将近,少府本就忙碌,如今还要为工部的事情额外辛苦,实在叫在下惭愧。”

池张两人虽然已是散骑常侍,不过他们身上最要紧的职位还是之前陛下赏赐的那个市监丞,而市监无论具体智能被天子调整成了什么样,名义上依旧挂在少府下面,所以张络现在还是实打实的少府官吏。

张络呵呵笑道“黄尚书哪里的话,你我都是为陛下办事,地动之后,工部被陛下委以重任,不得片刻安歇,少府又怎敢贪图清闲。”

既然黄许有意卖好,张络等人也不会自己独吞这份蛋糕,在黄氏府邸上时,张络想到,当初皇帝曾提点过他们,作为新出头的内官,尽量避免跟宫中旧势力产生纷争,于是客客气气地去请见少府令,请对方指点修城的事情。

侯锁更是深谙做人的道理,毫不犹豫道“任景丞新官上任,才德俱佳。侯某觉得的,她若愿意过来,城池修缮之事自然能够事半功倍。”

他们在少府为官,彼此抬对方一手乃是常事,如今张络替他做脸面,他再拉任飞鸿一把,慢慢的,也就能连成一气。

张络拱手致谢,态度显得格外真诚道“若非少府提点,络今日当真不知如何是好。”

他自然不是真的佩服,然而同朝为官,侯锁有如此有眼色,张络自然投桃报李。

景苑距离建平城并不远,正在冶监这边消磨时间的任飞鸿接到快马传讯,说工部请她过来议事。

城中还未将信件看完,任飞鸿便猜到了黄许那边的意思如今距离地动的时间还没过去太久,黄许这个时候请人回京,显然是为了手头上的任务,任飞鸿琢磨了一番,自然便想到了景苑当中的丹宫、涅宫。两处殿宇的规模都不小,尤其是涅宫,乃是天子前些日子新建的,虽说内外都不曾仔细装饰,但能建得这样迅速,足以证明,其中大有独到之处。

不用人仔细提醒,任飞鸿直接就带了匠人回程。

据工部吏员禀报,城墙之所以会坏,其实是因为年久失修,平日里外表看起来还好,内部实则已经腐朽不堪。

大周用来砌墙的胶凝剂主要是黏土,天长日久,建平一带的雨雪又不少,能坚持到现在才坏,已经是平日用心维护的后果。

任飞鸿道“下官曾去涅宫问过,据说陛下亲自调了一样胶,名叫水泥,凝固后可以坚愈岩石,或可用在此处。”

听了任飞鸿的话后,黄许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个念头居然是“同样是研究炼丹,为什么当今陛下的水平就能超过了历代先祖的总和”

每天都被朝中各个大臣惦记无数遍的温晏然,其实已经没太多精神去关注工部那边的情况,她既然打算让内官们揽权,便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于是将很多事情都扔给池仪等人操心。

池仪也没有辜负天子的期待。

她私下里早跟张络商议过“若是骤然换一个工部尚书,多半还是从世家中选人,尚书一职权重,自得谨慎一些,咱们这些时日便多襄助襄助黄尚书,免得陛下忧心。”

张络一听便知,池仪是在提醒自己,这段时间莫要留下太多值得御史台弹劾的话柄,于是笑道“多谢仪姊提点。”又压低声音道,“说起来,咱们手下那些小狗崽子们,也确实不成器得很,你我先收拾几个,免得他们胡闹过分。”

他们既然有了准备,下面的小内官们便不敢肆意行事,御史台留神监察,也没找到格外过分的地方,便只得罢了,又听闻池仪跟张络两人隔几日就顶着雪,亲自跑去城墙那边查看情况,不提别的事情,至少对皇帝有着十足的忠心,心里也难免产生一些敬佩之情来。

城墙修缮工作进度并不快,倒不是不顺利,而是来自涅宫那边的工匠颇有创新精神,决意要为皇帝修一个最最坚固的城池出来,所以一开始没法推进得太迅速。

本来的城墙里面内部是土、小石头跟沙子,外部则砌了砖面用来固定,年岁日久,相关的图纸模糊不全,工匠们先得仔细研究一下原来的构造,才能给出修缮方案来。

被任飞鸿带来的年轻小官道“尚书莫要担忧,依下官看,大约半年便可修好。”

黄许闻言,吃了一惊他本事不怎样,到底在工部待了那么些年,基本的经验跟眼光还是有的,知道以建平城池的规模,哪怕不惜民力物力地赶工,少说也得七八个月才能修成,而且还难以保证质量。

“建平乃是大周都城,莫要为了一时图块,就随意敷衍。”

年轻小官昂然道“下官在景苑时,曾在陛下左右侍奉,亲眼见过陛下调制泥胶。”

黄许恍然。

既然跟皇帝有关,那速度再快,也没什么奇怪的地方。

年轻小官出身寒门,没太多架子,亲自带着工匠们不断尝试新配方,他们都记得,皇帝在做实验的时候,会不断更换配料的比例,然后将数据仔细记录下来,不断对比,规范作业。

纵然没有在现代社会读过书,但来自现代的科学习惯已然对景苑中人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着将水泥跟其它物质搅拌在一起,并仔细记下需要的矿石种类跟配料比,准备在研制好后,送至各地,让其余受损的城池也按此标准修缮。

大周的工匠本来走的是经验流,但这种传统,随着温晏然的到来开始慢慢产生了变化。

黄许等人还注意到,景苑那边人所用的量具也与外界不同。

年轻小官笑“这些自然也是陛下所制。”

温晏然需要做实验,当然也就需要带有刻度的各种工具,她本来想让工匠们自由发挥,可惜少府那边制作的旧型量具用得不顺手,温晏然便不得不过去给予了全面且细致的技术指导,让匠人照着自己给出的形状,刻度标准,依次制作出了三角板,直尺,圆规等事物。

景苑中人心想,天子虽然没说过要把这些东西用在修城上,但从之前的种种安排来看,显然就是这个意思。

大年会如之前所议定的那样,改到了桂宫当中,流程与往年没什么不同,反而因为桂宫装饰豪奢,更显出一股富贵风流的气象。

当然听说大周发生地动之后,不少属国的使者都用仰慕上国繁华为借口,希望能去建平城内瞧一瞧情况,温晏然既然已经开始摆烂,自然不会阻止他们,于是干脆地允准了这些人的请求。

其中丘车国的使者团在城中认真逛了一圈,回来后面色便不大好看。

丘车国使者叹气“难怪大周皇帝继位不到三载,已经众望所归。”

他们见到了房屋受损的百姓,也正因为见到了,才更加明白温晏然的统治实在是不可撼摇。

房屋受损涉及到的多是城内普通百姓,天子并不觉得在城内圈一块地来安置这些人会显得不够体面,反而做了妥善安排,若是先帝一朝,大约会直接将失去房屋的百姓给迁至郊外,眼不见心不烦。

使者团中的另一人道“虽说做得好,却未必是小皇帝自己的意思。”

之前的人叹道“倘若是大臣的意思,那就更加难得。”

泱泱大国,哪里少得了人才,厉帝在位时,朝中难道没有愿意为百姓办事的大臣吗然而当年到底是个什么光景,使者团里也是有人见过的,如今的大臣能做得这样好,显然与天子的支持分割不开。

倘若系统肯把好消息也告诉温晏然的话,这段时间内,她大约能不断收到“安定 1”的提示。

年会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听各地朝集使汇报情况,并由户部核准各地官吏的成绩,以此对个人官职进行调整。

此事主要由户部议定,并由皇帝进行最终核准。

到了今年,温晏然需要核准的内容比往常翻了一倍不止,主要问题还是出现在东边,那边的官吏是通过擢才试选出来的,其中出身豪强者数量着实不少。

豪强大族中的人才比例虽比士族少,但要高于寒门,可惜骤然发迹后,难免有不法事,如今东部新换了这么一批人上去,自然除了不少纰漏,温晏然一口气免了三百余名大小官吏,决定等年后再组织一次擢才试。

袁言时特意劝过“名族自可按声望授官,何必非要与豪强人家的孩子们同堂比试”

对太傅的话,天子倒是一向肯听,只是听了后却不曾调整自己的安排,只笑道“既然名族中人才德俱佳,声望极好,想来也并不会畏惧同堂鄙视。”又道,“何况当地典无恶等人谋反时,东地多有弃城而逃者,想来是以前少见险事,今次也叫他们多磨练磨练。”

天子拿住了之前官吏弃职的由头,袁太傅自然也是无话可说,他不曾公开反驳,旁的官吏自然更难开口,第二年的擢才试,也就按照天子的心意,顺利展开。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