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二分之一剧透 > 第157章 第一百五十七章

二分之一剧透 第157章 第一百五十七章

作者:天泽时若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21 18:17:16 来源:就爱谈小说

若非曾经看过评论区的提点, 温晏然觉得自己还得错过不少重要内容。

不过温晏然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虽然自己手上攒齐了不少有用的将领,不过她现在,到底还能跟谁开战

温晏然思忖片刻, 觉得也不是问题耐心一点, 只要继续胡作非为下去, 敌人总会有的。

阎氏之乱后, 北地的许多问题便被摆在了明面上。

当地豪强大族与边营将领互相勾连,才导致阎氏部将一路畅通无阻地跑到了前营附近,若非前营中自师诸和以下,将士都忠心耿耿, 为朝廷效力, 合力将叛贼拒于城外,说不得便会有人“开门以迎王师”了。

温晏然派了刑部、御史大夫宋文述以及大理寺卿陶素协理北地叛乱之案陶素虽然也姓陶, 跟车骑将军陶驾却并非出自一族。

北地官吏有种黑云压城的窒息感。

昔日皇帝声色不动时,就已经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如今终于要开始下手, 简直令人肝胆俱丧。

譬如那些阎氏族人,虽然在战场上便被诛灭,朝廷也没忘记事后清算, 他们当时固然为自己带兵跑来前营之事找了借口, 然而这些理由显然不足以糊弄朝中老臣, 一番调查后, 许多官吏都被套上枷锁, 捉拿入京, 导致北地那边一时间出现了大量的岗位缺口。

温晏然手下忠心的大臣已经不少, 此刻看着吏部报上来的缺岗名单, 却依旧有人才不够用的感觉。

吏部侍郎过来请示“陛下,北地缺员极多,是否依照东地旧例,开擢才试”

温晏然微微一笑“自然要开。”又道,“各地官学已立,正好验收成效。”

官学是昭明二年初开始设立的,如今都到了昭明五年初,皇帝想要看看成果,也不足为奇。

吏部侍郎更是清晰地体会到了天子话中的深意。

当时天子为了安定东地,虽然没有额外加恩当地士族,却允许那些豪强大族家的儿女参加擢才试,通过考核者可以出任地方官,以免他们因为邬堡被拆除而心生怨愤,倘若说这尚且算是打十棍子再给个甜枣的话,今日的皇帝,则愈发显露出她作为君主的严酷姿态来。

羽翼丰满的皇帝非但不打算安抚北地,反而要让这些胆敢触犯她威严的叛贼付出血的代价。

既然皇帝说了要验收官学的教育成果,就意味着此次考试完全依托在官学的基础之上。

天子的态度很快传到了北地,许多人家也从中得到了一个讯号中枢没有跟他们商谈的意愿,为家族考虑,哪怕是没牵涉到阎氏谋反之事的人家,也最好赶紧滑跪。

如今官学虽然已经设立了不少年,但各地的进度并不相同,最成熟的当然是建州,其次是东地,然后分别是南地跟西地,至于北地,现在还只是个花架子而已。

他们当初胆敢不配合皇帝行事,皇帝便要剥夺他们出仕做官的资格。

对士族而言,仕途属于绝对命脉,许多处于观望态度的家族,都忍不住开始私下商议,看看有没有转圜的可能。

虽然阎氏已灭,但整个北地的实力依旧非常雄厚,并不是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若要如此行事,总得找个带头之人。”

“想要动摇皇帝心意,此人必得极有名望才可。”

众人商量一番,都觉得还是温鸿温郡守最合适。

论辈分,他是皇帝的族叔,论官位,从先帝时期就一直是郡守,而且在士族中的名声也一向良好。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诸位谬矣,温鸿此人绝不可恃,他对小皇帝忠心耿耿,一贯曲承上意以自保,建平要什么给什么,昔日兴建流波渠之时,便不断送石料入京,在下早早得道消息,他手下那个姓张的谋士,已经派了族中出色的小辈去建州官学中读书,时刻准备为小皇帝效力,咱们若是依附这样的人,岂不反手便被他卖给了天子”

“”

众人一时间都痛恨不已温鸿在北地待了那么多年,跟大家相处的也都不错,怎么就不肯摆明姿态站到天子的对立面呢

而且温鸿此人实在是过于配合,与他相比,袁言时都显得没那么无微不至了身为辅政大臣,袁太傅遇见皇帝要大兴土木的时候,好歹还能劝说两句。

“既然温鸿不可依仗,那咱们只能另寻它路。”

既然无法反抗,那顺从也是不错的选择,与其被旁人卖给皇帝,那不如自己主动点,也省的将利益分润给中人,譬如南地崔氏,就给他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明明是泉陵侯的心腹,却成功搭上了新君的大船。

“那崔氏又是如何成为皇帝心腹的”

有人回答“当日泉陵侯身死,崔氏无法继续拥戴旧主,只能投效皇帝,所以咱们不但不能与温郡守来往过密,反倒要主动与此人划清界限,免得惹皇帝疑心。”

能在此处商谈之人,平日里多少都会顾忌脸面,只是一旦敞开了谈论,便也不在乎许多。

“足下所言有理,然而除此之外,崔氏还做了另外两件事,其一,是支持天子,兴建流波渠;其二,则是甘冒生死之险,派族中俊才前往西夷为使者。”

“”

话音方落,室内一时间静默无言,好半晌才有人伏地为礼,道“多谢相告,在下明白了。”

北地这边的大族分为好几类,一类犹如秋天的知了那样,只会抱着家族的余晖哀鸣,没胆子搞小动作,只希望皇帝忽然生出一些怜悯之心来,让他们能够继续保持住往日的权势;一类是不甘心被夺权,明知事情已不可为,依旧要挣扎一二。

以上两者都需要以强硬手腕收拾,区别只在于第一类人收拾起来更加容易,当然以中枢现在的实力,第二类收拾起来也不算困难。

还有便是能看清天下局势,也愿意做出调整的人家,他们在意识到皇帝的强大之后,反而希望能抓住机会,附其翼尾。

他们也完全能理解皇帝的强横之处,当今天子早不是刚登基时必须步步谨慎的孩童,这几年间,中枢的力量跟威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便是想要低头,也不是人人都能有这个资格。

许多人家经过商议后,居然主动往建州递了折子。

西雍宫内。

温晏然扫了眼桌案上那堆来自北地的奏折,然后缓缓翻开。

事到如今,她已经不想掩饰自己残暴昏庸的一面,也料到了北地势力必然会开始反弹。

然而无论地方势力如何抗拒,仕林舆论怎样抨击,温晏然也非要贯彻自己的意志不可建州兵马皆在她手中,另外四营的主将也都是她一手提拔的新人,单以武力论,已经没什么势力能够成为她道路上的阻碍。

“臣伏惟而请,望陛下仿东地旧例,拆北地邬堡,建立官学,衡量田地,编户齐民,使得上下之间,政令畅通”

这是一封多个家族的联名奏折。

温晏然目光凝住“”

朝廷势大,有人主动跳反是正常的,温晏然不信那些人都能达成一致,于是又抽出了垫在下面的几份奏折看这些奏折与第一封的内容确实不完全一样,里面不止有劝皇帝拆邬堡设官学的,还有派遣族中精壮自带口粮以及部曲,前往南地修建运河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就在温晏然为北地大族的态度而感到茫然的时候,武徵郡温鸿也陷入到相同的困惑当中。

他能理解有人选择投效天子,但数量是不是过多了一些,毕竟想要保证家族延续,土地跟人口极为关键,而那些豪强大族为何宁愿将这些东西献给皇帝,都不去反抗一二

张并山干咳两声,勉强道“或许是因为官学之事。”

豪强之家名声不如世族,按照正常流程很难出仕。所以进入官学,然后通过考试被任命为地方官吏的途径,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各地除了豪强之外,自然还有世族,而不缺做官机会的世族之所以能量强大,也跟他们垄断了教育资源有关,然而随着造纸术的改良,雕版印刷的兴起,书籍制作成本大为降低,再加上乡学、亭学跟官学的出现,接受教育的人数随之提高,朝廷在官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也慢慢失去了掣肘天子的能力。

此刻回想起来,天子此人当真是步步为营。

借着收服西夷跟平定东部叛乱的机会,皇帝改革了田地授予制度,她派人清查田亩,按人口数授田,不允许私人买卖土地,同时又调整了税收方式,选择取消人头税,按照田亩数量多少收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周末期土地兼并的情况。

更多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能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当中,大周的旧日格局,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打破。

张并山额上冷汗涔涔,本来在主君面前,他都一向保持着算无遗策的超然姿态,然而如今北地发生的事情一件件都出乎自己的意料,周边那些大族,不知为何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疏远温鸿,投效朝廷,而更加影响他在武徵郡地位的是,族中侄女张唯修不知犯了什么浑,居然放弃了在温鸿手下的吏职,跑到建州官学那边重新读书。

当然从阎氏的下场看,这可能并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张并山如今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担忧主君怀疑自己不够忠心,二是明明出谋划策了那么久,主君却离心中的野心越来越远,显得自己的职业水准难以令人满意。

不知沉默了多久,温鸿忽然看向自己最为倚重的谋士“今日还未多谢并山。”

张并山“主公此言何意”

温鸿一面后怕,一面语带庆幸道“当日若非并山出谋划策,提醒我一定要做出忠臣姿态,尽量顺着小皇帝行事,今日武徵郡的官衙,只怕已经被前营兵马给围得水泄不通了”顿了下,又感慨,“并山深谋远虑,却又不居功,实在难得至极。”

他回想往事,不由松了一口气无论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单从往日的表现看,自己绝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周忠臣,许多时候天子还没来得及开口,武徵郡这边就已经想法子给对方便利了。

张并山闻言,心中一时间也是感荡莫名“多谢主公信赖,在下日后一定竭尽全力,为主公效力”

他能成为温鸿座下首席谋士,还被主君多年如一日的倚重,不止是张并山本人总能自圆其说的缘故,也跟温鸿的脑补能力有关。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