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汴京生活日志 > 第43章 第四十三章

汴京生活日志 第43章 第四十三章

作者:清越流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21 20:42:14 来源:就爱谈小说

徐二舅和沈四伯给沈丽姝打了小半天的工, 又吃到了脍炙人口、让他们尝过就忍不住念念不忘的绝美烤羊排,还定下了他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类容,这一天的经历可以说相当精彩和充实了。

踏上回家的道路, 两人仍觉心满意足。

就是太过充实了,走出城门才惊觉太阳都已经落山, 他们还从没这么晚回家过, 一路上加快脚步疾行, 抵达镇上时天已然黑透。

幸好今日也是个大晴天,夜晚月朗星稀, 即便没带火把或油灯, 在月光的指引下, 他们仍能看清回家的道路。

但现在已然入冬, 往后再想碰上这么好的天气,可就不容易喽, 为了避免在半道上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以后进城还得随身带上火折子, 徐二舅如此提醒自己。

徐二舅在担心以后没火折子照明、可能回不了家的时候, 沈四伯也想到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他看着徐老二,一板一眼问“你还记得姝娘说过的, 要往馒头里搁点牛乳那事吗”

“我外甥女千叮万嘱的, 我能记不住吗”徐二舅在黑夜里翻了个白眼,然后不耐烦挥挥手, “都这么晚了, 你也快回去吧。”

沈四伯也是觉得太晚了, 可能来不及去徐家走这一趟了, 因为他答应姝娘最好明儿就去城里帮忙, 自然是跟徐老二一块进城,顺便还能和徐老二轮流挑担子。

一百五十斤猪肉,再帮孩子们带点菜,加起来怕有两百斤了,对他们做惯了农活的人不算很重,可是要赶上一两个时辰的路,这也不是多轻松的活儿。

虽然徐老二跟孩子们打了包票,再重的肉菜他也挑得动,真觉得吃力了,还可以让驴子帮忙驮,可沈四伯他们这种老农,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好好珍惜爱护能帮他们大忙的牛和驴子,人人都把它们当宝贝,以至于对着别人家的驴子,沈四伯都忍不住心疼,他觉得老徐家的驴子能不用就不用,让人家好好在家吃草吧,明儿他帮徐老二一起挑担。

这样一来,明儿一早他就得出发,那只能今晚就同爹娘和兄弟们商量他去城里干活的事了。

时间紧急,沈四伯觉得这会儿回家,他们应该只是回了屋但还没睡着,再晚一些就未必了,尤其是爹娘年纪大睡得早,他总不能把睡得好好的老人从床上拽起来。

急着回家的两人于是就此分别,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两家分别住在不同的方位,且沈家比徐家偏僻一些,因而徐二舅也比沈四伯早半刻钟到家,一推开院门,发现几乎全家人都没回房休息,而是就在院子里等他,两个小外甥更是跳得欢腾,“二舅二舅,爹娘和阿姊有没有让你给我们带话或者东西”

徐二舅啊这

他们刚到的时候,三妹确实絮絮叨叨问了许多孩子们的事,妹夫回来后也关心问过孩子们有没有给他们两家添麻烦,得到孩子们都很懂事也用功的答案,话题便又转到摆摊上面了。

但问候归问候,让带东西或者带话是真没必要,他们两家是孩子们的亲姥爷亲爷爷,只有争着抢着对他们好的份,万不会苛待了。

何况孩子们到镇上连一个月都没有,当初带的一应物什很是齐全,再有一个来月就得回家过年,也委实没什么东西可带的。

至于他们心心念念的阿姊,那可真是不巧,姝娘这大半天他们瞧着都忙得慌,说是轮休,可她从起床就几乎没歇过,要去钱庄换大笔银子,要买羊排回家又煮又腌又烤,还要花大半天功夫收拾处理晚上摆摊所需的食材,甚至吃饭那一两刻钟,姝娘仍在小嘴叭叭操心着生意大事,一个人得把所有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得多辛苦

徐二舅觉得,他跟沈老四只是被安排的人,都觉得今儿办成了好多大事,心里满足得紧,发号施令的姝娘肯定比他们都累。

别看她小小年纪,每天操心的都是几贯十几贯的大生意,放在外头也是他们高攀不起的大老板哩

总之,徐二舅十分理解外甥女的不容易,每天忙得团团转的姝娘没功夫提及弟弟们,简直太情有可原。

可他回家看着外甥们一脸眼巴巴的样子,又不忍心说出这个残忍的事实了,一时呆站在门口不知如何回答。

夜幕已深,沈文殊和沈进殊没有仔细去打量黑暗中二舅尴尬的神色,也无暇注意这个,哥俩已经眼尖的注意到二舅手上拎着的东西十分眼熟,正是他们十分喜爱的秋香居糕点,两人无比欢喜又自然的上前接过东西,“这是阿姊特意给我们带的吗,有没有我们最喜欢的千层糕”

徐二舅总觉得松了口气,迫不及待点头“对,这就是姝娘上午特意买的。”

至于不仅他有,沈老四也带了一包糕点回家这种小事,就没必要特意提了,徐二舅欣慰看着外甥们欢天喜地拆糕点。

秋香居的糕点和其他铺子一样,都是用油纸打包好,只不过他们家的绳结比较有特色,兄弟俩不但一眼就确定,拆起来也特别熟稔顺手,沈文殊都没能搭上手,二弟已经熟练的解开了绳结,他便也不同弟弟抢这份工作,转头好奇的问二舅,“阿姊怎么上午去买糕点,今儿不忙吗”

徐二舅简单解释了下他们的轮班制度,“不过也是顺路,姝娘说好巧我们在,就叫我们陪她去钱庄把铜钱全换成银子,正好路过秋香居,就进去买了些糕点。”

一听到去钱庄换钱,埋头拆糕点的沈进殊立刻目光灼灼的看向二舅,“阿姊今天换了多少银子”

不仅是他双眼放光,在场所有人都是相同的眼神,这其中还有姝娘说的“小股东”徐林和徐鹭,饶是徐二舅觉得这种事不适合小孩子听,也还是笼统给了个回答“几十贯吧。”

就连徐姥爷听到这话都腾地站起身“你没看错吧,才几天就赚了几十贯”

孩子们更是喜形于色,不禁在院子里欢呼雀跃起来,沈文殊和沈进殊还不忘支持二舅,“肯定没错,阿姊说了烧烤摊生意只会比糖炒栗子更好。”

然后哥俩开始满院子发糕点作为庆祝。

他俩虽然以为这些糕点是阿姊单独为自己带的,但受沈丽姝“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态度影响,也渐渐养成了大度爱跟人分享的性子,所以兴奋过后就毫不犹豫发分美食,就连徐姥爷等长辈说自己不要,叫孩子们多吃些,哥俩也不让,坚持人人都要尝尝味道。

徐二舅手上当然也被分了一块。

看着哥俩你一块我一块,将最后两块糕点瓜分干净,腮帮子被食物塞得鼓鼓的,宛如林间偷吃的木老鼠,特别有趣,他看得十分喜爱,满以为这关就过去了,正要跟爹娘说一下姝娘每天五十文雇他专程进城送菜的好消息,却不想可爱的小外甥,前一秒才美滋滋吃着糕点,下一秒又“欲求不满”了,抬头直直望着他,“二舅,阿姊除了秋香居的糕点,就没有说别的吗,比如关心我们书读得好不好”

沈进殊忍不住怀疑,肯定是臭弟弟趁他们不在家,占据了阿姊的所有注意力,阿姊才没那么关注他们的。

等回家过年,他就要说服阿姊和爹娘,把小弟也送到镇上一起读书,看臭弟弟还怎么缠着阿姊,哼

是的,比起远离父母寄居在外家求学的不适应,沈文殊和沈进殊明显更想念阿姊,因为从两年前沈徐氏临近产期,最小的沈进殊就被打包到哥哥姐姐的屋子,而沈文殊跟着大姐混的岁数,比二弟还小一些,在小家伙们心里,他们就是从小跟阿姊同吃同住、相依为命的。

因此起初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来到镇上姥爷家住,有阿姊陪着一起,他们没有半点不习惯,晚上睡觉还是跟阿姊一起睡,白天有这么多兄弟姐妹陪着他们玩,以及姥姥爷爷和爷爷奶奶都换着法子哄他们高兴,哥俩觉得乡下可比城里有趣多了,别说想家,他们简直是乐不思蜀

但是沈丽姝一回家,兄弟俩就觉得哪哪都不得劲了,后来连天天在姥爷院子里烧烤玩耍的堂哥表哥们,也抛下他们进城去了,乡下变得一点也不有趣,沈文殊和沈进殊不可避免开始想家了,尤其想念有阿姊在的地方,每天有好吃的好玩的,偶尔还能听阿姊讲故事,就算他们也要跟大家一样做做很事,不像在姥爷家,除了吃饭睡觉和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用他们操心,兄弟俩也都更喜欢在家里的生活。

可是,他们日思夜想的阿姊,回去这么久了居然都没信要给他们,这让沈进殊这个大冤种感到了一阵失望和委屈。

徐二舅却不知道小外甥的满腹委屈,此时此刻,他只想摸一摸满头不存在的冷汗。

说真的,他和媳妇养了三儿三女,女儿们不必提,小子们却是一个赛一个调皮捣蛋,常常让他们娘举着烧火棍满镇子追打,可是这几个上房揭瓦的熊孩子,捆一起也没有小外甥难缠,竟然让他这个当舅舅的,第一次有了焦头烂额的感觉。

明明姝娘和大弟也都比寻常孩子聪明,可他们就没让他这么下不来台过。

大概二弟再长大些懂事了,也会像他的哥哥姐姐一样伶俐吧,徐二舅如此安慰自己,也顺便做了下心理建设,就顶着小侄子委屈巴巴的小脸,勇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个也不能怪你们阿姊,事情一下子太多,二舅好像忘记告诉姝娘你们天天念叨着她的事了,她以为你们一切都好,加上生意也真的忙,才没有专门给你们带信的。”

徐二舅是真彻底忘了这茬,才会被年仅五岁的的小外甥看得心虚不已。

沈进殊果然很不好糊弄,还想打破砂锅,问问二舅究竟去城里忙了什么,连他们那么重要的事情都忘了,还好他哥颇为老成的开口了,“阿姊他们赚了那么多钱,肯定每天都很忙,就算二舅帮咱们带话了,阿姊也没功夫回太多,不如等你能写一页千字文的时候,叫二舅把你写的字带一张回家,顺便让二舅告诉阿姊,夫子最近夸你很有读书科举天赋的事,那阿姊肯定很高兴,不但要给你回信,说不定还有奖励呢。”

徐二舅朝懂事体贴的大外甥送去了感激的目光,好样的大弟,就该这么管着你弟弟。

他觉得这可能就是书里说的一物降一物,二弟平时不怎么折腾,但他这个小人精一旦做怪起来,他们这些大人长辈说什么都不好使,只有他才七岁的哥哥镇得住。

所以每当这个时候,徐二舅就特别理解三妹和妹夫非要把孩子们送镇上读书的做法,这两小家伙在家肯定也让他们毫无办法,还得孩子们自己管自己,啧。

果然沈进殊也觉得大哥的提议很棒,立刻如小公鸡一般昂首挺胸,“好,那我明儿开始要更用功一些,好好练字,让阿姊瞧瞧我学得多好”

沈文殊能这么有理有据给弟弟建议,当然是因为他自己也想这么干,便立刻道“那咱们去睡觉吧,明儿早些起来背书。”

沈进殊乖巧点头,句句不忘阿姊的叮嘱,“阿姊说过,吃完东西睡觉要簌口。”

徐二舅简直是欢天喜地的接话,“好好,让二舅母帮你们打水洗漱去。”

徐林氏原本坐在屋檐下给小儿子喂糕点,闻言直接把孩子交给他爹,拍拍手就去灶房打水了,路过同样坐在门口的大嫂徐郑氏时,徐郑氏屁股也没挪动的跟她客气道,“弟妹,你抱着孩子呢,起这么快做什么,叫我去给孩子们打水就好了。”

徐林氏脚步不停,“大嫂安心坐着,我顺道给孩子他爹也烧一些热水洗一洗,看他赶路赶出一身的灰。”

徐郑氏闻言安稳的把背靠回墙上,“那嫂子就不跟你客气了,孩子二叔这么晚才回来,想是在城里遇着了事,我可得好好听一听,等孩子他爹忙完回来,也好说给他听。”

大舅母这个理由过于冠冕堂皇了,徐大舅就算晚上下班回来,听不到第一手消息,第二天也有大把时间从当事人那里听到最具体的情报,根本用不着她这个中间商搬运二手瓜。

但因为大家的想法跟她一样,也都很想立刻知道徐二舅究竟在城里遭遇什么才回得这么晚,还一脸肉眼可见的兴奋的状态,因此谁也心情没拆穿徐郑氏,都在期待着徐二舅的表演。

这时候,孩子们也分吃完美味的糕点,学着他们表兄弟的好习惯认真洗漱,便各自打着哈欠回屋睡觉了,徐二舅终于可以骄傲宣布他被姝娘高薪聘用的好消息,果然立刻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鼓励,就连徐郑氏羡慕嫉妒之余,也真心实意的祝贺道,“这待遇可不比你大哥差多少,孩子他二叔,你可要好好干”

徐姥爷眼角眉梢都写着欢喜,没想到外孙女竟如此有本事,短短几天,连她二舅的工作都能安排了。

每个月至少能有一千五百文的工钱,那还种什么地把家里的田地都租出去,光是每年收的田租粮食,供他们全家老小吃喝还有剩的。

老二这前程,还真不比他大哥差。

激动的连道了几声好,徐姥爷便拄着拐棍健步如飞的回屋,“老二,跟我进来一下。”

他老人家想问点刺激的话题,比如今儿他们具体去钱庄换了多少贯。

原本他觉得,二十贯也是几十贯,可姝娘不是兴师动众的人,她能开口请长辈帮忙,必然是真忙不过来,相应的,这几日的进项也不会是小数目,至少不会只赚二十几贯。

徐姥爷听着儿子紧跟自己身后的脚步声,盘算着从哪里问起,不想老二进他们主屋后,果断把门一关,就掌握了主动权,“爹,姝娘想请您蒸一些馒头拿去烤,最好是揉面的时候放一些牛乳,听说这样吃起来格外香。喏,这是姝娘让我带的一百文,她说一半用来买最好的白面,一半是您的报酬。”

老人家的计划彻底被打乱,愣愣接过钱问,“那我明儿天一亮就起来蒸馒头,能赶上你进城的时辰吗”

徐二舅摇头,“不行,姝娘千叮万嘱,千万不能让您累着,你想什么时候蒸馒头就什么时候蒸,我反正每天都要进城,咱们也不赶,晚一两日晚都不成问题的。”

说完顿了顿,随后又想起了一些注意事项,“哦对了,姝娘还说也不用您每天动手,蒸一锅馒头,应该够用天的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同样是兴冲冲回家跟所有人分享大新闻,沈四伯面临的情况就没有徐二舅这么顺利了,沈家人多,各房也有各房的想法。

当然了,老沈家谁都不反对去城里做事,除沈四伯以外的三房都有儿子去城里干活,二房更是两个大的都去了,这是家里孩子第一次离家,又是人生地不熟的京城,当父母的最近每天都担心的睡不安稳,如今能让大人也去城里,还能就近照顾他们,就算不给钱他们都乐意。

姝娘还开出了每日五十文的豪华待遇,那就不是乐不乐意的问题,是所有人都抢着要去了。

其中反应最大的要数大堂哥沈大金。

兄弟们都去城里搞事业,当大哥的本来也义不容辞,偏偏媳妇一哭二闹不同意,爹娘和爷奶也格外看重她肚子里的曾孙,非压着他去哄媳妇,让他只能眼巴巴看着兄弟们欢天喜地进城见世面。

退一步越想越亏,这些天兄弟们都跑城里逍遥快活了,他关在家里跟叔伯们整天削木签,已经各种悔不当初了,一听弟弟们在城里竟有那么多钱赚,更是坐不住了,立刻道“四叔,我也能吃苦有力气啊,你带我一起去成不”

此时此刻,别说压着他哄媳妇的爹娘和爷奶无言以对,就连他捧着肚子很是骄傲了几个月的媳妇也头一次低下了头,每天五十文,可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好事,他们竟然还不知道珍惜,生生错过了这个机会

年轻人到底脸皮薄,沈大金还只会央求心软的四叔带他一起进城,四叔表示爱莫能助,还得听姝娘的意思,他也只是眼巴巴请四叔好好跟堂妹说,他去了城里一定好好干活,跟大家一样,事事都听姝娘的安排。

比起沈大金好言相请的态度,沈三伯就显得理直气壮多了,他直接提议自己替换沈四伯,“我看老四去城里不成,孩子们摆摊要招待那么多客人,老四这闷葫芦都不会说话,还怎么帮孩子们再说了,小时候就我跟老五投机,一直好得能穿一条裤子,这些年也是我们俩最能聊到一块,往后我住老五家,他们也会觉得更亲近自在些。”

沈四伯只是憨厚又不是真傻,他一口拒绝了这个奇葩要求,只是看着三哥有理有据,似乎把爹娘和兄弟们都说动了的架势,他又嘴笨的不知如何反驳,一时急得汗都出来了,这时,还是闺女青娘笑盈盈帮腔道,“三伯,您跟五叔小时候最要好,性情最相投,可是这摊子做主是姝娘啊,要说家里谁跟姝娘最要好,肯定是我爹,这几个月哪回不是我爹去城里送东西姝娘虽然年纪小,却是极有主见的,咱们一声不吭把我爹换成三伯,就怕她不高兴呢。”

这一招祸水东引堪称立竿见影,姝娘如今在老沈家的形象,就跟财神爷差不多,一听她可能不高兴,原本神情犹豫的众人立刻严肃了脸色,但最绝的还是沈三伯,刚才自信满满陈述换人理由的他,这会儿简直是秒跪,“青娘说得也是,这事咱们自己商量没用,还得看姝娘的意思,赶明儿老四进城了,就轮到我去城里送东西,到时候我自己同姝娘说。”

沈三伯都跪了,老沈家其他人更不会跟沈四伯抢,事情就这么敲定了,沈奶奶却有些不满的看了青娘一眼,想说说这个孙女又没规矩。

家里头男人说正事,连她都只是安静听着,青娘这丫头竟然敢插嘴,真是不像话

只是她还没说出口,又听到老三笑嘻嘻跟老四感慨,“我可算是知道你家青娘像谁了,别看她年纪大些,还真有几分姝娘的样子。”

一听青娘像她最有出息的孙女,沈奶奶立刻把话咽了回去,以前她总觉得青娘的性子不好,就怕她甚至连累着其他孙女都找不到好婆家。

可家里最精明的老三都夸青娘像姝娘了,那她还操心什么

青娘不知道自己逃过一劫,但她也觉得三伯这话顺耳,立刻忘了刚才的不快,凑到三伯那边说笑去了。

其实要说最像,他们伯侄俩才是最像的,脾气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前脚怼完人,后脚又没事人的继续愉快玩耍。

总之,过程有点坎坷,结局还是好的,沈四伯进城一事尘埃落定,他替侄女转达的以后要种竹子做竹签、开春后还要羊几只羊的要求,也由沈爷爷拍板表示一切都按照姝娘的要求,他们随时准备着。

于是第二天大早,沈四伯就带着连夜收拾的行李进城去了。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