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全道门都欠我一个人情 > 第17章归墟长剑

全道门都欠我一个人情 第17章归墟长剑

作者:骑鲸南去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20:44:46 来源:就爱谈小说

身后是烈火遇水喷出的嗤嗤水雾声, 腾起的茅草焦臭味道浓郁异常, 足可飘出十里开外。

少年安坐在上风口,蘸着深山流泉简单梳洗,又盘坐着腿对水结辫, 将山火与村民的哭叫都当做于己无关的背景。

“一”不通人情,不懂事理, 只坐在他身边, 拾着他落在溪石上的衣带,握在掌心, 生怕他像来时一样突然消失。

少年梳洗完毕,捧起脸,照水为镜,由衷赞了一声:“啊, 真是英俊无双。”

说罢, 他一扭头,便与身后素衣小孩的目光撞上了。

他挠了挠耳朵, 表情没什么歉疚,只是平淡的解释而已:“不会烧死人的。我从后山摸上来的时候挨家挨户看过了,他们都在参加祭礼, 屋里没人, 我把鸡鸭牛马都放了。”

“一”不懂他在说什么,一心一意地抓着他的腰带。

少年没注意, 自行起身, 腰带却随着起身的动作被整个抽离, 顿时落了个衣衫宽松的下场。

少年哎了一声,却也不呵斥孩子的无礼行为:“喜欢我的腰带”

“一”把手中的东西当做少年身体的一部分,死死握紧,不肯奉还。

少年蹲下身来,摸摸他的头:“好,那你不要乱动啊。”

说罢,他拉起松脱的腰带两端,绕成一圈,就势把孩子的手脚绑在身前。

腰带质地相当柔软,且少年有意避免让装饰物硌到他的皮肤。

系了个端端正正的花结后,少年确定他不会乱跑了,就把他打横抱起,抱到一个避风避光的干燥处,和另一个昏迷的小祭品摆在一起:“乖乖在这里坐着,不要乱动,也不要叫喊。”

“一”不是很懂少年在说些什么。

但他的确是不会叫的。

他向来安静,哪怕在孩子们集体撒疯,学着动物对着窗外的月光喊叫时,他也只是抱膝静坐在一边,观察着他们。

现在,“一”就用这种澄澈得不像人类的眼睛盯着少年看。

少年沉吟片刻,在储物囊里摸了摸,摸出了一枚酥糖,塞在了“一”的掌心。

“一”拿着糖,把玩一会儿,又抬头看向少年。

少年做了个往嘴里放的动作,“一”就把还裹着厚纸的糖果整个往口中塞去。

少年哎了一声,眼疾手快地拦下了他的动作,托着下巴凝思一会儿,自己又拿了一颗一模一样的酥糖,剥下糖纸。

“一”懵懂地照做。

少年把拨开的糖举起来,凑到唇边,舔了一下糖果。

“一”也拿舌尖轻轻点着糖果,尝出了一股异常特别的味道,只觉口舌生津,甜香美味。

不用少年再教,他就小野兽一样,小口小口地舔起糖来。

少年见“一”确实乖巧听话,就揉了揉他柔软的额发,新取了一条缥色腰带,三下五除二扎出一把利落劲瘦的腰身来,按一按腰间佩剑,又对“一”露出叫人目眩神迷的灿烂一笑,把自己手中的糖凌空一抛,张嘴咬住,旋即大步迈向火势将熄的村落。

后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才明白,在他一点点吃着糖等少年回来时,少年在那个小村落里做出了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

少年并没有急着回到山村。

他躲在暗处,凝神聚气,以传音之术,将洪钟似的“神谕”传遍山间:“吾民吾子,吾之神力,已有大成,区区小儿,已不足资修,需得三十成年精壮汉子,每年上供,如往常之法献祭,吾方可保汝等太平长安。此次降火,是对汝等不遵指示的一次教训。”

这十几年来,“神”向来是将“神谕”传达庙祝,再由庙祝传达给众人。

许多山民是第一次听到神的声音,一时间又是惊骇又是莫名,一张张被烟熏得漆黑的脸彼此张望着。

他们不解得很,他们分明每年上供,为什么神会突然翻脸,纵火烧房

“神”似是知道他们的疑惑,悠然道:“吾已知会过庙祝,难道不是汝等与之串通,打算糊弄了事”

庙祝惊骇欲死,不及分辩,便被因为痛失家财而愤怒莫名的山民包围起来。

山民挥起草耙锄头,将庙祝砸翻在地,庙祝瞬间头破血流,倒在地上哀哀呻吟。

而“神”降下的寥寥数语和滔天大火,也勾起了众山民的对“神”的疑惑。

这些读书极少的山民,思路向来是直来直去的:

先前,他们只要每年献祭孩子,就能得到丰收,这自是一笔合算的买卖,毕竟对他们来说,小崽子想要多少就能有多少。

孩子不会为自己申辩抗议,即使想要反抗,也是软弱无力、势单力孤。

但要是每年献祭割喉三十名男子,情况就有些不同了。

在场的成年男子惊悸难言,脑中浮现出了自神祭开始,数十年来都没能浮现出的疑问:

……这到底是个什么“神”

事实是,一旦灾祸落到自己头上,人就容易开始犯嘀咕。

气若游丝的庙祝又被山民们揪起来质问,逼问“神”的来历。

这人不过是略读过些书,连酸秀才都算不上,被“神”选中,只是因为他通些文字,又晓得听话。

他养尊处优地被村人供养多时,皮娇肉贵,吃了两下打就哭爹喊娘,摆着手哭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山民们更加愤怒,只觉自己被愚弄了,又怕其他人向“神”妥协,到头来让割喉献祭的灾祸落到自己头上,个个踊跃异常,绰起农具,直奔神庙,一顿打砸。

泥金满地,神骨成灰。

看着满地剥落的彩漆,破碎的泥颅,听到内室里被囚禁的孩童们恐慌的尖叫,那些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人才渐渐意识到,情况不妙。

旁的不说,这“神”的神力可是真的。

他们砸了“神”的金身,一旦招致报复……

也有几个愣头青叫嚷着它若是敢来就让它好看,但多数人心中生怖,踩着一地狼藉,满面呆滞,脸色铁青。

众人正惶惶不安间,忽然听得一个陌生的声音在庙外响起:“劳驾,请问……”

上百把长长短短的农具对准了门口,谁想来者竟是一名弱质风流、体态纤瘦的少年,头戴幂篱,看不清面目。

有大胆的喝问一声:“是谁别他妈的装神弄鬼!”

少年落落大方,掀开了头上的幂篱黑纱:“各位叔伯,我乃是一名游方道士,途径贵宝地,眼见山上浓烟滚滚,似有魔物作祟,我便上山来查看一二,多有打扰……”

人总是难免先敬罗衣后敬人,更何况眼前少年生得清贵端庄,一副大家之子的作派,比那虚无缥缈、从未谋面的吃人邪神更像仙人临世。

一瞧到他的脸,山民瞬间打消了疑虑,又听到他是道士,更是久旱逢甘霖一般,将他团团围住,一五一十地将前因后果道来,求“小神仙”出手襄助。

在村落中公然纵火的犯人分明就在眼前,山民们却浑然不觉。

少年听得仔细,不时煞有介事地点头,修养十足。

听完后,他环视涕泗横流的山民,按剑俯身,施了一礼:“风陵常伯宁,愿为各位排忧解难。”

不多时,外间黄沙走石,狂响成一片,似是天公暴怒,天空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原本打算后半夜来享用珍馐的“邪神”,察觉神庙被毁,震怒不已,前来算账,谁想拨了云头,眼见山中房屋倾颓,满目疮痍,不禁先呆了一呆。

村中不闻人语,静如灵堂。

只有一个缥衣白衫的少年,坐在仍有祭火燃烧的祭台之上,在静静用他的“圣水”拭剑。

魔物从黑雾中走出,形貌是一个健壮孔武的男子,周身魔气赫赫,常人不可见,但道门之人一望便知。

看清来人装束样貌,魔物环视四周,确定并无其他修士,便桀桀怪笑一声:“哦,风陵现如今已衰弱至此,要派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来救人”

少年再无在山民前的恭谨谦让:“抱歉,我不是来救人的。”

他坐在原地,挽了一个流畅的剑花,笑看面前的血宗魔修:“我是来杀人的。”

魔修不以为然,喝一声“狂妄”,积蓄血雾的一掌横推过去,便敛袖冷笑。

以他的修为,面对这个年纪的弱子,多出一招,都显得他多此一举了。

魔修遇见过不少道门小子,对他们的实力颇有心得,他这挟裹剧毒血雾的一掌推出,他就算不被打碎半身骨头,也会中毒倒毙。

谁想,赤红的血雾却动了。

雾中两道青紫双芒交映,翻卷如漩涡,将血雾绞动吸纳,呈百川入海之势,竟化为了少年操控之物,红雾伴身绕剑,奇谲万分。

身藏在废墟与神庙中的山民看得目瞪口呆。

魔修既惊且骇,不敢怠慢,拔剑驭气,挟万千杀机,朝台上少年杀去!

少年面对直刺而来的霜刃,微微歪头,挑起眉尖。

铮然一声,剑身相碰。

魔修睁大双眼,不敢置信。

少年竟是行快剑之人,剑飞如星,只留残影似雪,短短几瞬,二人剑刃已叮叮当当相碰十数下,撞得他手腕发麻。

快剑并不稀奇,然而,魔修在运转魔丹时,灵力难免溢出,而溢出的灵力,竟然皆被少年引渡化消,如水遇水,融入少年自己持握的双剑之中,使得他的剑既快又重,势如苍天欲倒,山岳欲摧。

魔修发现自己错估了对手实力,欲抽身退时,已然晚了。

“我将剑法名为‘归墟’,你可知晓为何”少年在他虚晃一招、融入黑雾,妄图就此逃脱后,追至雾前,轻巧一笑,“是取‘万壑赴归墟’之意啦。”

与他轻松的话音不同,他出手的一剑绝艳凌厉,光层破开平地,直入云影,没入云衢,斩破黑雾。

在鲜血绽开时,少年甩去剑上血珠,收剑转身。

双剑合拢,并为一把模样普通的青剑,被他容于鞘中。

黑雾散去,地上空余头身分离的魔物尸体。

山民们雀跃而出,盛赞少年出英雄,又痛骂那魔修害人不浅,他们全然是被蒙蔽的,幸亏有小道长小神仙解救大家于水火之中。

少年坦坦荡荡地受过了赞美,才提醒他们:“孩子呢”

山民们如梦初醒,冲到神庙之中,砸破锁头,把内中孩子救出。

他们早被吓得呆滞了,看着痛哭流涕、叫着心肝儿肉的一张张陌生的脸,木然不已。

庙祝早已被打得断了气,也无从指认孩子的归属,身上有些特殊胎记、标志的,被家人领了回去,没有的,就只能按大致的年纪辨认、各自认回家中。

至于有没有认错,大概只有天知道了。

少年站在庙边,嘴角含笑,冷眼相望。

年逾耳顺的村长颤颤巍巍走来,朝少年拜了一拜,口称多谢,谢少年为村中消除一灾,还说将来要在庙中立少年长生祠,日夜焚香。

在山民的千恩万谢中,少年留下名姓,扶着腰间剑下山。

背对村民时,他眼中闪过了一点愉快狡黠的邪光。

少年只用了一把火,将盘踞村落多年的神,在那个夜晚,从里到外,彻底杀死。

他脚步轻捷地行到半山腰,才想起来什么,叫了一声坏了,掉头奔回了藏孩子的地方。

那个被他打晕的孩子已经不在了,看脚印,是回了山上去。

但是“一”还在。

他乖乖用脚玩着被酥糖糖纸香气吸引来的蚂蚁,听到脚步声,便抬起头来,定定望着来人,心里欢喜得很,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只好冷着一张脸。

少年替他松了绑,问:“你在山中还有亲人吗”

“一”不说话。

少年自语:“罢,有和没有也差不很多。你想回家吗”

“一”仍是不语。

少年脾气不坏,连番冷场,仍是能自顾自把话说下去:“我听山下人说,山上定期献祭的是九岁的孩子。你今年九岁了”

“一”没有否认。

“……九岁啊。”少年像是想起了什么,目光里带了几分忧悒,但很快又被无所谓的笑意取代。

他朝他伸出手来:“你我倒是有缘。你愿意跟我走吗”

“一”谨慎地伸出指尖,轻轻点了点他掌心的纹路,才把食指交给他。

少年又笑了起来,一把把小孩拉起,背在身上。

一轮红日破峦而出,天地澄澄,似有镕金。

少年快步行走在山道上,放声高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活脱脱一个又美又癫的小疯子。

不过,很快,少年就没了嚣张的气焰。

他坐在客栈桌边,和对面的“一”大眼瞪小眼。

“你可有姓名”

“一”瞧着他。

“你认不认字”

“一”还是瞧着他。

“……你是真的不会说话不是被吓的”

小孩听得懂这句,轻轻“啊”了一声,清了清嗓子,唱了一段庙祝教他们的祝神歌。

这一大段祝神赋,倒是词彩华章,可惜全无用处。

经过一番测试,少年确定,这孩子除了会吃喝坐卧之外,其他方面,于小兽无异,人情世故、笔墨文章,一概不通。

“唔……”少年愁眉不展,“怎么什么都不会啊。”

“一”毫无愧色,并不知道自己给少年添了怎样的麻烦,却在看到他皱眉后不大开心了,越过桌子,伸手轻轻揉他的眉头。

……笑起来,好看。

少年被他戳了额头,一时间哭笑不得,取了笔砚,蘸了青墨,略略一凝思,在纸上信笔落下铁钩银划、意气横飞的三字。

……游红尘。

少年横咬笔身于口,含糊又兴致勃勃道:“游红尘,恰与我名字相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孩子凑过来看他写的东西。

少年把上面的三个字指给他看:“游、红、尘。从今日起,我做主给你取了这个名字,你喜欢吗”

孩子眨着眼睛,似懂非懂。

少年试探着叫他:“小红尘。”

孩子隐约明白了,指了指自己,挑起眉毛。

“小红尘”

孩子努力发出了一个音节:“……嗯”

少年确定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喜笑颜开,摸摸他的脑袋,以示赞许。

小红尘把手从自己身上移开,指向了少年的胸口,戳了戳。

少年:“作甚”

小红尘指指自己,又指指少年。

“我叫……”少年明白了过来,略顿了顿,不自然地搔搔脸颊,又拿起写了“游红尘”三字的纸抖了抖,低咳一声,“我……风陵常伯宁。”

“游红尘”的动,确是与“常伯宁”的静相对。

自此后的四年,二人朝夕相伴,孩子捧着一颗诚心,侍奉着他的神,每一天都过得像在朝圣。

游红尘起初学着村子里的孩子唤长辈的样子,叫少年爹亲,少年不肯,说把他喊老了,叫兄长就行。后来游红尘读了些书,开始叫少年“义父”。

少年确实做了父亲该做的一切事情,受这一声“义父”,也不算折煞。

他带他游遍天下,教他认字、习字、练剑、箜篌,还常带他去瓦舍看戏。

游红尘生平看的第一部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台上,梁山伯看出女扮男装的祝英台耳上有环痕,便问她为何。

祝英台解释,“耳环痕有原因,梁兄何必起疑云,村里酬神多庙会,年年由我扮观音,梁兄做文章要专心,你前程不想想钗裙”。

梁山伯道:“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游红尘一边给义父剥瓜子,一边问:“义父,他为什么不敢看观音”

少年摇着小扇,答:“因为他对祝英台有情。”

游红尘问:“有情,又为什么不敢看我对义父也有情,我愿意天天看着义父。”

少年哭笑不得,拿扇子敲他的脑袋:“傻小子,你与我的情分怎能和这相提并论。”

游红尘想想也是。

普天之下,游红尘不信佛,不信鬼,不信神,只信义父。

他想,梁山伯与祝英台,怕是也没有这样深厚的情谊。

到后来,游红尘与义父分离,被寒山寺老僧捡回佛堂,看到泥金塑彩的佛像时,他孤寂无依的心中只涌出阵阵不可遏制的厌恶。

任何彩漆金身之物,都会令他想起昔日山中经历。

他自己作为祭品、在山中被圈禁度日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但回想起来,只觉心惊欲呕。

他就这样一路避视着满堂佛像,直至走到一尊佛像前。

他看到了一只在檀香薄雾中,向前探出的佛手。

一声清越的佛铃恰在此时响起。

刹那间,他如遭雷击,眼前只见与义父初遇那日,他朝自己伸出手来,问自己愿不愿意同他走,而自己将食指放入他掌心,从此便一步踏入红尘。

游红尘仰视那只庄严的佛手,一时看得痴了。

老僧见他怔忡,唱喏一声,道:“这是地藏菩萨,以悲愿力,救临堕者、已堕者出无间地狱。”

游红尘肩膀颤抖,口不能言,垂下目光,不敢再看。

从此后,他在寒山寺中拜地藏最多,却鲜少敢正面看地藏一眼。

他自觉自己应该是有了一桩心事,不愿对人坦白,也不能对神佛明说,可那究竟是什么心情,他说不清楚。

……

如一的游移心思被封如故轻佻的声音打断:“大师,在想什么”

如一回神,只见几人已入了水胜古城的城郭,正在一家客栈正堂内。看四周的珍珠帘、金丝屏,人比花娇的老板娘,以及空气中淡淡的女人香,便晓得此处是个风雅的销金窟。

一旁的海净已是面红耳赤,望着如一,吭吭哧哧的说不出一句囫囵话来。

封如故又问:“这里如何”

如一神色却并无不妥,略点一点头,竟是赞许的样子。

楼梯上已有女子嘻嘻笑着指点着海净的小光头,海净面皮臊得通红,恨不得一头扎进地里去:“小师叔……咱们真的住在这里佛祖会怪罪的……”

“哎,这就不对了。”封如故满嘴胡说八道,“这分明是佛祖对你的考验,入风月之地,心仍如铁,对千娇百媚心如止水,你才能有成佛之基。”

这一番说辞并不能叫海净安心,而一旁的罗浮春和桑落久也很不自在,齐齐盯着对方的鞋子看。

只有如一和封如故二人平静得很。

如一知道,这类清吟小班,汇八方来客,消息灵通,抚琴唱曲之女更是久在此地,打探消息极其方便。

这是义父曾教他的事情。

与义父游历时,他若是听说哪处有邪祟,定会来那地方的风月场,挑个清雅的住下,不出一日,这地方的风土人情、有何传说、谁家与人为善、谁家作孽多端,准能被他全部套来。

相比之下,封如故那边的解释就要不正经许多:“左右都是要住下兼打听消息的,将赏钱给小二,不如资给赏心悦目的姑娘。她喜悦,我也开心。”

罗浮春忍不住咧了咧嘴,一脸嫌弃。

老板娘递来三枚精巧的锁匙给封如故,姿态没有半分刻意的引诱,仅凭极富风情的语调,便叫人心弦微动:“道长,一共是三间上等厢房,房中有曲本,几位想听什么,尽管吩咐便是。”

将一枚钥匙丢给罗浮春与桑落久,另一枚丢给海净,封如故将最后一枚丢向如一,出人意表地发出了邀请:“大师,介意与我同住吗”

如一垂目。

他想了一路义父,到现在心中仍有波澜未定。

既是义父托自己照顾好封如故,那他合该尽心尽力。

况且,他看得出,封如故是有事与他商量。

于是他点一点头,随着封如故上了楼,徒留海净一人握着钥匙,满面呆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