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八零矿区重组家庭 > 第59章 059

八零矿区重组家庭 第59章 059

作者:老胡十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22 00:34:57 来源:就爱谈小说

对于孩子们有记忆以来的第一顿饺子, 陆广全早听他们说了很多遍,但真正来到那个破败的食堂门口,他依然有种不真实感。

他的妻子孩子,在他不知道的地方, 受了多少委屈, 或许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了。

“赶紧吃, 想啥都没用。”

卫孟喜见他魂还没回来,又补充道“吃完还得去个地方。”

陆广全怔了怔, “去他们姥姥姥爷家吗”

“确实该去看看, 我去买点东西。”寡妇再嫁从自己,他还没去过丈母娘家, 只知道丈母娘改嫁在县城,对方是个小学教师。

该买点什么呢他对这些一窍不通,但他有眼睛,看见妻子给姚永贵送过点心香烟和酒,对方每一次都是十二分的高兴,于是为难道“这里能买到中华和茅台吗”

卫孟喜白他一眼,“我的中华茅台还轮不到他享用,你要实在想孝敬你老丈人,就去我爹坟前上柱香。”

死人不用烟酒, 更何况卫衡活着的时候也不抽烟, 倒是喜欢读书看报, “你给我爹烧几张报纸,说不定他老人家在天之灵还高兴。”

陆广全皱眉, 但也没说啥。

卫孟喜这次回来,转户口是一,其二就是给她爹上坟, 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菜谱。在谢家那几年,就连上坟这样人之常情的事,孟淑娴都生怕谢鼎不喜,只偷偷带着年幼的她去过两次,一直到她自己成家了,才坚持每年回来扫的。

当然,那时候条件有限,大家庭里事多,她也得错开正月清明和十月。

卫孟喜是不搞封建迷信,但她觉着上坟扫墓是一种心理安慰,是寄托哀思的方式,以前是她没脸回来,现在她帮父亲拿回那幅临摹作品,也能告慰他一下。

当然,来之前她也问过卫红卫东的意见,如果他们想去给他们的亲生父亲上坟的话,她也可以带他们去。

谁知姐弟俩先点头又猛地摇头,他们虽然小,不怎么记事,但当年那边的爷爷奶奶逼着妈妈改嫁,要妈妈嫁给瘸老头,妈妈不同意就把他们扔进猪圈,说不许他们吃那家人的饭,睡那家人的炕他们全记得。

卫孟喜从没哭哭啼啼跟他们说过这些,就是怕他们对自己的出身太厌恶,越是会在无形中强化和根花根宝的对比,心理越是自卑。

原来,大大咧咧的孩子,也有能记住的事。

卫孟喜也不是非要强迫他们去,反正以后长大,慢慢的就能看开了,到时候他们就会知道,上坟的意义。

吃过饺子,一行人买了几个罐头,陆广全还真买了几份报纸不是随便拿,而是认认真真挑选了半天,要找那种时政新闻和文学艺术性兼具的

下午三点,来到墓地。

卫衡葬在卫家祖祖辈辈的墓地,那一片几十座坟墓都是卫家人,卫孟喜还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每年都来,老宅里有祠堂,按照石兰省重男轻女的尿性,她即使是卫家这一支里最后一根独苗,也是进不了祠堂的。

但父亲偏不,他不仅让她进去,还把她驼在肩膀上,大大咧咧堂堂正正的,挑着人最多的时候,大张旗鼓的跨过高高的门槛,还能指着牌位教她,这是谁谁谁。

她还记得,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卫家其他族人脸上的表情有多精彩,有个白胡子老爷爷直接气得心绞痛,痛骂父亲“不成体统”“乱了规矩”。

狗屁的规矩,他们懂规矩,那自己这“卫家独苗”在谢家吃糠咽菜当小保姆的时候,他们怎么不去解救她她被剥夺上学机会时,他们怎么不出去主持公道

对那些道貌岸然的老家伙,卫孟喜早早的看透了。

卫家在朝阳县是曾经的名门望族,族人众多,遍布全县,可卫衡这一支的坟墓,却多年无人看顾,卫孟喜最后一次来的时候是三年前,满地的枯枝落叶,鸟屎四溅,有的坟头倒了,有的被杂草掩盖,她找了好久才把谁是谁给分清楚。

而此刻,看着被打理干净,露出完整坟头的墓地,她有点发懵。

这肯定不是街道办干的,也不会是卫家其他族人,更不可能是她。

莫非是孟淑娴回来过

卫孟喜觉着不像,她即使真敢来给前夫扫墓,也只会扫卫衡一人的,不可能还把其他先祖的也清理出来

因为她对卫家其他人都怨念颇深,总觉着他们嫌弃她生不出儿子,张罗着要劝卫衡离婚重新娶个能生的,这要是在旧社会,小老婆都能给抬进门了。

在卫孟喜的记忆里,这些事她哭哭啼啼,颠来倒去说了一遍又一遍,全是卫家人的不好,而这些不好都是他的丈夫带来的,他要是不姓卫,他的妻子就不会有这些困扰。

卫孟喜后来懂事了,她再哭诉的时候,就会反问她那你在卫家享了那么多年福咋不说痛恨父亲姓卫呢

有权利就要有义务,而且两者大多数时候是对等的,凭啥好处都让你占吃点亏就要絮絮叨叨哭哭啼啼几十年

更重要的是,即使族人怎么劝说,父亲始终不动摇,一遍又一遍劝她别理那些老家伙,转头她又“三叔公”“六叔公”的腆着脸上门。

用卫孟喜现在的话说,孟淑娴就是又怂又玻璃心。

这样的人是不会回来给卫家族人扫墓的。卫孟喜想到这个可能,顿时心头一喜,会是谁来过呢

莫非是父亲生前的旧友因为她发现父亲墓前还有半壶酒,半壶茶,以茶会友,是他们读书人的社交礼仪。

卫孟喜把自己还有印象的几位叔叔伯伯想了一下,有的父亲生病后不来家里了,有的文、革期间全家出国了,也有的本身身体也不好,没几年就去世了。

她实在想不出来,还有谁会惦记父亲惦记到连他的祖先的墓也扫了

卫孟喜的视线在墓地搜寻一圈,没看见人,心里淡淡的失望。

要是能知道谁还惦记父亲,她心里也会替父亲高兴,这才是真朋友。

陆广全蹲下身子,扫了扫墓碑前的石头,拿出打火机,准备给他老丈人烧几份时代最前沿的1981年的头版报纸。

五个孩子不用爸爸妈妈教,“噗通”跪下,“哐哐哐”就是几个响头。

卫孟喜回头一看,卫东那傻小子,额头都磕红了,卫红从怀里拿出几颗话梅,“姥爷你在天上要好好吃东西哦。”

根花和根宝也跟着叫姥爷,他们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妈妈生的孩子啦。

小呦呦也跟着磕俩头,但小人儿定不住,就喜欢看东看西,姥爷墓前摆放着一个茶壶,是个材质很普通的瓦做的,她偏要低下头去看看。

最近她的好奇心是越来越旺盛了,家里的瓶瓶罐罐都被她看了个底儿朝天。

这一看,忽然叫了声“妈妈”。

卫孟喜一愣,卫东反应最快,以为妹妹被虫子吓到了,一脚踢翻茶壶,将妹妹搂进怀里,“不怕不怕,虫子被四哥打死啦。”

跟着仇大叔练了几套强身健体的基本功,他现在的身手倒是越来越利索。

被他“保护”在怀的呦呦,无奈的小老太似的,唉,“笨哥哥,壶壶,坏啦。”

茶壶已经摔坏了,这可是给姥爷的,姥爷在天上就没茶水喝啦。

卫东顿时后悔死了,苦着脸忙说对不起,“我咋就这么笨手笨脚呢我真是个大笨蛋。”

他“痛苦”地垂头,忽然腰间就多了双小手。

他的小丑妹搂住他,“不哭哦,哥哥是保护我,没事滴。”

那个“滴”拉得老长,孩子们都笑起来。

而此时的卫孟喜,惊奇的发现,碎了的茶壶底上居然有字。估计刚才闺女就是看到字,才叫她的。

卫东小心翼翼看着她,看在他歪打正着的份上,卫孟喜也不说他莽撞了。

她现在看着那四个小字出神卫孟之喜。

她在父亲的很多书上都看过这四个字,刚开始以为说的是她,其实也不是她,而是父亲与孟家的友谊。

在很讲究门当户对的旧社会,孟淑娴当年小门小户出生,父亲早逝,姐弟俩靠母亲给人浆洗衣物生活,连学都没上过几天最终却还能嫁进卫家做正房,其实还是源于她姓“孟”。

她家一位堂兄曾经救过卫衡的命,俩人志趣相投,是真正的莫逆之交。

很老套的故事,卫衡为了报恩常去孟家玩耍,于是认识了这位来打做秋客风的旁支堂妹,并一见钟情。

为了纪念两家人的友谊,他们把家里很多用品都印上了“卫孟之喜”字样,就连出生的女儿也取名卫孟喜。

而那位孟堂兄,按辈分卫孟喜应该叫舅舅的,后来文、革期间被造反派迫害得太惨,举家出国了。

即使在上辈子的很多年里,卫孟喜也没听过孟舅舅的消息。

而现在,当年卫衡的东西早已被人洗劫一空,这把茶壶的来源只有一个可能孟家舅舅。

卫孟喜忽然心头一跳,孟舅舅家有人回国了吗

也是,当年出国的很多人,看国内形势好转后,又舍不得故土,重新回来的也不少。

“走吧,咱们再去县城一趟。”

陆广全一愣,“还有什么事吗”主要是他只请了一天假,最好今天赶回金水煤矿,明天还要跟着杨寿礼教授出门一趟,最近他老人家也加入了气肥煤项目,他想跟着多学点东西。

卫孟喜心里拿不准,怕白欢喜一场,于是只说“我想去我父亲旧友的老宅看看。”

孟家跟以前的卫家不在一个方向,进了城往南边去,车子在卫孟喜的指挥下,停在了一个古老的门楣之下。

当年查封的封条已经撕开了,但大锁还在,卫孟喜失望,估计是调皮孩子撕掉的。

也是,孟舅舅要当真在国外过得好,又怎么会回来呢好友早逝,堂妹改嫁,这里没有他牵挂的东西了。

卫孟喜心说,自己这是怎么了上辈子孤身一人也没有这种失落感的。

她为什么会有期待呢大概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爱吧,见到跟父亲年纪相仿,又曾经慈爱的把她驼在肩头的男性长辈,她都会有代入感。

后来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她跟大夫说起这段往事,大夫说这叫“移情”作用。

叹口气,正准备往回走,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从侧门转出来一位老者。

小呦呦兴奋得拍手手,“爷爷爷爷”

卫孟喜在车另一面看出去,那清瘦的老者穿着长衫,戴着费多拉软呢帽,但走路姿势卫孟喜很熟悉,“孟舅舅”

老者也看向车子,小呦呦最先下车,他发现这孩子叫他爷爷,眉眼之间十分熟悉,像那个女孩。老友去世没多久,也就是1967年春天,他看着形势不对就全家出国了,等再听到淑娴和小喜消息的时候,就是上个月。

“小喜”这熟悉的跟老友一样的眉眼,太像了

呦呦老干部似的把小手背在身后,“我不是小喜,我是小呦呦。”

“孟舅舅,您是孟舅舅吗”车上下来一个年轻的成年女同志,孟金堂一愣,如果说刚才的女孩有点像卫衡的话,这个的身形眉眼,就连神态,也跟卫衡一模一样

“你是小喜”

“对,我就是卫孟喜,孟舅舅您什么时候回来的”她像抢答大人问题的孩子,答对了,雀跃都写在脸上。

孟金堂没克制住,看着她的眉眼,嘴唇颤抖。

世界在这一刻安静了,胡同里嘈杂的孩子吵闹声,猫叫声,狗吠声,仿佛隔着几个世纪那么远,只剩两双沧桑的,发红的眼睛,对视着。

他哽咽着说“我上个月回来的,听你母亲说你嫁去了金水煤矿,没想到你孩子都这么大了。”

卫孟喜掩饰眼角的泪光,带着鼻音教呦呦“叫舅公。”

“舅公。”奶声奶气,甜甜的。

孟舅舅眼睛不敢眨,生怕一眨这画面就没了,直到把呦呦都看得不好意思了,才清了清嗓子,“可可真像你小时候。”

卫孟喜也笑,“这是老五,前面四个已经五岁了。”说着又叫他们下车认人。

她的孩子,别的方面可能很普通,但教叫人很爽快,叫得又响亮又好听。

孟金堂有点吃惊,但看眉眼间的相似,再联系堂妹说的小喜二婚嫁给了一个同样丧偶的挖煤工人,那应该比较活泼那两个是她亲生的。

甭管是不是亲生的,只要是叫他一声“舅公”,那就是小辈,“快进屋坐。”

祖产返还后,他们没有走正门,只是开了一道侧门,平日都从侧门进出。外面墙砖又黑又脏,谁承想里头却别有洞天,以前卫孟喜熟悉的亭台楼阁都还在,只是多年没人打理,现在忽然重见天日还有种腐坏的气息。

“我们家的墓地是孟舅舅打扫的吧”

孟金堂点点头,目光有意无意落最后那个抱孩子的男人身上。听孟淑娴的意思,他以为小喜再嫁的丈夫是个普通的挖煤工人,当时他还惋惜好久,小喜那样容貌和才智都出众的女子,有点埋没了但现在看来,似乎不是那样。

卫孟喜赶紧介绍,“这是我爱人,陆广全,今年刚考上清桦大学。”

陆广全先垂首,叫了声“舅舅”,孟金堂这才挑眉,“年轻人,倒是有上进心。”

他是用长辈的目光看陆广全的,哪怕这人长得好,是高材生,还体贴小喜帮忙抱孩子,可他依然不满意这些行为,本就是他该做的。

这世道,做了点本来就该做的事,忽然就值得夸赞了

哼,他们的小喜,值得这世上最好的男子。

屋里的老物件全没了,当初他们还没走,就被人,后来人走了,更是片甲不留,就连亭子外的假山也被人凿开过,生怕他们还在里头藏了金银珠宝。

孟家虽然不是名门望族,但也是做生意的,孟淑娴只是依附在孟金堂这一支下头的“穷亲戚”,孟金堂称得上是一代儒商,全城好几家粮铺当铺都是他的产业,钱自然也是不少的。

他一生只有一个妻子,共育两子,妻子早逝后就独自带着儿子过活。老大出生得早,现在估计四十来岁了,卫孟喜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他结婚了,后来孟金堂出国询问过他的意见,他当时正在书城拖拉机厂当工人,直接拒绝了,还差点大义灭亲把父亲给举报了。

倒是老二,当初带着一家妻小随父亲出国,孟家人的经商天赋无论在哪儿都能发光发热,听孟金堂的意思,老二一家已经在国纽约扎根了。

这次回国,他们也陪着老人回来了,只是纽约的生意还离不开他,陪老父亲小住半个月之后,又带着妻小出去了,说好以后会经常回来看望父亲。

卫孟喜看孟金堂神态和容貌,除了沧桑,变化倒是不大,在国外应该是过得挺好的,就是不知道忽然回来能不能适应。

“小喜不用担心舅舅,舅舅在这儿每天都很放松,一想到跟你父亲在亭子里下棋的景象,我心里就”

他没说下去,卫孟喜却懂,这就是故土难离,他的根在这儿,他的老友他的青春都在这儿,无论走到哪儿都怀念这儿。

她于是也不打算劝了,估计连孟二哥都劝不动,“那您要不跟我们上金水煤矿住段时间”

主要是心疼他一个人在老宅,一日三餐只能下馆子,要是生病啥的有个紧急情况,也没个照顾的人。

别说,孟舅舅是有点心动的,他一生没有女儿,好友的女儿就是他的女儿,小喜嫁人了,还在那边安家了,虽然男人看着马马虎虎还可以,但他不亲自去看一眼她过的日子,始终不踏实。

几个孩子是人来疯的脾气,巴不得家里多几个人呢,也跟着叫舅公上家里玩儿。

但孟金堂想了想,他们只有一辆车,光他们一家七口都挤,他去凑热闹也不合适,“你们先在我这儿玩几天再回去,我还要再晚几天,先把祖宅的事打理清楚。”

当年被收缴的祖产不仅有房子,还有一些不怎么值钱的碗碟书籍,那是他与卫衡情谊的象征,自然是要全须全尾拿回来,并好好安置的。

卫孟喜也就不再劝,只要他愿意去,甭管啥时候都欢迎,“行,那舅舅您安排就行,这是我们矿上值班室的电话,您什么时候方便出门了,就提前打个电话,咱们来接您。”

孟金堂答应,一定要带他们出去吃饭。

当然,出门之前,他还回房收拾了一下,等出来的时候,又换了一身绸缎长衫,还是那顶软呢帽,手上却多了两个戒指。

这一顿卫孟喜必须请,“舅舅您就别客气,就当我结婚多年终于回趟娘家。”

“回娘家”三个字彻底让孟金堂动容,小喜是把他当娘家人的,孟淑娴的不靠谱他以前就知道,只是没想到改嫁后会更离谱,孩子随娘,真是苦了她了。

当即,他把手上的两个戒指退下,“来,这是舅舅给你和孩子的见面礼,有什么困难一定要跟舅舅说。”

这是两枚金镶祖母绿的戒指,一看就是好东西关键,这是特意戴出来送她的。

“舅舅您这是干啥,我不能要。”

孟金堂板脸,“你不要就是不把我当娘家人。”

想到他一路上从孩子嘴里听来的,说他们一家子现在还住在煤矿窝棚区,宅基地已经划下来了,“这两枚戒指对我没什么特殊含义,就是以前拿着把玩的,你找个能出手的地方卖掉,也能换点现钱用用。”

怕她愧疚,他又补充,“我现在身份敏感,多的是人盯着,不好出手,你就当帮我个忙,不然留我手里哪天被人偷了抢了也可惜。”

归国华侨,孤身一人,年纪大,有大笔的返还祖产,以前还是那么狼狈的离开任何一个因素,都能成为这个老人的原罪,今年的治安明显更乱,矿区都发生好几起女工被抢劫的事了。

卫孟喜眼眶发热,这就是真心把她当小辈疼爱的孟舅舅,明明是想帮衬她,却说是自己拿着会招来杀身之祸,分明就是吓唬她。

“行,那我收下了,舅舅您一个人在这边要好好保重身体,有什么一定要打电话给我们,我们回来接您,很快的。”

菜是她点的,选着容易消化,口味清淡的,因为她记得孟舅舅不能吃辣。

倒是几个孩子,也乖巧得不像话,平时吃饭像打仗,又争又抢的,今儿居然很懂礼貌,争着给舅公夹菜,叽叽喳喳跟舅公说他们在矿区的事。

卫孟喜时不时听两耳朵,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倒是呦呦,一个人跟鱼肉作战,小手手捏着筷子忙不过来,她赶紧帮她挑刺,还把鱼皮鱼尾巴挑出去,她不吃。

她自个儿忙着照顾孩子,陆广全就悄无声息的给她碗里夹了不少菜,全是挑干净刺的。

孟金堂看在眼里,也不说话,哼,不就夹点菜嘛,他和老卫年轻时候谁不是这么照顾自己女人的

吃好,卫孟喜给孩子收拾干净,让他们先上车,自己和孟金堂走在最后。

“说吧小喜,遇到什么难事了”她是他看着长大的,还能不知道她的脾性嘛。

卫孟喜正色,“舅舅,您还记得我们家那本菜谱吗”

“珍馐录记得,你父亲一直放在书架最顶上的红木匣子里,怎么”

“我父亲去世那段时间忙乱着,我也没留意,后来想找就找不着了,您也知道这菜谱对我们家的重要性,我们这一支就只剩我了,现在做的也是餐饮相关的,所以”

“你想找到菜谱。”孟金堂深深地看了一眼面前的外甥女,要说血缘,已经远得不能再远了,但她这股韧劲儿,还有两分他年轻时候的样子。

“行,这事我会给你记心上。”既然外甥女有振兴卫家菜的想法,那他就一定要帮她找回菜谱。“你仔细回想一下,当时都有哪些人在场,哪些人进过你父亲的书房”

卫孟喜当时才六岁,还沉浸在父亲离世的悲痛中,压根没意识也没精力注意到这些,只能把自己最怀疑的对象谢鼎,给说了。

孟金堂皱眉,“那个人我会留心。”

他都不愿提他名字,只说“那个人”,可见他是有多看不上这个继妹夫。

要知道,就在半个月前,刚听说他们一家从国外回来,谢鼎就带着孟淑娴和重礼登门拜访,想要攀上这门归国华侨的远亲,可他连孟家的门都进不去。

活了两辈子,该看开的都看开了,卫孟喜也不想把自己那十年的经历说出来,说出来又有什么用呢孟淑娴才是她的合法监护人,连亲妈都不管她的死活,堂堂堂舅舅又有什么立场呢

说出来只会让他跟着一起心痛,年纪大了,万一气出个好歹来她连这位最后的亲人也保不住。

“舅舅,您也别着急,慢慢留意就是,无论是在谁手里,都不会轻易露出来,咱们慢慢找。”总有一天,她一定会把属于卫家的东西全拿回来

辞别孟金堂,一家子终于踏上回金水矿的旅途,了却一桩大事,又跟孟舅舅意外重逢,卫孟喜觉着这一趟回来得太值了

她高兴得哼歌儿,抚摸着闺女软软的头发,“舅公好不好呀”

“好鸭”几个孩子异口同声,他们从小到大遇到的老人里,就只有苏奶奶和舅公对他们好。

“妈妈,你看。”呦呦忽然想起个事儿,从小兜兜里掏出一个红包,“舅公公说,这是给我,我和哥哥姐姐的,的红包哟。”

卫孟喜想起上次在张家做卤肉也是这样,老爷子老太太们好像都喜欢这样,怕直接给她她不要,就偷偷把钱塞给呦呦,这丫头也怪听话,直到走远了才说。

几个孩子都好奇,问过妈妈能打开后,就一张一张的数起来,“居然有十张哟”

十张,那就是一百块,这见面礼挺重的,他说给孩子就是给孩子的,卫孟喜心想正好可以提前锻炼一下他们守财的能力,到时候每人分二十块,看看谁先花完,谁能守住。

“”根花忽然惊呼一声,捂住嘴巴,眼睛都瞪圆了。

卫孟喜一愣,孟舅舅怎么可能给他们,孩子们却已经七嘴八舌发现新大陆了,这个说妈妈钱是绿色的,那个说钱上画着个长头发光脑门的怪人,反正他们在家帮妈妈补钱的时候见过,真钱不长这样。

她坐副驾,回头一看,他们所谓的“”,其实是富兰克林和费城独立厅的百元美钞

整整一千美金

“不是,这是外国人用的,叫美元,不许乱说。”

她上辈子也接触过很多次,按照现在的汇率算的话,“这能换咱们国家的1700块钱,以后还会更高。”

孩子们张口结舌,他们已经知道,1700可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数字啦“那咱们留着吧,留着以后换更多钱,这样妈妈就能在家里陪着我们,不用卖卤肉啦。”

卫孟喜笑,知道他们真的需要她的陪伴,“傻,爸爸工作是上班,那妈妈出去卖卤肉也是上班呀,妈妈上班不仅仅是为了挣钱,还是因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妈妈问你们,如果是你们,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心吗”

肯定开心呀,他们星期天能睡懒觉,回家能喝珍珠奶茶能吃桃干儿海苔片,这哪一件不让他们开心呢

“所以,妈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很开心哦。”

这么一想,大家好像就能想通了,妈妈能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那他们也该让妈妈坐她自己喜欢的事。

“但是呢,妈妈可是很爱你们的,上班是上班,回家就只爱你们啦。”

几个崽崽红着脸,笑嘻嘻。

卫孟喜只顾着说,没注意到陆广全看了她好几眼,尤其是她说出那是美元,以及算现在汇率的时候,他心里的疑惑更大了,以前还可以说是从广梅的收音机里听来的,现在

家里没有收音机和电视机,她倒是每天都看报纸,但那些报纸他也在看,他确保自己没有遗漏过一个字,可他愣是没看到这些“冷知识”。

这个疑惑一直到回到家也没解开,反正他也没打算当着孩子的面问,或许是妻子经常在外面做生意,接触到的人告诉她的呢毕竟她就像一条畅游在知识海洋里的小鱼儿,什么味道的知识都想吸取进肚子里,所以能知道点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也不奇怪。

嗯,对,就是这样。

陆广全很快安慰好自己,忙着找张劲松谈工作的事,卫孟喜就在家里搞卫生。

出去一趟,娃身上的衣服鞋子都又脏了,汗臭,泥巴,吃饭弄的污渍,尿尿不小心弄上去的,如果不赶快清洗,过几天更不容易洗干净。主要还是屋子小,她就是想偷懒,把脏衣服放几天,也没放的地方,总不能就这么扔在睡觉的屋里吧

幸好,现在有洗衣机了,扔进去洗好漂好以后,拿到甩干桶里,只管甩一会儿,捞出来抖抖就能晒。至少省了一个小时的体力劳动,这钱是真花得值。

当然,孩子睡觉,她洗衣服的时候,顺便问了问刘桂花今天生意的情况。卤肉销量变化不大,每天的收入也基本固定,卫孟喜算了一下,如果人民路店也是这样速度的话,她手里很快就能攒够盖房子的钱。

一天一百,一个月三千,而她和陆广全大致算过,如果是盖一栋占地两百平的三层小楼的话,不说别的,单单要求安全性能的话,用质量好的钢筋水泥,地基打深一点儿,怎么也得要一万块钱。

这么一对比,四千块钱能买一栋临街铺面,真的就是因为房子太破了,是返还的资产,主人都在国外不想回来麻烦,正巧又赶上姚永贵缺钱天时地利人和全让她碰上了,不然想都不敢想。

自己盖要一万,这真是一笔巨款。

这是最低估计,盖房子中途如果还有临时变动,或者置办家具的时候买好点儿的,毕竟装修是很容易越搞越没底的,手里至少要有一万三四才保险。

最多五个月,其实也能攒够房钱,但卫孟喜看向自己目前的“固定资产”一块劳力士金表,两枚金镶玉戒指。

舅舅给了她,就是希望她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孟二哥一家在国外做的生意听说挺大,也不缺这仨瓜俩枣,她要是放手里也没多大用处。

因为这真的是两枚没啥特殊意义的戒指,存着也没什么意义。

最关键吧,还是孩子长太快了,卫东一枝独秀,每天睡觉脚都是露在小床外面的,夏天还好,但冬天一来,他可就要受冻了。

更别说什么男女之别,真的必须分房了。

想通这个,她第二天就把户口迁出证明拿去金水村,那边存根以后,再往金水村所属乡镇备案,很快她就是正式的金水村村民了。

自行车有了,洗衣机有了,临街铺面有了,摩托车有了,户口也有了,嗯,就差盖房子了。

星期四,虽然苏奶奶还没回来,但一家子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卫孟喜早早的出门,先去人民路店里看了看情况。

李晓梅母女俩已经起床了,一个在切卤肉,一个在清洗锅碗瓢盆。

环顾一周,玻璃柜台擦得十分干净,清透得仿佛玻璃罩不存在一般,上下两层的老房子卫生也被她们打扫得非常干净。

“卫姐你咋来了”她们都没想到卫孟喜来这么早,平时都是九点多来一趟,肉送到就走。

卫孟喜笑笑,不好意思说自己就是特意搞突袭的,她想看看母女俩振作起来没。看见她们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头发一丝不苟,倒是很放心,“我有事要去书城一趟,顺道先把肉送来。”

卸完肉,过称,记在本子上,每天的重量一式两份,需要她和李晓梅刘桂花同时签字,表示她送来多少,她们接收了多少,这样最后盘账下来数目对不上的话也方便找原因。

亲兄弟还明算账呢,她欣赏她们是一回事,但钱嘛,还是必须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幸好,这是一开始就说好的,大家都没意见,很快签完字,她就骑着摩托车往省城去。

大红色鲜艳极了的摩托车,头发扎个高马尾,坐在前头只需要掌着方向就行一个女同志,还是漂亮的女同志,骑这样的摩托车,可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呐

路上回头率那是杠杠的。

二十分钟后,到达书城,先去肉联厂说一下今天要拿货的数目,卫孟喜假借车子坏了,跟刘香借走她的自行车。毕竟,今年治安不好是事实,这一路过来不知道招了多少眼,她现在身上揣的东西可不便宜,还是低调为妙。

金表和戒指,她想找买家,但街面上鱼龙混杂,尤其是卖古玩字画首饰这一块,很多东西来路不正,典当行收货也是看菜下碟,卫孟喜一个生面孔懵懂懂找上门去,要么被压价,要么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别人还以为她是家道中落的有钱人呢,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所以,她只能找一个信得过的人,从中帮忙。

那个人必须是黑白两道通吃,有点手段和人脉,但自己又能跟他互相挟制的人,那就是倒爷赵春来。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