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 > 408. 荒谬 实在荒谬。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 408. 荒谬 实在荒谬。

作者:我想吃肉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22 00:35:34 来源:就爱谈小说

苏喆担心了半夜, 想破了脑袋也完全想不出有什么破解之法。

人终有一死。

爹娘一死,当儿子的就得丁忧,哪怕是像郑熹那样贵为丞相的,也得老老实实回家呆着。就算今年不死, 往后一年一年的, 每年都像是非常危险的样子。

苏喆与祝大相处过不短的时间, 这老头儿虽然看起来不像是能够生养出祝缨这样的人物的样子,但确实是祝缨的爹。

这是一个绝对不会让她喜欢, 但是又说不上厌恶的人。一想到他会死, 还是有点伤感却又不得不接受祝大已经七十多了比皇帝都能活的事实。

苏喆担心的不是丁忧, 而是怎么丁。是回南方还是留在京城丁忧会在什么时候到来这不是由人力所能决定的。

半宿没想出来个万全之策, 苏喆在后半夜终于沉沉睡去。临睡前想阿翁会怎么办呢

祝缨这一夜也是半宿没睡, 与苏喆的辗转反侧不同, 她忙了半夜。

信是加急给送过来的,苏喆拿到的是苏鸣鸾的家书, 祝缨拿到的是花姐、祝青君等人写的书信。当时匆匆一拆一读, 骆晟就来了, 祝缨先把信收起, 应付完了骆晟,吃完了晚饭、练了功, 又见了几位客人,天已经黑透了才回到书房里细细地读信。

花姐的信里写了祝大的情况,脉是她诊的,又担心自己医术不够,花重金从隔壁州的州城里请了个大夫来诊治。为了防止传出谣言,他们没有透露祝大的身份,只托辞是梧州的一位老封翁病了。

梧州这十来年出了不少官员, 大部分都是有爹的,外人也分不清是哪家的“老封翁”。

会诊过后也只得出一个“上了年纪了,年轻时伤了身子”的结论,且有一位杏林高手说“能活到现在,已是祖上积德了”。剩下的就是熬日子。

花姐写信给祝缨,就是让她早做准备。丁忧肯定是要丁的,一下就是三年。好在张仙姑情况尚可,依旧能吃能睡。但花姐也不敢掉以轻心,多派了两个年轻的姑娘陪伴她。

随信又写了一点别业里的其他事情,比如侯五的腿脚也不如先前了。他到祝家的时候,祝家给的许诺就是要养老,所以花姐与张仙姑商议,正好把侯五手里的事务移给了祝青君。侯五生活的待遇不变,另配了两个男仆照顾起居,日常吃饭跟着府里的厨房吃,生病了府里管。

花姐在信中隐讳地写了“在府时给他单拨一处小院居住,没在别业里另给他房子,防务练兵,都由青君接管。青君也住在府里,我也单给了她一处屋子住”。

是以祝青君代替侯五,渐渐减少侯五对外面的影响。别业的兵,不能分裂,这是花姐的判断。

祝缨注意到了,花姐在信中用的是“士卒”“兵”这样的词。

细细看完花姐的信,再看张仙姑,除了说祝大还活着,渐渐恢复之外,就是让祝缨照顾好自己。相隔三千里,许多话张仙姑都宁可烂在心里也没写在信上。

祝缨又拆了祝青君的信,这封信前半截像家书、后半截像公文。前半段也写一些祝大、张仙姑以及花姐等人的情况。后半截把别业、梧州的情况写了个厚厚的汇报。其中包括“编练新军”。

祝青君与侯五不同,她回去之前已经是有正式武官的官员了,所经所见,比侯五还要强些。侯五没管过太多的人,祝青君在北地是渐渐掌管到了数百人。本领自然更强。

祝青君把梧州各县的“兵力”挨个儿做了个评估,总结出普通人就是乌合之众,各县令寨子里兵的也不能算作“精锐”比北地的胡兵战力要差。别业的“兵”经侯五的训练,比各县寨子里的兵略强一点。所以她打算按照一个县的配置,训练出几百兵来。

别业现在是“抽丁”,祝青君请示,别业这边与北地的兵制不同,是继续抽丁,还是招募她个人认为,两样都行。因为别业现在还不存在“兼并”,所以抽丁也能维持。如果是招募的话,她也请示过花姐了,几百步兵、几十骑兵的钱,也能拿得出来。

整个别业的财务,如今是花姐牵头,项安、巫仁是实际掌管的人,项乐偶尔也帮个忙。

祝青君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新梧州全境给踩了一遍,地图也画出来了。又把梧州边境逛了一圈,认为别业应该立足自身,同时还得防着其他几个县。他们不至于攻打别业,但是像喜金、路果这样的家伙,容易闯祸,说不定得别业救援。

她把各县也给评估了一遍,最后小心地建议虽然是羁縻,但是整个梧州也得有个主心骨不是

祝缨叹气,又把余下的信统统看完,有项安的,说了些别业的情况,介绍了打算与祝青君配合,往更西、更北的部族那里去。但是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商旅恐怕不太安全,得有兵护送。

祝缨将这些一一看完,再次将张仙姑的信细读一遍,提笔开始列重点。

张仙姑的情况、盐场的情况、别业人口、练兵,最后重重写了一条梧州是不是已经与更西的部落接触且发生了更多的冲突了

离别业三千里地,连祝大去年的病都没人告诉她,如果说梧州发生过什么摩擦而没告诉她,也不是不可能。

祝缨这一夜就忙着列条目,但是没有马上动笔写回信。

次日一早,苏喆打着哈欠梦游一般去吃早饭,跨过门槛的时候突然醒过来,小心地看一眼祝缨的脸色。

祝缨神色如常,昨晚那种奇怪的感觉也消失了。苏喆又看了一眼林风,只见他左眼乌青怪不得昨天晚饭没见着他。

所有人坐下,祝缨拿着一个包子问林风“眼睛怎么了”

林风含糊地道“与他们闹着玩,不小心擦着了。”

祝缨闻到了药油的味儿就不再多管他了,转而问苏喆“今天干什么去”

苏喆道“杨先生今天还有公干呢,我先去会馆,到晚上再去请教他。”

“唔,也行。”

大家吃饭,吃到一半祝缨突然发问“家里是不是与艺甘家又或者西卡家他们打起来了”

林风嘴里叼的一个羊肉馅儿的包子,正咬开了浸了两唇的油,啪嗒一下,半个包子掉桌上,一跳,滚地上去了。苏喆正伸着筷子往碟子里挟一块熏鱼,叮一声,筷子直接戳到了瓷盘上。

那就是有了。

祝缨一挑眉。

苏喆忙道“那个,阿妈信里也没写,我听他们会馆的人偶然提到了两句的,咱们也没怎么吃亏。且大家日子过得好好的,谁个没事搭理他们呢”

林风用力点头“就是就是都是常见的事儿,您放心,都理会得咱们现在已经打得很少了您没到梧州之前,哪季不打”

他比苏喆又大上几岁,小时候听的故事还记着呢。各家、各族之间,互相抓奴隶、抓人牲的事儿是吧

苏喆道“就是现在,也不常弄的。”

“对对”林风伸手又去拿包子,半途有点心虚,又收回了手。

祝缨叹了口气,道“好吧,知道了。以后有梧州的事情,不许瞒我。”

“是”苏喆回答得很快,“那别业那儿太公”

“已经好了,静养罢了。”

“那接下来”

祝缨道“没事。”

苏喆不太明白,这个“没事”是指祝大已经痊愈了,还是但是让她在早饭的时候直接问祝缨亲爹死了怎么办,她还是没这个胆子的,老实闭嘴,饭量都减了一半。

那边林风更是大气也不敢出,直到吃过了饭,祝缨去上朝,林风才跟着她往朝上去。作为前东宫的一员,在最后的时间里蹭上了这辆车,林风混到了从五品,从此祝缨上朝也有了个尾巴。

今天的早朝上没有吵架,林风熬完了朝会,打个哈欠,一旋身,撞到了一个人。两人目光一碰,又齐齐“哼”了一声。那人冲林风的脸颊看了一眼,发出一声冷笑。林风回了两声冷哼,也把眼睛扫过那人破掉的唇角。

这位就是昨天跟林风打了一架的人了。

旁边又有同僚怕他们惹事,将他们二人分开了,一个个低声劝解。这边说“他就是嘴臭,没有别的意思。”那边说“林风是苏喆的舅舅,你当着人家舅舅面说她,原是你失礼。”

却是朝上从来没有过女官站班,这两天已经有了风声,一是礼仪也不合,二是不知道怎么对她。便有人认为,这么麻烦的一件事儿,做了也没什么益处,不如不做。除了说苏喆一个女人抛头露面失礼、蛮夷之风外,连带说了祝缨之护短护到不可理喻,违背礼制了。

话赶话的,被林风听到了,扑过去就是饱以老拳。打完了,林风又觉得没意思,回府也没跟祝缨告状。所以,这个事情祝缨至今还不知内情。

官升得越来越高,管的事越来越多、知道的事越来越多,不知道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此事,祝缨已经深有体会了。

她耐着性子,将户部的事分派完再单独叫来了赵苏。

赵苏最近过得非常的充裕,直接管他的上司是叶登,叶登本人不大喜欢管理细节,凡事都管个大概,将许多事务都交给他了。赵苏越干越起劲儿,从所管事务中又学到了不少东西。

听祝缨叫他有事,赵苏手上虽有不少的事务,仍是精神饱满地答应一声,快速赶到了祝缨面前。

刚才晨会已经听取了报告,祝缨就不再问差事的事,而是单刀直入“梧州的消息,你知道多少”

赵苏张了张口“呃,不太多。离得太远了,消息不太灵便。福禄县的事儿知道得更多一些,家父家母现在仍在福禄县居住。”

祝缨点点头,又问“经咱们举荐的南方士子,你知道多少”

赵苏忙说“凡在义父家里见过的,都能认得。他们外任上,遇到与户部公文往来的,看到名字相熟,又或者所任地方有印象的,都会留意。”

祝缨道“不是问这个,我是问他们的官声、有无违法之事。”

赵苏道“知道一点儿,但不多。”

祝缨道“以后这件事情,你要留意。咱们可不能像冼相公那样,下面的人干什么他不知道,还在维护着。等到揭出来,已是骑虎难下,糊又糊不好,改又改不掉。到时候自己的正事还要被耽误。”

赵苏严肃地道“是是我疏忽了。他确是前车之鉴不过,义父,水至清则无鱼,南士只是籍贯相近,也不全是君子。荐他们的时候,是因为还算听话能干。世上还是普通人居多,这个要求”

祝缨道“你斟酌,我就一句话不能明着犯法。”

“是。”

“去吧。”

打发走了赵苏,祝缨开始写信。她勉强算是把梧州、南士的情况又捋了一遍,可以一总写信了。于父母、盐场、别业之外,又特别叮嘱祝青君练兵的事情。

写完发出,只等回信。

三千里地,又是自己派人而不是驿站快马,往来须得几个月的等待。

好在朝上渐渐平静下来了,先是皇帝,也不知道是不是祝缨的哄骗起了作用,皇帝看起来安静了许多。政事堂回报、朝廷奏事他都耐心地听着,也不急着发表意见了。卫王、齐王等都被“优容”,但是一点实事也不让他们管。问就是尊老爱幼。

冼敬奏上的召回一些经过地方历练的官员任职中枢,皇帝同意了,但是没问冼敬哪些“经过地方历练的官员”值得召回。冼敬这一本,像是被准许了,又好像是被忽略了。

皇帝也对官员做了一些调,譬如,他调李彦庆做了礼部的侍郎,李彦庆,正经主动请命在地方磨了十年的人。

礼部尚书现在是姚臻,从吏部调到礼部像是降了,但皇帝又给他的子孙赐官,姚臻也算比较满意。

真正召回的名单是陈萌给皇帝拟定的,陈萌的手里也有一份陈峦留给他的名单,也是当年陈峦比较看好的、派往地方的历练的官员。时至今日,能留下来的都不是一般人,只不过这一批里有一个祝缨太显眼,才显得他们不那么耀眼。

实际上,与祝缨同批的有百多人,淘汰到现在也有几十个,这些人加起来才是朝廷的中坚。

陈萌也不客气与施鲲、祝缨分别见面,整理了三十个人的名单,列给了皇帝。陈萌准备得极充分,将各人的履历、政绩都简要罗列,一人一张纸,留给皇帝慢慢看。

皇帝也不着急,郑、冼两党正在厮杀。他们互相攻讦正好,只要证据确凿,皇帝就把人拿下,以名单上的人代替。

换了三个人之后,冼、郑二人都醒过味儿来,暂时暂停了这种毫无意义的举动皇帝居然变聪明了。

互相停战之后,苏喆任礼部郎中的事就很显眼了。所谓显眼,是因为一个女人,她堂而皇之地上朝了哪天的朝她都能上,跟林风两个像哼哈二将,每天骑着马,一左一右跟在祝缨身后。

这就有点嚣张了。

霍昱因而参了一本,请朝廷讨论一下,这事儿不像话

霍昱上第一本的时候,落到冼敬的手里,冼敬把这一本给扣下了。霍昱久等不到回复他,便不再经政事堂,而是在朝上直接向皇帝接出了“臣有本要奏”

皇帝因问何事,霍昱当朝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苏氏,受国之恩,授以官爵,为国守边,母女相承,遵其旧俗则可。立于朝上,任职礼部,则不可。臣不知丞相为何有此议,实在荒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