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三国新马超 > 第六百七十八章 颍川陈家

三国新马超 第六百七十八章 颍川陈家

作者:隐于深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3 21:07:16 来源:就爱谈小说

颍川郡是个美丽的地方,青山绿水,土地肥沃,虽然经过了黄巾之乱,但是和其他地方的荒凉对比已是繁华热闹不少,而且此处民风淳朴,看往来之人,虽是街井小民,却也是谦恭有礼,一派斯文,不愧是三国时期名士的发源地,算起来,三国的名士十之**都出自这里。

颍川郡多是山地,所以颍川书院是倚山而建的,书院坐落在城郊。它原本是颍川豪门荀氏的一座别庄,书院成立后就被捐出来做学堂。

马超拴马至树桩之上,留亲卫在外等候,只随徐庶一人便信步走入了这所汉末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学院。

赫赫有名的颍川书院,没有高大的围墙,没有烫金的匾额,没有黄铜的兽面门环,低矮的围墙刷得雪白,一扉显然年深日久的木门开启着,正门的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红字木匾,上面书着大大的四个字:颍川书院,落款:水镜先生。字体遒劲有力,红与黑相映,红如鲜血,黑如夜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沉稳而凝重。

进入大门,走过青石板路,正对着是一间大屋,屋宇方正,青砖砌就,上有雕花瓦当,屋中央是一个大大的香案,香案后悬着孔夫子的画像,黄铜香炉中插着几枝香,袅袅香烟缓缓上升,浙浙散开,穿过旁门,就是读书的地方,矮几上满满都是书卷,坐垫分散四周,造型精美的古琴摆放一边,马超轻轻拨弄了一下琴弦,音色圆润清脆。

“颍川学院果然文深儒厚,此时不知,此时为何不见一人”马超纳闷开口,不知偌大的颍川学院,为何如此寂静无声。

“主公有所不知,颍川学院非比一般学堂。遵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学之法,每至炎热夏日,均会有荀家大儒带领弟子赏山观竹,以增感悟。想必此时,某等正好赶了个空吧”徐庶曾在颍川学院随水镜先生庞德公求过学,因此对颍川学院的风俗作息,知晓不少。

“司马徽、水镜先生早些年避难于荆州。颍川学院此时,由何位大贤传道解惑”马超知晓汉末时代,其中两大学院最为著名,一处便是此地的颍川学院,而另一处,自然是荆州学院。

而两座学院当中,颍川学院更是汉末时期最有名的一所学院。这里曾走出不少‘鬼才’、‘妙才’、‘王佐之才’、‘治世能才’,甚至可以说,颍川学院与大汉王朝的兴亡都有很大的关系,由此使得颍川学院的名声在后世也如日中天。

当然,并不是说颍川学院财大势雄,能够与中央政府的力量对抗,亦不是说颍川学院里的大能,操纵朝政,只手移换乾坤。而是说颍川学院的学生,生当乱世,风云际会,对于当时几次重大政治事件,均直接参与,甚至还间接影响了汉末士大夫的身份地位、行事风气和政治局势。

而直至后期,水镜先生庞德公和司马徽为躲避黄巾大乱迁居荆州,建立荆州学院,培养了诸葛亮、庞统、徐庶、费祎、蒋琬、董允这几位蜀汉四相这等擎天栋梁之才后,才使得荆州学派可以与颍川学院分庭抗礼。

不过,此时风头正劲的,还是颍川学院。这个时候的颍川学院,正是瓜熟蒂落之时:荀彧、荀攸、郭嘉、戏志才、程昱、刘晔等人,都已经谋求到他们的明主,正在大汉的舞台上,展露自己的峥嵘。而荆州学院那边,第一届毕业学子,目前貌似只有徐庶和石韬归入了马家,其他诸如蜀汉四相,有的甚至还未出生。而那位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此时不过只是一位十二岁的小屁孩........

“主公有所不知,颍川学院同荆州学院同气连枝。当年司马徽及水镜先生,也不过是由颍川学院延请而来。正如此时崔州平官场心灰意懒之后,来颍川学院任教一般。”徐庶说到这里,左右环顾了一番,凝视了旁门片刻之后,才傲然高声继续说道:“而如庶之言,颍川学院何曾又用得着延请先生”

说完这句,徐庶还向马超使了一个眼色。而马超何等敏锐之人他更比徐庶更早发现旁门之后有人偷听,只是觉出那人丝毫没有威胁,才没有出口罢了。此时见徐庶眼色,焉能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儿立即装作惊讶的样子,大声向徐庶问道:“如军师所说,那留此任教的,当时世人褒溢的‘荀氏八龙’当中硕果留存的六龙了超在小时,便听闻‘荀氏八龙’大名,恨不早生几年,前来聆听教诲。然今日来此,果觉文风斐然,儒雅润身啊!”

可此话说完,未见徐庶满意神色,反而还有些许责怪的意思。看出马超果真不知颍川学院底细后,徐庶无奈才顺着马超的话继续圆下去:“荀氏八龙名望虽高,但主公不知,当年可是有人驾着一辆破车来访,便使得荀氏八龙叔慈(荀靖)开门打帘,慈明(荀爽)行酒,其他六龙轮番布菜.......”

“可是陈太丘当年访荀家之事”马超经徐庶一提醒,立时想到,颍川可不是只有名满天下的荀氏,与荀氏不相上下的,还有一门陈家!

而徐庶所说之事,便是当时为太丘之长的陈寔驾车访荀家一事。陈寔一生官位不高,但其影响力,在这个时代,简直可以说是绝对偶像级的。至他死时,致悼会葬者三万余人,车数千乘,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等披麻戴孝执子孙礼者以千计。蔡中郎蔡邕撰碑铭,大将军何进遣使致悼词。陈寔在其汉末之时的声望,可窥一斑。而流传后世的‘梁上君子’典故,便是由陈寔晓喻梁上君子之事而来。

陈寔一生有六子,唯纪、谌最贤,当时陈寔与陈纪、陈谌父子三人,被人称作‘三君’。其陈纪之子和陈谌父子年幼,聪明好学,各论其父之功德咨于祖,寔赞曰:“元方(陈纪字)难为兄,季方(陈谌字)难为弟”。即二人难分高下之意,难兄难弟之典故即出于此。

穿越至这个时代,马超对这些事,也有耳闻。但说实话,对于这些人名声远播之人,马超并不是很感冒。不过,聪慧如他,此时也猜出,徐庶故意这般说,定然是因为他在颍川学院求学过,知晓哪个先生有门帘偷听的习惯吧

而这个情景,不由让马超想到了自己当初上学的时候,自己的班主任也有这毛病:难道说,不分古代现在,当老师的,都好这一口儿

不用说,此时门后偷听的,必然是陈纪或陈谌两人当中的一人,否则的话,徐庶不会这般挖空心思褒扬陈家.........等等!马超突然凝眉,他隐约想到,陈家同荀家一般,也是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牛人啊!

陈群,字长文。父,陈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