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汉侯来自远方 > 第两百二十四章

汉侯来自远方 第两百二十四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22 04:07:51 来源:就爱谈小说

建元六年, 春, 留在长安接近一年的西域使臣,终于陆续向天子告辞,准备启程返国。

为留在长安, 使臣们使尽浑身解数, 脸面不要,摒弃节操,不惜做出抱门框、抓门扇的举动。正经诠释出他们所谓的底线, 那就是没有底线

日子久了,朝廷上下以为他们会坚持赖着不走, 直至地老天荒时,终于有信鹰飞入长安, 带来匈奴放弃“劫道”,警报解除的消息。

在长安吃好喝好, 乐不思蜀的西域使臣,终于想起肩负的责任,再不情愿,也必须向汉天子告辞,带上此行成果,结伴踏上归程。

只要匈奴不拦在途中, 各国使臣的护卫联合起来,哪怕遇上贼匪也能拼上一拼。

让他们惊喜的是, 刘彻对西域各国十分重视,下令各郡派兵沿途护送。

直至队伍行到楼兰, 汉军方才停止前进。并非他们不想前行,原因在于,楼兰目前是匈奴的仆属国,千名匈奴本部骑兵就驻扎在楼兰城内。一旦汉军出现,冲突不可避免、

虽说刘彻正计划横推草原,和匈奴本部正面刚一场,但在一切没有准备妥当之前,贸然和驻扎西域的匈奴发生冲突,让对方提前生出防备,实非明智之举。

即使刘彻想脑袋发热,满朝大臣也会加以阻止。

对此,各国使臣全无他言,诚恳感谢汉军护送,拜谢汉天子仁德,便继续踏上归程。

夹在汉匈之间,西域各番邦自知国小民寡,不依附其一,断难以生存延续。

之前匈奴势大,汉朝避其锋芒,西域各国便臣服匈奴,愿做匈奴的仆属国。

如今匈奴在马邑大败,一战死伤近十万,汉朝亮出刀锋,很可以同匈奴掰一掰腕子。通过行走往来的商队,西域各国不断搜罗消息,心思逐渐变得活络。

这次大批派遣使臣,主要就是为了试探。

既试探汉朝,也试探匈奴。

在使臣出发之前,并非死心塌地要抱汉朝大腿。等他们接连抵达长安,见到巍峨的城墙,雄浑的汉宫,强悍的军队,想法瞬间发生改变。

以楼兰为例,国土面积不大,甚至还比不上汉朝的一个郡。

鼎盛时期,国内人口尚不到两万,能战之兵不到三千。这样的国力,在西域各国中已经是数一数二。

无论汉朝还是匈奴,只要愿意,派出一支骑兵就能灭国。

先前楼兰依附匈奴,全因茏城势大,为了自保,不得不匍匐在地。如今风水轮流转,汉朝明显要压过匈奴,以楼兰王的精明,自是要重新考量,才能让国家继续存在,国民继续生存。

匈奴人只懂得掠夺,对仆属国苛以重税。尤其是最近几年,近乎年年加税,让还算富足的西域各国苦不堪言。

相比之下,汉朝的政策开明得多。

随着汉军不断南征北战,汉朝的实力不断壮大,行走西域的汉商越来越多。一些大的商队最远可达月氏、乌孙乃至安息。

商队满载珍奇货物,更有强悍的勇士护卫。沿途匪盗不敢打劫,小股的游骑都要避开锋芒。

西域番邦的国王大臣打仗不行,治政能力一般,眼光却极是毒辣。随着商队往来增多,不少都看出其中“猫腻”。

然而,生存在两尊庞然大物之间,不想因一时疏忽被碾死,国王和大臣们秉持着“多说多错,少说少错,糊涂能活”的原则,不约而同做起了锯嘴葫芦。

在他们看来,依附强者天经地义。

之前匈奴强盛,他们就臣服匈奴;如今汉朝势大,他们就想方设法打探消息,继而扑上去抱大腿。即使之前没有类似的念头,等到使臣归来,了解长安的情况,联系汉匈目前的军势对比,人心也不免思动。

最重要的是,这些使臣在长安停留日久,匈奴想不多想都不可能。

按照匈奴往日作风,就该将这些胆大包天的“奴隶”全部斩杀,给胆敢生出二心的西域各国一个警告。

奈何使臣铁了心,匈奴不走就不回国,直接和对方耗上。兼茏城传来消息,有汉朝斥候频繁出没,恐有大战征兆,停留在外的骑兵接连被召回,以防不测。

如果大战开启,西域的粮草就变得极为重要,自是要给对方几分面子,举起的屠刀也只能暂时放下。

匈奴何曾如此憋气

从何时开始,雄霸草原的匈奴变得如此谨慎,发现汉军斥候,不是冲上去杀死,而是收缩兵力,变得小心翼翼

只能说造化弄人。

从冒顿、老上再到军臣,匈奴的荣光不复当年。草原频发瘟疫,本部又遭遇大败。如果有充足时间,将各部迁往草原深处,蛰伏数年,或许能恢复七八分。

可惜的是,汉朝不会给对手这个机会。

趁你病要你命,对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才是长安对外的最高准则。

在西域使臣陆续归国,争相劝说国王赶紧改换门庭,做汉天子腿上挂件时,汉朝斥候频繁出没草原,匈奴本部开始收缩兵力,并抓紧派出探子,试图刺探边郡,查明汉朝究竟是虚晃一招,还是真打算大规模出兵。

重病中的军臣单于十分清楚,如果汉朝真要挥师北上,这场仗怕是不好打。

长安城内,刘彻连续数日召重臣入宣室,指着悬于墙上的地图,简单明了一句话朕要灭匈奴

卫绾和窦婴表示臣没意见,直不疑、王恢和韩安国也举双手赞同。

匈奴是汉朝的心腹大患,早灭早好。

最好将茏城清理干净

一个匈奴不留,那才是皆大欢喜。

只是打归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派出多少军队,调遣哪路大军,粮草如何统筹,以及由何人为统帅,都要仔细考量,从长计议。

毕竟匈奴不比百越。

越人多是仗恃天险,只要克服瘴气毒虫,打下来不成问题。之前南征连下闽越、南越,足以证明这点。

匈奴则是汉朝的老对手,白登之围后,汉朝对上匈奴,多数时间采取守势。直到武帝登基,才开始转守为攻,大规模挺进草原。

之前固然有几场胜利,事后统计战果,是大胜亦是惨胜。

最为提振士气的马邑之战,在包围圈张开之后,同样要用人命去堆。

匈奴的战斗力绝对不弱,尤其是隶属军臣单于和王庭四角的本部军队,更是精锐。和这样的军队作战,必须做好九死一生乃至拼人头的准备。像攻打闽越和南越那样,战损达到一比十甚至一比二十,纯属于天方夜谭。

汉朝的官不分文武,能位列长安朝堂,不论性情为人如何,也不管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大部分都点亮过作战技能,对兵法有一定了解。

这也是最可怕的。

一个奋发进取、以“征服”为人生目标的年轻天子,一群老谋深算、搞外交和经济的同时,都不忘抄刀子砍人的朝官,共同组成一部庞大的战争机器,发出恐怖的咆哮。

遇上这样的对手,冒顿再世都未必有太好的办法,何况是远不如冒顿的军臣。

“陛下,春、夏之交不宜进兵,何妨等到夏末秋初之时”卫绾提议道。

“秋初发兵”刘彻沉吟片刻,道,“丞相无妨细言。”

“一来大军调度需要数月,不宜操之过急。二来,秋时谷熟,牛羊最为肥壮。大军此时入草原,粮秣自能解决大半。归来时抓捕别部,顺者为汉家放牧养马,逆者亦能杀鸡儆猴。”

这番话说得相当直白,直白到不做半点遮掩。

往昔匈奴南下劫掠,依照中行说的毒辣计策,多在秋时寇边,抢劫粮食牛羊,掠夺人口,烧毁房屋和要塞。

何不一报还一报

匈奴秋天来,汉军也秋天去。

匈奴抢劫粮食,汉军就去抢劫部落里的牛羊马匹。

匈奴在边郡放火烧屋毁田,汉军就到草原烧帐篷。

秋高气爽,草叶渐渐枯黄,都是极好的点火材料。不计较损失,满草原放火,必然能让匈奴好好喝上一壶。

如果计划得当,动作够快,火烧茏城也未必不可能。

“善”刘彻双眼发亮,表情中透出兴奋。

窦婴和直不疑频频点头,王恢和韩安国交换眼神,明显也持赞同之意。

节操

那是什么

字典里没有,也完全不需要有。

“陛下,如要火攻,边郡需早做准备。”魏悦出言道。

边郡紧临草原,随着各郡太守联合向北开地图,边界线已经推进数里。风向难料,如果不加以提防,万一火从草原烧到汉地,那就很是不妙。

“确是如此。”

进攻的大战略敲定,大佬们又集思广益,商讨如何在火攻下保存汉地,各种灭火措施一一出炉。

赵嘉赫然发现,汉武朝的大佬们,个个都是十项全能,简直非人类。遇上这样的对手,匈奴想不歇菜都难。

议事结束,群臣散去。

韩嫣和曹时被天子留下,赵嘉、魏悦和李当户退出宣室,结伴返回林苑。

数日前,四营又补充一批新兵,其中有数十名高门子弟。

和窦良、灌贤等人不同,这次来的既有高门嫡支也有旁支,都是择优选拔,骑射本领不错,体力耐力俱佳。

入营至今,无论训练多么艰苦,始终无一人退出,全部咬牙坚持下来。期间不乏有人受伤,哪怕伤口再疼,只要能起身,能走路开弓,能扛起大盾,就会坚持出操,一日不落。

这些人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生于膏粱,或许纨绔,但不缺少尚武精神,更不是懦夫、孬种

有这批高门子弟做对比,之前入营却做了逃兵的,屡次被人提及,无不满面羞愧,最后发展到连门都不敢出。

“现在知晓后悔,晚了”

事已至此,留在长安只能做笑柄,不想一辈子抬不起头,必须往边塞从军,在战场杀出战功,才能洗掉早年的懦弱之名。

赵嘉忙于训练时,淮南王刘安正紧张等待天子召见。

淮南王女刘陵依旧押在中尉府,宁成未对她用刑,王太后的种种手段已然让她濒临崩溃。

刘陵带入京的门客僮仆一个没能逃脱,俱被宁成抓捕,大刑伺候下,陆续被撬开嘴,将所知的一切尽数道明,半点不漏。

刘安见不到刘陵,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他有种预感,此次定然凶多吉少。

淮南王府风雨飘摇,河东郡的周阳由和申屠公先后接到长安来信。

看过书信,问过送信的家僮,周阳由满面阴沉,掌心击案,怒骂道“逆子”

申屠公放下竹简,翻开一并送上的罪证,抚过颌下长须,得意大笑。

“周阳由,天要亡你,这可怪不得本官”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