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七十年代奇葩一家亲 > 第32章 第 32 章

七十年代奇葩一家亲 第32章 第 32 章

作者:永岁飘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22 04:11:43 来源:就爱谈小说

潘玉华听到卫子英的话, 连忙转头看去,但同样的,她也是个三头身, 个子太矮了,啥也没瞥到。

潘玉华没当回事,收回视线, 道“可能就是好奇想看看吧。”

卫子英听潘玉华这么一说, 乌黑眼睛一眨, 然后点了点头。

可能是她多想了。

玉华姐姐在数钱, 那位看她的小姐姐,也许真只是好奇,她眼中溢出的情绪, 不定是从别的地方带来的。

潘玉华说完,把今儿挣的钱收好,然后和卫子英排排站, 抬头,和大家一起瞅向旁边寒暄个没完的大人。

两个大人热情完,苏凌云眉眼一转, 目光落到站在一处的潘玉华和卫子英身上,看了一眼后,她眼睛就定在了卫子英脸上。

苏凌云嘴角一扬, 露出个大大的笑容, 上前几步, 伸手就将卫子抱了起来“这就是英子吧,英子,我是大姨,小乖乖, 叫声大姨听听。”

“大姨好。”

对着这个长得有几分像妈妈的大姨,第一眼见,卫子英就没感觉生疏,嘴角边荡出两个小梨涡,笑眯眯地喊了声大姨。

喊人时,她没有一点勉强,被苏凌云抱进怀里时,也不见任何怯意,这小模样,可把苏凌云高兴惨了。

若楠的孩子养的不差。

几个小的都大大方方,一个比一个拿得出手。

“卫叔,太阳有点毒了,要不咱们回去啊。”苏凌云摸了摸卫子英的头,转头朝卫良峰道。

卫良峰嗯了一声,招呼几个小家伙收东西。

卫春玲好奇地看了几眼自家堂妹的大姨,便伶俐地把小桌子和椅子给放进了背篓里。

卫志勇和卫志辉照样只背了木桶,而这些零零碎碎摆摊用的东西,则由卫良峰负责背,虽然他腿不方面,但这点东西还不算太重,他能背得动。

至于卫春玲,这姑娘是在城里长大的,从小就没干过重活,力气也就只能顶得上潘玉华,自然是光着手来,光着手回去。

苏凌云见卫良峰瘸着个腿,还要背这么多东西,想也没想,一手抱着卫子英,另一手轻轻一拎,直接把卫良峰要背的背篓给拽落到了地上。

“叔,你带路,我来背。”

说完,苏凌云不等卫良峰说话,把自己带来的两个蛇皮袋子,往背篓上一搁,手上还抱着卫子英呢,就蹲下身,把背篓给背了起来。

她背得轻轻松松,不见一丝吃力。

卫良峰不知道具体情况,只当苏凌云带来的两个包里,怕是没啥重东西,也就没放心上,呵呵一笑,拄着拐杖,就准备回家。

而知道点情况的卫志勇,眼睛神神奇奇地盯着苏凌云,楞是回不了神。

大姨的力气,好大啊

这点力气,要是分点他妈,那就好了。

一群人回家,走到卖猪肉的摊前,卫良峰想着家里今儿有稀客来,便去找卖猪肉的老板,赊了两斤肉。

买猪肉得要肉票。卫良峰今儿上街,两个口袋都是空空的,一张票都没带,只能先赊账。

乡下镇上就是这样子,脸就是通行证,卖肉的老板,见赊账的是卫良峰,想也没想就答应了,还切了两斤较好的腿肉给他。

卫家有个十里八乡出名的木匠,卖肉老板就没想过卫良峰会赖账。而且,他又不是没长眼睛,人卫良峰身后,还跟着一个一看就是城里头来的人呢。

买了肉,卫良峰便带着苏凌云和几个小孩慢吞吞往左河湾去,因为他走的慢,担心家里老婆子中午饭煮少了,还让同路回去,腿脚又快的熟人,给周桂带了话,说卫子英他们大姨来了,让周桂中午多煮点饭。

苏凌云看着卫良峰安排,发现妹妹的家公,也是个会来事的。

她没吱声,一路都在和英子说话。

主要问的,就是平时都她都干些什么,卫子英一点都不怕生,苏凌云问啥,她就答啥,流畅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四十出头的苏凌云惊讶得不行。

苏凌云是个八面玲珑的人,虽然看着是在和小丫头说话,但也没忽略卫志勇兄弟和卫春玲,几个小孩子她全照顾到了。谈话中,她知道了另两个女孩,一个是卫子英的堂姐,一个就是她妹妹信中提过,英子受伤时,从田梗上把小丫头背回来的潘家姑娘。

几人说说笑笑回到了左河湾,拜卫良峰让人带话的原因,这会儿整个左河湾的人,都知道苏若楠娘家人有来了。

这可是稀客啊

远嫁来的媳妇,娘家能大老远过来走动,那意思就是人家不愿意与这边断亲,苏若楠就是嫁得再远,也是人家苏家闺女,左河湾不能欺负她,欺负她苏家是有人出头的。

沟子黄角树下,得到消息的人好多都聚在了那里,想瞅瞅苏若楠的大姐是个怎么样的人。

很快,卫良峰就带着苏凌云进了沟子,大伙一看苏凌云,眼睛登时回不过神来了。

大家在惊讶她和苏若楠长得像的同时,又有些局促。

因为,苏凌云的气质,一看就和她们这些农村人不一样。

大伙说不出是什么感觉。

就觉得他们的队长卫良忠,站在苏凌云身边,怕不都得短上一头。

城里人就是城里人,果然是不一样的。

他们以前听苏若楠提过,说她姐好像是什么厂的主任来着,手上管了不少人,他姐夫还是个当官的 ,啧啧啧,管人的就是不一样,瞅她大开大合的步伐,整个良山大队怕都找不出一个能跟她比的人来。

“老二,这是英子他们大姨啊。”同样来看孙媳妇娘家人的卫老太,仗着年纪大,虚了一下下,就回过了神。

卫良峰见老娘也在黄角树这儿,忙不迭道“娘,这是若楠她姐,来看若楠呢,你没吃饭吧,中午别煮了,喊上老三去咱们那边吃。”

“嗳,好,老三还没煮饭,我去叫他。”卫老太应了一声,然后老眼看向苏凌云“孩子他大姨,这么远过来,辛苦了,你先去滩子那边,老婆子一会儿就过来。”

苏凌云大大方方一笑“老太太客气了,你老人家慢点,我先过去,等会儿你来了,咱们一起说说话。”

说着,苏凌云转头,冲都在看他的村民笑了笑,便跟着卫良峰去了石滩子那边。

卫家有客人,卫春玲有些不好意思,到了沟子,便不想再去卫家了。卫子英见堂姐想溜,忙不迭拉住她的手,让她跟她一起回家。

今儿中午家里肯定有煮好吃的,春玲姐姐带了那么多东西给她,她要请春玲姐姐吃饭。

借花献佛的小丫头,还没长大呢,就在学大人们做事了。

卫春玲犟不过小妹妹,只得跟着一起去卫家蹭饭。

卫子英回头,又邀请潘玉华,但潘玉华却说啥都不去,只说家里有事,得空了再过去。

潘玉华对苏凌云并不陌生,上辈子最后几年,她是见过这个人的,不过那时候她都快八十岁了,早已退休,最后病逝于八十一岁那年。

在退休之前,她是一著名的爱国企业家,是做电子能源这块的,在能源那一块,国际上都没几个人能和她比。

这边,卫家几个人一走,看稀奇的人顿时聊开了。

“若楠大姐看着好生强势。咱公社的支村,看着好像都没有她这么厉害。”

“这是个厉害的。倒没想到,若楠娇娇弱弱,她姐却是这样”

“我看力气也很大,她一个城里的,手上抱了个娃,还能背一背东西,这要放在咱农村,保准是个三八红旗手。”

“若楠她大姐这个时间点过来干啥”

“谁知道呢,可能就是过来看看苏若楠吧。”

“若楠这姐姐对若楠可好了,我听周桂说,从江省那边寄过来的东西,好多都是这个大姐补贴给若楠的。”

大伙在黄角树下说了一会儿话,便散了开。卫老太回去叫上卫良海,换了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还把自己脑袋上那已经落得没多少的稀疏头发,给包了起来,一副要去见贵客的模样。

石滩那边,周桂也接到了话,知道今儿自家有稀客上门,早就在开始准备了。因为接到消息的时间太晚,她一个人忙不过来,还跑去沟子把张冬梅给喊过来帮忙了。

张冬梅来的时候,把自家熏在灶上的一只腊兔子给带了过来。

卫良峰家跟卫良忠和卫良海两家有点不同,因着卫永华经常在外,卫永民又不会放陷阱打野味,所以,他家的野味,不是卫良海给的,就是卫良忠让永治或是永飞给送来。

有了一只熏的兔子,周桂觉得还差点啥。

盯着灶上的腊肉看了一圈,把腊肠切了两截蒸着,然后忍着心疼,跑去河里,赶了一只鸭子回来,手起手落杀了只鸭。

杀完鸭子,又从酸菜坛子里,摸了个腌了不少时间的的酸萝卜出来,给炖了个酸萝卜鸭汤。

做完这些,她让张冬梅瞅着点灶台,自己提着蓝子,跑去自留地里,薅了一些自家种的菜,然后火急火燎的做饭。

卫子英几个还没进院子呢,老远闻到了卫家厨房传出来的阵阵香味。

这味道,是真香。

酸萝卜鸭汤的味,都随着风,飘到了竹林里面。

味道太诱人了,小丫头稳不住了,在苏凌云的怀里蹭了几下,让苏凌云放她下地。

苏凌云不知她想干啥,但瞅着都到家了,便也不抱她了,把她放到了地上。

双脚一着地,卫子英跟两个长辈说了一声,拉着卫春玲就紧吼吼往家里边跑。

“奶,我回来了。”才进院子,卫子英甜甜的声音,就响彻了起来。

厨房里,周桂和张冬梅正忙着呢,一听到卫子英的声音,就知道稀客到了,两妯娌对望了一眼,赶紧擦擦手迎了出去。

苏凌云的到来,对卫家这边来说真的是稀客。儿媳妇娘家人第一次登门,按西南这边的习俗,是得很重视的,所以周桂在家才会这般折腾。

周桂和张冬梅走出院子,先见到的是自家两个孙女,再然后,便看到卫良峰有说有笑,带着苏凌云走了上来。两妯娌正要迎上去,就见本该背在卫良峰身上的背篓,这会儿,却背在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身上。

两妯娌都觉得卫良峰太不会做事了。

张冬梅因着是大嫂,不好说什么,周桂就直接多了,把苏凌云迎进门后,趁着打水给苏凌云洗脸的时候,转身,狠掐了一把卫良峰的腰。

掐得卫良峰呲牙裂嘴,却是楞生生瘪着,不敢吱声。

很不巧,周桂掐人的时候,被守在锅边的卫子英给瞅了个正着。

卫子英有点木了。

呵呵,爷爷和奶奶,还真有童趣啊。

“婶子,咱若楠这些年,多谢你照顾了。”屋檐下,洗去一脸热汗的苏凌云,拿着把蒲扇,扇着风,走进了厨房。

“哪有,哪有,我这老婆子,还得若楠照顾呢。”周桂笑着客客气气,赶忙道。

苏凌云没接周桂这话,只笑着在屋里看了一下,问“婶子,我听他卫勇说,若楠和永华在隔壁镇干活,他们晚上回来吗”

周桂一边炒菜,一边道“隔壁镇离咱这边有点距离,怕是回不来,孩子们大姨,你多住几天,他们已经有几天没回来,若不出意外,明天或是后天就能回来。”

苏凌云听到妹妹要明后天才能回来,眉子微蹙了蹙,道“婶子能找个人,去把他们叫回来吗,我今儿就来看看,忙着呢,明儿我就得走了。”

周桂微顿“啊,这么快,你这才到呢,多住几天再走。”

张冬梅也吃惊。

这大老远的过来走亲戚,怎么也得住上个十天半月吧,咋才来一天,就要走了呢。

苏凌云嘴角轻扬,笑道“工作太忙了,我只两天假,今儿一天,明儿一天,所以趁空过来看看若楠。”

周桂一听工作上的事,忽得想起苏若楠给她说过的,江省家具厂要在西口市办分厂的事。

她眼睛突兀一亮,提着锅铲,高兴问道“她大姨,你这是,要到西口市来工作了”

哎呦,她咋把这事给忘记了呢。

若楠说过,等家具厂落实了,永华就能去家具厂里上班了,她也会去那厂里考个会计,到时候,他们一家子就都是城里人,端铁饭碗了。

苏凌云没有回避,点了点头,淡笑道“临时的,等这边上了正轨,我还得回江省。对了,婶子,过段时间,我爹要过来,到时候,可能要来左河湾叨扰一段时间。”

她在江省那边极力促成分厂的事,就是想把妹子一家给弄到城里去工作。

说起家具厂分厂这事,本来一开始,厂里是想把分厂地址选在省会盘州的,盘州离妹妹所在的甘华镇太远,厂子落成了,就算要招工,也不可能招到了西口市这边来。

所以,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甚至还动用了她爹娘的人脉,才将厂子落在了西口市。

西口市虽然只是个市级城市,但地理环境却与盘州那边相同,甚至交通比盘州还要方便一点,因为西口市依江而建,在长江上流,除了有个火车站外,还有一个长江渡口作为运输纽带。

“老亲家要来,好好,若楠一直就念叨着亲家呢,来了好,来了好”周桂很高兴,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麻利地把锅里炒的菜给装进碗里。

“大嫂,志飞下午有没有啥事。”装好菜,周桂看向灶台下烧火的张冬梅,问。

张冬梅“没啥事,咋了”

周桂“若楠和永华在隔壁镇,还不知孩子们大姨来了,下午让志飞去喊他们一下。”

孩子们大姨还有事,不能耽搁太久,她时间这么急还抽空来自家,怕是有什么不得不当面给若楠说的,隔壁镇上的活停半天也没啥,还是先让儿子和媳妇回来再说。

“行,等会吃完饭,我就让志飞去隔壁镇。”张冬梅明白周桂的意思,笑了笑点头道。

这种事,要换以前,肯定是卫永民去喊卫永华两口子,但自从分家后,周桂便真不再和这个儿子亲近了。

有什么事,宁愿去麻烦卫良忠家的小子,也不会再喊他跑腿。就是有时候地里活多忙不过来,摸黑去挑水,也绝不开口让卫永民帮她挑。

她这做派,让村里的人看得一脸迷糊。

儿子就算分出去了,也不必这么生疏啊,咋周桂一夜间就对卫永民这么冷淡了呢。

好在卫永民还没棒槌到无可救药,知道老房子这边只有周桂一个劳力,隔三岔五就会来挑缸水,或是背捆柴过来。

不过分家那时,他的选择是真让周桂气进了心,反正说啥都不理他。

说话功夫,菜也起锅了。周桂让卫志勇去沟子把他们大爷喊过来,然后自己则开始往堂屋端菜。

这会儿,卫老太也过来了,一进屋,就招呼苏凌云上桌。

西南习俗,八仙桌的上方,只有自家老人才能坐,这是对老人的尊敬。但当家里有贵客来时,这个所谓的上方,则会由客人和老人一起坐。

苏凌云不大懂这边的习俗,上桌后,很自然的就想靠着几个孩子坐,卫老太见了,赶忙把苏凌云拉到自己身边,笑着脸,让苏凌云跟她坐。

今儿这顿招待苏凌云的菜,都能比得上年前那天卫家的伙食了。几个小孩,得了大人们发话后,便开始动筷吃起来。

桌上的酸萝卜鸭汤,成了卫子英的最爱。坐在桌上的大人,都是疼爱孩子的,鸭腿自然而然落进了卫子英的碗里。卫子英眼睛大,肚子小,总觉得自己能吃很多,结果,一个鸭腿,外加一碗鸭汤,就把她吃撑了。

吃完饭,张冬梅回沟子里,让志飞去隔壁镇喊卫永华夫妻 ,苏凌云则抱着卫子英睡了一会儿午觉,醒来后,就让卫子英给她带路,逛逛这个她妹妹生活了十年的地方。

把左河湾都踩了个遍,天快黑时,卫永华夫妻就急吼吼地赶回来了。

“姐,你怎么要来,也不先给我来个信。”

卧房里,苏若楠坐在椅子上,一脸娇俏闺女般,看着苏凌云在那里铺床。

没错,就是苏凌云自己铺床。

周桂中午吃完饭,把装在柜子的竹席拿去河里清洗干净,晾了一个下午,就等着晚上给苏凌云铺床,结果她要铺床的时候,苏若楠回来了。

她一回来,就接了席子,说她去给苏凌云铺床,不想进屋后这铺床的换了一个人,换成了苏凌云自己的。

“太匆忙,写信不定信还没到,我就先到了,就干脆没告诉你,先过来了。”苏凌云把竹席弄好,坐到床上,然后笑眯眯地朝苏若楠招了招手。

苏若楠一笑,像个小迷妹似的,忙不迭抬起脚,坐到苏凌云身边。

“若楠,咱爹那里儿透出消息,说高考要恢复了,你要不要参加高考。”姐妹俩一坐下,苏凌云就立即进入正题。

她这趟亲自过来,就是想问问苏若楠要不要参加高考的。

虽然高考恢复这事,还没传出来,但稍微有点门路的,都知道高考要恢复了,并且就在这段时间。

“高考恢复”苏若楠微震,缓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高考啊

当年,她就是高考停下后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说没遗憾那是肯定的,但是现在

“不考了,我下乡十年都没翻过书,学的东西全还给老师了,倒是姐姐教我的算盘,我还牢牢记得。”苏若楠释然一笑,慢吞吞道。

她都快三十岁了,儿子女儿生了三个,还考什么考。

“真不考了”苏凌云看着妹妹的神情,便知,她似乎真的不想去考。

“我这次来,把高考材料都给你带来了,你要想考,抓紧时间复习一下,不是没有机会。”

妹妹当年就想上大学,但因时局原因,止步在了高中,好不容易等来机会,她不想妹妹有什么遗憾。

苏若楠眉眼舒展,神态自若“不考了,读大学是我十六七岁时的梦想,但梦想是会变的,我现在啊,就想守着永华他们四父子,好好过日子。”

“那榆木疙瘩有什么好的,值得你放弃高考”苏凌云有些不赞同妹妹的意思。

要过日子,也不必放弃高考啊。

听妹妹话里的意思,似乎妹夫和孩子们比高考更让她上心。

“没什么放弃不放弃,他好不好,我自己心里清楚就成。”苏若楠瞋了眼苏凌云。

永华是比不上姐夫出息,但他对她好,还是十年如一日的好,就凭这一个好字,她就甘愿陪他过。而且,卫家这边虽然多了陈丽这糟心玩意,但抛开她,公婆也好相处,嫁进卫家这么多年,公婆是一个眼色都没给她看过。

这么舒心的日子,她还去折腾别的干什么,再说了,高考也不见得能考上不是,她现在,只想给永华和自己谋一份工作。有了工作,她这小家就真的没什么可以愁的了。

苏若楠心有成算,话锋一转,道“姐,我不骗你,高考我可能是真没什么希望,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做那个梦。你这趟过来,是西口市的家具厂定下来了吧,是不是要开始招工了。”

苏凌云点了点头,看着苏若楠的眼晴,透出点心疼。

她娇生惯养的妹妹,错过了上大学的最好时间,早早结婚嫁人,如今

罢了,既然妹妹已经有打算,那便这样吧。

有她看着,总归不会让她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虽然大家都说农民好,但只有在农村呆过的,才会知道,黄背朝天,一天到晚都有干不完活的农民有多辛苦。

“嗯,落成了,七月二十六那天,工厂正式招工,第一批工人就是要有手艺的老师傅,你到时候记得让永华去,还有你,分厂的会计同样是向外招,到时候你也去。”

苏若楠“厂里有员工住的地方吗”

苏凌云“那肯定有,厂子在西口市南山山脚,不是新建的,是西口市政府划给我们的,厂房和住的地方都是现成的,如果你和永华能一起进厂,那肯定是能分到房子。”

苏若楠“嗯,二十六那天,我一定准时去。”

苏凌云说完高考的事,就把话题转到了三个孩子身上。按苏凌云的意思,妹妹和妹夫都要去城里,那孩子们最好也跟着去,上学方便些。

然而苏若楠却不是这么想的“暂时不带孩子,英子年纪太小,等我和永华上班了,肯定是没多少时间照顾她,等她到了上学的年纪,再接去我们身边吧。”

她生的三个孩子,哪个不是在婆婆背上长的,所以,把孩子交给婆婆带,她没什么不能放心的。

苏凌云“也成。你们刚去上班,家具厂没走上正轨前,也空不开手照顾孩子。”

两姐妹说了一会儿话,天就黑了。厨房里忙碌的周桂,让姐妹出来吃饭。

吃完饭后,结婚十年,苏若楠第一次抛弃卫永华,抱着自己的枕头,跑去和苏凌云挤一张床。

卫永华想都没想到,大姨子来了,老婆就不和他一个被窝了,不但媳妇不和他睡,小闺女今晚也不和他睡了,被他两哥,用两颗大白兔奶糖给哄走了。

苏凌云是个大忙人,在卫家呆了一天就离开了。走的时候,给苏若楠留了两百块钱。

没错,就是两百块。

这姐妹两年纪相差十二岁,苏若楠更是苏凌云一手带大的,说苏凌云是姐姐,但她做的事,却是母亲才该做的。就像这次苏若楠两口子的工作,也是她跑前跑后,各方调查,才把厂的地址给促成的。

而干这些事的时候,她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给下乡做知青的妹妹谋个出路,绝不能让她一辈子都呆在乡下。

除了这两百块,她来时带的两个大袋子,一袋子是高考资料,一袋子是给妹妹和孩子们的东西。

吃的穿的,什么都有。等她走后,帮着苏若楠收拾这些东西的周桂,都差点以为苏凌云是不是把家里的好东西,都给搬来了。

这个大姨带来的东西,让周桂这向来喜欢占人便宜的人,脸都有点红了。

总有种,自家儿媳妇,好像不是卫家在养,而是苏家养着的错觉。

日子慢吞吞往前推,苏若楠和卫永华已经结束了隔壁镇的工作,两口子在家闲了半个月,把家里给好好收拾了一下,卫永华还上房顶,捡了一次瓦,静等着七月二十六的到来。

而在这半个月中,卫良忠终于找到机会,向卫永华提起了周柄贵家的事。

这晚,爷几个让周桂用油梭了盘花生,拌上一勺子盐,一边喝酒,一边谈事。

卫良忠把自己的意思,给卫永华和卫良峰说了一下,然后抽着烟,等卫永华回复。

卫永华这会儿有些为难。

他马上就要去家具厂上班了,哪有时间带徒弟,这一去,一个月怕也回不来几次。

卫良忠见永华久久不吭声,还以为他不愿意。

他默了默,道“永华,柄贵家难啊,他家现在看着还好,可一旦柄贵老了,大柱和三柱就真没法活了,二柱是个好的,但他一个人,负担不起大柱三柱两兄弟,大柱要能学点手艺,以后,他和三柱也能自立更生,不用啥都指望着二柱。”

“大伯,我不是这意思,就是,就是”卫永华搓了搓手,眼睛一转,看向卫良峰。

这话,他接不了。

家具厂那边就要开工了,徒弟他能收,但收了后却没有时间教,这不是耽搁大柱吗。

卫良峰看儿子为难,抽了口烟,道“大哥,这不是永华收不收徒的事,前不久若楠她大姐过来,其实是来给永华两口子安排工作的。他大姨子已经把时间都定好了,再过几天,永华和若楠就要去城里上工了,永华没时间教周大柱。”

“啊,工作”卫良忠听到城里的工作,惊了一惊,问“什么工作。”

问的时候,卫良忠心里震惊得不行。

这侄儿媳妇娘家可真有本事,安排工作,都给安排到西口市这边了。

“家具厂的木工,若楠则去考那家具厂的会计,他俩都有着落了,而且还是正式工,只要工作落实,他俩户口也会牵到家具厂去。”

卫良忠听后,楞了楞,随即高兴道“好,好,去城里工作好,大柱这事肯定不成,回头我再想想办法,另外给大柱谋条路。”

侄子能去城里工作,端上铁饭碗,当大伯的自然高兴。

卫良忠也清楚,这个节骨眼上,周大柱肯定拜不了师,拜不了就拜不了吧,回头再想想,看还有没有什么别的适合他的。

一旁,听到几个男人说话的苏若楠,心思一转,道“大伯,木匠这活,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的事,你回去给柄贵两口子明说,永华会教大柱,但一个月只教两天,教会了木匠所有工具的使用方法,后面就得靠他自己琢磨了。”

周家确实困难,这做木匠也是一条出路。

一个沟子的里,别人都求到门上来了,总不可能真不管不顾。

苏若楠说完话,进了卧房,翻箱倒柜找出一本用铅笔画的册子出来。

“这册子,是我这些年跟在永华身边,自己画下来的,回头把这册子给大柱,只要大柱能把基本功都吃透,后面就算永华不教他,他也能找到活干。”

一旁,卫永华眼睛一亮,忙道“对对,木匠基本功就是刨、锯、凿眼这三样,当初我是跟着师傅学了三年,都是在学这个,只要学会这三样,后面就不难了。大伯,你去和柄贵说说,要是一个月教两天,大柱还愿意学,那我就收他这个徒弟。”

做木匠不难,难得是天天推刨子,练基本功。

基本功这活没有啥技术,反正练就是了,就是有点费材料,基本功练好了,再教教他怎么打铆钉,与一些简单的花样设计,差不多就能出去接活了。

再说了,柄贵求的是一个谋生计的手艺,又不是和他当初一样。他当初被公社领导带着去拜师,他师傅要的是一个传承人,传承人和学手艺不同,那是真真不藏私的教,要求自然严格。

卫良忠“行,我这就去问问。要是他愿意,我让他带人过来拜师。”

卫良忠说完话,也不喝酒了,抽着烟就去了周柄贵家。

周柄贵一直在等卫良忠这边的消息呢,见卫良忠来了,当即便知道有结果。

卫良忠把卫永华要去工作,没时间带徒弟的事给周柄贵说了说,还说,永华一个月,只能教周大柱两天,这两天还不定是什么时候,问周柄贵还让不让大柱学。

周柄贵哪有什么愿不愿意的,这可是儿子唯一的机会,别说一个月教两天,就是一天,他也得让大柱去学。

卫良忠见周柄贵没意见,点了点头,让他明儿带大柱去拜师。

周柄贵忙不迭应下,第二天就上街买了一刀肉,提了一只鸡,和一篮子鸡蛋,再背上周大柱就去了卫家。

周大柱已经在练习走路了,但现在还走不利索,只能让他爸爸背他。

到了卫家,几个大人寒暄了一会儿,卫永华就收了周柄贵提来的拜师礼,然后把自己以前用过木匠工具,整理了一套出来,送给了周大柱,并叮嘱他要好好练习。

距离二十六还有几天,卫永华趁着这几天功夫,教起了周大柱怎么用刨子和钻头这些工具。

周大柱腿不方便,但却可以坐着推刨子,用钻头在废弃的木头上钻孔。

经过一场灾难,周大柱懂事了,他知道自己的处境有多难,学起来特别认真,一个有心学,一个有心教,虽然只几天功夫,这对新鲜出炉的师徒,倒也还相处的不错。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