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七十年代奇葩一家亲 > 第36章 第 36 章

七十年代奇葩一家亲 第36章 第 36 章

作者:永岁飘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22 04:11:43 来源:就爱谈小说

钱二媳妇心里好奇的紧, 她这段时间,得空了就去凤平庄割草,这都割了这么久, 却楞是没打听出,和陈丽搞到一起的到底是哪个野男人。

不过, 她不知道,但她却觉得,卫家这边肯定知道。

“瞎说什么呢,去去去, 我忙着, 没时间搭理你。”周桂推了推钱二媳妇,抬脚就准备回屋。

钱二媳妇被推开两步,看着不愿说的周桂, 她跺了跺脚, 小跑着跟上,摊牌道

“二婶子, 你这次咋这么好欺负呢, 那死婆娘都给永民兄弟带绿帽子了, 你怎么就忍得下去了,你赶紧跟我说说, 那个野男人是谁,陈丽敢跟野男人合伙起来这么欺负咱老卫家, 还想让老卫家给他们养野种,呸, 咱不能依他们,你就该雄起来,带大家打上门, 人手不够,我家钱老二借给你用,这口气,咱们不能憋着”

一只脚刚跨进门槛的周桂“”

这个莽ang一声子媳妇,是咋知道陈丽给永民带帽子的事的

周桂一楞一楞转头,两只眼睛定在嘴巴一张一合的钱二媳妇身上。

“看着我干什么,我在给你说事呢,这口气,咱们不能忍,忍了,就真成乌龟王八蛋了。”钱二媳妇被周桂看得莫名其妙,歪了她一眼,道。

周桂没否认,讷讷问“你怎么知道的。”

钱二媳妇翻了个白眼“那死堂客生野种那天,你表现的这么明显,我眼睛又不是瞎的,会看不出来。”

周桂见她嚷起来,就不收声了,手一伸,一把捂住她的嘴“你没出去瞎嚷吧”

钱二媳妇甩了两下脑袋,甩掉周桂的手“我脑袋又没打铁,这种事,你们都没嚷,我嚷啥嚷。”

“没嚷就好,这又不是啥好事,外人知道了,指不定会怎么笑话我们家呢。”周桂听她没到处乱说,放下手,往屋里走。

钱二媳妇抬脚跟上“说出去永民是丢脸,但更丢脸的,不是她陈丽吗,她这事要放到以前,可是要沉溏的。二婶子,这口气,你该不会就这么咽了吧。”

这可不是二婶子平时的作风。

周桂“永民都认了,我还能怎么着。”

钱二媳妇啐了一口“永民眼瞎了不成,他得有多喜欢那婆娘啊,这种事都认。”

周桂斜了她一眼“你别出去嚷,咱自己知道就成。”

“你都不管,我还嚷什么嚷,那个野男人是谁是知青院的吗咱们不能明面上收拾他,趁夜摸黑套他麻布袋,出口气总行吧。”钱二媳妇歪了歪嘴。

毛的个不嚷,不嚷她就不姓许。

她不但要嚷,还要嚷得全村都知道,让狗日的陈丽没脸见人。

周桂“我倒是想出口气,但他人在江省,我去哪出气。”

钱二媳妇微楞“啊,江省的”

野男人竟是江省人。

对了,上次听说陈丽在和永民处之前,回过一趟江省,这死女人,莫不是就是那时候怀上的野种。

一怀上野种就嫁给永民,她,她这在算计老卫家啊

卫永民这个猪油蒙了心的,都被女人算计成这样子,还特么愿当乌龟。

窝囊废

“嗯,江省的。”周桂耷下眼睛“别好奇了,回去吧,我还有事要忙呢。”

“嗳,那我回了,二婶子,你别委屈,回头找到机会我帮你撕她。”

钱二媳妇神情复杂地瞅着周桂,就觉得,这次她老婶子可受委屈了。

她一辈子风风火火,爽利的婶子,哪受过这种气啊,卫永民太不是人了,娶这种婆娘来气老娘,要她说,就是打少了。

钱二媳妇觉得周桂受委屈了,回了新房子的陈丽,也觉得自己受委屈了。

卫家太欺负人,一家子合伙起来欺负她。

早知道卫家这么不是人,当初她说什么也不会选他卫永民。

陈丽现在后悔嫁进卫家了,去年,她刚知道怀孕那会儿,本来是想在知青院里找个人嫁的,但卫永民一直缠着她,口口声声说喜欢她,她见嫁进卫家的苏若楠日子过得好,犹豫了一下,想嫁给卫永民也成,至少不会受啥气,而且,乡下小子,就算她以后回城了,他也拿她没办法,谁知道,选错了人

陈丽难受死了。

然而,真的让她难受的,还是一个月后。

差不多又过了一个月,公社广播喇叭里,社长那带着地方方言的声音,郑重地宣布了一条消息,那便是高考恢复了。

公社鼓励所有在下乡知青,踊跃报名,想要参加高考的,都可以去公社找他拿报名表。

甘华镇这边情况和别的地方不大同,山高水远,耕地不是很多,自家山沟沟的老农民都吃不饱,偏每个月,还得拨粮食养知青。

老知青干活勉勉强强能看,新来的知青,那完全就是浪费粮食。若不是市里有任务指标,公社社长早就不想要知青了,这会儿高考消息下来,社长脑袋一转,就想把这些不事生产的知青,全给弄回城里去。

所以,喇叭里,公社社长说的声情并茂,并鼓励道,这是回城的机会,大家要多努力。

出了月子,背着孩子正洗衣服的陈丽,在河边洗衣服的媳妇口里,听到了这个消息。

得知消息,陈丽脑袋刹那间空白,也不知是受了什么打击,身子一个不稳,大人和小孩,竟都栽到了河里

一声扑通,浪花瞬间炸开。

几个正在谈高考的媳妇,一转头,便见蹲在一旁边的陈丽,落进了水里。

大伙震惊,反应过来,赶忙捞人。

好在这会儿洗衣服的人多,陈丽栽进去,喝了两口水,便被拉了上来。

虽然捞起来的及时,但大人小孩子却全都打湿了。

“陈丽,你还站着干啥,赶紧回去换衣服,你家小子全身都湿透了,不快点,不定要生病。”

几个媳妇把人拉起来,却见陈丽呆呆地站在原地,动都不动一下。

其中有个媳妇看不过去,吱声喊了嗓子。

陈丽神情木讷,脑袋里全是恢复高考的事。

高考恢复了,高考恢复了

她这段时间,都在折腾什么,都在折腾些什么十年她都熬过去,为何会在这最后这一年,把自己弄到这般田地。

陈丽心思紊乱,双眼茫茫然然,毫无焦距地盯着河面。

她这样子,看得几个媳妇心里打突。

“你干什么呢,你家小子在哭,赶紧回去给他换身衣服。”

赵勇媳妇瞅着陈丽那模样,心里有些发毛,手一伸,用力拽了她一下。

陈丽踉跄了两步,终于回神。

她嘴角一扯,露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衣服也没提,丢在河边,背着孩子魂不守舍往石滩那边走去。

大伙盯着她离开的背影,心里都腻歪得不行。

“有毛病吧,洗个衣服还能掉河里面去。”有个媳妇啐了一口,嘀咕道。

“你懂啥呢,高考恢复,她却嫁人了,这不是在后悔吗”

“她后悔啥后悔,高考恢复了,她又不是不能去考。”

“她现才刚生完孩子呢,卫二婶又不给她带孩子,她有时间去考。”

“那不是还有永民吗,永民也可以带孩子啊。”

“永民高中毕业,他也是可以去考的。说到永民,我给你们说个事儿,你们可别拿出去乱传。”

提到卫永民,其中一个媳妇东张西望了一眼,压低声,小声道“我听锅子头娘说,卫永民好像厌了陈丽,生孩子那天,他都没进屋瞅一眼。”

“厌了,这么快这不是他闹着非要娶的吗,咋这么快就厌了呢”

“嘘,你小声点,那天,我听锅子头娘嘀咕过几句,说陈丽生的这个儿子,没一点像永民。”

大伙震惊,愣了一会儿,才道“不是吧,这种话可不能乱说。”

“又不是我乱说的,这是锅子头老娘说的。”

“那啥,这孩子可能真不是永民的,前天我和钱二媳妇去山上打柴,钱二媳妇说,这孩子是陈丽跟个江省一个野男人搞出来的,还说,其实卫二婶他们都知道。”几个女人说到孩子,旁边有个一直没吱声的媳妇,按捺不住接嘴道。

这媳妇话一出,低声聊天的人,顿时震惊了。几个媳妇面面相觑,都有点回不过神来。

“钱二媳妇亲口说的”

“嗯,说是二婶子告诉她的。”

“呸,还特么是城里来的呢,要不要脸了,这种事都干得出来。”

“难怪卫家对陈丽的态度这么奇怪,敢情原因在这里啊,卫永民是怎么想的,咋就心甘情愿当了这绿毛王八呢。”

另一边,回了石滩子的陈丽,木木呆呆坐在板凳上,也没说给孩子换衣服,就那么盯着屋外面,小孩子一直在哭,然而她却始终无动于衷。

这一坐,就足足坐好几分钟,等她从自己的情绪中回过神来,背上小孩声音都哭哑了,而且,还因为衣服打湿太久没换下,凉到了,发起了烧。

走神的陈丽,终于紧张起来,她抹了一把眼睛,赶忙给孩子换衣服。

换好衣服后,摸了摸小孩的额头,发现小孩子温度有些烙手,她心里一个咯噔,把孩子套到背上,在家里翻找了一下,没找到卫永民这段时间卖箩筐攒下的钱翻出来,背上孩子,就往镇上卫生所走了去。

坡上自留地里,带着卫子英,正在挖地的周桂,也听到了高考恢复的消息。

听到消息刹那,周桂就干不下去活了,把那边在挖蚯蚓的卫子英喊过来,一手扛锄头,一手夹着卫子英,像夹猴子似的,就往家里走。

“奶,我挖的蚯蚓还没拿。咱拿去给鸡吃,吃了多生蛋。”被奶奶夹在咯吱窝里的卫子英,盯着自己装蚯蚓的破碗,道。

周桂“没事,等会让你爷来拿,走,回去收拾一下,等会儿和奶一起去市里,看你妈去。”

“奶,去市里,真的吗”卫子英一听要去市里,小眼睛忽地亮了。

哎呀,她早就想去市里看看了,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人小没人权,爸爸妈妈不带她,奶奶又不去城里,害得她到现在还不知道西口市在哪个方向。

“嗯,真的。”周桂随便应付了一句,夹着卫子英回了家。

回家后,周桂把卫子英搁到地上,进了隔壁钱老二家。

钱二媳妇这会儿正在捅耗子洞,说是厨房里有只耗子打了洞,里面有窝耗子,正在捅呢,想把那窝耗子弄出来。

“二婶子,你咋过来了。”钱二媳妇灰头土脸地看着周桂。

周桂“娃她二表婶,我要去城里两天,这两天,你帮割两背猪草,还有河里的鸭子,晚上一起帮我赶回来一下,回头志勇志辉放假了,我让他俩给你打两天柴。”

卫良峰腿不好,割猪草这种要蹲下的活,他干不了,周桂要去城里,家里一些每天都必须要干的事,只能让钱二媳妇帮忙干一下。

钱二媳妇拍了拍脑门上的灰“去看永华两口子啊,去吧,家里我给你瞅着。”

相邻这么多年,两家一直都是这样,谁要有个啥事,都是让隔壁帮忙喂鸡喂鸭,照看家里,所以钱二媳妇没一点推脱,一口就应下了。

“那我去了,这两天就麻烦你了。”周桂乐呵一笑,就回了自己家。

到家后,她进进出出,给卫子英收了套换洗的衣服,然后找了个干净些的小背篓,将一两个月前,苏凌云给苏若楠带来的高考材料给全收到背篓里,装好后,在书上面放了张帕子隔上一层,把灶上熏着的腊猪蹄给弄下来,拿了谷草包着,放在书上面。

做完这些,又在家里转了一圈,先是掀开米缸看了一下,见米缸里米不多,便收了带米进城的打算,转而把盆子里存放的二十几个鸡蛋给弄出来,放到一个小木桶里,为防鸡蛋在路上撞坏,还往小木桶里给装了一些糠,最后便是打开腌咸鸭蛋的坛子,捞了十几二十个咸鸭蛋装进袋子,杂七杂八收了一大背东西,最后给卫良峰说了一声,带上卫子英,就往镇上走。

两祖孙到了镇上时,恰好撞见陈丽抱着孩子,从卫生所里走了出来。

两方撞见,都楞了一楞。

周桂瞥了眼陈丽,然后就直接无视了她,带着卫子英往汽车停的地儿走了去。

陈丽没动,神情不明地盯着周桂背上的背篓。

她眼尖,好像在背篓下面,看到了好些书

她盯着那些被压住的书,脑子里不知在琢磨什么,等周桂和卫子英上车后,她眸子一暗,背着孩子,去了凤平庄那边的知青院。

甘华镇一天有两趟去城里的车,周桂赶巧,刚坐上中午十一点过出发的那一班。两祖孙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就到了西口市的长江渡口处。

西口市还没过江大桥,汽车到了渡口,等了差不多二十几分钟,才等到过江的船靠岸。

船一靠岸,汽车就缓缓驶向甲板,上了船。

这是卫子英第一次见长江,小丫头呆她奶怀里,大眼睛好奇盯着车窗外。

如今虽是入秋,长江水已不如夏季那般汹涌,但依旧看着很壮观,一眼眺望过去,江面白帆点点,水波荡漾,让人心旷神怡。

江上还有几艘打沙船,正在劳作,轰鸣声老远都能听得到。

十几分钟后,船靠了岸,汽车再次启动油门,往西口市汽车站驶了去。

如今这年头,西口市还不算很繁华,建筑也不高,最多也就四五层楼,唯一比较高的,就是西口市前两年前才建成的医院。汽车站在市中心,从渡口那里上岸后,汽车又开了十几分钟才抵达汽车站。

汽车站人多,周桂担心卫子英走丢,一下车,就麻利地拿了根布绳子,系在了卫子英的手腕上。

今儿进城,她背的东西太多了,空不出手抱卫子英,所以,只能把小丫头套着。

祖孙俩跟着人群,走出汽车站。

周桂牵着绳子,打量了一下四周,然后带着卫子英进了旁边一家卖包子的国有商店,周桂买了两个包子,随便问了一下老板,南山家具厂该怎么去。

这老板也是个热情的,给周桂指了汽车站对面的公交车站,说坐五路电车,就能抵达南山家家具厂。

周桂向老板道了声谢,带着卫子英过了马路,然后在公交车站下静静地等着车子。

卫子英第一次进城,心里对啥都好奇的很。

虽然这个年代,比不上星际时代发达,但也另有一番景色,卫子英当系统那会儿,对外面的认知,全是来自于制造者的输入,不懂,也不知道该如何欣赏,但现在她是人,有好奇心,她肉眼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值得她探索的。

等车这会儿功夫,小丫头便把周遭环境记住了。

她笑吟吟的,一边吃着小包子,一边听着马路上,自行车的铃铛声和汽车声。

吃着吃着,她眼睛一瞄,便见公交车站旁边,走过一大一小两个人。

大的是个男孩子,看着应该有十五六岁了,而小的则是个女孩,七八岁左右。

女孩手上拿着一根冰糕,穿着一件粉红色的蓬松小裙子,头发打理得很精致,梳着两个小马尾,马尾上还有两朵红色的头花。

这女孩子长得精致,打扮的也很精致。

正啃包子的卫子英,在看到这个女孩刹那,乌黑眼睛就凝在了别人身上。

看的时候,她眼睛里还充斥着一丝探究。

卫子英的记忆很好,只要见过或是看过的人,就没有一个她不记得的。

旁边等车的女孩,虽然陌生,但卫子英却认得她。

暑假,她大姨来的那天,她曾在甘华镇上见过她。

那天,这个女孩子坐在收购站外面的石墩子上,一直盯着玉华姐姐看,那天陪在这个女孩身边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男人,今天陪在这个女孩身边的,则换成了另一个人。

不过,就是换了人,卫子英也能从这三个人相似的面容上,猜出他们的关系。

这三个人,应该是三父子

“大哥,我上次真看见了她,她在甘华镇上卖冰粉。”

吃着冰糕的女孩,虽然穿得可爱,但是脸上的表情却是不怎么可爱。

一双本该澄澈的眼睛,透着憎恶,不懂收敛的情绪,败坏了她给人的感觉,小小年纪就露出种骄横跋扈。

卫子英被她吓了一跳,双腿往周桂跟前挪了一下。

甘华镇和卖冰粉这两个词一出,等车的周桂心里疑惑,掀眼,往这对兄妹身上瞅了一眼。

冰粉

今年镇上卖冰粉的,可就只有她们这一家,这闺女是在说谁

“看到就看到了,当不知道就成。”一旁,少年神情淡淡,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

他说完话,扭头往前边的马路看去。

这一看,一双眼睛就撞进了周桂探究的眼神里。

少年疑惑,蹙了蹙眉头瞥开眼,而那吃雪糕的女孩,也看到了车站处,等车的周桂和卫子英。

看到卫子英刹那,她脸颊浮出了丝丝狐疑,片刻后,也不知从卫子英脸上看了出啥,她眼里一惊,不等车了,拉着身边的少年就往车站后面走去。

而卫子英则在她伸手拉少年时,眼尖的,在她手腕上发现了一个木制的小葫芦。

看到这个葫芦刹那,卫子英黑溜溜的眼睛,登上现出惊疑。

木葫芦

嗯嗯嗯,玉华姐脖子上也有一个来着。

啊,看来上次不是自己想多了,而是这个女孩真的认识玉华姐,看她神情,她对玉华姐,不止是认识这么简单,她还很讨厌玉华姐。

奇怪,她干嘛讨厌玉华姐姐

卫子英和周桂都因为这个女孩,陷入了短暂的走神中,两祖孙都有些泛迷糊,暗暗猜测这个女孩是谁。走神间,去南山的电车也来了,车子一靠站,周桂就立马回神,带着卫子英坐上了车。

从汽车站这里坐车去南山家具厂得要五分钱,车上没几个人,周桂付了钱,就抱着卫子英,坐到了靠车窗的位子上。

卫子英这会儿没了看稀奇的,小眉打成了一个结,一直在想刚才那个小女孩的事。

“英子,咋了”孙女额头都皱出个川字了,周桂想当看不到都不成,垂头,疑问道。

卫子英回神,往车窗外瞅了眼,然后抬起小脸蛋,看着周桂“奶,刚才那个吃冰糕的小姐姐,我见过了。”

“见过,在哪儿见过”周桂一听,老眼楞了楞,赶忙问。

刚才那小女孩的话,明显指的就是他们。

镇上就一个冰粉摊子,还是自己孙女和潘家闺女捣鼓出来的,就是不知她嘴里说的他到底是说哪个人。因为,每次英子和玉华去卖冰粉身边都跟了人。

“镇上,就是大姨来的那天,那个小姐姐坐在收购站门外,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玉华姐,后来,她被一个叔叔抱走了。那个叔叔应该是他们的爸爸,因为他们三个的脸很像。”

卫子英说到这里,小脸皱了起来“奶,我刚才瞅到小姐姐手腕上,也有个木葫芦,和玉华姐的木头葫芦很像。”

“看玉华,还有个木葫芦”周桂听到卫子英的话,蹙着眼睛想了会儿,然后似乎明白了什么,道“英子,这事你别吱声,谁也不说,潘玉华那儿,你也别提。”

木葫芦

当年玉华那闺女被捡回来时,身上除了一身穿的,就只有这个木葫芦。

这事,整个生产队的都知道。

当初潘家把闺女要过去时,村里就有人说,让潘家把那个木葫芦给收起来。

孩子身上放了东西,这明显就有要认回去的打算。潘家养人一场,总不可能养大了,让别人来摘桃子。但潘家那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木头葫芦收了一段时间,又系到了闺女的脖子上。

两个相同的木葫芦,刚才的一大一小不定和玉华那闺女有关系。

唯一让周桂迷糊的,便是那对兄妹的态度。

听他们谈话,他们似乎很不待见玉华闺女,特别是那个小闺女,提到时,语气中都透着厌恶。

这事,等回去了,她得去和潘宏军两口子吱一声。

“嗯嗯,奶不让说,我就不说。”卫子英乖巧点头。

她其实弄不明白为什么奶奶不让多话,但她是个听话的乖统统。

祖孙俩说了两句,便歇了声,静静地看着窗户外,与此同时,那离开车站的两兄妹,在她们上车后,又回到了车站处。

大的那个少年,盯着跑远的公交车,已略显锋芒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小玉,你没看错,那个小丫头真和她在一起”少年盯着车,问身边的小女孩。

被叫小玉的姑娘,紧咬着唇,有些紧张“真看到了,她们关系好像很好,大哥,这小丫头好像听到我的话了,她不会回去告诉她吧。”

少年“告诉就告诉,过两天我们就要回去了,一个乡下长大的丫头,她没本事找到我们。过几天我们回去时,你记得哭凶一些,让爷奶跟我们一起走,等爷奶也离开了西口市,爸就不会再来西口市了。”

只要爸爸不再来西口市,那个当初他亲手丢掉的丫头,就永远不可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嗯,我一定会把爷爷奶奶一起带回去。”小玉听到哥哥的话,眼里的紧张,忽得散了去。

爷奶离开,爸爸肯定不再回西口市,他不回来,就没机会遇上她。她一辈子,都只能在那山沟沟里当她的村姑,永远也甭想回去。

只要她不回去,那个该死的坏女人就不会回家,时间久了,爸爸肯定会和坏女人离婚,等他们离了婚,她妈妈就有回来的希望了。

马路上,电车慢慢驰过来,两兄妹结束对话,一前一后上电车,往另一个方向而去。

另一边,卫子英窝在她奶的怀里,稍稍睡了一会儿,电车就停在了南山十字路口处。

听到售票员喊南山到了,周桂把卫子英唤醒,然后把背篓搭上肩膀,牵着卫子英下了车。

西口市南山这边有不少厂子,鞋厂、酒厂、纺织厂、如今又新落了一个家具厂。周桂也是第一次来这里,两祖孙两眼一瞎,看着那几条分叉的马路,楞是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

现在是下午三点过,这一片的人,几乎都在上班,路上连个人都没有,两人找了一会儿,终于在分叉路口处,找到了一个路标牌。

周桂不认字,盯着路标牌看了好久,都没看得明白。

三头身的卫子英够着脑袋,垫脚一跳一跳的,才终于在路标杆子最上方的牌子上,看到了家具厂几个字。

“奶,奶,这边。这边是去家具厂的路。”

看清楚家具厂的牌子指的方向后,卫子英手一指,指着最左边的马路,朝周桂道。

周桂瞅着左边那条路,又瞅了瞅卫子英“你咋知道是那边”

卫子英仰着小脸“牌子上写的。”

周桂诧异“你认得字”

小孙女还没开始读书,什么时候就认得字了

卫子英小胸脯一挺“哥哥教的,我都记住了。”

周桂闻言,眼珠子都瞪大了,她讷讷问“都,都记住了”

哎呀,老头子说英子聪明,脑袋转得快,她还当他和她一样,是带了几层眼镜在看自家娃呢,没想到,英子还真聪明。

三岁半,都会看路牌子了。

出息了,出息了,她家英子出息了。

“记住了,我都会背哥哥的课本了。”被奶奶质疑,卫子英有点小伤心了,小嘴瘪着,直勾勾地看着她奶。

周桂一拍腿“哎呦,我家英子真聪明,回头奶给你煮猪脑花吃,以后肯定还能更聪明。”

“”卫子英小眼冒圈圈。

统统聪明,关猪脑花什么事

“走,先找你妈去。”周桂高兴,手一伸,把卫子英捞进咯吱窝里,就往卫子英指的那条马路走了去。

还真是一个敢指,一个敢走。

这要换成别家大人,不定还以为小孩子在乱指路呢。

祖孙俩顺着左边那条马路一直往前走,大概十几分钟后,就看到了一个厂子。

厂子的大门是半掩着的,大门树荫下,有个五十出头,穿着件白色的确良背心的男人,坐在一把竹子做出来的摇摇椅上,手里摇着蒲扇,嘴里哼着小曲,

周桂到了地儿,抬眼看了看厂子,牵着卫子英走到那惬意的男人跟前“大兄弟,请问,这儿是家具厂吗”

嘴里哼着小曲的男人听到声音,睁开眼睛,看着带了个娃,还背着满满一大背篓东西的周桂,问“是啊,这儿是家具厂,老嫂子这是来找人吗”

周桂一笑“来找人,大兄弟这厂现在能进吗,我是卫永华他娘,来给他送点东西。”

“嗳,是婶子啊,能进能进,走,我带你进去。”看门的男人,听说周桂是卫永华的娘,态度一变,倏地热情起来,老嫂子都不叫了,直接把周桂升级成了婶子。

他从摇摇椅上坐起来,把蒲扇搁到椅子上,领着周桂和卫子英,就往厂里面走。

周桂是个嘴会来事的,才进厂一会儿,就弄明白了这个男人是谁,也弄清楚了卫永华小两口在厂子里的情况。

这男人叫左大河,是家具厂看门的。

据他所说,卫永华现在是家具厂里手艺最好的一个师傅,那打出来的家具款式,比总厂江省那边的还要精美好看,现在,他都不下场打家具了,只负责研究家具款式。而苏若楠在进了会计部后,厂里账理没理清不知道,就知道她前不久出去进趟馆子,就给家具厂拉进来了第一单生意。

那就是给西口市中专学校打床。

五百套上下铺的床。

因为这,厂里这会儿正在赶工呢。

厂子才成立多久啊,这就开红了,总厂那边过来的人都佩服得竖起了大拇指。周桂仔细听着左大河的话,越听,心里就越高兴。觉得自家儿子和儿媳妇太有本事了。

卫子英也高兴。

爸爸妈妈能一进厂就站住脚,并且还能在厂里发挥这种作用,工资肯定不低,按他们的工资,要是存上个一两年,不定他们家就会有第一笔发展的资金了。

左大河领着周桂来到厂里左侧的一幢筒子楼前“婶子,你在这儿等一会儿,我去喊永华兄弟。”

“嗳,那麻烦你了。”周桂笑吟吟朝左大佑道了谢,等他走后,她便放下背篓,打量起了筒子楼。

这家具厂,只是一个街道小厂,虽然也是国营单位,但却比不得西山那边的工业厂区。

厂子占地面积虽宽,但住宅区这边的筒子楼,却只有一幢,且还只有五层。抬眼一数,就能数得出有多少房间。

周桂看完这筒子楼,稀疏的眉头就揪了起来,叹口气,朝卫子英道“哎,我听他们说,一般厂里的住房,都只有屁股大点,也不知你爸妈住的房子,有多大,塞不塞得下我俩。”

卫子英盯着筒子楼上密集的房门,同样有些担心“奶,我们都瘦,不占多少地方的,应该能塞得下吧。”

卫子英有些不确定了。

没办法,筒子楼上开的门实在是太多了,按她分析爸爸妈妈住的地方,应该不会太大。

奶的担心,保不准要成真。

周桂“等会瞅瞅,要是装不下,英子啊,咱们住一晚就回去,等以后你爸妈挣钱了,换大点的房子了,咱们再来。”

卫子英重重点头“嗯。”

两祖孙这儿说着话呢,去叫人的左大河很快便把苏若楠两口子给叫过来。

回来的苏若楠,额头上浸着点点汗水,而卫永华就更别说了,头发上竟还沾着不少不木屑,显然,两口子先前应该都很忙。

“娘,你怎么来了。”苏若楠看着招呼都没打一声,突然就进城的祖孙,忙不迭问。

刚才听到左大河说,老娘找到家具厂来了,她还以为他在哄人,要不是左大河夸英子乖,她还不信。

“来给你送点东西,永华,把背篓带上,咱回去说。”周桂看了眼跟过来的左大河,没在这当口说什么,而是想先去看看卫永华他们住的地方。

卫永华应了一声,把背篓带上,给左大河打了声招呼,领着人就往楼上走去。

两口子的屋子在二楼靠楼梯的旁边,楼梯口处,还有一个铁桶掺水泥糊出来的炉子,这炉子看着不像是烧煤球的,倒有点像是烧柴的。而这种奇怪的炉子,不止楼梯口这里有,几乎每家门前,都放着一个。

也对,这么大个家具厂,缺啥也缺不了柴火。

烧煤球要钱,但烧家具厂不要的边角料却是不用花钱,只要是会过日子的,都不会去烧煤球。

一家四口进了屋,卫永华把周桂带来的背篓放到地上,从温水瓶里倒了点热水到盆子里,让周桂和卫子英洗把脸。

而周桂和卫子英则一进屋,就先打量起了他们两口子住的地方。

果然,两祖孙猜对了,爸爸妈妈、儿子儿媳妇住的地方,还真的只比屁股大一点,还没他们乡下的厨房宽敞。

屋子里,一个木衣柜、四根凳子一张桌,就占了房间一半,靠窗的位子是张一米五的床,除此之外,靠墙壁处还有一把木头沙发。

几样家具,就把房间给填的满满当当。

这房子,以卫子英那精准的目测能力,一瞅就知道,只有十平方。

“娘,洗把脸。”卫永华把沾了水的毛巾拧干,递给周桂。

周桂接过毛巾,坐到凳子上擦了把脸,就迫不及待的进入了正题“若楠,把背篓收拾一下,我把上次你姐给你带来的那些书,给你背来了。”

她这趟下西口市,就是来给儿媳妇送书的。

苏家那的消息真灵通,高考消息都没下来呢,就给儿媳妇把书给准备好。若楠也是,心怎么就这么大呢,她姐都把书给她送来,怎么进城的时候,就把最重要东西给落下了呢。

“书”苏若楠一楞,旋即明白周桂说的是什么“娘,你怎么把这些书给带来了”

周桂微愣“怎么,你们厂里还没接到高考恢复的消息吗不可能啊,咱公社都接到消息了,怎么城里却慢了。”

“娘是听到高考恢复,来给我送书的吗”苏若楠看着大老远,只为了来给自己送书的婆婆,心里感动得不行。

婆婆到底知不知道高考意味着什么。

高考,是下乡知青回城的路,虽然她现在已经用另一种形式回了城,但真要去参加高考,一旦考中,她就得离开西口市 ,去别的地方读书。读完书后,也不见得能再回来。

这要换成别人家的婆婆,定是不会让儿媳妇去高考的,而她的婆婆

这婆婆,怎就这么可爱呢。

“可不就是。”

周桂完全不知道苏若楠心里在想些什么,起身,把擦脸的毛巾重新打湿,拧了水,准备给卫子英也洗个脸,“高考呢,那是人生大事。你是高中毕业生,机会难得,怎么着都要去考上一考,考好了,不定能去读大学。”

周桂其实不知道读大学有什么用,但卫永民高中毕业后,永凯和陈舒敏偷偷说永民没赶上好时间,要是能提前几年出生,以他的成绩,不定能去上大学。

说到大学时,侄子和侄儿媳妇眼里都露着羡慕。

所以,能读大学肯定是好的。

这不,一听说高考恢复的消息后,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让苏若楠去高考,也考个大学。

至于别的,她打心底里就没多想过。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