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七十年代奇葩一家亲 > 第61章 第 61 章

七十年代奇葩一家亲 第61章 第 61 章

作者:永岁飘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22 04:11:43 来源:就爱谈小说

卫子英急着去城里, 双手齐用,抱着门槛翻进了屋,然后动手自己收拾东西, 准备去市里找爸爸妈妈商量读书的事。

卫家的门槛是真高, 卫子英二月份就已经满六岁了,但小腿还是没办法正常迈过门槛, 目测得再长长才能跨得过去。

再有三天就要开学了,她得让妈妈回镇上给她报名,还有她听玉华姐的语气,她要直接去上二年级。

玉华姐是统统的标杆, 比她这个穿越来的系统, 更熟悉后面几十年的发展,她得跟紧玉华姐的脚步, 不能落伍。玉华姐要读二年级,那她也要跟着上二年级。

周桂看着兴冲冲收拾东西准备进城的孙女, 眼睛往左河湾沟里瞅了瞅,然后放下手里的东西,拍了拍身上的灰,迈脚, 往沟子里走了去。

她得去潘家问问, 玉华那闺女是不是真的要去上学了,还有,潘家打算让孩子在哪边上学。良山大队没有学校, 孩子上学,要嘛就去浑山,要嘛就去镇上,两个方向路程都得个把小时, 去浑山读书,那就得爬山,去镇上读书,虽然不爬浑山那种大山,但也有好多小山坡。

还有就是,若楠以前有提过,想等英子七岁再读书,到时候直接跟志勇两兄弟一起去城里读,大的两个上初中,小的这个上一年级,刚刚好。

周桂去了潘家,问了一下潘家的意思,却不想,竟听到潘玉华要直接上二年级的消息。

周桂有丢丢懵“”

这是打算跳级读书啊

玉华跳级,以英子和玉华那整天黏在一起的劲,英子肯定也要跳级。

不成,得去市里和若楠商量商量。

周桂问到准确消息,忙不迭回了家。这会儿卫子英已经自己换好了衣服,肩上还斜挎起了一个帆布包,一看就要准备走了的样子。

“奶,赶紧的哦,现在出发,还能坐下午去城头那班车,要是晚了,咱们就得明天才能去了,玉华姐说,她后天就要去镇上报名还有入学测试了,咱们得快点。”收拾好的卫子英,见她奶回来了,忙不迭催促道。

玉华姐要直接读二年级,潘叔有找学校校长问过,说得先经过学校的测试才行。

考得好才能读二年级,考不好,那就只能上一年级了。她得搞快点,等玉华姐测试的时候,她和她一起去测试。

“来得及,来得及,我去换衣服,你去后面老赵家给你爷说一声,我们进城了,后天回来。”周桂跨进堂屋,一边说着一边进屋换衣服。

卫子英嗳了一声,小跑去赵家,通知她爷。

卫良峰没问她和她奶进城干啥,说了一声知道了,就又和人唠嗑了起来。

回到家,周桂已经收拾好,祖孙俩把门关上,便往镇上赶了去。她们到镇上的时间刚刚好,一坐上车,下午这趟去市里的车就奔上了马路。

坐了一两个小时的车,一老一少在傍晚前,抵达了南山和平路。

南山和平路距离南山这边的市中心很近,这儿有小学、中学、还有一个市一中,上学特别方便。

苏若楠心心念念买房子,想把一家老小都接到城里来,这想法,终于在去年八月份的时候实现了。这是一个老式平房,是一位曾经下放过的老教师的房子。这老教师回城后,她儿子来接她,然后她便把这大平房子卖了。

如今这年头,城里还没啥高楼,都是些平房院子。苏若楠买的就是一个大平房,带了一个院子。如今房子也是可以交易的了,不像前些年,买房还得偷偷摸摸交易。

房子加院子,总共七百块。

也是赶巧,那会儿苏若楠身上正好攒了点钱,看这地段,觉得很方便以后孩子上学,就将这大平房给买了下来。

买下来后,两口子就搬到了平房这边,所以,卫子英和她奶进城,也不用去家具厂那边了,直接来和平路这边的大平房。

“妈妈,我来了。”

平房外,卫子英甩着小马尾,眉头扬着笑,蹦蹦跳跳跑进了院子里。

这会儿苏若楠和卫永华两个,正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架床中间拉床绷。

“今儿怎么下来了,快进来,院子里乱,去屋子里面。”苏若楠正忙手上的活,听到卫子英的喊声,她抬头,朝卫子英和周桂笑了笑,让他们赶紧进屋。

卫永华和苏若楠做的这个东西,正是这几年,城里特别流行的绷子床。

绷子床是用四根床架子和棕绳绷拉出来的床,就如卫永华想的那样,这种床,比木板子床的市场大很多,特别好卖。

他和苏若楠两个,如今白天在家具厂上班,下了班后,就在家做绷子床。

这绷子床的床架很简单,材料够,他一天就能打出二十几套床架子,这种床难度全在棕绳成绷这一道工序上,还有便是织床所需要的大量棕绳。

不过,这也难不倒卫永华。

农村里会搓棕绳的人不少,家家户户用的蓑衣,就是用棕绳和棕树皮做出来的。甘华镇那边的山里,别的不说,棕树特别多,剥了棕树皮,然后用铁爪把棕树皮抓散成棕丝,再将棕丝搓成绳就成。不过织棕绷的绳子有要求,不能粗,也不能细,得大小像电线那样才成。

做绷子床和做蓑衣不同,要的棕绳特别多。一张床就得百来根棕绳,这要靠手搓,怕是一个月都搓不了一张床所需要的绳子。为此,卫永华还钻研了几天,给专门弄了个做棕绳的手摇木车。

这木车约一人高,是由两个十字形木架组装出来的。

车子横着的两根木棒上,左右各装了两个能滚动的铁钩子,而中间十字交叉点那儿,竖夹着一个大圆盘,下方则是一个能让手摇木车立起来的底座。

这大圆盘上和两个钩子间绷了一根耐用的麻绳,只要有人抓住车子的手柄轻轻一转,大圆盘和铁钩就滚动起来,而牵棕绳的人,只需要把弄好的棕丝挂到铁钩子上,往后一退,就能牵出一条均匀的棕绳。

卫永华做了两个这种手摇车,这两个车子是配套的,一个上面有两个滚动的钩子,另一个上面只有一处铁钩。因为做床的棕绳得结实,得两条棕绳各成一条才结实,这两台木车,前后一摇摆,就能绞成一股。

卫永华把做棕绳的事交给了村里的卫永治和周大红,他做好车,就抽空回了一趟老家,教他们怎么牵棕绳,教会后告诉他们,棕绳长度得有三丈,五十根棕绳为一捆,一捆棕绳,他给他们一块钱。

有了这种专门做棕绳的木车,卫永治两口子效率特别快,五十根三丈长的棕绳,竟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做出来。

目前,卫永华只在休息的时候做床,一个月下来,顶天了也就十张床,这十张床的棕绳目前都是卫永治两口子的,因为这,周大红可高兴了。

她家成了村里第二个不进城,就能在家挣钱的了,她能不高兴吗。第一个则就在周柄贵家,因为周大柱如今已经能靠手艺,打东西去镇上卖了。

卫永华和苏若楠做的这种床,在市面上能卖到三十四块钱一张,现在两口子私下里挣的钱,比他们加起来的工资还高。

这两年,国家已经在逐步开放了,上头鼓励个体户做生意,好多人都在张望,不敢做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苏若楠却在得知上头竟公派了几百个人出国深造,学习他国经济后,有了更大胆的想法。

她眼下正在盘算着,要不要把厂里的活给辞了,开一家小型家具厂,家具厂就主做绷子床,先挣一点快钱。至于以后,到时候跟着市场走就成,反正永华有手艺在身,不怕家具厂弄不出新产品。

不过,目前她也只能想想。

办厂太复杂,前期选址、人手、还有棕绳的,都得想办法弄。

特别是棕绳的来源,这可是做绷子床最主要的东西,到时候办厂了,他们的棕绳绝对会很多很多,这可就不是卫永治一家就能的了的。

这其实说起来,已经是一个产业了。棕树皮,打散棕树皮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棕绳和制绳的木车每一样,都是一道工序,这些工序,不可能由家具厂里来完成,得去乡下找人收才行。

怎么做,怎么收,都是个考验,她得一步一步慢慢来才行。

想到办厂,苏若楠不由得又想到了上头公派人出国的消息,这消息,无疑证明了国家开发经济的决心,她只要跟着国家政策走,一定能让自己的小家越来越好。不定以后老了,还能留下一份家当给几个孩子。

说起公派出国这消息,苏若楠其实还是通过潘玉华亲妈知道的。

谁能想到,潘家那被捡来的闺女,竟有一个这么厉害的妈妈。

在苏若楠眼里,她姐姐已经算是很厉害的女性了,但这位赵女士,在事业上竟不输她姐分毫,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她姐更优秀。

两年前,潘家托她爹帮忙打听潘玉华亲妈的消息,这一打听,竟打听到赵叶兰被上头选中,成了几百个公派留学生中的一个。

那会儿赵叶兰正在首都党校学习,她爹打听到她的消息,却联系不上人。还是她学习完,出国前夕,她爹拜托的人才把潘玉华的消息送到了她手上。

但是来不及了,因为她当天就要坐飞机出国了。

匆忙之下,赵叶兰只拿了一张她的相片,和四百多块钱加一封信,让人转交给潘家。

这封信是通过她爹的手,送到潘家的。

信上的内容挺感人的,但也明确表达出一个意思,就是她现在有任务在身,没办法亲自来潘家详细谈这些事,并说,让潘玉华就呆在潘家,等到她完成任务,她一定会来看她,还着重提了一点,让潘家别让潘玉华去接触她亲生父亲那一边,一切事情,等她回国后,亲自来处理。

当初给赵叶兰带话的人,是苏步青曾经的战友,这个战友是老党员,如今在首都任职,也因为这,赵叶兰完全没有怀疑带话人的话。

潘家这边接了信,心里面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一家人还是和以前一样其乐融融。

“妈妈,妈妈,你后天有空吗,可以和我一起回趟镇上吗玉华姐姐后天要去学校报名上学了,我也想上学,妈妈,你后天回去给我报名好不好。”

卫子英进院子,把身上背的帆布包,挂到墙上钉子上,小嘴一张,一连串的妈妈从她嘴里喊了出来。

正在忙着拉绷床的苏若楠,听到女儿嘴里的话,动作一顿,停了下来“你想上学你才六岁,咱家不管是去镇上,还是去浑山都得走上一个小时,太远了,等明年再上学吧,到时候跟你哥他们一起来城里读。”

卫子英上学的事,是她和卫永华早就商量好的。

村里读书路太远,还得爬坡上坎,过两次桥,她要是和她哥他们那样,大一点她还放心,可她现在才六岁多一点,这路上万一出个什么事,怎么办。

“妈妈,让我去嘛,哥哥们上学了,玉华姐姐也上学了,就我一个没上学”卫子英听到她妈说要明年才能上学,小嘴一瘪,两只手抓住苏若楠的胳膊,撒娇地摇啊摇。

摇得时候,她整个小身板也跟着晃了起来。

“真想上学”

卫永华搓了搓手,有些扛不住小女儿的撒娇,虽然卫子英撒娇的对象不是他。

卫子英眼睛一转,看她爸爸,然后果断丢开妈妈,跑到爸爸身边“嗯嗯,我要和玉华姐一起上学。”

她是想上学,但是得和玉华一起上。她得紧跟着玉华姐的脚步,一起走

至于妈妈说的来城里上学,嗯嗯嗯,统统没听见。

卫永华抬起眼,看了眼苏若楠,商量道“若楠,英子一直都没啥小伙伴,这玉华上学去,村里就她就一个人了。不然,让她去吧,明年志勇他们就要来城里读初中了,到时候,把她一起转进城里就成。”

卫子英小脑袋猛点“对,对,一个人,可孤单了,都没小伙伴了。”

转进城啥的,统统没听见。

“不是还有三柱和冯勇吗,我看你和他们也玩得挺好的。”苏若楠好笑地看着闺女,心里却在考虑着要不要让闺女先在公社上一年学。

卫子英嘟着小嘴“他们也要读书了,柄贵叔和冯叔听说玉华姐要上学,也在商量着把三柱和冯勇一起送去学校,而且,大家学校都选好了,他们全去镇上读。”

苏若楠听到三柱和冯勇也要去读书了,想了想,道“算了,一起去读吧,后天咱们回镇上去报名。”

既然差不多大的都要去学校,那就一起去吧。

反正也只在镇上读一年,志勇和志辉也在镇上读五年级,来回路上有他们看着,应该也不会有啥危险。

“妈妈最好了,谢谢妈妈。”卫子英一听妈妈松口,眉头一扬,嘴边登时荡起了两个小梨涡。

对于孩子读书的事,周桂没发表任何意见,听苏若楠同意了,她道“既然要去上学,那我带英子去买几只笔吧。”

“嗳,好。我们这儿也快收工了。”卫永华点了点头,又忙起了手里的活。

周桂向卫子英招了招手,转身,又带着她去了街上的文具店。

天色逐渐暗下,祖孙俩买完文具回来,苏若楠和卫永华已经收了工,夫妻两这会儿一个在扫院子,一个在厨房里煮饭。周桂一回来,就拿起两口子换下来的脏衣服,走到院子边的水槽,帮他们洗起了衣服。

而卫子英这个闲人,则在地上抓起了石子玩。

到了报名这日,苏若楠向厂里请了一天假,跟着周桂和卫子英一起回了镇上。

今儿是镇上小学报名的日子,学校门口人来人往,全是带孩子来报名的。

甘华社旗下各生产队没几所学校,且,就算有学校,也不是每年都招新生,大多都像浑山那样,隔一年招一次学生,这也导致公社小学这边,每年接收的学生都比较多。

卫子英他们是中午十二点左右下的车,刚走到学校门口时,一家三口就遇上了潘宏军父女。

“英子,你来了。”潘玉华看到卫子英,笑眯眯向她招手。

“玉华姐,我有没有来晚你测试了吗,有没有通过,我要找哪个老师测试”卫子英瞅着没进学校的潘玉华,以为自己来晚了,小脸一耷,一瞬间就沮丧了。

统统还想蹭一蹭,跟着玉华姐一起上二年级呢,现在玉华姐都测试完了,她怎么办

“还没呢,刚才我爸去问了,说得再等一会儿,还在出题。”潘玉华道。

“报名还要测试吗潘大哥,这找哪个老师测试,我带英子也去测试一下”来给英子报名的苏若楠,到这会儿还不知道,自己闺女想直接上二年级的事。

她还以为学校有学前测试呢,毕竟他们乡下没有幼儿园,孩子上学前可能要考一考,以方便老师掌握学生的情况。

关于测试,苏若楠是一点都不担心。

因为卫子英在暑假时,就已经把四年级的语文和数学都学完了,甚至数学这方面,她两个哥哥都有些比不上她。

这小丫头聪明的很,她问为什么没有学过的也会,她睁着双无辜的眼睛回答她,看过就会了呀,并解释道,她只要仔细看过书上的例题,找到运算规律,然后就会了。

听到她奶声奶气地说找规律,苏若楠自己都被打击了一下。

所以这会儿谈到要测试,她不但没一点发怵,还想赶紧带闺女去测。

卫子英“妈妈,学校你有认识的老师吗,我想上二年级,和玉华姐姐一样。”

苏若楠有点没反应得过来“二年级”

一旁,潘宏军插话,道“弟妹,我前儿就找过学校的校长了,校长说读二年级可以,但是得测一下,看看孩子目前所学的知识能不能跟得上,要是语文数学都能测到八十五,就能直接读二年级。”

潘宏军说到这儿,也觉得挺神奇的。

他一直以为闺女说要上学,只是从一年级开始,谁知道,闺女却给他说,她要上二年级。并且还说,她一年级的知识已经学会了。

潘宏军就想知道,她闺女的脑袋怎么长的。

咋就这么聪明呢,要是他没记错,她也就一个多月前,才在村里读过书的孩子那儿借的书吧。

一个月,没人教的情况下,她竟把一年级的书学会了。

“英子,你想读二年级”苏若楠眉心轻轻揪了揪。

英子今年六岁,若是跳级读的话那就是四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到时候她十六岁就会上大学

“玉华姐读二年级,我就读二年级。”卫子英揣着小手,抬脸认真道。

苏若楠看着闺女,犹豫了一下,道“成,那就从二年级读着走吧。”

罢了,十六岁上大学,小是小了点,但也差不多。

“谢谢妈妈。”卫子英眉头一展,高兴道。

潘宏军看着三言两语就决定读二年级的母女,觉得有必要提醒了一下她们“那啥,弟妹,这是要考的,没考过,还是得从一年级读着走。”

跳级可不是容易的事。

他家玉华还不知道能不能跳上去,英子据她所知,英子好像就没有读过书吧,等会测试要是考了个零蛋,那校长还不得以为他们是在耍他啊。

“没事,咱英子考的上,潘大哥,麻烦你带我去找一下校长,我和校长谈谈,让学校多出张测试卷子。”苏若楠镇定自若,那副卫子英百分百能读上的模样,楞是看懵了潘宏军。

潘宏军楞了楞,道“成,那我带你去找校长。”

甘华镇镇上小学的校长,是张荷花的堂哥,两人很熟,过年过节,都会在老丈人家遇上,所以,这会儿他才敢说带苏若楠去找校长。

“妈,你和英子在这儿等我一会儿,我去找找校长。”苏若楠点点头,回头给一起来的周桂说了一句,便跟着潘宏军进了学校。

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办公室里,一个脸色有些憔悴的女老师正埋头忙着出题。

办公室外喧闹的声音,透过门窗传进来,埋头出题的女老师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没有一丝被打扰到的不悦。

开门声突然响起。

一个三十出头,推了个小平头的男老师,抱着厚厚一叠书,从外面走出了进来。

这男老师走进办公室,看了眼认真出着测试题的女老师,微显不满的道“刘晴,我看你还是别费那么多功夫了,随便弄几道题给她做就成。”

“要我说,就是多此一举,一个乡下闺女,幼儿园都没上过,还想跳级,那家长就没点自知之明吗。”

进了办公室,这男老师砰地一下,把要发给学生的书重重搁到桌上,嘴里还嘀咕了一句“这学校,都快成张贵荣的私有地盘了,什么学生都收,去年就收了两个十岁的进三班。”

“这么大了还读什么书,要是聪明点也算,偏还笨得要死,学了一年了,一百以内的加减法都还不会,简直是浪费学校资源。”男老师口无遮拦,一边整理着等会要发下去的书,一边恼道。

刘晴抬头,看了眼说话的男老师道“戚老师,咱们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只要有人想学,别说十岁,就十五岁我们也得教,还有,这跳级的孩子,她家长既然向学校申请了跳级,那咱们就得认真对待。”

说到这儿,刘晴放下笔,捏了捏有些发疼的额头“刚才校长有安排你出数学测试题,你出好了吗”

戚东树被刘晴给怼了一下,心里面有点不爽,推了推脸上的眼镜,道“不用出,上学期一年级期末卷子还剩了几张,我等会儿直接让她做就成。”

刘晴闻言,没再说什么。

她是教语文的,带了三个班的语文,上学期她这儿没有剩的卷子,所以现在只能自己出题。

戚东树看了眼埋下头又写起来的刘晴,起身往教室外走了去。

也不知道是不是刚才被刘晴怼了,他心里不爽,出教室时,砰的一下,重重把门给摔了上。也就这会儿所有老师都在忙着学生报名的事,没其他老师在办公室,不然这戚东树绝对要被人说。

刘晴听到关门声,抬头看了一眼,心里微微叹了口气。

真不知道主任当初,怎么就把戚东树这心高气傲,没有耐心的给招进了学校。

他们是老师,老师除了教孩子们读书认字,还得教他们品德,这戚东树知识文化不错,但品德上却着实有些不大好。

私底下,总会说班上孩子的坏话,甚至还借机体罚数学成绩不好的孩子。

去年他带的三个班,数学成绩都不理想,因为这,他生气地把学校发下来,奖励给班里前三名孩子的文具盒给扣了。

真真是,她教了十来年书,就没见过这种老师。

“刘老师,测试卷子出好了吗”就在刘晴出完卷子,正准备收笔时,办公室门被小学校长张贵荣从外面推开。

张贵荣四十出头,穿着一件中山服,头发虽然梳得一丝不苟,但却透着读书人的书卷气,看着极为文雅。

“出好了,现在可以让孩子来测试了。”刘晴起身,朝张贵荣点了点头。

张贵荣“那麻烦你再抄一份,今儿还有个刚入学的孩子,申请了跳级,让她也一起试试,这两个孩子若都测试过了,就直接安排到你们班。”

刘晴“好,那我再抄一份,让家长先把孩子带过来吧,等会儿就让孩子们在办公室测试,测试完了,我批了就成。”

张贵荣点点头“戚老师呢,他的数学测试题有弄好吗”

刘晴“戚老师说,直接用上学期的卷子。”

“也成。”张贵荣微微蹙眉,然后转回身,朝潘宏军道“宏军,把孩子带上来吧,等会就在这儿测试,要是能达到上二年级的标准,那你们把孩子交给刘老师就行。”

“嗳,麻烦三哥了。”潘宏军感激地朝张贵荣笑了笑。

张贵荣“今儿开学,我还有事,就不招呼你们了。”

潘宏军“你忙,你忙。”

张贵荣朝潘宏军和苏若楠颔首一笑,便去忙自己的事了。

潘宏军和苏若楠对望了一眼,然后去校门口接孩子。

校门口处,卫子英睁着水灵灵的眼睛,好奇地打望着学校,望了一会儿,她就把整个学校看完了。

公社小学占地其实蛮大的,教学楼甚至是整个公社唯一的高层楼房。楼房有三层,每层都有六间教室,下面两层是小学,上面一层是初中。

学校还有食堂,在学校小溪的操场旁边。食堂是专门为那些上学远的孩子开的,家庭条件稍好点,离学校又远的人家,就会让孩子直接在学校食堂里吃饭。食堂只有中午一顿,饭由自家背粮食来学校换饭票,菜则由食堂,一顿五分钱。

没钱的孩子,中午一般不会打菜,就用粮食换的饭票打碗饭,然后用食堂蒸饭留下的米汤泡饭吃,而有的孩子家里给了菜钱,就会打菜吃。

卫志勇两兄弟读书,中午,就一直是在学校食堂吃饭。

除了这个食堂和教学楼,在学校左侧还有一排两层楼的房子,那儿则是教师办公室和教师宿舍。

“吕柳和吕丹姐姐,你们也来报名吗”卫子英眼尖,刚打量完学校,就瞧见了那边结伴走过来的四丫和五丫。

四丫和五丫果真在吕秀的努力下,进了学校。

说起来,四丫和五丫能入学,潘宏军也出了不少力,因为她们去年入学那会儿都十岁了,为了让这两个丫头读书,潘宏军找了好几次张贵荣。

张贵荣本来不想收的,但在听了这两闺女前些年的不幸后,考虑了一下,便也答应了。

她们入学那会,被分到了一年级三班,很不巧,刚才戚东树埋汰的,就是她们姐妹俩。

四丫和五丫能上学,真的要感谢她的三个姐姐。

上头三个姐姐,没一个不希望她们上学的。大丫在江省照顾人,工钱已涨到了十块,每个月她自己只留五块,多的钱就攒着,然后等每年暑假,苏步青来左河湾时,让苏步青给三丫带回来,二丫也在当了两年学徒之后出师了。

她没另外找工作,就在她师傅的裁缝店里干,出师后,师傅也开了她十块钱一个月,包吃包住,两姐妹现在都能挣钱了。不过二丫的工资没花,全让她大姐攒着。说是等攒够了,在江省弄个小点的房子,把老家的三个妹妹都接出去。

而三丫则更不用说了,好歹也是活过一辈子的人,虽然上辈子到死都没什么见识,但在潘玉华的指点下,也有了自己的谋生之道。

潘玉华知道她在古董商店卖了一个东西,手上有钱,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在农村收家畜进城里去卖。

重生后的三丫,知道七八年一过就能做生意,到时候就算是干倒卖也不会再出事,于是,便真的干了起来。

她走乡串巷收鸡鸭,收上几天,就进城一趟,卖给城里一些开饭店的个体经营户,而她,就在这中间赚一个差价。

一开始,她也只是倒卖鸡鸭,但后来她发现,乡下能倒卖的东西,好像还有别的,如今,她是连辣椒花椒这些调味的东西也开始收了。

这活累虽是累了点,但挣的钱,却比两个在江省的姐姐还要多。

有钱了,自然要弥补上辈子的一些遗憾。

上辈子,她们五姐妹都没能读上书,这辈子有这个能力,当然得让妹妹们读书。所以,她就找潘宏军,把两个大龄妹妹送进了小学,读一年级。

不过,这两姐妹好像不大喜欢读书,成绩着实差,语文还好,能死记硬背,但数学这才刚开始呢,就有些跟不上了。

但甭管成绩怎么样,至少这辈子,她们不会再是文盲了。

“英子,你和玉华今年也要上学了吗”吕柳看着学校门口的两个小姑娘,问。

卫子英点头“嗯,上学了,姐姐们快去报名吧,等会儿咱们一起回家。”

“嗳,好,那等会儿我们在学校门口见。”吕柳应了一声,牵着五妹吕丹进了学校。

而吕丹则自始至终都埋着头,吱都没吱上一声,甚至一直躲在吕柳后面。

不过卫子英已经习惯她这样了。现在吕家三姐妹就住在她家旁边,她几乎天天和她们见面,但每次碰见,说话打招呼的都是吕柳,吕丹几乎不说话。

“吕丹姐姐话好少,我和她做了两年邻居了,听她说话的次数,两只手都数得过来。”卫子英看着离开的吕家姐妹,揪着小眉头,朝潘玉华道。

潘玉华看着吕丹的背影,道“她情况不大一样,她被她妈疏忽得太厉害,也是被吕和平欺负最多的一个,性子比较弱,也怕生,大一些,应该会好。”

吕丹只比吕和平大一岁,吕家五姐妹就属这个小姑娘被欺负得最惨。

大丫,三丫和四丫是大房的女儿,刘芳再怎么横,有些时候也管不到她们头上,但二丫和五丫却不同,二丫大一些,没怎么被吕和平欺负到,但五丫却是实实在在被吕和平欺压了好几年。一直到大丫能扛事,把她从刘芳那屋抱到姐妹们住的房间,她才从吕和平的魔爪下逃了出来。

这也导致她性子特别弱。

说起来,上辈子只有五丫是熬不住,跳江自杀的。

“可是秀姐姐不是已经带着她搬出来了吗,去年吕家那边还能找事,今年吕家都已经被秀姐姐完全压住,都不敢跑来滩子这边找麻烦了,吕丹姐姐干啥还这么怕生啊”

卫子英揪着小眉心,有点不明白。

说起来,脱离了吕家的几个姐姐,秀姐姐和吕柳姐姐变化是最大的。秀姐姐脱去了以前的阴郁,焕发新生,性子越发爽利,且,还隐隐有几分泼辣感。而吕柳姐姐则在往钱二表婶靠拢,有啥说啥,偏偏说话有点气人。

但这也是好的变化,至少不吃亏,唯独吕丹姐姐,没一丝改变。

潘玉华“从小就养出的性子,哪能说变就变得过来,慢慢来吧。”

“你们俩在说啥,快来,去老师办公室测试了。”就在两小姑娘说着吕家姐妹的时候,苏若楠和潘宏军从教师楼那边出来了,一过来,苏若楠就赶紧朝两个姑娘招了招手。

“没说啥,刚才看到吕柳和吕丹姐姐了,她们也来报名。”卫子英听到妈妈的声音,甩着胳膊跑了过去,而潘玉华落在她身后,也跑了过去。

“嗯,走吧,先去测试。”苏若楠嗯了一声,牵上闺女,便往教师办公室走了去。

这会儿有些班已报名完,教师办公室已陆续有老师回来了。

一回来,各班老师就交流起了班上有哪些同学欠了学费,又有哪些同学开学没来。

如今这年头,学费虽然只有几块钱,但对农村人来说,也最一笔很大的开销。有的家里条件不好,又想送孩子来上学,便会先欠着学费,等有钱了再来交,而有的家庭,则不愿意再承担这笔学费,直接不让孩子读了。

每学期开学,各个班总会有一两个不能再继续读书的孩子,也有一大批交不起学费,先打欠条的家长。

“这就是今天申请跳级读书的小同学啊,两位同学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啊”

刘晴看着规规矩矩站自己跟前的孩子,大的那个,年纪看着差不多,可小的这个怎么看着,好像有些太小了

卫子英盯着面前这个说话温温柔柔的老师,笑眯眯道“老师好,我叫卫子英,今年六岁了。”

“六岁,是可以上学了。”刘晴听到卫子英六岁了,点头笑了笑。

这小同学看着跟糯米团子一样,乌黑眼睛与幼嫩小脸,比一般孩子更天真几分,她还以为她只有四五岁呢。

“老师,我叫潘玉华,今年七岁。”潘玉华等卫子英说完,大大方方做了个自我介绍。

刘晴“嗯,你们想读二年级,那能告诉老师,你们有学完一年级的课本吗,都是谁教的”

潘玉华“我自己在家学的,已经学完一年级的书了。”

卫子英听到潘玉华的话,一转头,很诚实的道“哥哥教的,教到四年级了,我学完四年级的书了。”

“没,没,没,她就看完四年级的书,读不了四年级,上二年级就成。”一旁,苏若楠听到卫子英说四年级,想也没想,立即开口道。

她生怕英子一个不小心,就直接跃过前面四年级,去了五年级,和她两个哥哥一样

她才六岁,要按这样子读的话,那岂不是七岁就要去读初中了。

“不会只拿着书翻几下就叫读吧,成了,先测试吧,先说好,进我的班,数学若不能测上九十八分,我这儿是不收的。”一旁,戚东树看着净说些废话的几个人,神情不满地出声。

又捡垃圾了。

去年他就捡了两个脑袋笨得跟猪一样的女学生,今年,又来两个会说大话的

“戚老师,张校长刚才来说,只要两个孩子测试能过八十五,便都收下,你若有意见,可以找校长谈一下。”刘晴看着突然把分数提到九十八分的戚东树,眼底升起了恼意。

这人真是越来越没边了,他去年带了两个一年级的班,和一个三年级的班,这三个班一共才只有四个学生数学考了九十八,他现在定这么高的分数,是什么意思。

若是不想收这两学生,直接去给张校长说就成,在这儿阴阳怪气做什么。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