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我家个个是皇帝 > 106 卫青喝醉

我家个个是皇帝 106 卫青喝醉

作者:元月月半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3 16:37:55 来源:就爱谈小说

太子深呼吸, 语重心长道:"二郎, 你知道吗?除了大郎想揍你,我也想揍你。"

"父亲真小气,听不得实话。"二郎嫌弃道,"父亲这样不行的, 父亲以后是要当皇帝, 臣子直言进谏, 父亲非打即骂,王侯将相就不敢对父亲说实话了。"

太子好气又好笑:"为了不挨揍,连直言进谏都说出来,难为你了。"

"不为难,不为难。"二郎心说, 只要你不打我,怎么都好说。

史瑶剜了他一眼, "再说下去菜就凉了。"

"孩儿正在吃。"二郎说着,夹一块肉塞嘴里。

太子见他的嘴鼓鼓的,提醒道:"一次别吃那么多,细嚼慢咽。"

二郎点点头表示知道, 就端起碗喝汤。三郎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说他, "噎着了吧?"

"没有。"二郎咽下嘴里的肉,"我渴了。"

史瑶:"三郎,吃你的, 别管他。"

"我也不让他管。"二郎怕三郎听见,小声嘀咕一句。

三郎瞥他一眼, 不想也知道他说什么,撇嘴笑笑装没听见。

太子夹菜时抬头看到三郎这样也想笑,怕二郎误会他笑二郎,干脆问史瑶,"辽东郡的稻米好吃,还是东南送来的稻米好吃?"

"辽东郡的稻种和东南的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原因,妾身觉得辽东的更香。"史瑶问一直没说话的大郎,"你觉得呢?"

大郎:"孩儿也觉得辽东太守送来的米香。"

"咱们以后都吃辽东的米。"太子道。

三郎抬头看一眼太子,见太子喝汤,没打算继续说,以为自己多心了。

翌日,休沐日,大郎、二郎和三郎去博望苑。二郎令博望苑的人给他收拾一处院子,院门加上锁。三郎命博望苑的执事在东北角空地上盖几间房,随即又吩咐他们出去买高粱。

十二月十八日,休沐日,兄弟三人再次出去,二郎打算去见执事帮他招的木匠,三郎去看高粱有没有买来,房子建的怎么样了。然而,三兄弟到博望苑就听到执事问他们,辽东郡产的水稻真的比东南产的好吃么。

三兄弟当时愣了。最先反应过来的三郎问执事怎么知道的。执事就说听太子说的,还说好多人都知道。三郎瞬间明白太子为何说,他们宫中以后都吃辽东的米。

太子没下禁口令,他在长秋殿说几次,到博望苑又随口提一句,不出三天就能传遍整个长安城。长安城里不是没穷人,在城里活不下去,打算另谋出路的人,自然先想到去太子盖章说稻米美味的辽东。

虽然辽东很远,可稻米种出来不愁卖,前三年还不用交田赋,不想被饿死的人,一路乞讨也会去辽东试试。

三郎便对执事说,辽东郡的稻米非常香。随后三郎令他的侍从去上林苑挑几个会酿酒的人。博望苑也在上林苑内,不过,自从博望苑落成,在称呼上就和上林苑分开了。

二郎教木匠做小木马时,大郎和三郎在正殿内坐着,等酿酒师过来。待三人的事安排好,二郎就拉着他兄和他弟去上林苑。

"二郎,去上林苑作甚?"大郎问道,"快晌午了,不回宫用饭?"

二郎:"你不是说厨子舂米时很吵?我在想能不能把剩下的一石米一次全舂出来。"

"上林苑里有舂米的东西?"大郎问,"我怎么不知道?"

二郎:"上林苑没有。上林苑有木匠和水车,我在想能不能在水车上绑几个木头,木头随水车转动时就舂米了。"

"你不应该去上林苑,应该去长秋殿。"三郎道,"母亲说过,她家乡很多东西都不用人亲手做,多是机器,母亲不会舂米,也应该见过舂米的机器。"

二郎:"母亲怎么没说?"

"大概没想到。"大郎道,"你们忘了雕版印刷?"

二郎看向三郎,叫他拿主意。三郎立即说:"回宫。"

史瑶不会舂米,舂米的机器倒是见过,在剧组见过水力舂米机。细节部分史瑶忘得差不多了,就把大概画出来。

二郎先找几块小木头做个巴掌大的舂米机,感觉可行也到除夕,四郎的小马也做好了。四郎还未满四个月,还坐不稳,史瑶就先把小马藏起来,省得他看见就要。

正月十二日,二郎出宫吩咐匠人做水车舂米机和折叠桌椅。没过多久,三兄弟就听说刘彻要起建章宫。在三郎看来有了甘泉宫和上林苑,完全没必要盖建章宫。

二月十二日,休沐,三兄弟去长秋殿陪父母用早饭。早饭后,三郎就对太子说他玩去儿。太子不疑有他,对三个儿子说,晌午不回来,使人提前说一声,他和史瑶就不等他们用饭了。

三郎应一声"诺",拽着两位兄长去宣室。

刘彻吃过饭正打算出来走走,还没容他起身,三个孙儿就到跟前。二郎是被三郎拉进来的,刘彻看一眼拽着二郎的胳膊的手,肯定道:"找吾有事?三郎。"

"祖父好厉害啊。"三郎恭维道。

刘彻哼一声,道:"一准没好事。说吧,何事?"

"祖父,听说国库有钱,孙儿想管祖父借黄金千斤,行吗?祖父。"三郎问道。

刘彻挑挑眉,问道:"谁和你说国库充盈?"

"祖父先别管是谁。"三郎问,"祖父借不借?"

刘彻上上下下打量他一番,小心措辞,"吾借你,你以后拿什么还?"

"啊?"三郎睁大眼,"祖父有钱,还要孙儿还?"一副"你怎么这么小气"的模样。

刘彻气得想打人,佯装生气道:"不还就没有。"

"没有钱祖父还要起建章宫?"三郎问。

刘彻噎住了,随即笑了,"你在这儿等着吾呢?谁让你来的?你父亲还是别人?"

"没有别人。"话说开三郎也不再绕弯子,"祖父,孙儿觉得你不要起建章宫。你有这个钱可以干点别的。"

刘彻挑挑眉,道:"比如呢?"

"比如做船。"大郎接着说,"祖父,孙儿听说在大汉最南端有个岛,一年四季是夏天,岛上有很多好吃的,其中一种食物产量是稻谷的四五倍,一个有两斤重,孙儿就很想去那边看看。"

刘彻心中一动,好奇道:"你听谁说的?"

"祖父不盖建章宫,孙儿就告诉祖父。"大郎道。

二郎跟着点头,"祖父,阿弟说建宫殿劳民伤财,祖父别建了,孙儿给你坐一条很大很大的船,像宫殿一样大。"

"那岂不是更劳民伤财?"刘彻反问。

二郎张了张嘴,好像是哦。戳一下三郎,你来说。

"祖父此言差矣。"三郎道,"船可载物,可以把南边海岛上的东西运到这里。真有大兄说得那种食物,大汉百姓和士兵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祖父不想成为名垂千古的皇帝吗?祖父,不想当盛世明君的皇帝都不是好皇帝。"

刘彻乐了,道:"又想说朕是昏君?"

"不敢!"三郎道,"祖父今年五十有四,孙儿说句大不敬的话,建章宫盖好,祖父又能住几天?"话音一落,刘彻脸色骤变,冷若冰霜。三郎很清楚他能听得进去,虽然会很生气,"祖父不如忍耐几年,流芳百世。"

刘彻深吸一口气,道:"如果朕执意起建章宫呢?"

"那孙儿建大船,出海不带祖父。"二郎道。

刘彻:"你们说太子不知,你们又没钱,拿什么建?"

"孙儿有钱。"二郎眼巴巴道,"祖父忘了?孙儿会做桌椅板凳,还会做很多很多东西。还可以雕几本书,开书店卖书。木器店和书店都能赚钱,祖父。"

刘彻乐了,打心底乐了,"朕小瞧你了。"

"祖父还盖建章宫吗?"二郎问。

三郎:"祖父不如再等几年,过两年百姓日子好了,朝廷真有钱了再建。"

"你刚才还说朕没几年好活。"刘彻没好气道。

三郎:"祖父不听劝,孙儿才那样说。祖父,阿兄再大点,让阿兄帮你建。"

"我?"二郎指着自己,"我会做东西,不会建房。"

大郎:"不会就学。"

"哦,对,可以学。"二郎看向刘彻,"祖父,孙儿需要六年,祖父六年后再建吧。"

刘彻又忍不住笑了,"六年后我就六十了。"

"阿弟说过,祖父能长命百岁。"二郎道,"阿弟,是不是?"

三郎点头,道:"是的。"

"你们几个啊……"刘彻虚点点他们,"信不信朕现在使人去找太子。"

大郎:"孙儿相信,父亲知道孙儿劝祖父,一定会和孙儿一起劝祖父。"

"你父亲知道朕想起建章宫。"刘彻提醒三人。

大郎:"父亲孝顺,见不得祖父不高兴,才不好意思全祖父。父亲虽然没有劝祖父,父亲一直在琢磨如何开源。"

"是吗?"太子这些年搞出许多东西,刘彻倒是愿意相信大郎的话,"比如?"

大郎:"父亲说他喜欢吃辽东郡的米,一旦消息传到辽东,辽东郡的米价会比江南高,到那时会有很多人乐意去辽东郡开荒。

"父亲还把驴和马生出的骡子脚力好,寿命长的消息传出去,养不起马的人养头骡,帮别人驮东西,自然能给家里增添收益。百姓有钱,也能买得起商人从西域带来的东西。"

"难为你想这么多。"刘彻很清楚三个小孩开口就劝他别起建章宫,他心里一定不舒服,这么拐外抹角,看到三个孙子稚嫩的小脸,刘彻莫名觉得自己还没三个孩子懂事,"此时容朕再考虑考虑。"

二郎不禁嘀咕:"祖父真麻烦。"

刘彻抬头看他。三郎忙说:"祖父暂时不起建章宫,孙儿送祖父一样祖父从未见过,却一定会喜欢的东西。"

"威逼不成改利诱了?"刘彻似笑非笑地问。

三郎:"没有。只是那东西还没做好。"

"成,朕答应你们缓几年,成了吧?"刘彻问,"二郎,你过来。"

二郎高兴了,走到刘彻身边,"何事?"

刘彻朝他脸上拧一下,"吾麻烦?吾还没嫌你笨,你倒先嫌弃吾,以后敢不敢了?"

二郎连忙说:"不……痛,痛啊,祖父……"

刘彻松开他,问三郎,"李氏和吾说,你告诉她,她的病得多吃点好的才能痊愈,是真的还是糊弄她呢?"

"真的。"三郎道,"她上次生病,让孙儿去给她诊脉,孙儿就同她说了。"二月的天时冷时热,早几日李夫人又病了。这次是先找太医后找三郎,三郎很不想去,最后还是去了,"她不能再节食了,祖父。"

刘彻颔首:"吾知道了。你们退下,别在这里气吾了。"

"孙儿过些天再来看望祖父。"三郎说完,和两个兄长一起行礼,随后就转身出去。

刘彻望着三个孙子的背影,长叹一口气,莫名觉得自己老了。

二十多天后,烟花三月,辽东郡各地开始种育苗种稻,博望苑的酿酒师做出蒸馏酒。酒刚做出来,博望苑的人就来找三郎。

三郎到博望苑就令酿酒师把酒放在精美的瓦器内,送到他殿内,又嘱咐博望苑众人先别告诉太子。三月十八日,三兄弟在长秋殿用过早饭,回到三郎屋里就抱着三瓶酒去宣室。

卫青退了,刘彻偶尔想起来还是会宣他入宫,有时闲聊,有时议政。起初卫青还不愿意掺和,刘彻命卫青说,卫青才同他论政。不过,卫青每次都是休沐日进宫。

今天也不例外,刘彻正同卫青下棋,大郎、二郎和三郎到了。刘彻知道他的三个大孙子同卫青亲,故意问,"是来找仲卿的?"

"舅公也在?"今天天气不大好,三郎倒没想到卫青会进宫。

刘彻瞥三郎一眼,就转向二郎。二郎脸上的惊讶还没收回去,算是相信三个小孩不知道卫青在,"拿的什么?"

"答应给祖父的东西啊。"二郎说着,把瓶子放在案几上。三郎和大郎怀里的也放下,大郎就令宫女去拿两个酒樽。

刘彻扔下棋子,拿起瓶子,"这是喝的?"

"对,还是酒。"二郎道,"祖父,这个酒可辣了,不能多喝,一次喝一小杯。不然会醉的神志不清。"

刘彻手一顿,"你很清楚?不对,你喝过?"

二郎的脸刷一下红了。

大郎瞥他一眼,颇为嫌弃道:"三郎昨天下午和他说,酒烈不能喝,他不信,喝一杯就倒了。晚上都没去母亲那儿用饭,孙儿和三郎怕母亲担心,也没过去用饭,使人对母亲说,孙儿在宫里烤肉吃。"

"那吾得尝尝。"刘彻拿掉瓶盖就闻一下,酒气窜入鼻孔,"真是酒?"

三郎忙说:"祖父,空腹喝酒伤身。膳房里有小菜吗?让厨子置办几样。"

"不如炸点花生?"卫青建议道。

刘彻很惜命,就吩咐小黄门去膳房传令。

膳房厨子多,一边烧油锅,一边剥花生,一刻,花生就入油锅了。别的厨子也做了三盘素菜。天气还不甚热,撒了细盐的花生从膳房端到宣室也差不多凉了。菜放在食盒中,倒还很热。

刘彻吃点花生又吃点菜,喝口热水,随后倒一樽酒。一看酒很清,有些惊讶,"不是黄酒?"

"孙儿管这种酒叫白酒。"三郎解释道。

刘彻端起来,又停下来,"真可以喝?"

"孙儿先喝一点。"三郎倒一点,没容刘彻开口就喝下去。

刘彻就看到三郎的脸一下子红了。卫青吓一跳,霍然起身,摸三郎的脸,"没事吧?"

"没事的。"三郎对刘彻说,"孙儿只喝一点。"

刘彻想一下,倒回去一半,酒樽里大概还剩一口,才举起酒樽喝下去。白酒瞬间入肠,刘彻不禁倒抽一口气,"真辣!"

"过一会儿,祖父会发现全身暖呼呼的。"三郎道。

刘彻看向他,"脸都红了,是挺暖和。"

三郎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就说:"舅公也尝尝。"

酒是三个小辈送来的,卫青却看向刘彻。刘彻笑道:"还让朕给你斟酒?"

"不敢!"卫青酒量不错,然他以前喝的是黄酒,甜米酒,或葡萄酒,在史瑶看来汉朝人的葡萄酒和葡萄汁差不多。卫青不知,自诩酒量不错,就多倒一点。

卫青辰时左右用的早饭,现在已是巳时三刻,肚子早空了,一杯酒下肚,卫青顿时感觉整个肚子都冒烟,红晕迅速爬满脸。

刘彻顿时乐了,又给卫青倒一杯,"味道不错吧?再陪吾喝点。"

"祖父,再喝舅公就醉了。"三郎提醒道。

刘彻:"仲卿酒量极好,不会的。仲卿,醉了吗?"

"没有。"卫青很清晰。

刘彻冲三个孙子挑挑眉,不准多嘴,"仲卿,吃点菜。"趁着卫青吃菜给自己倒一点点。

卫青对刘彻很是恭敬,自然不会勾头看他的酒樽,刘彻举起樽,卫青跟着端起来。接连三樽下肚,卫青觉得有点上头,顾不得刘彻生气,直言道:"皇上,青不可再喝。"

"醉了?"刘彻问。

卫青:"没有……"也快了。

"没有就再陪朕喝点。"刘彻说着话给卫青满上,给自己添一点。

大郎见刘彻这样,忍不住开口:"祖父,差不多行了。"

"谁是你祖父?"刘彻瞪着眼睛看着大郎,你这孩子姓刘还是姓卫?

三郎心中一动,就说:"坏了,祖父醉了。祖父,不能再喝了。"说着话就冲二郎使个眼色。二郎上去就夺刘彻的酒樽。

刘彻朝他手上一巴掌:"吾没醉!"

"喝醉的人从不承认自己醉了。"三郎问,"祖父,有没有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