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我家个个是皇帝 > 127 出征前夕

我家个个是皇帝 127 出征前夕

作者:元月月半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3 16:37:55 来源:就爱谈小说

三郎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着, 无奈地说:"母亲, 还是母亲提醒孩儿,你怎么自己也忘了。火/药啊。"

史瑶恍然大悟,继而一阵懊恼,"我这个脑袋啊。年龄大了, 记性越来越差。"

"母亲今年才二十七。"三郎很无力, "火/药出现的早, 真正用到战场上还是晚唐时期。那时的火/药和现在的不一样,孩儿不一定能做出来。"

大郎:"能不能做出比较厉害的炮竹?用那个炸匈奴的马,马受惊了,他们自乱阵脚。"

"那得丢很远,不然你们的马也会受惊。"史瑶道, "对了,我听说你们以前打仗用投石机, 那个东西能把炮竹甩出去吗?"

三郎眼中一亮:"母亲这个主意好,可以把东西绑在石头上掷出去。"

"你们得试试可不可用。"史瑶道,"投石机是攻城用的吧?"

三郎:"孩儿过几日找舅公商议一下。"

"你知道去哪儿找术士吗?"史瑶问。

三郎:"祖父那里有。"

"你祖父何时招揽的术士?"史瑶忍不住皱眉,"我记得栾大死时, 你祖父一气之下把所有术士都赶走了啊。"

三郎摇头道:"孩儿没注意, 不知道。母亲别担心,祖父现在把术士当俳优,没有再像以前那么敬重, 还封侯什么的。"

"这里人胆子特大,俳优也不能掉以轻心。"史瑶道。

早年常融一个犯了事被处宫刑, 在宫里当差的太监都敢诬陷太子,哪怕三郎很清楚历史,亲眼看到一次,依然感到震惊——胆大包天啊。现在史瑶再次提醒,三郎慎重道:"孩儿记下了。"

"那你们去看看二郎和四郎去哪儿了。"史瑶道,"真去椒房殿,把他们带回来。四郎在椒房殿呆不住。"

三郎:"知道了,母亲。"话音落下,人已经出去。大郎跟上去,兄弟两人转眼间消失不见。

与此同时,卫青也回到府里。刘彻却出了长安城,亲自到营地挑选精兵。其实并不需要刘彻亲自选,两个大孙子跟过去,刘彻不亲自看看始终不放心。

兄弟四人从椒房殿回去,用了午饭又睡个午觉,刘彻才从城外回来。翌日,刘彻没有再提匈奴入寇边塞一事。往后几日也没提,仿佛忘了这事,也没下诏征兵,以致于除了卫青、平阳长公主、刘彻以及太子一家,所有人都误认为年后出征。

八月十六日上午,三郎带着从刘彻那里要来的术士去上林苑。上林苑地方大,三郎令术士在上林苑练"丹"。

汉朝人很喜欢炼丹,每次炼丹之前都会把方子记下来,三郎不知道谁第一个把丹炉练炸,就让术士打听。

很多术士之间都有联系,八月十九日下午就打听到了。八月二十日,上午,东宫三位小公子去上林苑,下午,上林苑中传出一声巨响。

出来游玩的刘胥吓一跳,回过神就令家奴去打听,打听到声音是从上林苑那传来的,刘胥立刻策马去上林苑。

到上林苑得知他的三个小侄儿也在,刘胥直接去找三郎。然而还没走到跟前,刘胥就听到三郎的笑声,"何事如此高兴?"

"祖父的术士炼丹把房子炸了。"三郎指着早两天刚搭好,如今已经变成废墟的茅草房,胡诌道,"以前吃丹药险些把自己毒死,这次又把房子炸了,我得去告诉祖父。"

刘胥小时候生病也多是吃丹药不喝药,自从得知丹药有毒,庆幸自己命大的同时也不敢再碰丹药。听三郎这样说,刘胥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父皇他还真是,你别告诉他,让父皇自己来看看。"

"我是这么打算的。"三郎注意到大郎把冲他拍拍胸口,意思只方子收起来了,"四叔父,和我们一起去吗?"

刘胥:"我就不去了。对了,你们怎么在这儿?"

"我们刚才在博望苑,听到声音过来的。"博望苑离炼"丹"的地方并不远,广陵王刘胥不如燕王刘旦心细,不疑有他,便和三个侄儿一起出去。

兄弟三人回到宫中并没有把此事告诉卫青。翌日上午再次去上林苑,三郎令人找来兽皮,剪成小块缝起来,想做炮竹似的用纸把药包起来,然后令人拉着投石机去河边,点燃火捻投到水里,所有人趴在地上。

炸声过后,二郎站起来就看到河里有许多鱼,"阿弟,这些鱼可以吃吗?"

"可以啊。"三郎道。

大郎:"那我们捞出来?"

"大兄带渔网了?"三郎问。

大郎忘了河里有鱼,"……没带。"

"三公子,现在水不冷,奴婢下去抓鱼。"侍从小声说。

三郎:"你们不嫌冷就下去抓。"指着剩下两个药包,"换个地方,把这两个也试了。"

随后住在附近的百姓又听到两声巨响,等附近百姓赶过来,河边早已没人,河面上全是水,河中倒是还有不少鱼。百姓便认为是有人拿炮竹炸鱼,就把炸晕的鱼捞出来。不过,这些三郎就不知道了。

确定东西可以用,三郎就命术士配制药包,同时警告他不准告诉任何人。术士出宫之前,刘彻曾对他们说,三皇孙让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术士也不敢多言。有大郎在,哪怕刘彻不讲,他们也不敢乱说,端是怕哪天走在路上被大郎杀了。

上林苑这边做出三百个药包时,也到了八月二十六日,刘彻下诏令卫青为帅,二十八日上午出发,朝野震惊——没征兵就出征?

长安城四周能挑出两万精兵,刘彻无需下诏征兵。然而,以前无需征兵时,刘彻也没这么干过——临出发才昭告天下。这次会这样做,三郎的一句"细作"提醒了刘彻长安城内可能也有匈奴细作,才一直藏着掖着。

当天晚上,兄弟四人住到长秋殿偏殿。翌日早饭后,兄弟四人哪也没去,在长秋殿收拾行囊。史瑶不知两个儿子得去多久,就给他们每人准备八双鞋,四顶帽子,两个围巾和两幅耳套,还有几套厚衣裳。

大郎看着那么一大堆,万分头疼,"母亲,东西太多啦。"

"我听你父亲说,你祖父让你和三郎押运粮草,这些东西随便塞到哪个两车上都行,哪里多了?"史瑶瞪着眼睛看着他,"不带不准去!"

大郎忙说:"孩儿什么也没讲。母亲让孩儿带多少就带多少。"

"都是你个乌鸦嘴,什么不说偏偏说祖父让咱们运粮。"想起这事三郎就觉得胸闷,忍不住瞪一眼大郎。

大郎:"我随口一说,哪能想到祖父会把这么重要的是交给我们。常言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若不是祖父昨天和咱们说粮草,我都以为粮草现在已经到张掖。"

"大军未到,粮草先到张掖也是被匈奴抢去。"三郎道,"母亲,孩儿明天早上出发,母亲就别去送孩儿了。"说着看一眼眼巴巴看着他们的四郎。

史瑶看向太子。太子沉吟片刻:"我和二郎送他们,你领着四郎在宫里。"

大儿子和三儿子不是一般人,又得知俩人弄出"药",押运粮草的士兵人人都有一把改进后的弩,史瑶是真不担心他们,只是一想到有可能下次再见极有可能得一年后,心里堵得慌,不敢保证明日自己会不会哭,"大郎,到了关外别冲动,凡事听三郎的。三郎身体不如你,你要好好照顾弟弟。不舒服就喝药,不可强忍着,知道吗?"

"母亲,孩儿长大了。"大郎道,"孩儿连四郎都能照顾好,一定能照顾好三郎。"

史瑶:"外面不比在家,在外面要什么没什么——"

"母亲,西北物资短缺,匈奴人那里并不缺。"三郎道,"一旦舅公寻到匈奴人,孩儿要什么有什么。"

太子:"匈奴人这几年没少抢咱们的东西,匈奴王庭应该有不少好东西。可是你想过没有,你舅公上次出去是十七年前,现在谁也不知道匈奴王庭在哪儿。"

三郎心想,我知道这个时期的匈奴在哪些地方活动,围绕那片地往里推进,一定能找到匈奴老巢。不过,这话没法和太子讲,"舅公是匈奴的克星,孩儿相信舅公。"

"妾身也相信舅父。"史瑶扒着太子的胳膊,对三郎说,"到张掖把海东青放出来熟悉熟悉那边,就立刻给我们写信。"

大部分信鸽只能飞单程,就是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无法再飞回来。少数信鸽能做到在两地来回飞,三郎不知海东青能不能做到,他仗着史瑶不知,仗着太子从未用过鹰,也就没把此事告诉两人,以致于两人认为海东青也能做到在两个地点来回传信,"孩儿记下了。"说完发现四郎还盯着他,"四郎,你看什么呢?"

"阿兄,你去哪儿?"四郎问。

三郎蹲下说:"阿兄去杀匈奴啊。"

"我也想去。"四郎不知道匈奴在哪儿,但他能感觉出这几日长秋殿氛围不对,潜意识不想离大郎和三郎太远。

三郎:"你在家好好吃饭,长高高地,下次带你去。"

"我想和阿兄去。"四郎道,"阿兄明天去吗?母亲,我拿鞋,拿衣裳。"指着地上几个大布包,意思他的东西也放在里面。

三郎伸手抱住他,"不听话阿兄就不疼你了,四郎。"

"我想去。"四郎固执道。

二郎突然开口:"四郎要留我一个人在家吗?"

"阿兄不去?"四郎歪头看着二郎问。

二郎:"我不去,我想在宫里陪四郎。"

"我们一起去啊。"四郎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