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我家个个是皇帝 > 第140章 大郎挂帅

我家个个是皇帝 第140章 大郎挂帅

作者:元月月半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3 16:37:55 来源:就爱谈小说

太子无声地笑了:“要不要孤再说一遍?”

“父亲, 先用饭。”三郎抢先道, “四郎,不可对父亲无礼。”

四郎抿抿嘴,皱皱鼻子,“我记下啦。”

“父亲不同意, 也是怕你贪玩。”三郎道, “以后休沐日, 我们来接你。”

四郎仰头看着三郎:“说话算话。”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三郎摸摸他的脑袋,“后天休息,我领你去打猎。”

四郎眼中一亮,“我要自己骑马。”

“好, 你自己骑。”三郎笑着答应。

四郎夹一块鸡腿肉放太子碗里,“父亲吃肉。”

“怕孤不同意?”太子挑挑眉问道。

四郎的脸一下子红了, 有些好意思,“没有啦。”

“殿下别管他。”史瑶道,“大郎,三郎, 事已至此, 见到你们祖父好生同他讲, 别和你们祖父吵吵。”

大郎:“孩儿大了, 知道该怎么说。”

“我和你们一起去吧。”二郎道,“祖父前些日子弄来一块很大的木头,让我给他雕一座山, 放在宣室内,一旦惹祖父生气,我就和祖父聊我雕的山。”

太子:“不怕把你祖父气得不要了?”

“不要正好。”二郎道,“放父亲书房里。”

太子扑哧笑了,颇为欣慰,“你们是真长大了。”

“父亲,我也长大了。”四郎道。

太子瞥他一眼,面色不善。四郎心中一凛,低下头装乖。

史瑶见状,险些笑喷,“吃过饭你也和三个兄长一起去宣室,好不好啊?四郎。”

“孩儿也可以去?”四郎忙问。

三郎:“你是太孙,没什么不可以的。”

四郎以前不知道什么是太孙,这两年知道了。可是宫里他最小,虽然比三位兄长尊贵,他又是三位兄长带大,亦父亦兄,导致四郎很容易忘记他是太孙。

经三郎提醒,四郎也不再说话,老老实实吃好饭,就安安静静等三位兄长。

三郎怕刘彻睡午觉,也没立刻过去,他们去现在四郎住的永寿殿,在永寿殿睡一会儿才去宣室。

申时一刻,刘彻正在批阅奏章。听到小黄门禀告,太孙,代王,九江王和胶西王到了,刘彻一点也不意外,想也没想就宣他们进殿。

四人进去,刘彻抬头看他们一眼,批阅好手中奏章,明知故问,“何事?”

“祖父打算令谁押运辎重?”五万步兵,三万骑兵,八万人出征,如此大的事三郎也没绕弯子。

刘彻:“李陵如何?”

“李广的孙子?”大郎问。

刘彻点点头,“智勇双全,有其祖父之风。”

“祖父就不怕他和他祖父一样出了关就迷路?”朝中武将老的老小的小,无人可用,刘彻提到李陵,三郎不意外,可惜啊,他看不上。

刘彻噎着了,“李广迷路是年龄大了,李陵正当壮年,不会犯同样错误。”

“迷路和年龄没关系,和遗传有关。”三郎道,“就像孙儿是祖父的孙子,孙儿的父母虽然是太子和太子妃,孙儿眼睛鼻子却和祖父一样,这就是遗传。”

二郎点头,“阿弟说得对。祖父也经常说大兄像祖父,不像父亲。”

“我像谁啊?”四郎好奇道。

二郎楞了一下,扭头看向四郎,“你?你谁都像。”停顿一下,又说,“我们在说正事,说完再告诉你具体像谁。”

“好的。”四郎转向刘彻,“祖父,大兄是大将军,阿兄是军师,大兄和阿兄想让谁押运辎重就让谁押运。”

刘彻乐了,“朕是皇帝。”

“可是,是大兄和阿兄领兵出征,又不是祖父领兵。”四郎道,“阿兄不喜欢那个叫李陵的,祖父一定要阿兄用他,阿兄会很不开心。很不开心就不想杀匈奴。”

刘彻拉下脸,“你威胁我?四郎。”

“孙儿没有威胁祖父,祖父为何要这样说啊?”四郎不懂,“孙儿不开心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连饭都不想吃。”

刘彻咬咬牙,指着四郎,“二郎,把他给朕拉出去。”

“我自己走。”大郎和三郎天天叮嘱四郎,不得对父亲无礼,四郎有时都忍不住故意气太子。大郎和三郎从未交代过四郎不得气祖父,九岁的四郎知道皇帝至高无上,也敢气刘彻,“祖父不说我也知道,恼羞成怒。哼!”转身就走。

砰!

刘彻朝案几上拍一巴掌。四郎回头看一眼,手拍桌子?真傻。

“站住!四郎,你什么意思?”刘彻高声问。

四郎很无辜,“孙儿什么也没做啊。”

大郎和三郎背对着四郎,没有看到四郎的小眼神。二人认为刘彻恼羞成怒,大郎开口说,“祖父,四郎年幼无知,不该顶撞祖父,求祖父饶他这一次。”

刘彻憋屈,张嘴想解释,话在嘴里转一圈,抬抬手示意四郎滚远点。随后才说,“不用李陵,你们打算用谁?”

“长平侯、阴安侯和发干侯。”三郎道,“只用长平侯也行。”

刘彻问道:“仲卿的三个儿子?”

“是的。”三郎道,“他们虽是侯爷,孙儿是东宫嫡子,还是王爷,曾随舅公歼敌七万,孙儿让他们押运辎重想必没人敢说什么。”

刘彻打量三郎一番,“你可知朕为何令你二人领兵?”

“祖父良苦用心,孙儿懂。”三郎道,“舅公的三个儿子虽有些才干,然无法和舅公比。给他们机会也不会抢了孙儿的风头。”

刘彻:“除了他们,还有吗?”

“朝中可用的人并不多。”三郎道,“祖父会让赵破奴父子随军出征吧?”

刘彻:“吾有这个打算。”

“赵破奴年龄大了,让其子赵安国去吧。”大郎道,“到了关外有可能急行军,孙儿担心赵破奴撑不住。”

刘彻眉头微皱,“大郎打算深入敌后?”

“孙儿有鹰在手,不担心和三郎失联。”大郎道,“到了关外,孙儿见机行事,极有可能学霍将军,只带够三五天吃的粮食突袭匈奴。”

霍去病第一次出征便是十七岁,大郎如今也是十七岁。刘彻沉吟片刻,道:“可以。”

“祖父,虎符再借孙儿一用。”三郎慢悠悠道。

刘彻想也没想,就说:“没了。”

“祖父可知阿兄雕东西的手艺已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三郎从未想过偷盗虎符,还是卫青提醒他,“假作真时真亦假。”

刘彻抓起手中的东西就想砸他,一看是水杯,怕把大孙子砸坏了,又慢慢放下,“大军出发前,朕再给你们。”

如果不是知道大郎和三郎不想当皇孙,刘彻也不敢把虎符递出去。这几年时常听说大郎和三郎如何如何认真教导四郎,刘彻才不得不相信世上真有人不想当皇帝,“没事了吧?没事退下,朕还有事。”

“孙儿告退。”上次大军回来,药包和弩就被封起来,大郎和三郎相信匈奴至今也没做出连发/弩和炸/药包,对此次出征很有信心。

八月初八,卫青的长子和三子押运辎重,大郎为帅,手握虎符的三郎为监军,八万大军出发,沿路逢人便说他们去酒泉。

大军进入朔方没有往西而是直接往北。出了朔方城便是大草原,大郎带五千骑兵往东,三郎带大军往西缓缓而行。

大郎领兵往东不是找匈奴,而是找草原上的牧民最后一次见到匈奴是何时。牧民是匈奴人,那所有牛羊自然归大郎。牧民不是匈奴人,自然会对大郎说真话,而大郎也会掏钱买他们的牛羊充饥。

来之前大郎曾找燕王刘旦打听,燕国以北的草原上牧民多不多。燕王说很多,那边的水草也肥美,所以大郎并不担心他们此行会饿死在路上。

大郎一行也没饿着,追上三郎时,大军已抵达张掖以北。此时后续粮草也到酒泉。大郎一行和三郎汇合后,休息两天。三郎往酒泉去,大郎领兵北上。

卫青的长子卫伉刚接收到粮草,大郎就回来了,发现匈奴踪迹。

三郎领兵往西行五百里,大郎带骑兵行八百里,兵分两路的兄弟二人在往北推进。大郎一路上没碰到匈奴骑兵,倒碰到不少匈奴百姓。

大郎每次想冲老弱妇孺挥剑时,总会想到二郎小时候说,你能不能不要杀人。以致大郎只掠牲口,没动人。

有匈奴百姓补给,大郎一众又轻装简行,不知走了多久,看到一座城。

大郎曾听史瑶讲过海市蜃楼。忽然出现一座城,大郎第一反应是海市蜃楼,便令所有人后退,安营扎寨,吃饱了晚上再去。晚上还没消失,那就不是海市蜃楼。

夕阳落山,大郎亲自带五百人跑步过去。还没靠近就看到城上灯火通明。大郎立刻令其中两人回去通知其他人,他用叠人墙方式翻到城上,拿出弩,不消一刻就把所有哨兵解决掉。

当天晚上,城中人发现众多骑兵正往他们靠近时,四周城门已打开。大郎一行进城后关闭城门,直奔城中最高的房子。

天蒙蒙亮,热闹一夜的城安静下来。若不是街边路口城墙上横着尸体,地上血流成河,谁也不敢想昨天夜里有一伙来历不明的人把他们的王杀死了。

来历不明?确实是。天黑,胆小的人躲在屋里不敢露头,胆子大的人出来抗敌,都被一剑毙命。

大郎驮着大饼和两头羊,走到离城三十里的河边才停下,命所有人下马休息。赵安国和卫青的小儿子也在此行之中。

赵安国一边喝水一边问,“代王,咱们昨夜突袭的城是匈奴王庭?”

“是的。”大郎转向卫登,“那是不是舅公以前来过的龙城?”

卫青来龙城时,卫登还没出生,等他懂人事,卫青再也没出去过。卫青又不爱炫耀自己的功劳,很少和三个儿子讲攻打匈奴的事,卫登摇摇头,“我也不知道。”

“代王,看看咱们此时在何地就知道是不是龙城了。”赵安国提醒道。

大郎看着东边刚刚升起的太阳,回头看一眼,“那边是北,咱们昨天下午经过这里,说明咱们没走错,的确一路往北。”算一下路程,大郎掏出地图,不禁睁大眼。

“怎么了?”卫登忙问。

大郎:“舅公曾和我说过龙城离长安有多远。如果咱们没有走偏,再往东走五六百里就是匈奴龙城。”

“那咱们去吗?”卫登问。

大郎想去。然而,看到将士们满脸疲惫,意识到已出来将近三个月。早些天这边就下一场小雪,急行军到龙城,去的时候没遇到雪,回来也会遇到大雪,“匈奴单于已经死了,没必要再去龙城。我们从这里往西行八百里,然后一路往南。”

卫登:“我们出发时胶西王往西五百里,咱们应该往往西一千三百里再往南才能碰到胶西王。”

“你不懂三郎,他们一路往西,如果一直碰不到匈奴人,会往东北来。”大郎道,“我们往西八百里,我总感觉还会和三郎错开。”

卫登,“他们步兵走得慢。”

“代王,和胶西王汇合后,咱们就回去?”赵安国问。

大郎:“先同他汇合再说。”

三郎往西五百里没有碰到匈奴人,哪怕是匈奴百姓。又往西两百离,走到早年卫青发现匈奴右贤王的地方,依然连个鬼影也没看到,三郎果断令骑兵往北,他令步兵往东北,骑兵三天后往东和大军汇合。

第七天骑兵和三郎汇合,也带来一个好消息,他们在雪底下发现马粪。他们往西行一天,没有发现马粪果断折回,在回来的路上发现马粪。

通过马粪,三郎确定今年冬天匈奴不在西北,而是在东北。于是继续往东北行。怕大郎找不到他们,特意令步兵堆几堆马粪。

大郎回来碰到一堆马粪,第一反应是匈奴留下来的。然而,看到马粪堆成像个小山似的,大郎笑了,随即令将士四下散开寻找马粪,马粪还没有寻到,卫登在一棵树上寻到几个大符号,只是他看不懂。

大郎走过去一看,树上写着11.8。三郎以前说过他会洋文,大郎曾让三郎讲过几句,大郎听着好玩跟三郎学过,当时也顺便学了洋人的数字,“这是三郎留下的,三郎十一月初八经过此地。”

“代王,今天是十一月十二。”赵安国忙说。

大郎:“哪边有马粪?”

“那边。”一个骑兵指着北方。

卫登:“不可能,我们就从北面来的。”

“往东。”大郎果断说,“五万步兵,两万骑兵,带着辎重走不远,我们最多往东行三百里就能发现他们。”

赵安国:“我们不休息了,现在就去,说不定早上就能和大军汇合。”

“还有多少吃的?”大郎问。

赵安国:“肉还够吃三四天,饼快没了。”

“稍作休息再去找三郎。”大郎道,“三郎在此地停留,附近必然有水。”

与此同时,卫青长子卫伉起马追上走在最前面的三郎,“三郎,我们是不是迷路了?走了一个多月连匈奴的影子也没看到。”

三郎:“谁说没看到?今天早上烧饭用的马粪不是捡匈奴的?”

“马粪是有,可是一直不见匈奴,会不会是匈奴遛咱们?”卫伉很怀疑。

三郎:“你的意思匈奴知道咱们行军路线,故意用马粪引咱们上钩?”

“我怀疑,不能确定。”卫伉道。

三郎认真想想,“即便匈奴在前面埋伏,我们也过去。”

“为何?”卫伉不解。

三郎疑惑:“舅公没和你说,我们上次出征是如何做到损失不足千人,歼敌七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