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我家个个是皇帝 > 32.兄弟相见

我家个个是皇帝 32.兄弟相见

作者:元月月半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3 16:37:55 来源:就爱谈小说

史瑶是无所谓,“妾身担心殿下和三位王爷无话可说啊。殿下自己说的, 三位王爷封王时尚且年幼, 殿下和他们拢共没说五句话, 又四年多不见,跟陌生人没两样, 到了宣室殿总不能大眼瞪小眼吧。”

“话虽如此,可孤走到哪儿把他仨带到哪儿,别人会不会说孤显摆啊。”太子平时老成,毕竟还未及弱冠, 还做不到皮厚心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史瑶安慰他,道, “不会的。哪怕大郎有时候哭闹,大郎的奶姆也说他比别人家的孩子乖。杜琴、蓝棋她们也说过,咱家仨孩子乖。”说着看到阮书在门外,“阮书,三位皇孙乖吗?”

阮书进来回禀, “很乖。婢子再也没见过比三位皇孙还要乖的小孩。”

“你跟孤说实话。”太子道,“少帮你主子糊弄孤。”

阮书下意识看史瑶。

“别看她,孤问你话呢。”太子皱眉道, “孤恕你无罪。”

阮书想一会儿,道:“婢子有两个弟弟, 婢子入宫那一年他们都五六岁了, 醒来见不得婢子的父母就嗷嗷哭。三位皇孙醒来就自己玩, 婢子都想抱抱皇孙,真的太乖了。”

“那如果孤带他们去见三位王爷,孤的弟弟,你觉得三位王爷会喜欢他们吗?”太子问。

阮书实话实说:“婢子不知道。不过,婢子认为没人会厌恶三位皇孙。”

“那孤就带他们过去。”太子道,“下午再回来?”这句话是对史瑶说的。

史瑶:“用饭前问问父皇,父皇同意他们仨回来,令奶姆抱他们回来。父皇不允许就算了。”

“你考虑的周到。”太子认真想想说道。

三位小王爷今日入宫觐见,近来朝廷又没什么要紧的事,刘彻干脆罢朝等儿子。

太子来的并不晚,此时也不过辰时两刻,看到宣室殿门外有三辆车舆,很是惊讶,问小黄门,“三位王爷到了?”

“启禀殿下,到好一会儿了。”小黄门随即又说,“奴婢先去通禀?”

太子微微颔首。片刻,小黄门进来,门打开。

普一进去,太子就感到一股热浪袭来,不禁说,“父皇这里真暖和。”

“你宫里不暖和?”刘彻笑着问。

太子笑笑,道,“孩儿给父皇请安。”

“弟弟见过皇兄。”立在一旁的少年们跟着作揖行礼。

太子看过去,站在最右边的少年脸色不是很好,瘦瘦弱弱的,便知他是齐王刘闳。站在中间的少年脸色白里透红,身高不足七尺,却跟个翩翩公子似的,便知他是聪慧的燕王刘旦。站在最右边的少年虎头虎脑,眼睛滴溜溜的转,也是三人中最矮的,便知他是年龄最小的广陵王刘胥。

太子面对着三个弟弟,笑着说:“免礼。父皇,三个弟弟还没见过孩儿的儿子,孩儿把三个孩子带来了。”

刘彻已经看到了,刚才就想问,被太子规规矩矩的行礼打断了,“这么冷的天,你带他们过来作甚?”说着朝奶姆走过去,“醒着呢还是睡了?”

太子很想翻白眼,“来的路才醒,现在还不甚清醒。”见三个弟弟傻站着,“二弟,三弟,四弟,过来看看你们的侄儿。”

齐王刘闳的母亲王夫人得宠时,皇后都避其锋芒,也导致齐王和太子的关系有些微妙。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的母亲李姬在宫里是个隐形人,李姬身世寒微,刘旦和刘胥外祖一家势弱,两兄弟就从未想过荣登大宝。

面对太子,无二心的刘旦坦坦荡荡,一听太子招呼他们哥仨,刘旦就走过去,“弟弟昨日刚到城里就听说大侄儿和二侄儿长得一模一样,三侄儿长得又是另一番模样,是不是啊?皇兄。”

“不是。”太子笑道,“三郎长得像他两个兄长,只因三郎比他俩小一点,就很好辨认。”看清刘彻怀里的小孩,便指给刘旦看,“父皇抱的就是三郎。右边奶姆抱的是大郎,左边那个睁大眼看你的是二郎。二郎对什么都好奇,你要不要抱抱他?”

刘旦楞了一下,猛地转向太子,见太子嘴角含笑,双眼看着几个孩子,没有看他,试着问,“弟弟可以抱抱他吗?”

“当然可以。”太子拍拍手,二郎伸出小手,太子接过二郎就递给刘旦,“你像孤这样抱着他。”

刘旦下意识伸手,手伸出来,呆了,他明明来给父皇请安,怎么变成给太子抱孩子了?软软小小的身子入怀,淡淡的奶香钻入鼻孔,燕王刘旦顿时顾不得胡思乱想,慌忙按照太子说的抱住怀里的小孩,“咦,他好轻啊。”

“一会儿就觉得累了。”刘彻抱着三郎走过来,看到二儿子往他这边看,笑着问,“闳儿,你也想抱抱小侄儿?”

刘闳觉得太子应该不喜欢他,就没敢吭声,听刘彻问他,小心翼翼的问,“可以吗?”

刘彻多情,即便没有王夫人,也会宠别的女人,因此太子刘据一点也不恨王夫人的儿子刘闳。但也谈不上多喜欢,毕竟俩人不熟。

刘据觉得他是太子,是长兄,应当大度些,“当然可以。”随即对刘彻说,“父皇把三郎给二弟抱抱。大郎重,孩儿怕二弟抱不住他。”

“皇兄,弟弟抱得动,可以给弟弟抱抱吗?”一直没开口的广陵王刘胥突然跑到太子跟前。

太子刘据吓一跳,念他只有九岁,也没跟他计较,“可以啊。”很是小心的把大郎放他怀里,“大郎,不准哭闹啊。四弟如果觉得抱着累,就坐在席上,让大郎躺你腿上。”

“可是弟弟想抱他玩玩啊。”刘胥眨着大眼说。

太子:“那你抱着他慢慢走走。别去外面,外面冷。”

“弟弟知道。”刘胥说着话冲大郎笑笑,“大侄儿这么小,出去会冻坏的。”

你才会冻坏!大郎的嘴巴动了动,很想吐他一脸口水。

刘胥惊讶,“太子皇兄,大侄儿的嘴巴动了,是不是想跟弟弟说话啊?”

“不是。”三个软软的小孙儿被三个小儿子抱走,两手空空的刘彻觉得很不舒服,“大郎不想让你抱,他想让朕抱。”

大郎搁心里哼一声,冲站在刘胥身边的太子伸出小手。

刘胥大乐,“哈哈,哈哈,父皇,大侄儿想让皇兄抱,不想让父皇抱。”

“谁说的!”刘彻看过去,大孙子真冲太子伸手,顿时呼吸一滞,“那是因为朕没要抱他。不信你看,大郎,让祖父抱抱。”说着话还拍拍手。

大郎都不带看他的,挥着小手,冲太子“啊啊”的叫。

太子忙说:“大郎,别乱动,你四叔父抱不住你。”

“没事,没事,抱得动。”刘胥身体很好,别看才九岁,个头快有比他大两岁的刘旦高了,“不过,大侄儿真有点重欸。”

太子忙接过来,“你歇会儿再抱他。”

“给朕抱抱。”刘彻好几日没见到孙儿了,就算太子上午没带他们过来,下午刘彻也会叫太子回去把仨孩子接来,“朕看看大郎是不是又长大了。”

太子很想翻白眼,把大郎递给他,就问刘闳,“二弟,累不累?把三郎给我,你也坐下歇一会儿?”

刘闳见过很小的小孩,在他印象中不会说话的小孩很爱哭,从未见过不哭不闹睁大眼打量他的小孩,很是稀奇,“弟弟还能再抱一会儿。”

太子一听这话顿时知道,他也累了,“那也不能一直抱着。咱们坐下吧,父皇。”

“行吧。”刘彻有一次抱二郎和三郎,也就三刻,第二天胳膊就痛的抬不起来,很清楚不能一直抱大孙子,不然胳膊又得痛,走到主位坐下,“你们也坐,别一直站着了。”

话音一落,太子就抱走刘闳怀里的三郎,等刘闳坐下,太子就叫三郎躺他怀里。刘胥看到太子的动作,拍一下他兄长刘旦,“我帮你抱着二侄儿,你也坐下。”

刘旦摇头笑笑,果然,等他坐下,刘胥转手把小孩递给太子,“皇兄,把侄儿放弟弟怀里。”

“你也不怕三弟揍你。”太子倍感好笑。

刘胥嘿嘿笑道:“他打不过弟弟。”

“白天打不过你,可以等你晚上睡着的时候打你啊。”太子说着,把二郎放他怀里。

刘旦眼中一亮,“多谢皇兄提醒。”

“皇兄!”刘胥陡然拔高声音,瞪着太子。

太子不以为意,笑着说,“我不提醒,三弟也能想到。”

“不见得。”广陵王刘胥哼一声,就低头看怀里的小不点,“皇兄,侄儿何时才会说话,才会走路?”

太子算一下,道,“还得半年。”

“那弟弟岂不是见不到了。”刘胥好生失望。

太子下意识看向刘彻,“那你半年后再回来就是了。”

“可以吗?”刘胥知道当家作主的人是他父皇,说话时就望着刘彻。

刘彻不知道太子为何突然说出这句话,便顺着太子的话说,“你想来朕还能不准你回来啊。”

“谢谢父皇。”刘胥大喜。

就国的王爷回到长安没有住在宫里的,他们今日却能搬去北宫暂住,这一点让刘旦很惊讶。朝中无大事,就国的王爷不能随意离开封地。有皇帝的手谕倒是可以回长安,但多是遇到大事的时候,皇帝才召封国的王爷们回来。他父皇却同意刘胥回来看三个小孩?已经不能说惊讶,刘旦感到震惊,他父皇又在酝酿什么?

突然感到有人踢他一下,刘旦回过神,看到躺在齐王刘闳怀里的三郎踢他,敛下眉眼,笑着问,“三郎何事?”

你在想什么呢?三郎知道历史的刘旦异常聪慧,虽然刘旦才十岁,三郎也不敢小看他。

刘旦看不懂他的眼神,把他抱过来,“三郎是想和三叔玩吗?”

“三郎不爱玩闹。”太子对三个儿子还算了解,“你们说话的时候摸摸他的小手或小脸,别不搭理他,他就不闹了。”

刘胥忙问:“二郎也是吗?”

“二郎也是。”太子道,“只有大郎不爱理人。”

刘彻:“朕也发现了。”握住大孙子的小手,“十次最多搭理朕一次。大郎,是不是不喜欢朕?”

“他这么小哪知道啊。”太子笑道,“太子妃要抱他,他也不搭理。有一次伸手要他母亲抱,惊得太子妃直呼他是不是病了。”

刘彻好奇,“真是这样?那这孩子够怪的。”

“孩儿觉得他们很乖。”刘胥不喜欢“怪”这个字,“皇嫂也有趣,居然认为大郎病了。”

说起太子妃,刘彻忍不住说,“你皇嫂可不止有趣。”看向太子,“你皇嫂可是个妙人”

三位皇子就国时年龄还小,这几年又没回来过,以致对长安城很陌生,更是没见过太子妃。不过,他们知道他们的父皇眼光极高,能得其青睐,那太子妃必定是个很厉害的人。

“有多妙啊?”刘胥心思不如两位兄长细,又年幼,宣室殿内气氛也很好,不知不觉就把刘旦的告诫忘得一干二净,“父皇可以说说嘛?”

刘彻没有回答,而是问侯在一旁的宫人,“什么时辰了?”

“启禀陛下快巳时了。”宫女答道。

刘彻:“吩咐庖厨做饭吧。”说着转向三个远道而来的儿子,“你们早饭用的早,过会儿该饿了吧?”

三个小王爷急着见刘彻,卯时就起来了,离现在有两个时辰了。这会儿不饿,再过一个时辰肚子一准会咕咕叫。

无法隐瞒,刘闳作为三人中最年长的,答道,“会的。”

“去吧。”刘彻冲宫人抬抬手,宫女退出去。刘彻又说,“饭菜做好,你们就知道太子妃不止有趣了。”

太子顿时哭笑不得,“是不止有趣,还很会吃。”

“会吃?”刘旦一心当个闲散王爷,不像太子所学的东西都是太傅认为储君应当学的。刘旦对什么感兴趣就叫老师就教他什么,以致于才十岁,所学的东西堪称五花八门,独独没想过吃食,“皇嫂很会做饭?”

刘彻:“太子妃可不会。你别问了,饭菜做好自然知道。”随后问他燕地情况。

三人收到手谕那日就知道,他们到了长安城,刘彻一定会问封地的事。所以,三人来之前找相国询问过。

刘彻念他们年幼,所知不多,也没往深了问。每个儿子问几句,中间又有三个孙子尿了,打断一会儿,待刘彻问完刘胥,也快到午时了。

刘彻注意到漏刻,就问宫人饭菜好了没。

内侍出去一看,饭菜已经好了。见皇上正和王爷们聊国事,没敢进来打断。刘彻一听是这样,就命宫人摆饭。

刘胥把小侄儿还给奶姆时,很是不舍,眼巴巴望着坐在对面的太子,“皇兄,弟弟以后可以去长秋殿看看小侄儿吗?”

“可以。”太子道,“不过,他仨贪睡,你去的时候他们极有可能在睡觉。”

刘胥满不在乎,“他们如果上午在睡觉,弟弟就下午再去,总能碰到他们醒的时候。”

“你的老师没跟来?”刘彻突然开口。

刘胥心中一突,忘了就算他来到长安还得跟老师学文习武,尴尬道,“儿子晌午去?父皇。”

刘彻瞥他一眼,也没说行,也没说不可以。刘胥就当他同意了。

太子想说什么,一看小宫女端着铜盆过来,就把嘴里的话咽回去,洗手,等用饭。

宫人把用饭的方几放正,菜也端上来了。

虽然把三个儿子赶出长安,刘彻也没完全忽略他们。搁一段时间会给封国的丞相和儿子们的老师去一封信,询问三个儿子的情况。

刘彻知道二儿子身子弱,昨晚便吩咐厨子做鱼头豆腐汤,知道四儿子刘胥胃口极好,就吩咐厨子做炒羊肉和红烧牛肉。

三儿子刘旦没特别喜欢的,也没什么忌口的,刘彻就吩咐厨子做醋溜白菜和清炒萝卜丝。其他的菜,便让厨子自己拿主意。考虑到天气冷,主食便是一碗鸡汤肉丝面。

盘盘碗碗有九份,方几摆的满满的,还都是三个小王爷从未吃过的,最为聪慧的刘旦率先问,“这些都是皇嫂吃过的?”

“是的。”刘彻道,“先吃面,面糊了就不美味了。”说着夹一点鸡汤肉丝面。

三个小王爷才知道,哦,这个细细的也是面食啊。

面煮熟后过了冷水,随后才加热汤,庖厨离宣室殿较远,面放在食盒里端过来没糊,反而还很劲道。

刘彻不知道面过了冷水,便认为面刚刚煮好就端过来了,所以很怕细软的面腻了。太子听史瑶说过,在他看来面也不能久放,以致于刘彻话音落下,宣室殿里只有吃面的声音。

太子刘据想让几个弟弟知道他的太子妃有多厉害,吃五口面,就招呼弟弟们尝尝菜。还特意提醒几个弟弟吃豆腐的时候用勺。

淮南王刘安刚做出豆腐,皇家人就吃过。刘旦还在宫里那会儿也吃过豆腐。在他看来豆腐除了比较嫩,没有其他味。不想吃,又不好拒绝太子,便舀一块豆腐塞嘴里,“咦,这和弟弟以前吃的不一样?”

“不一样。”太子道,“刚磨好的豆腐可以煮着喝,没有把水挤压出去的嫩豆腐,放点蒜沫、姜沫以及酱油,可以当凉菜来吃。

“豆腐里的水压出去了,就可以和鱼一块炖。如果豆腐太硬,就用锅煎着吃和烤着吃。冻僵的豆腐可以和鸡肉一块炖。豆腐放久了变臭了——”

刘胥抢道:“总不能还可以吃吧?”

“厨子说可以吃。”其实这话是史瑶说的,太子道,“还说用油炸是另一番美味。”

刘彻转向太子,“你宫里的厨子吃过?”

“吃过。”太子道,“刚做豆腐那天做得多,他们忘了一块,早几日发现都臭了,他们好奇臭了的豆腐是个什么味,捏一点尝尝,说是挺好吃的。”

齐王刘闳惊讶,“他们就不怕中毒?”

“他们没想到这一点。”太子信口胡诌,“他们入宫当厨子之前,家里很穷,饭菜没生虫,哪怕臭了,也会放在陶瓮里热一下继续吃。”这一点是听史瑶身边的几个宫女说的。太子便觉得大多数穷苦百姓家都不舍得浪费粮食,才敢拿这话糊弄他父亲刘彻。

刘彻也知道百姓很苦,一想到早些年匈奴年年来犯,四周小国也跟着在边关作乱,哪怕知道百姓苦,还是照样发兵征讨四夷,给子孙留下一个太平天下。对太子的话也没怀疑,“臭豆腐可以吃,你也不准吃,据儿。”

“孩儿听父皇的。”刘据所说不假,三个儿子上午没睡,等他们用过晌午饭,仨小孩就睡的喊也喊不醒。

刘据带着三个孩子回去,刘彻也放他的三个儿子去北宫歇息。

三个小王爷到北宫,刘据也到了长秋殿。

史瑶见到就问:“如何?”

“要不是有他仨在,我觉得最多在宣室殿待半个时辰就得找借口离开。”太子道,“孤的那三个弟弟,说实话,孤今日如果没见到他们,改日在街上碰到了也不敢相认。”

史瑶好奇:“变化这么大?”

“五年啊。”太子长叹,“五年前孤的表哥霍去病还在,馆陶大长公主还活着,如今都已作古……”

史瑶来到汉朝,要说有什么遗憾就是没见到封狼居胥的霍将军。可人得朝前看,史瑶没有劝,而是开口问,“殿下,明日下午有事吗?”

“你有事?”太子反问。

史瑶:“妾身听说殿下写的木板给廷尉一块,就立在廷尉衙门门口,妾身想出去看看城内百姓有没有用豆子做吃的。”

木板是太子亲手写的,太子道:“孤也想知道。”说着一顿,“孤如果有空,下午会来接你。”说完就去忙别的。

史瑶和太子一样对农事一窍不通,不会织布不会绣花更不会做玻璃、水泥、烧砖和烧炭,只会做几道家常小菜,就很希望她知道那点东西在这里普及。

翌日晌午,太子没回来。申时左右,太子回来,史瑶也没问他晌午干什么去了,登上车就随太子一块出宫。

太子却忍不住问,“你都不问问孤今天在忙什么,都没顾得回宫用饭?”

“殿下为何突然这么问?”史瑶不懂。

太子:“孤今日在宫外见到卫长公主,公主见到我就问,忙什么呢?”

“公主那是给殿下打招呼呢。”史瑶小声道,“就像妾身家乡人彼此见了就问,吃了吗。”

太子好奇:“你家乡的人都这么打招呼?”

史瑶点头。

“难怪你一个平头百姓都这么会吃。”太子啧一声。

史瑶想打他,瞪着他说,“这个茬过不去了是不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