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躺赢的科举人生 > 第103章 破题

躺赢的科举人生 第103章 破题

作者:人生若初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22 07:03:56 来源:就爱谈小说

赵云安留了金管家下来, 带着他满漳州的溜达,上至玉璋美景,下至乡俗风土, 倒像是招待一位贵宾。

金管家一开始心生惶恐,过了几日却琢磨过味儿来。

这日赵云安又拉着他城外溜达, 其实这会儿天气冷,这一日还下着濛濛细雨,哪里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了一段路倒是把人冻得够呛。

“舅少爷, 金家的生意还得老爷说了算,我一个下人,帮忙跑腿自然可以,别的实在是说不上话。”金管家苦笑道。

若是能帮上忙,金管家恨不得上赶着,可惜这事儿他真的没办法。

赵云安却说“金管家不必妄自菲薄,您跟在我舅舅身边多年,对商贾一道也十分精通。”

金管家自然是懂一些的“大人若是有什么想问的, 小人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既然是舅家人, 赵云安也不客气。

“这几日走下来, 金管家可见着漳州上下, 可有一样能拿得出手。”

金管家叹了口气“不瞒舅少爷, 漳州多山多水,气候与青州极为相似, 只是更温暖几分,漳州有的,青州大多也有,漳州没有的, 青州那边也有。”

“青州水路畅通,商人们自然更愿意去。”

相比起来,再往漳州这边来路费更多,更加费事儿,商人追逐利益,自然不愿意费事儿。

好处青州都占了,漳州便显得不尴不尬,这些年来又因为豪族与两任知府的缘故,每况愈下,好好的繁华之所都没落了。

赵云安也跟着叹气。

他倒是想让漳州的水运也畅通起来,奈何淤积的问题难以解决。

金管家想起金大舅疼外甥的劲儿,又说道“不过舅少爷若是开口,金家定是愿意费这个功夫的。”

赵云安一听,却摇头道“若是没有长远利益,只靠舅舅补贴,这不是做生意的样子。”

他是想让金家帮忙,但可没想让金大舅做亏本买卖,那样跟掏自己腰包来填朝廷的窟窿有什么不同,赵云安自问还没有这样的高雅情操。

金管家说了几样土产“这些东西,金家原本也是要进货的,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多走几日路,赚到的银子也是一样。”

即使如此,赵云安心底却明白,要不是他这个大人摆着,金家那里犯得着舍近求远。

赵云安叹气道“土产买卖薄利多销,漳州原本也是有的。”

金管家又道“漳州也很适合种桑养蚕,蚕丝总是不愁卖的。”

赵云安也曾想过这个办法,但考虑之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一则成效太慢,桑叶也不是一日能养成的,养蚕也需要手艺,二则近几年大魏天灾不断,我不能让百姓弃田养桑。”

最重要的是,朝堂不稳,皇帝年老,太子年少,赵云安总觉得心惊肉跳。

金管家听完也发愁了。

“不如舅少爷写一封信给老爷,老爷比小的见识多,指不定能帮忙上。”

“再说吧。”

赵云安叹气,如果他开了口,金大舅肯定会鼎力相助,可赵云安心底明白,想要扶持漳州府的生意,可不是能靠金大舅一个人撑起来的。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走着,漳州的雨也不像京城,下起来没完没了,淅淅沥沥的很不痛快。

虽然打着伞,走了一会儿身上便湿漉漉的一层,赵云安还好一些,因为常顺那把伞一半都在他头上。

可惜再走也解决不了问题。

“罢了,今天先回去吧。”赵云安叹气道。

正要转头,忽然旁边田地里传来声音。

“知府大人”

赵云安定睛一看,倒是个熟面孔“老人家,今日下着雨,你怎么还下地了”

金管家见状,退后一步,摆出随从的架势来。

地里头的正是张老汉,他有些狼狈的擦了擦手,憨笑着说“这连这几日都下雨,我怕地里头的菜被淹着,就过来看看。”

他没打伞,只带着一个斗笠。

赵云安看了一眼,发现附近的地里头种的多是一些蔬菜。

张老汉解释道“谷子早就收起来了,我想着地空着也是空着,便种上了一些菜,冬日里收成不好,但也能卖几个钱补贴家用。”

这倒是漳州的一个好处,气候够暖和,冬天地里头还能种菜。

赵云安点了点头“快要过年了,家里头日子可还好”

张老汉忙不迭道“都好都好,大家伙儿都知道曹家倒了,等统计完人头,明年良田就能分到手里,一个个都憋着劲呢。”

即使这良田不是白给的,可好歹种满三年就是自家的,跟之前不一样。

一提起这事儿,张老汉满脸喜气“有盼头的难都不难,以前那日子才难,一年到头眼前都是黑的。”

“这都是托了大人的福。”

赵云安笑着谦虚了两句“是陛下治国有方,本官只是尽了应尽职责。。”

张老汉瞧他们身上的衣裳都湿了,便道“大人,您几个要不要往小老儿家里头去烤烤火。”

赵云安原本不打算打扰,但不知想到什么又点了点头。

“那就叨扰了。”

张老汉没料到他居然真的答应,连声笑道“大人能来,小老儿家那,那就是屋子都亮堂了,就是读书人说的那个,那个什么”

“蓬荜生辉。”金管家觉得这小老头很是好玩。

“就是蓬荜生辉,祖坟都冒青烟了。”张老汉乐呵呵的说。

“大人往这边走,我家不远,走几步路就到了。”

村里头的路还不如官道,下了雨,踩上去就是泥脚印。

赵云安脚上的皮靴都沾满了泥巴,常顺见了,便闷声道“大人,我背着你走。”

“不用。”

赵云安可没那个脸让人背着走,他又不是残废。

张老汉家就在村口,老汉还未进门,就大声喊道“有贵客来了,快把火炉子点上,再把点心果子拿出来招待。”

里头一阵声响,露出几双怯生生的眼睛来。

“愣着做什么,这是知府大人,还不跪下磕头。”

赵云安忙道不用,可惜对面的几个大人小孩都已经跪下来,噗通一个个磕了头。

见状,赵云安倒是有些后悔过来打扰了。

屋子里已经点上了火炉,大概是刚生的火还不够旺,家里头唯一一把椅子也被擦干净放好了。

“大人您坐下歇一歇,烤烤火。”

张老汉说着,又骂儿子不够机灵,亲自进厨房端了吃的出来。

“老人家,不必忙活了,我们坐一坐就走。”

张老汉却已经忙起来“大人能来,那是别人家盼都盼不来的福分,怎么能不好好招待。”

等他拿了东西出来一看,里头最上好的点心,还是赵云安之前给的点心匣子里的。

老汉也笑“乡下人家没啥好东西,还请大人别介意。”

“去去去,别都堵在这里。”说着又赶孙子孙女走,怕他们年纪小闹腾,到时候惹怒了大老爷。

赵云安笑着招了招手“过来。”

张老汉点了点头,几个孩子才敢上前。

张家条件在村里头还算可以,但这几年收成差,孩子也没做新衣裳,这会儿看起来每一个都灰扑扑的,人也痩,不过气色还好。

“你们喜欢吃点心”

大孙子抿了抿嘴角不说话,最小的那个已经拼命点头“点心可好吃啦。”

赵云安笑道“今日出来的匆忙,也没带上拜礼。”

想了想,他便拿出随身的荷包来。

那是在永昌伯府的时候,金氏总给他带上,免得他不趁手的。

等来到漳州,赵云安已经是入朝为官的人了,但金氏已经把他当孩子,每日总给他挂上一个荷包以防万一。

里头是一颗一颗做工精巧的金银裸子,做成了花生米的模样,这会儿倒是派上了用场。

“拿着,这是叔叔给的见面礼。”

张老汉忙道“大人,这可使不得。”

赵云安笑着放到他们手心,又摸了摸孩子的脑袋“快过年了,理应给的。”

见他执意,张老汉忙让孩子们叩头谢恩,一屋子的大人小孩看着越发拘谨了。

“让孩子们去玩吧,老先生陪我说说话。”赵云安笑道。

张家人连忙拉着孩子进屋,连胆儿最大的张家老大,这会儿也成了鹌鹑,不敢多说一句话。

一进屋,回头却见小儿子正拿着花生米磕牙呢。

张家老大连忙抢过来,又拍了他一个屁股“去跟你哥玩,别捣乱。”

张家媳妇也忍不住问“他爹,这是真金的吗”

“嘘”

外头的气氛倒是没这么紧张,张老汉是去过两次衙门的,知道这位赵大人看着年纪小,面皮嫩,虽说是个雷厉风行的,但其实脾气很好。

他连忙请了四个人都坐下,又去厨房提了一壶开水,拿出家里头最好的白瓷碗泡茶。

“几位老爷都喝杯热茶暖暖身体吧,漳州一下雨就冷的要命。”

赵云安烤着火,倒是觉得身体都舒展不少。

他看着张老汉泡茶,笑着问道“年前丈量的事儿都差不离了,也辛苦老人家了。”

张老汉笑道“哪里辛苦,这样的好事儿,老汉我求之不得。”

乡下泡茶也不讲究,老汉哗啦啦的泡好,就推到了赵云安面前。

赵云安下意识的接过去一看,却是一愣。

张老汉还以为他嫌弃茶叶粗陋,忙解释道“乡下没什么好茶叶,这是春天那会儿,我家姑娘亲自上山采的,挑了最嫩的那一批,虽然有些苦,但味道还行。”

“我们村的赤脚大夫瞧了,还说这茶汤对身体好嘞。”

赵云安笑了笑,先喝了一口,品了品茶汤的味道。

才又道“老人家,这茶汤为何是紫色的”

这话一说,金管家也看了眼茶碗,果然,茶汤不是寻常可见的金黄色,而是紫色,白色的瓷碗虽然磕破了一个口子,瞧着却也十分不错。

“这倒是稀奇。”

张老汉见他们不是不满,只是好奇,倒是松了口气。

“大人有所不知,这紫叶茶不是寻常的茶树,而是一种通体紫色的茶树。”

张老汉指了指他们后面那座山“我们这一带的山头上地太贫,果树长不好,偏偏这种紫叶茶长得好,不管他也能一长一大片。”

赵云安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外头的小雨渐渐停歇了,似乎看到的山头也是紫色的。

张老汉继续道“这茶树叶片叶柄茎秆都是紫色的,春天那会儿摘了嫩芽炒好了泡茶,泡出来的茶汤也是紫色的。”

赵云安听了他的话,低头再去看那碗茶汤。

也许是泡的时间长了,茶汤的颜色更深了一些。

大魏朝多喜欢绿茶,以龙井之类茶汤金黄的为最佳,红色次之,紫色对比起来便略显浑浊。

赵云安低头又喝了一口,这次仔细的品了品,觉得这茶汤苦涩的味道重了一些,实在是算不得上品。

张老汉见他神色认真,不明所以,又说道“这茶叶上不得台面,多是附近的老百姓自家喝喝的,实在是委屈了大人。”

“不委屈。”

赵云安又喝了一口,才问“老人家,这茶叶的产量怎么样”

张老汉不明白他为什么问这个,但还是回答“漫山遍野都是,除了村里人,旁人也不去采来喝,城里头的贵人老爷们都喝南方那边的好茶叶。”

金管家倒是明白了一些。

他认真的品了品,但还是摇头道“却是滋味一般,香气倒还算纯正,但味道不够清润,回味也不够甘甜。”

金家也有一部分茶叶生意,所以金管家很有心得,这茶叶比起西湖龙井之类的名茶可差远了。

他这一番话,也是想提醒自家舅少爷别打茶叶的主意。

赵云安却又问“这茶叶是如何炮制的”

“就是学着别人炒茶,小老儿手艺差,炒茶的手艺一般。”

赵云安却说“本官听闻有些茶叶直接炮制味道苦涩,但若是经过特殊的工序,便能杀去苦味,只留回甘。”

张老汉发愣道“这,小老儿也不会啊。”

“自家喝的茶叶,能提神就够了,平日里忙着种地,大家也没这个功夫。”

赵云安低头去看茶汤,心底却闪过好几个主意。

他忽然想起还在云州的时候,曾与云州知府林志海一块儿喝过云雾茶。

那也是独产于云州的好茶,味道甘甜,林志海曾想过打出名号来,作为云州的一项增收利器,只可惜运作了几年还是平平无奇。

因为云雾茶好也好,却没有特色,味道不如成名已久的名品。

赵云安看着那紫色的茶汤,心底却想到一个法子。

“雨停了。”

赵云安起身道“老人家,不如带我去看看这红色的茶山。”

张老汉一时为难“这才刚下过雨,雨天路滑,上山的路也难走,大人您”

“不碍事的,本官伸手矫健。”赵云安哈哈笑道。

张老汉没法子,只得让两个儿子都跟上,又从村里喊来了两个壮年的汉子一块儿去。

这几个知道要陪着知府老爷这会儿上山,虽然心底奇怪,面上都是恭恭敬敬的。

到了山脚下,刚下过雨的山路果然湿滑难走。

赵云安索性留下了金管家,他可不想舅舅派了左膀右臂过来,回头给摔断了胳膊腿。

上山之前,张老汉一直提心吊胆的,毕竟读书人的模样他也知道,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就他们村那个秀才,连山路在哪儿都不知道。

哪知道到了山上,他才知道自己太小看人了。

小知府身手矫健,要不是不熟悉山路,走路的速度比他们还要更快。

漳州一带多山,但山普遍不高,爬了半个时辰左右便到了山顶。

“大人,紫叶茶就在这边,往东边看一大片都是,山坳里全是。”

赵云安顺势爬上了大石头,站在高处往下看,果然周围都是雾蒙蒙的一片紫色,新雨过后,显得冬天的茶树都分外的水灵。

果然是好大一片,附近几个山头上几乎都是。

赵云安一跃而下,吓得常顺连忙过去搀扶。

他却哈哈一笑,低头去看“老人家,你过来看看近日可能采摘冬茶”

大约是漳州多雨湿润,天气也还算暖和,紫叶茶树并未完全进入休眠期,偶尔还能瞧见一些心急的嫩芽冒出头。

赵云安说要喝冬茶,张老汉自然是满口答应“大人为咱们老百姓做了那么多,喝一口冬茶有什么。”

“无需太多,只需一斤左右。”

但一斤的茶叶,也许好多斤的嫩芽才能制成,赵云安张张口,张老汉几个人都忙不过来,又下山喊了人过来一起采摘。

到底是寻了一个难得的太阳天,赵云安亲自过来盯着他们采摘。

冬天根本不是采摘茶叶的季节,嫩芽极少,这会儿采摘了对茶树的生长也有害无利。

不过紫叶茶树多,赵云安为了自己心中的计划,还是提出了这个奇怪的要求。

等采摘完足够的茶叶,已经到了晌午时分。

这一次甭管张老汉多客气,赵云安也直接带着茶叶离开了,并未多做停留。

他人一走,后头便有人抱怨“这知府大人也是奇怪,大冬天的让我们采茶叶。”

张老汉瞥了他一眼“我早说人够了,你自己偏要来,来了干活又不实在。”

“张叔,我,我就是觉得古怪。”

张老汉冷哼道“明年良田就分下来了,人喝你一口茶叶怎么了”

“天生地养的东西,也没花用你一毛钱,怕耽误了咱功夫,大人还送了不少年货上门。”

“你们若还不满足,在背地里说大人的坏话,以后就别叫我叔。”

年轻的连忙求饶“张叔,我知道错了,是我嘴贱不会说话,知府大人的大恩大德我都记着呢。”

张老汉哼了一声,没搭理他。

他人老见识也多,这些当官的谁个真把平头老百姓放在眼里,可这一次的小知府不同,那是真客气,一心一意为百姓着想。

这样的好官,他恨不得能留在漳州一辈子。

赵云安已经亲自带着茶叶回到了府中。

马贵叹气道“大人,这样的小事儿小的盯着就好,哪里要你亲自走一趟。”

赵云安却笑道“这可不是小事儿,而是事关漳州的大事儿。”

马贵不明白“难不成这茶叶还能变成金子”

“现在自然不能,但只要有好办法,点石成金也不是不可能。”

茶叶带回来,自然不可能真的变成金子,还得经过复杂的工序炮制才行。

赵云安将茶叶分成三分,分别按照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的炮制工艺,请了府中心细手巧的丫鬟来制茶。

一路的过程,他都要自己盯着才放心。

金管家在这边耽误的时间久了,这会儿也心急回去,忍不住劝道“舅少爷,这紫叶茶汤水是紫色的,确实是稀奇,但口感一般,实在是卖不出什么好价钱。”

赵云安却说“金管家,你尽管再等等。”

“舅舅那边我会写信回去告知,你且放心。”

他都这么说了,金管家叹了口气,只能留下打算过年了。

金氏那边听说了消息,带着赵妤也过来看热闹。

眼瞧着大相径庭的制茶工艺,金氏忍不住咋舌“原来一道茶,倒是有这么多不同的门道。”

赵妤也跟着点头“我也想学,将来亲手做给二奶奶喝。”

金氏抱着她亲了一口,又说“想喝就直接买,我可舍不得妤儿太累。”

这般却瞪着儿子“没见你这么想一出是一出的,哪有大冬天的制茶,漳州三天两头下雨,到时候还得用炉火烘干,这味道就差远了。”

赵云安只笑“差也差不离,我只试试看口感有什么不同。”

他要寻一个最好的,最适合紫叶茶的炮制过程。

金氏拿他没办法,又说“你要炮制就炮制,可再过两天就过年了,总不能蹲在这茶坊里头了,平日里也没见你爱喝茶,怎么这紫叶茶就迷上了”

见儿子喜欢,金氏也买来一些紫叶茶尝过,觉得味道一般,并不如以前常喝的口感好。

赵云安答应了,但依旧我行我素。

按照绿茶炒制工艺出来的紫叶茶,味道果然还是极为一般,苦味过重,干涩的口感不讨人喜欢。

白茶的略好一些,但口感也只能说一般般,想要卖出名头难上加难。

红茶的发酵需要时间,这会儿还没出结果,赵云安怕自己空欢喜一场,对外只说喜欢紫色,所以才做尝试,并未多提其他。

紫叶茶的炮制还未出结果,大年三十这一日,漳州知府衙门却来了一队不速之客。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