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躺赢的科举人生 > 第69章 巧遇

躺赢的科举人生 第69章 巧遇

作者:人生若初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22 07:03:56 来源:就爱谈小说

赵云安惊讶的发现, 他才十三,居然陆陆续续便有人上门说亲。

一开始赵老夫人喊他过去见人,赵云安还以为是寻常的长辈, 就跟以前拜年时候见到的一样。

可被拉着手上下打量, 满口夸赞, 赵云安也品出味儿来。

尤其是以往时候,这来拜访永昌伯府的夫人们, 多是跟赵老夫人亦或者刘氏卢氏说话, 可现在不同,他们三句话里头,倒是有两句都是对金氏说。

简直不能太明显。

又送走了一位夫人,赵老太太笑搂着他问“安儿可想娶媳妇了”

赵云安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不不不,祖母,孙儿如今只想寒窗苦读, 暂时不考虑婚姻大事。”

“这孩子,还害臊了。”跟儿子不同,金氏一腔火热, 恨不得立刻就给儿子定下来。

赵老夫人点了点头, 又说“你能这么想也好,按照祖母和你大伯的意思, 是先不着急定亲,再等两年,等你高中了更好说亲。”

怕金氏多心, 还提了一句“当年衢儿也是这样的。”

金氏固然心急,却也不糊涂“全凭母亲和大伯做主。”

赵老夫人笑道“你是安儿的亲娘,到时候自然也要相看满意才行。”

金氏一颗心落地。

赵云安的婚事,刘氏是不想插手的, 她一个大伯母,若是说得多了,到时候侄媳妇有哪里不好,就得两边遭埋怨。

于是乎,刘氏只在旁笑“有母亲掌眼,弟妹你就安心吧,定会给你找个可心的儿媳妇。”

金氏笑起来“老觉得安儿还小,浑身淘气,一眨眼功夫却要相看了,时间门过得可真快。”

赵云安被他们说的不自在,索性告辞“祖母,娘,大伯母,那我先去读书了。”

说完便跑了。

赵老夫人摇头笑起来“瞧瞧,这孩子还没开窍呢。”

刘氏倒是提了一嘴“安儿也十三了,是不是要先挑两个颜色好的丫鬟,到时候弟妹带回去调教着,养两年刚刚好。”

这是要给赵云安安排通房,世家贵族的少爷都是如此,顶多十四五岁,身边便要有通房。

赵云衢三个都是有的,等将来正房入门之前,要么打发了去,要么留下来当个妾室。

提起这话,金氏有些犹豫“是不是太早了一些”

“不是现在就给他,年纪太小容易坏了身体。”

刘氏分析道“虽说都是知根知底的人,但先放你身边养两年,品行才更加清楚。”

“若是合适的过两年再给,若是不合适再换。”

金氏一想也是,便点头道“还得劳烦大嫂寻两个模样齐整的。”

“不需要长得太好,安儿是个重情义的,怕养出太多感情来,将来反倒是坏了夫妻情分。”

为了唯一的儿子,金氏也想得十分周全。

赵老夫人心底满意,金氏身上有诸多的毛病,但有一个有点,全心全意只为了儿子好,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赵老夫人容忍她其他的小毛病。

商定了此事,赵老夫人倒是提了句“莹儿的婚事可有着落”

比起赵云安来,赵月莹的婚事才迫在眉睫。

她年纪不小了,又是庶出,再耽搁下去可不成。

刘氏皱了皱眉,低声道“总找不到合适的。”

“莹儿和林姨娘又是什么意思”赵老夫人也没责怪的意思,又问了一句。

刘氏便说“莹儿性子软,林姨娘怕她嫁入高门应付不来,只说寻一个会疼人的姑爷。”

这一点,可比找什么高门大户还要难。

赵老夫人想了想,提起一件事“明年便是春闱,你问问她们愿不愿意再等一等,到时候从新科进士里挑一位。”

“这”

刘氏提醒道“若是家世都好的,怕是瞧不上六丫头。”

“那就选一位家底单薄,自身却有能耐的。”

刘氏一想也行“儿媳回头问问六姑娘。”

等她从如意园离开,便径直去了木香院。

林姨娘正带着赵月莹做针线,后者是永昌伯府最娴静的一位姑娘,即使婚事一直悬而未决,但也不见她太焦心。

“快起来吧,在自家不用多礼。”

刘氏见她规矩,心底也是满意的“你这绣工可比五丫头强多了。”

赵月莹只说“都是平日里无事,绣着玩的。”

刘氏笑道“你也不必自谦,要论女红,你两位姐姐是拍马不及的。”

话锋一转,刘氏又把老夫人的话说了。

她细心分析道“读书人有读书人的好处,都是知道礼义廉耻的,若是个知道上进的,将来也能为你赢一个诰命,但也有他的坏处。”

“若是从新科进士里挑,怕是选不到家产丰厚的,你虽有嫁妆带过去,可天长日久的补贴终归不成事儿,指不定要粗茶淡饭几年。”

刘氏也是有心,将利弊讲得明明白白。

“这两日也有人上门提亲,家世最好的是长平侯府,他家虽没落了,可侯府的名头还在,只提亲的是庶子,长平侯夫人有多厉害,想必你也听过一二。”

嫡母婆婆,又是厉害角色,嫁进去多难想也知道。

“还有一位是林家。”

说到这里,刘氏看了眼林姨娘,意有所指道“那你是表哥家,他们家什么情况,想必你们母女比我更清楚。”

“夫人,我从未想把莹儿嫁回林家。”不等赵月莹说什么,林姨娘已经急忙否认。

林姨娘出身不好,当年做妾之后,伯府才放了她爹娘兄弟的卖身契,给了他们一个铺子在外讨生活。

可惜林家没能抓住机会,这些年来虽有她补贴,娘家两个侄子一个比一个没能耐。

最让林姨娘生气的是,两个侄子不想着好好读书上进,反倒是破罐子破摔,吃喝嫖赌玩得精通。

每次欠了银子,惹了事情,便又要上门来求。

林姨娘心疼娘家父母,替他们收拾了不少次烂摊子,却可从未动过将女儿嫁过去的心思。

刘氏点了点头,即使林姨娘母女答应,她也是不会同意的。

“除此之外,便是要等一等,等到明年新科,再来榜下捉婿。”

这些道理,赵月莹自然是懂的。

林姨娘有些心急,下意识的看向自家女儿。

“莹儿,你心底到底是怎么想的,愿不愿意等一等”

赵月莹抿了抿嘴角没说话。

她心底想起当初嫁的风风光光的四姐姐和表姐,她们都嫁入高门,可一朝变幻,四姐姐哭着回来。

表姐略好一些,但年初二回门的时候,脸色也有几分憔悴。

她私底下问了,表姐只说一切都说,但她膝下有两个继女,丈夫又是个撑不起来的,想来也很是艰难。

两相对比,倒不如五姐姐自在,虽说季家那边规矩大,却没有那么多糟心事。

很快,赵月莹便道“女儿愿凭母亲做主。”

刘氏心底便有数了。

“你放心,等来年新科,定让你大哥哥亲自挑一个好的。”

刘氏满意的离开了。

林姨娘轻轻搂住女儿,叹息了一句“怪我把你生做了庶女,如今谈婚论嫁也被人嫌弃。”

赵月莹反过来安慰道“姨娘可别说这样的话。”

“其实母亲说的也对,从新科进士里挑一个,嫁过去就是官夫人。”

“对方家世差一些,那便多少都要仰仗伯府,既然如此,他家定是要对我好,不会来为难我,日子也过得舒坦。”

“真要让我嫁进那些高门大户,他们可不怕伯府的权势,指不定要怎么磋磨人呢。”

林姨娘一想也是,倒是好受了许多。

赵云安读了一天书回来,就发现亲娘身边多了两个丫鬟。

他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倒不是觉得这俩个颜色好,而是心底奇怪。

金氏瞧了却误会了,还以为儿子到了年少慕艾的时候,特意指着她们说“这是新来椒兰院的,一个叫秋夕,一个叫霜华。”

“秋夕见过七少爷。”

“霜华见过七少爷。”

赵云安点了点头,等到吃饭的时候,又是这两个丫鬟在旁替他布菜。

等吃完了饭,母子俩说私房话的时候,赵云安才奇怪道“娘,你身边不一直是翠玉姐姐伺候吗,怎么忽然多了两个。”

金氏是个念旧的人,当年的珍珠嫁出去,这些年逢年过节也还回来磕头。

翠玉嫁在了府内,如今替代白嬷嬷成了金氏身边的管家婆子,除此之外能进屋伺候的,都是院子里的老人了。

这些人赵云安都记熟了,所以突然出现两个生面孔,这还不是洒扫的小丫鬟,而是直接进屋了,他才觉得奇怪。

金氏听了就笑,暗道自己想多了,儿子这哪里是开窍,这压根没那一窍。

她也不忙着解释,只说“年纪大了,我就爱屋子里头多几个鲜嫩的,看着心里头也高兴。”

赵云安接受了这个理由,还笑道“娘,您还年轻,咱俩要一块儿走出去,别人怕都以为是姐弟。”

金氏被逗得直笑。

想了想,金氏还是点了一句“你身边的柳心年纪也不小了,去年便定了亲,这两年便要出嫁,到时候你身边也总得有伺候的人。”

赵云安不太在意“让二等丫鬟顶上来就是。”

反正他也不是小孩子了,不需要跟小时候似的,还得丫鬟跟前跟后的伺候着。

金氏见他还不明白,无奈的摇了摇头,没再多说。

她心底也有顾忌,毕竟这俩丫鬟还不知道性子好坏,再者儿子还小不着急,免得打扰了他专心读书。

一晃眼的功夫,前往云州参加秋闱的赵云昇回来了。

此次归来,赵云昇可谓是意气风发。

考院试的时候,赵云昇愣是磋磨了好几次才中,还被弟弟压在了下头。

可此次乡试,赵云昇运气很好,一击即中,虽然不是解元郎,但也足够他高兴的。

刘氏对庶子考中举人不置可否,只是象征性的赏了他身边人一个月的月钱。

此番又是惹得红姨娘不满,要知道当年赵云衢中举,刘氏大手一挥,整个永昌伯府的人都跟着高兴。

可如今府内没她说话的份儿,只会拉着赵云昇哭诉,又提起日子艰难的赵月珊,想让儿子帮着妹妹一些。

赵云昇满肚子的高兴,从她这边出来都变成了怨气。

汀兰苑的私房话暂且不提,隔了两日,计算着赵云昇也休息够了,赵云安眼巴巴的找过去。

“二哥,恭喜你中了举人。”

赵云昇这会儿如愿以偿,身上的刺都收了起来“多谢七弟吉言了,我这次是运气好。”

赵云安说了几句吉祥话,这才问道“二哥,不知道常安兄此次秋闱有没有考中”

话音落下,赵云昇脸上便闪过一丝不悦。

他瞪了眼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弟弟,阴阳怪气道“他他好得很,高中解元。”

“竟然是解元。”赵云安心底也为常安高兴。

“常兄寒窗苦读多年,如今终于有了回报。”

赵云昇却不那么高兴,冷哼道“你惦记他做什么,人家一朝中了解元,就瞧不上我们这些寻常举人了。”

“回京之前我好心好意邀他一块儿入京,他倒好,一点不领情,真是个一朝得势便猖狂的小人。”

赵云安挑了挑眉,心知赵云昇邀请人的时候,八成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常安自有几分骨气在,能答应才怪。

“二哥,背后不说人是非。”

赵云昇冷哼道“他做得出,还不准我说了他那点伎俩也就是能偏偏你小孩子。”

赵云安不免头疼,也不敢继续再问,估计从二哥口中也没什么好话。

不过常安既然考中了举人,那么今年底亦或者明年初,肯定是要进京赶考的。

对于这位合胃口的朋友,赵云安倒是欢迎的很,还对赵云衢提起过“常兄是个有才华,有分寸,知进退却又有骨气的读书人。”

这评价可算很高。

赵云衢笑了起来“看来七弟很看好他。”

“除了出身差一些,常兄并不比我差。”他脸皮很厚的拿自己当了例子。

赵云衢心底闪过一个念头,含笑道“既然如此,等他入京之后,你大可以带来让我见见。”

“那是自然。”赵云安笑道,“大哥,你不是也爱吃云州带回来的蜜饯,那就是常家老祖母亲手做的,味道正的很。”

结果这一等,愣是没等到常安的音信。

一直到这年的大雪落下,京城都变得白茫茫的一片,永昌伯府也没收到常安的拜帖。

赵云安心底嘀咕起来“难不成还没入京”

云州距离京城不远,但年后入京的话也太赶了一些,毕竟会试在二月初,冬天水运不畅通,一般人都会选择提前一些进京。

忙忙碌碌的,永昌伯府过了赵骏不在家的第二个年。

大大小小都牵挂着远在他乡的赵骏,可军令如山,皇帝不松口,赵骏便不能回来。

赵骏来信总说一切都好,可刘氏还是整理了一车又一车的年礼送过去。

赵云安也时常给大伯写信,事无巨细,家里头好的坏的都爱提一嘴。

赵骏回信的时候,也总会特意给赵云安单独写一封,这待遇比亲儿子还要好一些,里头谆谆教导,偶尔还掺杂着孟青霈的书信。

为此,赵云昇很是眼红。

不过很快他也顾不得了,因为卢氏和小刘氏陆续到了产期,先后生下了赵云衢的嫡长女和赵云昇的嫡长子。

又多了两个奶娃娃,永昌伯府顿时变得热闹万分。

赵云安甚至有些头疼,奶娃娃太多,他都有些逗不过来了。

这一日,马贵早早的准备好了三匹马,天刚亮,赵云安便带着常顺出来了。

他身上还穿着过年时的红色锦袍,外面披着厚厚的狼皮大氅,手里头还端着一个暖手炉。

到了外头,赵云安就把暖手炉丢给门房“给爷存着。”

“少爷,要是夫人知道了又要操心了。”马贵苦着脸道。

赵云安已经翻身上马,笑着说道“不过是去庙里头给干爹上一炷香,我穿得这么厚实还不够,拿着这东西多碍事。”

“再说这东西风一吹就烧没了,到那边早凉透了。”

常顺却接过炉子揣在兜里“我给少爷拿着,到了庙里能用。”

赵云安也没反对,两鞭子下去,骏马便直接出了城门。

因为连日里下了大雪,虽然现在雪停了,可路上积雪厚实,走路也难,城外一路走过去都冷冷清清的,远不如城里头热闹。

一口气跑了近十里路,赵云安才勒停了马,他们已经到了大佛寺的山脚下。

马自然是无法上山的,便停在了山脚下的马棚里,只要给十个铜板子,这边还给喂水和草料。

“少爷,暖手炉。”常顺忙将炉子递过去。

赵云安一摸都还暖呼呼的,常顺一路给揣在兜里,没吹着风。

马贵也下了马,他手里提着一个兜子,这里头放着的是永昌伯府自制的香,说是比外头的要好,再者自己做的心也更诚。

赵云安带着两人爬上山,心底却在想他们不在庙里头买香火,不知道主持心底会不会不高兴。

等到了地藏菩萨面前,赵云安恭恭敬敬的上了香,念了一声阿弥陀佛,方才的想法实在是对主持的不敬。

磕了头,焚了香,又在菩萨跟前认认真真听了小半日的经文。

听完了,赵云安只觉得浑身香火味,连带着灵魂都得到了升华。

马贵才进来道“少爷,寺庙里头准备了斋饭,您吃一些垫垫肚子咱再回去,不然路上吃了风容易肚子疼。”

大佛寺的斋饭味道实在是不怎么样,不过听说都是寺庙里头和尚自己种的蔬菜瓜果做成的,很有佛性。

到了斋堂,赵云安一看,一清二白,只有小葱豆腐和馒头。

也难怪马贵担心他吃不下。

拿起来尝了一口,赵云安倒是笑道“味儿还不错,刚好过年吃的油腻,今日清淡点刮刮油水。”

除了寡淡,没有其他问题。

又看了眼常顺,他已经吃完了自己那一份,正在看那一盆子的馒头。

赵云安知道他的胃口,这盆子馒头都不够他一个人吃的。

“你拿些钱过去,再买些馒头回来。”

常顺忙道“少爷不用了,我,我回家再吃也一样。”

赵云安笑道“这又不是山珍海味,少爷我说过不会让你挨饿,今天没别的,但馒头管够。”

有了这话,常顺果然放开了肚子吃。

送馒头的僧人连续走了三趟,看着常顺的眼神都不对了,阿弥陀佛道“这位施主好肚量。”

等他们吃了个饱,慢慢悠悠下了山,就瞧见原本停着郡马的地方,又多了一辆马车。

马贵瞧了一眼,立刻说“是顾家的马车。”

顾家,就是当年因为三皇子册封太子一事入京的顾大将军。

当初皇帝以册封太子为借口,将这群驻守便将的大将军召回京城,又将自己的亲信派了出去。

如今过了两年,顾大将军早已回去边疆,家属却留在了京城,赵骏也并未回来。

赵云安看得出来,皇帝怕是对这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们不那么放心,所以才找借口扣留他们的家眷,又频繁的塞人过去。

不过大过年的,又下了这么大的雪,山上都冷清的很,顾家的人怎么会挑着这个时候来大佛寺。

正想着,马车里下来两个人,正是当初有一面之缘的那位顾姑娘。

赵云安一愣,下意识的露出个笑容来。

顾姑娘回了一个礼。

赵云安也没多留,带着两个随从骑马回城。

他们一走,顾季夏身边的姑娘也忍不住说了句“瞧着像是赵家七公子,也是,这时候出了这位七公子,也不大会有人来这儿了。”

“姑娘,听说这位七公子生在盂兰盆节,所以认了地藏菩萨当干爹,每年都要来上香。”

“他们都说赵家人长得好,今日一看,那七公子果然英俊的很。”

丫鬟说起来话叽叽喳喳的像一只小麻雀,顾季夏无奈“哪儿那么多话。”

因为下过雪,赵云安骑马的速度并不算快。

只是没想到这么冷的天,道上居然还有进城的行人。

忽然,常顺一次次回头“少爷,方才那人瞧着像是常叔。”

“谁”赵云安一时没反应过来。

“常安大哥的亲爹,常叔。”

骏马已经跑出去老远,赵云安连忙拉停“你没看错”

“就是他。”常顺越想越觉得是。

“走,回去看看。”赵云安连忙拉转马身。

那人瞧见三匹骏马心底害怕,他们过路的时候还往路旁让了让,如今见他们又掉头回来,忍不住心惊肉跳。

谁知三人翻身下马,其中一个人高马大的黑脸男人上前,开口就喊“常叔,我是常顺啊,您不认得我了”

“常常顺”常父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这不怪他,常顺这两年跟吃了激素似的长高,吃得好再加上练武,那个头是蹭蹭蹭的往上冒,跟当年那个瘦小的孩子截然不同。

后来赵云衢也说,常顺的年龄应该不止七八岁,指不定比赵云安还大一些,不然不可能长得这么快。

只是常顺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含含糊糊的过。

常父看了好久,才隐约从他黑脸上找到几分似曾相识来。

赵云安也上前来“常叔,我是赵云安,两年前在云州参加院试后,还曾去你家做过客。”

一见到他,常父倒是认出来了。

赵云安也长高了,但他的眉眼变化不大,依旧是那副小少爷的模样。

确定是遇上了他们俩,常父眼睛一酸,眼泪便落了下来“赵公子,你可得救救我家常安啊”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