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红楼之公子无双 > 第113章 科考出岔子

红楼之公子无双 第113章 科考出岔子

作者:司马匪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3 21:51:11 来源:就爱谈小说

旧时孔庙对于贾琮这样的现代人,自从“八股”成为贬义词,“打倒孔家店”席卷全国,文庙、孔庙在今人印象中是很陌生、很古老了。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 大顺在八股取仕上沿袭明制并更加规范,孔庙分为大成殿六楹、东西庑七十六楹、神厨库六楹、宰牲所八楹、灵星门三楹、占地颇广。 大成殿设立至圣孔夫子塑像、亚圣孟子塑像,以及儒家“十哲”塑像,科考选拔之前,学政、考生皆要按照礼仪焚香、洗手之后参拜。 贾琮虽然走了八股之路,但心目中要说对儒教有多么尊敬……倒是不见得。 科考的考场设在东西庑七十六楹,参考的秀才,根据名额规定,只有少部分能送考乡试,唯有过了乡试中举人,才能无限期参加会试。 西庑二十四楹内,贾琮安静地于东南角铺纸、磨墨,对于西北角魏无知的冷眼而视,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等所有考生过了搜检坐定,衙役到位,才有几位身穿皂服的差爷各自分到几间考房,手举木牌公告穿梭。这次乡试选拔的科考题目出自《中庸》二十六章,百八十字,是大题: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鱼鳖生焉,财货殖焉。 《中庸》这一段是叙述天地山水自然界的话,即便它文字古老,却是现代高中生都看得懂、听得懂,算是比较好记的一段话了。 试帖诗题目:“卓荦观群书”得“书”字。 所有八股文考试,录取标准都绝大部分倾向于头篇八股文,其他的试帖诗、判、诰、表、论,仅仅作为参考。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八股文不是很优秀,其他东西很卓越,也能增加考官印象分,从而录取,不过八股文作为第一标准是普遍情况。 也难怪古人也有不少人痛恨八股,甚至把明朝灭亡推给了“八股文先生”:谨具崇祯夫妇两口,大明江山一座,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 把明朝灭亡完全推给八股文,这当然是偏激的,不过李贽说得非常对:其流弊以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矣! 此次癸酉科考,贾琮好友匡、王应麟、张茂才皆在,西路厅五县生员大部分到齐,不来的是守孝、出事等原因。 右边旁坐的那位仁兄司马匪鉴是近视眼,看不清,便推推贾琮:“贾神童,题目是什么” “《中庸》二十六章一篇,卓荦观群书得书字。”贾琮好心答道,那位仁兄感谢。 规规矩矩地写完一篇八股,已经过了一个时辰,字数大约五百多,考试的纸张官府印发,红格纸、十八列,包括草稿纸也要收回。 试帖诗的作法除了基本原则是颂圣,十六句从开头到结尾,也是完全按照“八股文模式”来做,破题、承题直到对比、结尾,必须紧紧围绕题目“书”字。 如此,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八股文句式,明清奏折、诗词曲赋有八股文影子。统治者需要的,就是这种顺从、死板的办公思维,从而使得社会稳定。 那位仁兄小声问道:“贾神童,我忘了,书字是什么韵啊” 古代读书极度不易,试帖诗、八股四比除了背诵启蒙声律,还必须记得所有声韵。“书”字是上平声,六鱼韵,八十四字,一旦押韵超出了规定的八十四字,就属于不合格。数十字还是窄韵,宽韵的字更多。 贾琮笑笑不语,哥们,这是正规考试耶,我能回答你吗你想死,别连累我啊。 那仁兄讪讪干笑,不好意思问他了,贾琮写完试帖诗,正要交卷,不想这位仁兄不仅近视,还身体木讷,竟然打翻了贾琮的砚台,墨汁淋湿了一部分纸张。 我……贾琮忍住打人的冲动,时辰过了大半,哪里来得及再写贾琮眼神阴沉沉地目视仁兄,仁兄顿首再拜,一脸愧疚,无声地作揖,表示是无心之举,贾琮无可奈何,现在不是发怒的时候,琢磨一会儿,末尾再加了一首诗…… 他不能亏待自己,也不能连累为难刘东升,如果他八股文不过关而被录取,刘东升是有性命之忧的。 贾琮前世研究过八股文,虽然说不上精研,但是今生练习了这么久,有那些明清两朝的直观印象,个人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县府院、岁考、科考不像乡会殿极度严格,只要有脑子,还是能过关的。 旧时启蒙杂句说“肯花十年苦功夫,考个秀才也不难”,贾琮有底子、有成人思维,再加上一部分记忆中的模范文供他抄,虽然那些模范文不能完全记得,但是他有能力加以借用、修改。 现在出现了“卷面不洁”,他便希望这首诗能起到作用,类似于唐朝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一样,希望通过诗文化解。 当然,贾琮考中秀才之后,仅仅是过来熟悉科考乡试的一应规制,好做准备,即使不过关,也在他心理预期内。这位仁兄虽然莽撞,却不是有心的,贾琮只能自认倒霉了。古代考试和现代考试一样,考场出各种岔子最常见不过。 …… 岁考等级分六等,决定秀才功名生死。科考分三等,一等、二等准许参加乡试,三等的话……哥们,三年之后再来吧。 这只是玩笑,乡会殿三年才有一次,第一场科考不过,还可以继续参加“录科”、“录遗”,同样由学政主持。但是,乡试预先选拔只取优秀的秀才名额,不管怎么努力、怎么考,大部分秀才,注定要被刷掉,乡试是省级考试,一个省几万秀才,能进贡院的,每年只能维持在一万人左右。江南贡院特殊一点,文化发达,最高可达两万多。 东庑阅卷房,兼任学政的刘东升外穿三品大红孔雀补子,内里仍旧套了七品风宪官青色獬豸补服,头戴乌纱帽。前明有巡按御史提督生员的习惯,大顺就成了兼任。 大顺县府院三级考试为防作弊也有糊名的习惯,但是卷子不抄录,考官可从笔迹认出熟悉的考生。 作为他得意门生的贾琮,一手清丽馆阁体,刘东升一眼就鉴定出来,一开始望见卷面污秽,他便有丢入角落纸篓的冲动,细细一看试帖诗后面,还加了一首诗,刘东升不禁大笑:“好!有此诗,足以传一段师生佳话了。” 今人最难理解的应该是,古代考官为什么往往一眼就能判定前十名而且是卷子没有完全看完这是不是草率武断实则不然,朝廷派的学政,几乎都是进士出身(贾政是个例外),八股文一毫一厘的好坏,全在他们胸中,甚至于一府、几县的大体风格,同在他们胸中,这是一名学政,必备的行政素质,否则小命不保。 门外有学政仪仗队、衙役两层守卫,数日后,刘东升疲惫的揉揉太阳穴,吩咐沈镐、樊林等:“放榜、发考卷吧。”请牢记:,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277600208(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