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红楼之公子无双 > 第71章 震惊宛平

红楼之公子无双 第71章 震惊宛平

作者:司马匪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3 21:51:11 来源:就爱谈小说

就在荣国府之人因为贾琮心思各异、或欢喜或脸疼之时,宛平同知厅外照壁大街、茶楼酒肆,但凡是身为童生的,今年四月,无人不知贾琮之名,如雷贯耳,因为贾琮又一次取得了案首!碾压无数童生精英!击败其他四个县试案首!实至名归地得到府试案首! 更为骇人听闻的是,这位贾案首才有九岁!九岁呀!我的天!如果没有意外,今年六月贾琮再胜出,宛平就破天荒的出来一个九岁的秀才! 这让多少皓首穷经的老童生情何以堪! 简直让十几岁到七八十岁的童生们悲愤吐血!无颜苟活! 是以,有人发出了严肃的质疑!这个质疑以宛平最著名的大律师罗国奇为首:九岁双案首,宛平县衙、同知厅包庇耶忌惮贾府权势耶贿赂耶 有成功,就有失败,县府院考试都有名额,即使全部考得好,后面的仍旧刷掉,这些人怎么甘心所以,落榜的童生们纷纷响应!质疑贾琮作弊! 鉴于哗然的舆论甚嚣尘上,宛平县衙、同知厅纷纷出来辟谣,澄清谣言,他们请来几个会印刷雕版的工匠,把贾琮取中府试案首的文章印刷数十份,满大街粘贴,认得贾琮笔法的人还是不少的,祁佳、顾贞也被请出来作证。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童生们震惊了!他们震惊于这篇八股文章的力度! 贾琮的笔法学颜真卿、柳公权,而他的行文特色,不华丽、不铺陈,平实、有力,这篇文章恰恰如此。 不少童生们感到脸红、愧疚、钦佩,于是出现了茶楼酒肆竞相研读贾琮时文的潮流,府试不过的童生们,更是以不读贾子礼时文为耻。 “且夫贤者在人国也,道隆则隆,否则一言以纾其急,亦国之幸也。” “然使所学不行,而喋喋焉为权宜之计,虽偶一听从,于百姓奚济焉” 一童生在茶馆念出贾琮的承题,四面童生围观,念书童生道:“这承题,让我等好生惭愧!此乃正解,空谈误国,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呢” 有童生道:“而喋喋焉为权宜之计,这岂不是说我等质疑!说罗秀才之质疑!贾案首竟能未卜先知!梦靥灵光,当之无愧!” 又有童生道:“这还是说贾案首自己,其一,贾案首向顺天社仓捐了一千两银子,解民之急。其二,他的治河策论倍受赞誉,于宛平、固安两县有所成效。这般文能上榜、经能安邦的大才,我愿拜他为师,就怕贾案首不肯收。” “你多大了,拜他为师羞不羞” “非也,非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达者为先……” “哈哈哈……” “别吵别吵!”童生继续念:“呜呼!齐何饥之屡也其弊在不行孟子之仁政!有仁政则国无横征,民有余食,故岁有恙而民不饥……” “写得好!八股便是要拍圣人的马屁,拍得越猛越好!” “受教了……” “学习了……” “共勉共勉……” 童生又念:“盖斯民危急之状,骤言之,未有不动心者,而渎陈之,即厌为常谈。王者赈发之举,创闻之,未有不动色者,而再行之,即等为故事……” “这两股比得精湛,行文凝实,立意高远……”不少童生暗自思索、学习。 那念书童生最后道:“同知大人的批语共有十六个字:中正平实、句句切题、天纵之才、上上之选。据闻沈同知是松江华亭人,能被他评为‘天纵之才,上上之选’,想必贾案首放到江南童试,也不逊色了!这实在扬我北方燕赵之威!壮哉贾案首!壮哉我幽燕!” 还是有童生敏锐地察觉到了贾琮的祖籍……是江南金陵,但是,他们不愿意提,来到我北方考,定居几代,你还不承认是我北方人吗 “实至名归,再无怨言。” “案首之名,当之无愧。” 隔壁一桌,祁佳、顾贞相视苦笑,祁佳道:“输得冤吗” “不冤!”顾贞借酒消愁:“咱们还年轻,大不了考几十年,皇天不负有心人!” …… 名声遍传内外的贾琮,仿佛对于本县童生的议论、荣国府的小波折,全然不知,此时贾琮、秦钟坐在一间民房内,位于永昌门东市集。 贾琮思索着这几个月来的所作所为,以及下几步该怎么走。 用比较装逼的话说:历史的车轮,已经被他移动了些许轨迹 至少在贾府是如此,秦师姐的命运已完全改变,但此间有一点,他必须预防:倘使院试再中,樊林、沈镐、刘东升会相继成为他的座师,而他与刘东升的关系,细查之下,之前就有端倪,刘东升参倒贾珍,即便贾珍再蠢,又如何不会起疑心所以,除恶务尽……贾珍贾蓉,绝不能留! 即使贾珍没了爵位权力,可有贾蔷帮衬,仍旧文恬武嬉,父子换着调戏二尤,夜长梦多,他们做出更恶劣的事也不是不可能,更何况对他贾琮有威胁的可能。任何对己不利的可能,务必扼杀在摇篮之中!至于除掉他们的办法……贾琮笑了笑,一条条冷酷的阴谋在脑海拂过。 古代宗族,并非任何一家都抱成一团,你死我活的情况不奇怪:万历年间的刘台,在遭受无情的政治打击之时,和他有仇怨的同族之人趁机栽赃,刘台被活生生整死。 刘台是张居正的学生,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学生身份上奏折抨击老师的人,所以,他被张居正手下、同宗之人玩死了。 二姐姐贾迎春、四妹妹贾惜春等人的命运,也只有他在朝廷得到大权,成为家族不得不倚仗的人之后,才有可能去改变。 可是,来得及吗 按照时间进度,至少有五六年贾府才抄家,在这五六年之中,贾琮最理想的进境是如此: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规避家族风险。 然而,翰林院修撰、编修、侍读、侍讲、庶吉士等,并没有什么大权力!只是内阁的接班人,等待入阁等待成为辅臣接班人那要几十年等不及! 贾琮唯一的出路是:用朝廷的君臣关系,来压制家族的长幼关系。 贾琮冥思苦想,慢着……秦业、刘东升都提过,他的治河策论,受到了一位大人物的赞赏那位大人物究竟是谁听起来不可能是皇帝,难道是亲王有权的亲王 匡的民居外便是市集,叫卖声、杂耍声,隐隐约约从门板透过来,前店是柜台,后面是小四合院。秦钟吃不惯粗茶淡饭,他家虽比不上贾家,到底也是官家公子,秦钟嫌弃道:“子礼,这米好难吃啊,这是米吗” 元明以来,经济重心早已南移,北方吃的米,大部分是南方漕运运过来的,农作物格局是南稻北麦。另一时空这种格局的改变,主要在清朝,因为,适合北方大面积栽种的稻谷,是经过宋、元、明的漫长挑选、实验出来的,不容易。 贾琮尝了几口,味如嚼沙:难怪秦钟嫌弃。贾琮不挑食,前提是要干净一点,这米汤不脏,喉结一动,他吞咽下去:“是米,不过是小米。” “什么叫小米”秦钟不耻下问,他很佩服师弟的博学多闻。 官家养出来的公子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贾琮前世出身农村,读过书,也下过田地,温言解释道:“就是书上说的五谷之一,小米,也就是粟。南方米多,所以南方人不吃粟,只用来喂鸟,这种小米,北方很多民众都用来做粥,味道十分不好。但老百姓又要服徭役、又要交税,还有多少余粮咱们读书人,家世也不赖,若是力所能及,就去改变。不然,像晋朝的一位皇帝:老百姓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皇帝当成这样,真是蒙羞千古。” “有道理。”秦钟点头。 匡母戴布包头、穿寻常粗布,听说儿子请来两位好友,是京城的世家公子,其中一位还是他家恩人,她哪里见过这种人物,开始话也说不出来,拘束、担心,叫儿子赶紧出去买鱼肉,自己下粥,她进来,见这两位谈吐、气度,手都不知往哪放:“两位爷,我儿就要回来,家里拮据,没有好的,你们受罪。” “我们和令郎兄弟相称,老人家不必拘束。”贾琮笑容随性温和,匡母才放心出去,咧嘴笑,不知该说什么,匡欢欢喜喜买肉回来,外面就鸡飞狗跳,还传来磨刀声…… 秦钟大惊失色:“子礼,这家人是《水浒传》中的黑店,要谋财害命!” “噗!”贾琮喷出茶水,没好气道:“你没细心留意平民的生活,为什么是《水浒传》难道不是《三国演义》的曹操,进了吕伯奢家” 曹操多疑,听见磨刀声,杀光朋友一家人,事后才知道朋友一家是要杀猪款待他。 “是我少见多怪了。”秦钟讪讪干笑,心有余悸,不时眼睛瞄向门外,孙福他们还守着呢,怎么会有危险。请牢记:,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277600208(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