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病娇女总裁爱上我 > 第208章 收复北京

病娇女总裁爱上我 第208章 收复北京

作者:用户32367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2 22:53:4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在那个寒风凛冽的乾隆十九年十二月初十,大地仿佛被一层薄薄的霜雪覆盖,万物似乎都在这冰冷的气息中凝固了呼吸。然而,在这寂静之中,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正缓缓行进,他们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那是舒妃舒清泉所率领的大军,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德州城。

城门缓缓打开,迎接这支疲惫却充满斗志的队伍的是大齐皇帝温景安和他的皇后沈凌汐。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与信任,因为他们知道,舒清泉的到来将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增添一份不可小觑的力量。

在短暂的休整之后,温景安做出了决定,他决定亲自率领主力北上,直指沧州,而舒清泉则被赋予了另一项艰巨的任务——西进攻打衡水、保定等地。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役,每一步棋都必须慎之又慎。

在舒清泉准备启程的前夕,温景安站在她的面前,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他对舒清泉说道:“舒妃,你的勇气和智慧是我们胜利的关键。衡水、保定等地虽险,但我相信你定能破敌制胜。记住,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胜利,更是为了我们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为了这片土地能够长治久安。去吧,带着我的期望,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去书写属于你的传奇。”

舒清泉深深地鞠了一躬,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知道,这一战,她不仅要为自己的荣誉而战,更要为国家的未来而战。她转身,带领着她的部队,踏上了西进的征途,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她都将勇往直前,直至最后的胜利。

随着时间的流逝,乾隆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的晨曦悄然降临,舒清泉在德州城的短暂停留后,再次集结了她的精锐部队。士兵们的铠甲在初升的阳光下闪耀着冷冽的光芒,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胜利的道路上。舒清泉骑着她的战马,身披战袍,手持长剑,她的身影在队伍中显得格外挺拔,她的目光穿透了前方的迷雾,直视着即将到来的挑战。

队伍缓缓驶出了德州城,向着西方的衡水进发。沿途,他们经过了无数的村庄和田野,百姓们纷纷出来观望,有的挥手致意,有的默默祈祷,他们都明白,这支队伍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舒清泉不时地回头望向那些送别的面孔,她心中的责任感愈发沉重,但同时,她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经过五天的艰苦跋涉,十二月十七日,舒清泉和她的大军终于抵达了衡水城下。城墙上的守军早已严阵以待,他们的箭矢如同密林般密集,城门紧闭,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然而,舒清泉并没有因此感到畏惧,她的心中充满了决心和信心。她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但她更相信,只要全军上下一心,就没有攻不破的城池。

在城下的营帐中,舒清泉召集了她的将领们,共同商讨攻城的策略。她的话语简洁而有力:“衡水城虽坚,但我们有必胜的信念。我们要用智谋和勇气,打破敌人的防线,让我们的旗帜飘扬在城头之上。”将领们纷纷响应,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战斗的火焰,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夜幕降临,舒清泉站在营帐之外,望着星空,她的心中默默许下了誓言: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她都将带领她的部队取得胜利,为了皇帝的信任,为了人民的期盼,为了国家的安宁。她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营帐,开始了紧张的备战工作。在她的带领下,一场激烈的攻城战即将拉开序幕。

随着夜色的深沉,衡水城外的营地中灯火通明,士兵们在舒清泉的指挥下忙碌着,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攻城之战。舒清泉亲自巡视每一处阵地,她的目光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战局的细节。她知道,这场战斗不仅考验着士兵们的勇气和耐力,更考验着她的智慧和决断。

在她的指示下,工匠们连夜赶制攻城器械,投石机、云梯、攻城槌一应俱全。士兵们则在将领的带领下,反复演练攻城的战术,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无误。舒清泉还特别安排了一支精锐的小队,负责潜入城中,破坏敌军的防御设施,为大军的正面攻击创造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舒清泉也没有忘记心理战的威力。她派遣使者前往城下,向城内的守军宣读劝降书,书中既有力量的威慑,也有仁慈的承诺,试图瓦解守军的抵抗意志。虽然城内守军并未立即回应,但舒清泉相信,这份劝降书已经在守军心中种下了犹豫的种子。

次日黎明,随着第一缕阳光划破天际,舒清泉下达了总攻的命令。鼓声震天,号角齐鸣,大军如同潮水一般涌向衡水城。投石机投掷出的巨石如同流星般砸向城墙,攻城槌撞击城门的轰鸣声震撼人心。士兵们攀爬云梯,奋不顾身地冲向城头,与守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舒清泉骑在马上,指挥若定,她的目光始终锁定在战场最激烈的地方。她看到自己的士兵一个个倒下,也看到更多的士兵冲上前去填补空缺。她知道,这是胜利的代价,也是荣耀的证明。

就在战斗进入白热化之时,城内突然传来了骚动声。原来,那支潜入城中的小队已经成功破坏了敌军的粮仓和武器库,城内的守军陷入了混乱。舒清泉抓住这个机会,命令全军发起猛烈的冲锋。

最终,在舒清泉的英明指挥和士兵们的英勇奋战下,衡水城的城门被攻破,大军如洪流般涌入城内。守军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舒清泉站在城墙上,望着脚下归顺的敌军和欢呼的己方士兵,她的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随着衡水城的胜利,舒清泉的名声迅速传遍了整个战区,她的军队成为了魏军心中的噩梦。大军所向披靡,士气高昂,每一次的胜利都像是在魏军的伤口上撒盐,让他们越发感到绝望。

乾隆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舒清泉没有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她率领大军从衡水城出发,向着下一个目标——保定进发。士兵们步伐坚定,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舒清泉的信任。在舒清泉的带领下,他们已经习惯了胜利的味道,每一次的征战都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

二十四日,大军如期抵达保定城下。城内的守军在得知舒清泉的名字后,早已失去了战斗的意志。他们清楚地知道,面对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抵抗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因此,当舒清泉的大军出现在城外时,保定的守军选择了明智的做法——立即投降。

接下来的日子里,舒清泉的军队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了周边的城市。二十五日,石家庄的守军在听到舒清泉的名字后,也选择了投降。乾隆二十年正月一日,邢台的守军在舒清泉的威名之下,放下了武器。正月初五,邯郸的守军同样没有做出任何抵抗,便宣告投降。

舒清泉的军队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一片投降的风潮。她的名字成为了和平的象征,她的军队成为了正义的化身。在这一系列的胜利中,舒清泉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更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然而,舒清泉并没有因为连续的胜利而骄傲自满。她知道,战争还没有结束,还有更多的城市等待着她的解放。她继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精心策划着下一步的行动。在她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她愿意付出一切,直至最后的胜利。

在乾隆二十年正月的寒风中,舒清泉的军队如同冬日里的烈火,燃烧着前进的步伐。正月初十,雄县的城门在舒清泉的威名下缓缓开启,守军没有选择抵抗,而是选择了和平的投降。紧接着,十一日,容城县也在舒清泉的军队面前低下了头颅,城内的百姓们夹道欢迎,他们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十二日,安新县的守军在得知舒清泉即将到来时,早已没有了战斗的意志。他们知道,与其做无谓的抵抗,不如早日归顺,以免生灵涂炭。于是,安新县也顺利地纳入了舒清泉的版图。

到了正月十五,辛集的守军在舒清泉的军队面前放下了武器,他们选择了生存而非死亡。十六日,定州的城门也被舒清泉的军队打开,这里的守军同样选择了投降,他们不愿意成为历史的罪人。

舒清泉的军队在短短几天内,就接连攻克了多个城市,她的名字在河北南部一带传为佳话。然而,舒清泉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知道,还有更多的敌人等待着她的征服。于是,她决定出兵扫荡河北南部一带的魏军,将这些顽抗的势力彻底消灭。

在随后的战斗中,舒清泉的军队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如同狂风暴雨一般,横扫了南部的魏军。每一次的战斗,都是对舒清泉军事才能的最好证明。她的军队不仅勇猛无比,而且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的爱戴。

最终,在舒清泉的英明领导下,河北南部一带的魏军被尽数消灭。她的军队所到之处,无不带来和平与安宁。舒清泉的名字,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守护神,她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了永恒的传说。

然而,舒清泉知道,战争的胜利只是暂时的,真正的和平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维护。她决心继续前行,直到整个国家都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

乾隆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寒风凛冽,但大齐皇帝温景安和皇后沈凌汐的心中却燃烧着炽热的火焰。他们从德州城出发,率领着一支精锐的军队,向北挺进,目标直指沧州。这是一次关乎国家命运的征途,也是一次对和平愿景的追求。

温景安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但也明白只有通过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斗争,才能为国家和人民赢得长久的和平。皇后沈凌汐不仅是他的伴侣,更是他的智囊和战友,她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温景安不可或缺的支持者。

沧州,作为河北的重要城市,其地理位置极为关键,控制了沧州,就等于掌握了通往北方的重要通道。因此,温景安和沈凌汐决定亲自出征,以示对这次战役的重视。他们的到来,无疑给了士兵们极大的鼓舞,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来自皇室的关怀和支持。

在行军的路上,温景安和沈凌汐不断巡视部队,慰问士兵,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个人,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为了领土的扩张,更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家园和未来。这种亲民的态度,让士兵们更加坚定了战斗的意志。

终于,在经过艰苦的行军后,大齐的军队抵达了沧州城下。温景安和沈凌汐亲自指挥攻城,他们的英勇和智慧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在激烈的战斗中,大齐军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最终成功攻破了沧州的防线。

沧州的收复,不仅是对大齐国力的又一次展示,更是对和平的一次重要贡献。温景安和沈凌汐知道,这只是漫长征途中的一个里程碑,真正的和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牺牲。但他们坚信,只要心中有着对和平的执着追求,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在沧州城内,温景安和沈凌汐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他们宣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让沧州尽快回到和平繁荣的轨道上来。同时,他们也向全国发出了号召,希望所有的臣民都能够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而努力。

乾隆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随着沧州城的占领,温景安皇帝和沈凌汐皇后的军队士气高涨,他们没有停歇,而是迅速整编队伍,准备继续北上,下一个目标是历史悠久的直沽。直沽,这个曾经的海运重镇,如今成为了他们征途上的又一重要据点。

二十一日,大军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涌向了直沽。沿途的村庄和城镇,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目睹这支浩浩荡荡的军队,他们的脸上既有敬畏也有期待。温景安和沈凌汐骑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的身影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庄严。

乾隆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当温景安皇帝和沈凌汐皇后率领的大军抵达直沽城下时,他们面临的不再是普通的守军,而是十万魏军的主力部队。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此刻成了两军对峙的前线,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肃杀的气息。

魏军的主力部队在直沽城内外布下了严密的防线,城墙之上,箭塔林立,士兵们手持弓弩,目光警惕。城外,壕沟纵横,拒马阵列,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布置。面对如此坚固的防御,温景安和沈凌汐并未露出丝毫的畏惧之色。

温景安皇帝站在军队的最前方,他的目光坚毅,仿佛能穿透敌人的防线,直达胜利的彼岸。沈凌汐皇后则在他的身旁,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冷静与智慧,她是这场战役中的智囊,也是温景安最坚强的后盾。

在短暂的休整之后,温景安下达了攻击的命令。大齐的军队如同潮水般涌向直沽城,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呐喊声震天动地。城墙上的魏军也不甘示弱,箭矢如雨点般落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战斗持续了数日,大齐军队凭借着高昂的士气和精湛的战术,逐渐占据了上风。温景安和沈凌汐亲自指挥作战,他们的英勇和智慧成为了士兵们的榜样。在一次次的冲锋和撤退中,大齐军队逐渐削弱了魏军的防线。

最终,在一轮猛烈的攻势下,大齐军队突破了直沽城的防线,魏军的主力部队被迫撤退。温景安和沈凌汐带领着军队进入了直沽城,城内的百姓们欢呼雀跃,他们迎来了新的统治者,也迎来了和平的希望。

乾隆二十年正月初二,阳光洒在冰冷的三岔河口,三条河流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温景安站在河口边,凝视着这片水域,心中涌现出一个想法。他转向身边的沈凌汐皇后,提出了一个建议:“凌汐,我们应该给这个地方取一个新的名字,让它成为我们征服和治理的象征。凌汐你说叫什么好呢?”

沈凌汐沉思片刻,她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她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陛下,臣妾觉得应该叫天津为好。‘天’字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着我们的统治如同天空一般广阔无垠;‘津’字则是渡口之意,这里三条河流交汇,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冲,商贸繁荣之地。将此地命名为天津,既彰显了我们的权威,又寓意着这里是连接天下、汇聚四方的重要枢纽,是我们大齐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象征。”

温景安听后,眼中露出了赞赏的神色。他点了点头,同意了沈凌汐的提议:“好,就依你所言,从此这里便叫做天津。愿它成为我们大齐的骄傲,见证我们的辉煌。”

随着这个名字的确立,天津开始了它新的历史篇章。温景安和沈凌汐的这一决策,不仅赋予了这个地方新的意义,也预示着大齐王朝在北方的稳固和扩展。天津,这个名字将伴随着时间的流转,成为一个响亮的标志,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个王朝的兴衰。

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四,当温景安和沈凌汐率领的大军在河西务遭遇魏军二十万主力部队时,一场决定北方命运的大战即将爆发。温景安和沈凌汐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乎领土的争夺战,更是关乎人心向背、王朝兴衰的关键战役。

面对数量众多的魏军,温景安和沈凌汐展现出了超凡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决心。他们分析了战场形势,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大齐军队在他们的指挥下,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先是利用地形设伏,然后发动突袭,打乱了魏军的阵脚。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但温景安和沈凌汐始终保持着冷静和果断,他们在战场上来回奔波,鼓舞士气,调整战术。大齐军队的士兵们在他们的带领下,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战斗力。

经过连日的激战,大齐军队终于在温景安和沈凌汐的英明领导下,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魏军的主力部队在这场战斗中被全歼,魏国的军事力量遭受了沉重打击。河西务的胜利,不仅巩固了大齐在北方的统治,也为后续的征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景安和沈凌汐的这一壮举,迅速传遍了整个大齐,甚至传到了遥远的边疆。人们纷纷称赞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国家的脊梁。天津的名字也因此更加响亮,成为了大齐王朝辉煌历史的见证。

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七日,温景安皇帝和沈凌汐皇后在河西务取得辉煌胜利后,他们的名声如同春风一般,迅速吹遍了大齐的每一个角落。人们谈论着他们的英勇事迹,赞美着他们的智慧与勇气,他们成为了大齐人民心中的英雄,国家的骄傲。

随着胜利的消息传播开来,温景安和沈凌汐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地前进,才能巩固大齐的统治,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于是,他们率领着军队,继续北上,向着新的目标进发。

正月十八日,温景安和沈凌汐率领的大军抵达廊坊,这座城市位于京津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温景安和沈凌汐的到来,无疑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他们再次面临了一场严峻的考验。五万魏军驻守在这座战略要地,他们的存在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阻挡在大齐军队前进的道路上。

温景安和沈凌汐并没有因为之前的胜利而掉以轻心。他们深知,每一场战斗都是对智慧和勇气的考验,每一次胜利都需要精心的策划和坚决的执行。面对新的敌人,他们立即召开了军事会议,分析敌情,制定战术。

廊坊的魏军虽然人数不及河西务的魏军主力,但他们占据地利,城防坚固,士气高昂。温景安和沈凌汐决定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首先切断魏军的补给线,削弱他们的战斗力。同时,他们派出使者,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劝降魏军,减少不必要的流血冲突。

在围困的过程中,大齐军队展现出了极高的纪律性和组织能力。他们不仅有效地封锁了廊坊,还积极开展周边地区的安抚工作,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温景安和沈凌汐的仁政和明智决策,使得大齐军队在民间的声望日益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围困,魏军的士气开始动摇,补给短缺使得他们的战斗力大幅下降。温景安和沈凌汐见时机成熟,便发动了总攻。大齐军队如同猛虎下山,迅速突破了魏军的防线,魏军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得不投降。

廊坊的胜利,再次证明了温景安和沈凌汐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华。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随着每一次的胜利,更加深入人心。天津和廊坊这两座城市,也因为他们的到来,成为了大齐王朝辉煌历史的重要篇章。

随着魏军的投降,温景安和沈凌汐继续北上,他们的目标是统一整个北方,建立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国家。他们的征程还在继续,但无论前路如何艰险,他们都准备好了迎接挑战,为了国家的未来,他们愿意付出一切。

乾隆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但北京城里却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

此时,大齐军队如猛虎下山般攻占了廊坊,随后势如破竹地向北推进至通州。这一消息传到北京,整个城市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大魏皇帝拓拔宏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上,眉头紧蹙,面色阴沉,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焦虑与不安。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拓拔宏紧急召见了丞相刘秉忠,寻求对策。刘秉忠深知此次危机四伏,他步履匆匆来到皇宫,额头微微渗出汗珠。

拓拔宏焦急地问:“丞相,如今齐军已兵临城下,通州沦陷在即,我们该怎么办?”他的声音略带颤抖,透露出内心的恐惧。

刘秉忠低头沉思片刻,抬起头来,眼神坚定而决绝。他沉重地说:“陛下,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目前形势危急,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退出中原,退回蒙古漠北之地。”

拓拔宏听后,眉头紧皱,陷入沉思之中。他深知此时处境艰难,但又不甘心轻易放弃这片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然而现实摆在眼前,面对强敌大齐军队的步步紧逼,硬拼无疑是以卵击石。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拓拔宏决定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他下令开始秘密准备撤离的事宜,同时在北京城内布置了一些疑兵之计,希望能够迷惑大齐军队,争取更多的时间。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大魏朝廷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撤离的准备工作。拓拔宏亲自监督,确保一切都能顺利进行。他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出现在北京城中,心中不免有些悲凉。

乾隆二十年二月初一,这是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晨曦初露,天边泛起了淡淡的鱼肚白,北京城还沉浸在黎明的宁静之中。然而,在这份宁静之下,却是波涛汹涌的暗流。拓拔宏身着便装,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仿佛能洞察未来的风云变幻。在他的带领下,后宫嫔妃、皇子以及众多皇室成员,悄然无声地集结在健德门前。

健德门,这座曾经见证了无数辉煌与荣耀的城门,此刻却成了大魏皇族逃离的通道。城门缓缓开启,发出沉闷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无奈与哀愁。拓拔宏皇帝回首望了一眼,那座巍峨的紫禁城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严,却又透露出一丝凄凉。

队伍悄无声息地穿过城门,踏上了通往居庸关的道路。居庸关,这座自古以来便是北方屏障的雄关,如今却成了大魏皇族逃亡的必经之路。关隘之上,守关的士兵们神情肃穆,他们或许并不知晓,自己正守护着的,是一段即将落幕的历史。

随着队伍的不断前行,北京城的轮廓逐渐消失在了遥远的地平线上,而眼前出现的则是绵延不绝的山峦以及一望无际的草原。拓拔宏皇帝的心情异常复杂,他深知此次离开意味着什么,也许这辈子都无法再回到这片曾属于自己的土地。然而,他明白只有先保存实力,才有可能再次崛起。

就这样,经过漫长的一个月零八天的艰苦跋涉后,时间来到了乾隆二十年三月初九日,大魏皇族一行人终于到达了上都开平。尽管这里没有北京那般繁华热闹,但它拥有着广袤无垠的大地以及无穷无尽的机遇与潜力。拓拔宏在这里竖起了朝廷的大旗,并展开了崭新的生活篇章。

与此同时,大齐军队在通州休整,准备对北京城发起最后的攻势。温景安和沈凌汐并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的胜利而放松警惕,他们知道,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随时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变故。

就在大齐军队准备进攻的前夜,探子传来消息,北京城内似乎有所动静,但具体情况不明。温景安和沈凌汐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他们决定派遣精锐部队先行侦查,同时保持高度戒备,以防万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齐军队逐渐发现,北京城内的抵抗力量正在减弱,城门处甚至出现了无人防守的情况。温景安和沈凌汐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心中暗自揣测:难道大魏朝廷已经选择了撤退?

经过一番侦查与确认,两人越发坚信自己的猜测。于是,大齐军队迅速行动起来,如同一支利剑直插敌人要害。乾隆二十年二月初二,大齐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通州;次日,也就是初三,兵临北京城下。当天,士气高昂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开进北京城,顺利占领了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市。

然而,当他们踏入城中时,却发现城内已经人去楼空,一片寂静。大魏皇帝拓拔宏和他的朝廷成员早已不知去向,仿佛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尽管未能俘获大魏的主要领导人,让温景安和沈凌汐略感遗憾,但他们深知这次胜利的意义重大。大齐军队成功占领了北京城,不仅意味着大齐王朝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更是对他们多年努力的肯定。

然而,温景安和沈凌汐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们清楚地知道,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前方仍有无数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们。但此刻,他们的目光已不再局限于眼前的胜利,而是望向更遥远的未来,那个属于大齐王朝的辉煌时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