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穿越之农家独苗苗的科举之路 > 第471章 盐场增产

穿越之农家独苗苗的科举之路 第471章 盐场增产

作者:张如白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3 04:58:13 来源:就爱谈小说

第二日,张平安便带着人去巡视了盐场。

也提前和杨典史等人通了通气,上面可能要加大采盐力度,让他们多招些盐工。

杨典史和主薄对视一眼,有些为难:“大人,现在盐场人手就挺充裕的,平时他们也不忙,这…就用不着再招盐工了吧?!”

张平安闻言停住脚步,皱眉道:“咱们盐场将近有350亩,现有盐槽3085个,卤盐池61个,但灶户才四十来户,晒盐的大概过程我知道,它不比种田,是个精细活,这40来户人老老少少齐上阵都忙得够呛,一刻不得停歇,如果再给他们加大采盐量,你是想让他们累死不成?”

杨典史很想说累不死,都是些下等人,就算累死了也没啥事儿,再重新按律编几家灶户进去就行了。

但看张平安脸色很不好,知道这话是不能说了。

张平安也不想跟这个杨典史关系闹的太僵,不利于开展政务,缓了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才沉声道:“等政令下来了,在沿海村子里面重新招30个成年男丁,按月结钱,至于干多久,看朝廷政策变化。”

杨典史还在垂涎县丞的位置,也就顺坡下驴了,点头道:“行,大人放心,这事就交给下官吧,保管办的妥妥的!”

此时已经开海,海边一片忙碌的景象,在去往盐场的路上,能看到不少船只趁夜出去打鱼刚回来。

还有准备出海采珠的采珠人。

经过杨典史一番解释,张平安才知道,虽然白天是主要的捕鱼时间,但春天和冬天晚上气温较低,鱼类会聚集在温暖的水域,这时候晚上打鱼效果更好,而且可以避开白天的强烈日光,减少对鱼类的惊扰,增加渔获。

所以有些家里比较缺钱,不富裕的人家也会趁夜出海打鱼。

等到盐场的时候,灶户们刚把早上的活儿干完,在轮流吃早饭。

他们是单独住在盐场旁边的村子里,叫灶户村,姓很杂。

因为灶户是有数量要求的,类似于现代的编制,缺数不足后,会重新从附近百姓里抽签强制改灶户籍。

说是抽签,其实多数都是相对比较穷一些的人家在抽。

因为灶户很辛苦,社会地位也很低,更挣不了啥钱,只是勉强温饱而已。

基本没有人愿意主动做灶户。

盐场管事提前收到了消息,早已躬身等在一旁。

张平安让他带着自己去看了看盐池。

这次不是简单的巡视,而是很有可能关系到后面的战略部署,马虎不得。

因为烧的鲁县丞的那把火,震慑太强,管事的十分恭敬,最近在工作上也是兢兢业业,生怕被抓着小辫子给砍了。

因此,张平安询问关于制盐的种种步骤、产量、分类、储存等等,管事的对答如流。

张平安心里十分满意。

管事的见张平安表情温和,心里也松口气。

“现在是采盐制盐的好季节,盐乃重要物资,不能马虎”,张平安说完,侧头问道:“现在盐场的人手可还够用?”

管事的斟酌着回道:“灶户虽说是只有40来户,但下到5岁小儿,上到50岁老人都能帮着做事,按各家人数来看是有六百来人的,也够用。”

说完微微抬头觑了觑张平安的脸色,看张平安没接话,连忙变了话头,继续道:“但是吧,灶户们都要干到很晚才回家,天没亮就得下盐田了,时间太长了,这些人也吃不消,最后影响的还是咱们盐田的产量,如果大人能帮忙再招些盐工过来,那是最好不过了!”

杨典史笑呵呵接话道:“张大人正有此意,刚刚已经吩咐我务必办好这事儿。”

管事的很会来事,连忙拍马屁道:“张大人真是英明神武,还是张大人体恤百姓啊,小的拍马也赶不上!”

张平安摆摆手:“别废话了,带着我们继续看!”

盐场有很大一片,但中间只有一条很窄的路能走,主要是用来进进出出拉盐用的。

众人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把盐场转完,打理得还算不错,有一些小瑕疵,但没什么大问题。

张平安临走时吩咐道:“沙管事,明日你去县衙门户房支100两银子,再请几个做饭的婆子,从后日开始,灶户们统一吃饭,早中晚三顿都管,每天的伙食费支出不能低于6两。”

管事的有些抓马,确定道:“大人,每天都管饭吗?那那些没有做事的小娃儿怎么办,也管吗?”

张平安点头:“都管!银子用完了你再来县衙支取。”

说完眼神严肃的扫视了一遍管事的,厉声道:“县衙官库本就不富裕,给你这钱不是让你中饱私囊的,要是让我发现钱没用在给灶户们的伙食上,那你就自求多福吧!”

管事有些讪讪的,他刚才还真动了这个心思,连忙摆手道:“不敢不敢!”

朝廷的政令出的很快,张平安隔日便收到了公文,今年的产盐量要多加三成,这个数目比张平安预料的要多太多了。

这下不仅仅是招人手的问题,必须得扩建才行,但是关于扩建的费用问题,上面只字未提,明显是让县衙自己想办法了。

张平安有些脑壳疼,哪哪都要钱,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

正在此时,衙役来通报,临安有信过来,再就是苏家村的村长领着苏二愣一家人过来了,正在前堂等着。

张平安看了信,是六姐夫寄过来的。

想了想,便让陶主薄先去接见苏家人。

这人是从下面镇上一步步爬上来的,比较能做实事,名利心有,但不怎么重,很懂分寸,最重要是为人比较亲和,比杨典史好很多,也很会察言观色。

这事儿让陶主簿去安排最合适不过了。

陶主薄也记得这家子人,也大略猜到了一些县太爷让那个二愣子来种田的用意。

这事儿是好事,他挺乐意帮忙办的。

“等等,给他们家先支一个月月钱吧”,张平安想了想吩咐道,“他们家看样子过得很拮据,刚来县城肯定有花钱的地方,这钱先支给他!”

“明白”,陶主薄点点头,下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