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穿越之农家独苗苗的科举之路 > 第538章 火龙烧仓

穿越之农家独苗苗的科举之路 第538章 火龙烧仓

作者:张如白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3 04:58:13 来源:就爱谈小说

因为孩子刚出生,小小一团,看着就弱,加上又是头一胎,家里十分重视,宝贝的不行,生怕孩子哪里磕了碰了。

徐氏便提前跟接生婆打好了招呼,给孩子洗浴的时候,走个过场就行了,不要在水里面泡太久,以免受寒。

接生婆是个聪明人,加上前几天接生的时候拿了不少银子的赏钱,还有红包,本就心里忐忑。

现在也不贪添盆的这点子东西。

不像其他接生婆那样,为了多挣点添盆的铜板,洗三时磨磨蹭蹭。

利索地将孩子抱到盆里后,边脱孩子的小衣裳,边念着“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身,做贵人;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洗洗脚,身体健壮少不了。”

三伏天本就热,徐氏怕孙子受风,一直也没从房里抱出来过,连窗户都没怎么开,闷得很。

孩子每天吃了睡,睡了吃。

就算照顾的精细,也还是起了一层痱子。

早中晚都要拍六一散,也就是现在的痱子粉,据陈二姑说是由滑石和甘草按比例研磨成粉,再加入珍珠粉和粟米粉调制而成。

具有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的功效。

但不管拍什么粉,热是实实在在的。

此时一碰到水,孩子不但没哭,反而咧着嘴无声的笑起来,明显是爱水。

手脚还在水里使劲划拉,奈何手短脚短,没扑腾起什么水花来。

旁观的众人都笑了。

“这孩子是个聪明的,知道在水里凉快呢”,说话的是华万里的老娘。

知道张家生了儿子特来贺喜的,也是想沾沾喜气,保佑自己儿媳妇下个月生产也一举得男。

她年少守寡,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按理说应该是个泼辣性子,但因着上面还有一个不好相与且十分长寿的婆婆,性子便比较软。

心地也十分善良,看到哪家有喜事总是乐意多说几句好话沾沾喜气。

其他人听了这话,甭管心里认不认可,都连声附和“是个聪明的!”

让张老二和徐氏等人听的乐得嘴都合不拢,热情招呼大家喝茶吃点心。

接生婆这边也没停,拿过大葱打了三下,边打边高声念着“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寓意孩子以后聪明伶俐,随后将葱扔上房顶。

要用艾叶水洗眼睛,念着“眼睛亮,看四方,读书明理状元郎!”

吉祥话一套一套的。

将流程走完后,便拿过干净的红肚兜和襁褓,一把将孩子裹了抱起来。

离开水后好一会儿,孩子估计才反应过来,没有自己喜欢的水了,瘪了瘪嘴哇哇大哭起来。

声音十分响亮!

张氏笑道:“这孩子哭的挺有劲儿,身体好,容易养活。”

“可不是嘛,他娘怀着他时补的那些好东西全喂了他这张小嘴了”,徐氏凑趣道。

说完小心的让蓉嬷嬷把孩子抱进房里。

自己还得帮着儿子招呼客人。

院子里一直热闹到下午申时才散。

陈二姑并没立刻走,道:“我去看看平安媳妇儿,顺便帮她诊个脉。”

这个徐氏当然是求之不得了,连声道谢:“麻烦他二姑了啊,我跟你一道去吧!”

“不用,也不费什么事儿,一会儿就出来了”,陈二姑笑道。

“那行,我在这边盯着下人清场,待会儿我再去看看她。”徐氏也没坚持。

客人走了,院子里还乱糟糟的,天气热,可得赶紧收拾干净了,不然容易招蚊虫。

陈二姑到房里时,蓉嬷嬷正抱着孩子在床边坐着。

丫鬟翠枝拿着扇子在旁边轻轻给孩子扇风。

“天气热,这房里还是有些闷,正午最热的时候可以适当开窗通通风,不然病气散不出去”,陈二姑轻声道。

钱攸宜半躺在床上,看起来精神还过得去,闻言轻轻笑道:“风打在身上直起鸡皮疙瘩,我这身子现在怕冷的很,等坐完月子换个房间就行了。”

说完对蓉嬷嬷道:“孩子还小,身子弱,以后就让他跟奶娘待在隔壁卧房吧,免得被我过了病气。”

“这刚出生的孩子一天一个样儿,总得抱来让小姐亲眼看看才好,不然出了月子该认不出了”,蓉嬷嬷也笑道。

每天只有孩子来的时候,小姐才能精神点,她可不得来嘛,这样小姐有了牵挂才能有精气神,人才能好起来。

不过这话不能说出来。

陈二姑伸手诊了诊脉,片刻后放下,笑道:“好些了,记得多吃些补气血的东西。”

“麻烦二姑了”,钱攸宜道谢。

“今天洗三很热闹,都夸这孩子聪明呢,想必满月宴会更热闹,到时候小姐您就可以抱着孩子出去了”,蓉嬷嬷接话道。

“那是自然,我的孩子怎么可能不聪明”,钱攸宜眼带骄傲,不过顿了顿又道:“其实也不用那么聪明,太聪明了过得累,一般聪明就行了!”

说完抬起手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

陈二姑陪着说了会儿话。

不到半个时辰,眼看着钱攸宜有些精神不济,扶着人躺下后,便告辞离开了。

蓉嬷嬷擦了擦眼角,抱着孩子跟着出去了。

留下翠枝伺候。

外面,张平安刚刚才在大门口把客人一一送完。

也累的很!

进来时,徐氏已经指挥下人将院子收拾干净了。

“对了,娘,今日我岳父还有几个大舅子,包括大伯、三叔还有小舅他们,都托镖局寄了东西过来,我已经记在礼单上了,您待会儿收拾些东西出来,好给他们回礼,明日我托驿馆的人带过去”,张平安提醒道。

“瞧我,忙忙叨叨差点儿都忙忘了,我现在就收拾”,徐氏拍了下大腿,连忙道。

张老二最在乎礼数,听后也跟着忙活起来。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便到了八月初。

今年慈县风调雨顺,也没什么大的灾害,百姓们收成都好,交税自然也很积极,没让张平安费什么心。

正当张家人在积极筹备孩子的满月宴时。

却突闻临安兴运仓失火,损失存粮约十万石。

作为朝廷南迁后的六大粮仓之一,兴运仓存粮是最多的,专门用来储藏税粮。

若是大夏国力鼎盛时,这不算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现在国力贫弱,又正值多事之秋,十万石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