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重生1977年之世界之巅 > 第 733 章: 意气风发鲍里斯

(没人给我评分吗?我很沮丧,无心码字,决定躺平气死你们。

以下文字打卡凑数,什么时候评分上去了,我再补,哼……)

民国生活三:

在民国时期,因为汽车产业被外国人垄断,导致汽车的价格很高。当时的小轿车最便宜的也要1100大洋,普通的福特T型汽车2700大洋,卡车4000-5000大洋。

但是有一点其实需要指出,就是当时国外的汽车价格其实并不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家用轿车其实已经普及到了普通家庭。中国的汽车那么贵,纯粹是因为远隔重洋导致的费用增加、和洋买办层层加价的结果。

一、当年的外国汽车其实价格并不高

当时在中国只有少数富豪才能买到的汽车,在国外特别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其实已经成为了日常的家用品。那时美国的家用小轿车其实并不贵,很多工薪阶层都买得起。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汽车产业的流水线化工业大生产的结果。而其中一种革命性的车型,就是廉价的福特T型车。

说到福特T型车,了解汽车发展史的朋友肯定不陌生,这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开始批量生产的轻便型家用汽车,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流水线装配的汽车。而正是由于新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导致它的售价极其便宜,而且使用成本极低。它的革命性意义,其实并不亚于今天的新能源汽车。

1.福特T型车非常便宜

在1913年生产之初,T型车的起初售价就是850美金,比起同期与之相竞争车型的2000-3000美元的售价,可以说是真正的物美价廉,因此迅速抢占了不少市场。而这还不算完,随着规模化的量产,流水线的威力逐渐体现了出来。

到了1920年代,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能扩大,该车的生产成本已经降到了300美元,而最终售价也随之降低到525美元!这种只是竞争对手四分之一的价格优势,那是颠覆性的。而到了1925年,福特公司更是颠覆性得把T型车的售价,直接降到了260美元!这个价格能让当时普通美国工薪家庭,基本都买得起汽车。而同期英国最畅销的平价家用车型,当时的售价是165英镑,大约相当于803美元,价格是福特T型车的三倍!这样的价格优势,大家作为消费者,自然就知道怎么选了。

2.福特T型车非常省油

而且最关键的是,作为最廉价汽车的福特T,不仅价廉而且物美,它的油耗非常小,在1930年代就做到了百公里耗油七八升!这个油耗控制放在今天当然不出奇,可是在大半个世纪以前,那在耗能上可以碾压所有竞争对手。1930年出厂的雪铁龙轿车,平均油耗是百公里十几升,是福特T型的两倍——而这还是当年非常省油的车型。

据当时的回忆,那时候上海的一般小汽车,加上一加仑汽油(1美加仑=3.785011355034升),也不过能在上海市区开上十几公里而已。这当然有市区行人和黄包车多,道路又狭窄,交通比较拥堵车行缓慢的原因。但是这百公里30多个油,富豪用起来也肉疼啊。而油耗只有七八个的福特T,自然就是车主的最佳选择了。

3.福特T产量巨大

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福特汽车迅速成为当年最流行、最普及、最容易买到、也最容易被大众认可的品牌。在1920年代,福特就以17万辆的年销售量,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车企。

而福特公司也精益求精,不断改进T型车这一款产品,在20年的生产周期内,总共生产并销售了1500万辆T型车,至今仍然是单一款型汽车的销量高峰。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闹得很轰动的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无论是在售价还是产量来说,都还只是个呀呀学步的婴儿而已。

而福特公司当年的产品贵精不贵多,一门心思把一样东西做好、做细、做强的经营理念,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当年美国的汽车保有量

美国在一战以后的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那可真是一个纸醉金迷、奢靡富足的梦想社会,因此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那时候的美国吃足了一战红利,经济正在飞速发展时期,美国人的平均收入很高。

当时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资,是每年200美元---400美元,福特公司的工人甚至达到了周薪30美元,年收入在12012=1440美元。而当时的高收入阶层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的收入,甚至达到了3000-5000美元。

别的不说,就这一个工人一年收入就可以买到一辆轿车的水平,就是很多国家至今也没有实现的。而既然当年的汽车价格如此之低,从那之后一直到1929年大萧条来临前,美国的汽车保有量就有了飞速的增长。据《东方杂志》1924年21卷1号刊的统计:

据最近调查,全世界共有汽车约14,347,468辆。其中美国占83.8%,计12,364,377辆,而其余各国则合而计之,亦不过2,379,091而已。兹将各洲汽车数以表示如下:

南北美洲…………13,078,297辆(除美国外的美洲其余各国计713,902辆)

欧洲………………1,302,153辆

亚洲………………144,479辆

大洋洲……………147,189辆

非洲………………71,368辆。

由这些数据来看,那时候的汽车八成以上集中在美国,达到了千人173辆,相当于2018年底中国的水平。而亚洲同期的汽车数量仅有144,479辆,仅占百分之一点零几。1929年当年,美国共生产汽车535.8万辆,而当年美国人口不过1.2亿人。按照人均水平算达到了每千人219辆,大部分家庭至少有一辆车,初步完成汽车普及。而直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也刚刚达到193辆,仍然不及1929年美国的水平。

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差距奋起直追才是正路。不过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因为除了美国这个特例之外,大洋另一边的欧洲传统强国,包括这其中收入最高、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一样也没有完成汽车普及。而且其后不久,资本主义世界就发生了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这种“寅吃卯粮”的虚假繁荣,很快就尝到了恶果。

三、便宜的福特车在中国却很贵

不过虽然汽车在美国很便宜,福特T型车甚至仅有260美元,但是运到中国之后,由于运输成本费用的增加,再加上洋买办们的层层加价,那价格就打着滚地往上翻。福特T型车在中国售价高达2700大洋,而该车美国售价只相当于2603.3=858大洋,中国售价整整涨了三倍!而当时民国规定的奢侈品关税,不过是区区20%而已。这其中的大量超额利润,其实都被洋人和买办们挣去了。

而当时的中国老百姓本来收入就低,正常白领收入不过15-20银元,高级管理人员也不过是40-60银元,这点收入只够糊口,更是只有美国普通工人的几十分之一。再加上美国售价三倍的价格,民国普通老百姓、甚至是普通地主和小资本家,那都是买不起汽车的。

不过民国的财富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富豪和权贵的消费能力可是很高的。所以就在底层民不聊生的同时,民国的富豪和达官贵人们,却都在互相攀比式地大力采购汽车。当时仅上海租界,就有近万辆汽车。而大家选择最多的,无疑是最物美价廉的福特汽车。当年的大学者胡适、四川大地主刘文彩、贵州省主席周西成等等名人,买的都是福特汽车。

而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因为各国的车型都有,有的驾驶位在左、有的驾驶位在右,导致交通秩序比较混乱,堵车也就是经常的事了。所以现在的有心之人,其实可以描绘出两个民国:一个是车水马龙、衣香鬓影的小资民国。另一个,是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的底层民国。

四、同期的中日汽车水平

种种因素之下,当时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并不低,到1927年北伐时,汽车总数就由1912年的294辆增长到18677辆。而在同一年,日本公路汽车保有量不过是5万辆,1929年才增加到了8万辆,而且主要汽车生产也都掌握在外资巨头手中。中日双方虽有差距,但其实在发达地区,双方的平均水平都差不多。

而日本在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之中受到了重创,不仅民生凋敝,而且直接重创了本土工业,在日本的汽车厂相继倒闭。当时日本仅剩下3家当地工厂,即东京气电、石川岛汽车和DAT机动车三家还勉强存活。

而经济危机对自我循环能力强、又采用银本位贵金属货币的中国却影响不大,在结束军阀混战之后,我国的经济有所恢复,发达地区还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在1931年左右的时候,完成了名义上统一的我们,其实处于自甲午战争后最难得的恢复发展期。

在中国东北,张学良将军甚至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沈阳“民生汽车厂”,生产中国人自己的汽车。预计不久之后,中国最早的汽车牵引的摩托化炮兵,就将出现在东北大地上。在此情况下,日本人处心积虑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抢占了中国东北,打断了我们的工业化进程。而在顺利吞并富饶的东三省之后,日本人靠着侵略的红利,也顺利度过了经济危机。

纵观整个现代史,我们会发现一个让人警惕的事实:每次当我们处在重要的历史节点、要取得统一或者快速发展良机的时候,那个所谓“一衣带水”的邻邦,都会露出它的青面獠牙,直接猛扑上来打断我们、搞乱我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