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开局1958荒年,我带着生产队吃肉 > 第420章 九龙城寨

王小北提起笔,笔走龙蛇般写下:王凌,18岁。

他故意报大年龄,为的是今后行事方便,若填个未成年人,保不准哪天就碰上什么麻烦事。

反正警署对此并不核实,连过往的情况都懒得核对。

接下来便是拍照环节。

照片拍好,张成仁压低声音对王小北说:“总共150块,一会儿就能取,没问题吧?”

王小北心知肚明,对方实际要价100块。

多50就多50吧,加急冲洗照片也就三十分钟,也就是很快就难拿到居住证。

这150块,几乎等同于普通人一个月工资,即使警员待遇好,那也抵得上他们十来天的薪水,确实不少了。

此刻,王小北才深切体会到金钱的魔力。

等了1个多小时,王小北终于拿到那张嵌有照片、盖着钢印的居留证。

然而,让皱眉的是,有效期仅1年,期满后需由担保人重新提交材料申请换新的。

不过,王小北也没有放在心上。

反正他计划买房,到时候就能拿到永久居留权或身份。

走出警署大门,他爽快的将300块交到张成仁手中。

张成仁一手接过钱,便也没管王小北,兴冲冲地回去了。

王小北目送他离去的背影,手中紧握着崭新的居留证,嘴角不禁勾起一抹满意的微笑。

现在只要他不做的太过分,港岛任由他折腾!

他心中暗想,同时感慨万分。

果然,这世道还是离不开一个‘钱’字。

要不是有钱,哪能这么迅速的摆平一切?

何况这还是有人作保,否则光手续费恐怕就得翻上几番。

张成仁那家伙虽然品行不怎么滴,但做事真不含糊。

将居留证收好,王小北笑眯眯的看了一圈,他打算打个出租,到市中心逛一逛,既了解风土人情,又顺道买些必需品,还需要解决一下资金问题。

毕竟在这繁华世界,没钱寸步难行,做好再买一辆摩托车或小轿车,回去的时候路上开。

只是看了一圈,也没有看到出租车的踪影。

打听了一下才知道,附近的出租车大多聚集在前方一家酒店那等人。

港岛这边大多数出租车都是在酒店周边等待客人,只有市中心偶然才有空车在路上。

原来,这边出租车收费很高,寻常百姓往往望而却步,宁可步行或选择其他公交车班车。

打听到了地方,王小北迈开步子,朝先前下车的地方走去。

现在正是吃饭的时候,街道两侧飘着香味。

王小北走着,目光被一家热闹的大排档吸引,瞬间打消了回空间做饭的念头,决定尝尝本地的风味。

他好奇地挤了过去,抬头看向墙上的菜单。

只见满目都是烧卤类,价格是繁体字写着,每份2块、3块。

想了想,王小北扬声喊道:“大叔,给我来份烧鸭饭!”

那股异乡口音在嘈杂的人声中格外醒目。

周围食客听到这话纷纷侧目,要知道,自建国以来,虽然来港岛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依旧是沿海一代的。

像王小北这样操着京腔的外地人,平日里十分罕见。

老板抬眼瞥了王小北一眼,并没有多说,只淡淡报出价格:“3蚊。”

王小北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三块钱,递了过去,然后转身走向门外的餐桌。

上菜的速度还是挺快的,没一会儿,烧鸭饭的香气就飘了过来,枣红的酱汁映衬着米饭,看着很有食欲。

王小北从桌子上拿了一副筷子,夹起一块烧鹅送入口中吃起来。

好吃。

王小北心下暗赞,甜咸交织的口感,与北平的烧鸭没什么区别,不过多了几分香料味,别有一番风味。

周围的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他,如同围观珍稀的大熊猫般。

吃完饭,王小北起身离开大排档,来到外面。

他想了一下,估算这儿离九龙也就几公里,也就不想打车了,悄悄从空间取出自行车,往前方骑去。

一边骑着,王小北感慨万分。

相较于内地,港岛的现代化程度显然高出一筹。

记得在元朗那看到的,还尽是些低矮平房,而此刻走入市区,老楼与新筑的旧楼错落在一起,北平都比不上。

尽管这里看不到七八十层的摩天大楼,但二三十层的大厦鳞次栉比,十几层的房子一栋接一栋。

相比之下,北平的十层左右建筑都是屈指可数。

高楼矗立如林,街头车水马龙,如此形容眼前的港岛确不为过。

然而,这种繁华背后的快节奏生活气息,却让王小北心中泛起一丝不适,唤醒了他对后世忙碌生活的记忆。

港岛并非处处皆是摩登高楼,那些历久弥新的老式砖瓦房、朴素的居民楼、崭新的住宅区,以及藏匿于角落的脏乱之处。

昭示着港岛正在经历一场华丽的蜕变与崛起。

“嗯……”

王小北刚出了一个巷子,忽觉眼前豁然开朗。

一座风格独特、密集簇拥的建筑群赫然在目。

九龙城。

对于熟悉港片的人来说,60年代九龙的混乱治安早已经耳熟能详,而这座九龙城寨,堪称全城乱局之最。

城寨的历史颇具传奇色彩。

清廷签约之时,这块2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仍牢牢掌握在大清手中,并在此设立了炮台。

然而,随着清朝的覆灭,此地逐渐沦为“三不管”地带。

清朝鞭长莫及,日不落帝国无权干涉,港岛当局又投鼠忌器,这片区域便成了港岛难民们的避风港。

这里,房屋如蚁巢般密布,皆是在原有基础上拼凑搭建,自诞生之日起便被冠以“危楼”之名。

除了周遭边缘与屋顶能够看到阳光,其余地方终日不见天日。

此地创下一项惊人世界纪录,人口密度之最。

在这仅长200多米、宽100米左右的弹丸之地,十一二层的楼房内竟蜗居着整整5万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