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大宋悍臣 > 第139章 功成不必在我(二更)

大宋悍臣 第139章 功成不必在我(二更)

作者:鼠猫狗鸽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6 11:36:46 来源:就爱谈小说

宋绶是知道张方平这阵子返回家中报喜,并不在宋城,自是脸上带着笑与他言语。

而晏殊瞧见宋煊过来,刚想转过头去,却听到:

“晏相公,许久未见了。”

晏殊的涵养自是做不出来置之不理,而是轻微颔首。

“俺还以为今天晏相公也会上台讲话呢,毕竟书院能有今日,晏相公是出了大力的。”

宋煊根本就没觉得晏殊心里不舒服。

因为当日他在家里说的那些事,是早就存在的事实。

朝中的那批有志之士也并不是不知道,只不过大家都在装聋作哑罢了。

目前的大宋体系还谈不上重文抑武,多是崇文抑武,更加注重文治来抑制武力的过度扩张。

这帮士大夫们“嫉妒”并且疯狂打压武将,那还得是狄青死之前那段时间最为疯狂。

毕竟狄青从一个家世无背景的乡下恶少年,成长为大宋帝**事最高掌权者。

短时间几次三番连连跨级升官,哪个不羡慕?

后期仁宗为了让狄青当枢密使,不惜搞走几个宰相,把宰相们跟自己都关起来,要求答应这事,不答应,皇帝就不放他们出门。

此事被有心人所利用,继续挑起党争,尤其是士大夫阶级对于狄青除了利用就是嫉妒。

他们都是从千军万马的士子里卷出来的,并没有像想象当中那样平步青云,位极人臣。

可狄青呢,他一个武人,竟然能获得天子的赏识以及高官厚禄,那么多士卒与百姓的敬佩。

必须得治一治他。

不管狄青是否谨小慎微的性格,差点就给他扣上五代那种靠兵变上位的武夫了。

奈何这一套说辞,宋仁宗根本就不相信,反倒越发信任狄青。

以至于到了后期朝中大部分文官都弹劾狄青,谁不踩一脚就是不合群。

大宋某地发个水灾,下大雪,或者失火之类的灾难,那都是狄青当枢密使的原因。

还有大肆散播谣言,诸如他家的狗突然长了犄角,夜里发光之类的离奇理由。

群臣恨不得择狄青而噬了。

只要狄青不当枢密使了,那些异象才会通通消失,大宋才会重新趋于平稳。

大宋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仁宗是个实诚人,依照礼仪一旦天下出事,皇帝就要光着脚在外面向上天祈求之类的活动。

他后期身体状况本就差,再加上寒气入体,又在与臣子的此番争斗当中生病,更是没有人护着狄青了。

最终宋仁宗在病床上扛不住压力,也想明白了只有让狄青暂且离开京城才能保全他的性命。

可惜半年后,狄青便因心力交瘁,疽发髭而卒。

自古以来会打仗的统帅,政治嗅觉灵敏之人没有几个。

并不是所有的将帅,都能够在朝廷中枢那个泥潭里厮混的。

狄青的心腹大将贾逵,就坚决不进入中枢,在外面过的稳稳的,几乎没有朝臣去攻击他。

晏殊见宋煊跟个没事人一样。

宋煊脸上还是挂着温和的笑,便明白了,自己当真是生了闷气!

可宋绶在这,他又不愿意低头,只是淡淡的回复:

“我只不过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没什么值得跟旁人夸耀的。”

“喔喔喔。”宋煊当即赞叹道:

“俺懂了,晏知府的觉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这个就叫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晏殊被宋煊这套小词一夸,克制的咳嗽了一声:

“说的什么跟什么啊。”

倒是宋绶对宋煊的话吸引过去了,不得不承认宋煊方才在台上所讲的话,还真不是旁人给他代笔能写出来的。

他的个人风格过于强烈,就算是模仿写,那也不是谁都有那个才华的。

宋绶在一瞧晏殊故作严肃的面容,哼笑一声。

他还端起来了。

不知道是谁不久前说了什么大话,如今全都扔到一旁去了。

宋煊也是笑笑,便没有再多说什么,谁不愿意听人说好话啊!

尤其是这种教化的功绩,对于一个北宋的官员可是极为亮眼的。

若是三年后他们这批学子能够考中进士,谁都得念晏殊的好。

晏殊随即主动开了口:“距离解试还不足三月,你可是要报名?”

“自然。”宋煊挥舞着折扇道:

“俺可不与王尧臣一样,非要考什么状元之类的,留在京师做官,考个进士就行,最好给俺外放到西北去。”

宋煊的思维跟大部分人都不同,许多人都不怎么愿意去西北那种艰苦之地。

而且朝廷也多是照顾新科进士,一般都往南方等地派一派,提拔一些有经验的官员前往西北等地为官。

那边的情况过于复杂,很容易出事。

朝廷选人用人不怎么把新科进士调过去。

当然也有例外。

苏洵他二哥苏涣就直接被委派到宝鸡当主簿,这也是日后苏洵他爹,放心自家老三去陕西等地游学的缘故。

到底是家里有人当官,还是能照拂家人的。

“西北那地有什么好的?”

晏殊瞥了宋煊一眼:“大宋如此多的地方,就容不下你小子为官治理一方了吗?”

“大宋的地盘真的多吗?”

宋煊一句话就给晏殊噎住了,他当即瞪了宋煊一眼:

“住嘴,以后这种话少说。”

宋朝土地缩减不小,再加上宋太祖拿着玉府在云南那地界划了条线,说朕就要这么多地方罢了。

当然也可以理解,更南边在他们看来都是野人了,完全没有教化的意义。

林子密,毒蛇毒虫一大推,实在不适合居住。

直到沐英带领大批士卒移民过去,才慢慢掌控云南等地。

“我看你总是想要挑起战事,到时候获得军功的武将大规模出现,封无可封后,万一重演五代旧事,你小子担得起责任吗?”

“晏相公。”宋煊用折扇遮住自己的面庞:

“战事不是你想不打就能不打的,至少咱们这代人打了,兴许子孙三代就不用打了。”

“咱们不打,那就等着子孙三代被打吧。”

“更何况俺的策论想必你也看过来,范院长为何只放了一半张贴出来,你我心里都清楚为何。”

晏殊当然清楚西北李明德那个西夏王开始在边疆挑衅了,自从他击溃了五十万辽军,膨胀的很。

他不得不承认,宋煊那个策论预料的对。

西夏狼子野心,李明德就是在为他称帝做准备。

“哎。”

宋绶悠悠的叹了口气,纵然他总是看不上宋煊,但不得不承认宋煊的话却是有道理。

无论是对西夏还是辽国,战争迟早会打起来,绝不会因为一纸合约,就能世代都和平下去。

无论是大宋或者大辽,将来只要出现一个进取心较强的皇帝,都会撕毁这个合约,然后为自己打下更多的疆土。

相比于真宗皇帝靠着伪造天书,去泰山封禅来“标记”自己的功绩,许多有志气的帝王,都会通过对外战事来证明自己的功绩。

尤其是大宋目前还是一个未曾一统的国家。

今后必然会皇帝想要证明自己的。

“如今宋辽之间和平不足二十年,无论是谁都不会轻易掀起战事的。”

晏殊双手背后,慢悠悠的走着:

“至于西夏挑衅,大宋也不会惯着它,你宋十二且把心思放在肚子里,边疆士卒可不是厢军比得过的,还轮不到你去冲锋陷阵。”

“不错,你目前的心思,还是把心思放在温习功课上,争取能够通过解试。”

宋绶对张方平寄予厚望,自是不希望被宋煊带偏,故而也开口:

“今年光是应天府参加解试的学子,就会超过三千人。”

“三千人?”

张方平觉得还不如十二哥说的多。

“兴许会超过五千人的。”

晏殊作为知府,对于七个县的学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就算他取士稍微宽松一点,不用百里取一的概率,但通过率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三。

“哇哦。”

张方平终于惊讶了:“十二哥,那竞争还蛮大的。”

宋煊也是颔首:“俺也没想到人数会如此多。”

“你小子知道就好。”晏殊还是劝了一嘴:

“朝廷的解试可不是一个入院考试能够相媲美的,你们二人莫要自傲。”

“明白。”

宋煊又回想着班主任王洙的话,这阵子自己还是要多多练习西昆体,顺便把四书五经背的再熟一些。

那些经典名言,宋煊虽然背下来过,可也会随着时间而遗忘,不像张方平那个过目不忘的天赋一样。

人家记那些文字跟吃饭喝水一样寻常,普通学子在这方面只能下苦功夫。

“晏知府,那个事你想出来主意没?”

晏殊听着宋绶突然用如此正式的称呼,一时间有些不理解。

你说的是哪一件事?

宋绶见晏殊如此神情,颇有些好笑。

他晏同叔是不想在宋煊面前,什么都问一问他的主意吧?

一个知府有个幕宾也说的过去。

朝中那几个宰相,哪一个没有自己的幕宾?

幕宾这个群体大多都是宰相的智囊。

他们负责信息的汇总,参与决策过程,提供专业建议,甚至去帮宰相办一些特殊任务。

这也是吕夷简干掉李迪的幕宾后,顺利扳倒了李迪,让他腾出位置,滚出朝廷中枢的手段。

范仲淹、王安石都担任过幕宾,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宋绶觉得晏殊根本就无需过于自傲。

况且当官嘛,总是要有些事交给手下人去做的。

你不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如何能证明他们各自的本事,将来还如何把他们提拔上来!

如今张亢从窦臭那件事抽身之后,已经听从宋煊的建议,亲自去踏勘附近的河流,等他心里有谱之后,再来请教具备河流知识的人。

到时候动工,他心中也有底!

那这件功劳就是他张亢,谁也不会轻易拿走。

张亢上面的人多是会挂上一个识人之明的称号。

所以宋绶认为,许多事完全就可以交给下属去做。

“就是有关戚舜宾的事,他为了书院操持这么多年,又是三代人都如此,早就为应天书院贴上了烙印。”

宋绶把自己胡须上的汗给撸下来:

“纵然戚舜宾不在乎,可若是不能妥当处理,范希文那里总归是会遭到埋怨,不利于他后续开展教学任务。”

晏殊一时间没有想好这个事该如何操作,但是又不想主动询问宋煊。

倒是宋煊非常上道,伸出手指:

“晏相公勿忧,俺有一个好办法。”

晏殊登时明白宋绶的用意,遂瞥了他一眼:

“你说说,我听听,是什么好办法?”

于是他们三人的目光都看向宋煊。

“其实俺先前在戚院长泪洒现场的时候,就想出一个办法来,还请晏相公参考一下,合适不合适?”

“你且说。”

宋绶觉得宋煊跟古代那些谋士似的,先给自己摘出去,然后成不成都是当主公的拿主意。

真不知道他从哪里学来的坏习惯。

宋煊习惯性给自己身上叠甲后,才主动开口:

“范掌教升任书院院长是必须的事,因为政令下达只能有一个人说话算数才行,直接断掉旁人的小心思,有利于书院更好的发展。”

“但是戚家为应天书院兢兢业业这么多年,如此黯然退下,也是会让人伤心,传言天下后,更是会让那些资助书院的私人心理有些迟疑,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大公无私的。”

“所以俺认为,可以由晏相公代表官府出面,为了感谢戚家这么多年的付出,特意聘请戚舜宾为应天书院荣誉院长一事。”

“荣誉院长?”

晏殊眼里露出不解之色,又听宋煊笑呵呵的解释:

“其实就是跟庙里的泥菩萨一样,什么活都不用干,就是个养起来的招牌一样,属于吉祥物的存在。”

“好家伙,原来是这样。”

晏殊瞪了宋煊一眼。

人家都是死后给弄成泥菩萨供奉起来。

你这是要给人整生祠是吧?

不过连年纪轻轻的范仲淹在他做官的当地都有生祠供奉,宋煊这个主意说白了也不过分。

倒也不失为一个解决的好办法。

“晏知府,宋十二出的这个主意,倒是也可行。”

宋绶给予了肯定回复,都是院长。

一个是啥都不用干,还能继续发光发热,一个是真正的院长,主抓所有。

晏殊并不想当面表扬宋煊,免得他自傲,只是开口:

“待我回去想一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