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轮回之修魂2 > 第 146 章

轮回之修魂2 第 146 章

作者:阿豆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23:23:44 来源:就爱谈小说

刘山再一次恢复记忆的时候, 已经二十岁了。他这才知道,他不一定总是十八岁一成年就能恢复记忆,有可能是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麻烦, 或者是犹豫不决的苦恼,才会恢复从前的记忆,用来解决这一世遇到的麻烦。

刘山出生在刘家村生产大队, 这个村子一半的人家都是姓刘, 追溯祖宗上去都是同宗同族。所以刘姓在生产大队是个大姓, 等闲不会受人欺负。哪怕像刘山家这样几代单传的人家也一样。

刘山家几代单传,从前日子过得艰苦, 祖辈的寿命也不高, 所以刘家现在就是刘山和他的爹娘三口人,在刘家村绝对算是人丁单薄的人家了。

刘山的爹娘都不到四十岁, 夫妻俩都是能干又勤快的人。刘山因为有基因优化仪的作用,生下来就非常健康,长大了也是身材高大健硕, 再加上家庭氛围的教育,刘山也非常的能干。虽然刘山家只有三口人, 但是这是三个壮劳力, 家里又没有任何的生活负累。每年按照工分分配下来的粮食,除了自家吃的,还能省下一些卖掉换钱,用来积累一些家底。

平日里刘山的爹娘都能拿到满工分十个工分, 而刘山更是能拿到十二个工分, 他是生产大队的干活能手和劳模。

在这种情况下,刘山家的日子算是村子里非常好的那一种,不仅粮食够吃, 还能用吃不完的粮食去换钱,买些糖果布料肥皂之类的东西。刘山还偶尔上山下河,去打只兔子,摸条鱼什么的,时不时的刘山家能吃到些荤腥。别人家养两只母鸡,那都是为了积攒鸡蛋去黑市里换钱的,刘山家不缺这几个鸡蛋的钱,所以他家的母鸡下的鸡蛋,那是当天就吃掉补充营养了。所以他们家的人干活虽然厉害,也没有亏待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嘴巴。

因为刘山家的生活条件好,所以村里附近的有姑娘的人家还挺愿意和刘山家结亲的。在这个年头,如果没有本事把闺女嫁给城里拿固定工资的工人,那么在乡下嫁给刘山这样的能干人算是最好的选择了。

这么多勤快能干的乡下姑娘,刘山都没有看上,他和下乡的知青苏玉看对眼了,悄悄的处起了对象。

要说苏玉这个知青,她既不勤快,也不能干,也没有想要进步,想要改变的意思。她每天顶多只能拿到四个工分,一年结算下来,分配给她的粮食都养活不了她自己,还要时常靠城里的父母寄钱寄东西来补贴她的生活,日子才算过得下去。

之前几年,苏玉的父母因为重男轻女,所以留下了儿子在身边,却把女儿送去了乡下当知青,而对女儿心存愧疚。所以给苏玉补贴给得还算痛快。

可今年苏玉的哥哥结婚了。结婚本身就花了不少钱不说,苏玉的嫂子对于她的父母补贴女儿的行为还很不满,挑拨的苏玉的哥哥对父母和妹妹都有意见,弄得家庭内部有些矛盾。

苏玉的父母更看重的还是儿子,原本那点愧疚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的淡了,他们现在再补贴苏玉,已经不那么痛快了。还时常的写信过来诉苦,说是家里即将添丁进口,等她嫂子怀了孕需要补身子,就不能给她补贴多少了。

苏玉对家里的情况心知肚明,也知道哥哥结婚之后,父母给她的补贴只会越来越少。可她靠自己还真养不活自己,最多混个半饱,饿不死,却也日子难过。她当然得为自己打算打算。

下乡的知青不爱与乡下的当地人恋爱结婚,除非是遇到了特别出众的乡下人比如能在城里找到工作的高中毕业生,或者入伍有津贴的军人;要么就是别有所图比如图回城名额,或者上工农兵大学的名额等等。

因为城里的有文化的知青与乡下基本都是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确实不是拥有相同的世界观的人。

城里的知青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有在城市里养出的眼界,有城市里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乡下有一半的人都是文盲,像刘山这样的,也只有小学毕业的水平。生产大队大队长的儿子刘建军还去乡里的中学读到了初中毕业。整个刘家村就没有一个高中毕业生。

因为刘家村只有小学,学费只需要一些粮食。家庭条件还算可以,不需要小孩子充当劳动力的人家都愿意送小孩儿去读个小学,认一些字,学一学算术什么的。

可是初中就只有乡里才有了,距离刘家村距离远不说,每年还要用钱交学费。没有多少见识的村里人,都不愿意费钱费力送孩子去念初中。也就是生产队长有工资补贴,不缺那点学费钱,而且他家还有辆自行车,刘建军可以每天骑车上下学,他这才去读了初中。

可是到高中的时候,就只能去县城里面念了。不仅距离非常远,还要考试成绩要好,要能考得上高中才行。

因为刘家村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一个村子,即便有自行车,每天骑车上下学也是要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的。何况刘建军成绩并不好,他也并不爱学习,所以才没有去读高中。就这样,他也算是刘家村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城里的知青和刘家村的村民怎么可能有什么共同语言呢更别提男女之间的恋爱和结婚了。

知青们要么是等待回城的机会,根本不谈恋爱。要么也是在知青内部解决恋爱和结婚的问题。相似的背景和文化水平,这种结合还算是比较靠谱的。

知青虽然看不上农民,农村里的青年们却是颇有些偷偷喜欢这些知青的,无论是男知青还是女知青。

无他,因为相比日常下地干活,皮肤晒的黝黑的农民们,这些知青实在长得白白净净的,还有股子乡下人没有的书卷气。男知青显得文质彬彬,女知青显得文静和知书达理,反正是别有气质和吸引力的。

比如刘山,他也暗搓搓的欣赏女知青,想要找一个女知青当对象。不过他并没有明确的暗恋对象,只是有这么个想法。他总觉得这些知青都读过高中,显然比乡下的姑娘脑瓜子聪明,将来结婚了生下的孩子也更聪明。

刘山他娘总念叨什么“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要擦亮眼睛,仔细挑选,给他找一个聪明能干的媳妇。

刘山见过下乡的知青后,就有了娶个知青回家的想法,觉得她们不仅长得白净,也更聪明更有文化。

当然,这只是他模模糊糊的想法,并没有付诸实际。

因为村民和知青之间存在着无言的隔阂,年长的村民也并不支持自家的儿女去找个知青恋爱结婚。因为大多数知青都不擅长干农活,连自己都养不好,还需要各自家里的补贴,过日子过得磕磕巴巴的。在村民看来,这些知青身娇体贵,虽然家里也有钱,但并不是能在乡下长久过日子的人。即便他们留在乡下结婚生子,也很难充当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如果将来他们能够回城,也未必愿意带着乡下的妻子或者丈夫一起回城。

总之在这些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农民眼里,这些知青就代表着麻烦。

刘山当然清楚自家爹妈的想法,所以他的想法既未付诸实际,也没有特定的去倾慕哪一个女知青。心里虽然有那么点念想,但现实里反而离得远远的,并不靠近知青们。

苏玉有了生活危机,想要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结婚结婚后就有丈夫养着她了。

可是她在男知青里寻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

主要是都下乡好几年了,这些知青们也都了解了彼此的底细。

能干的男知青也愿意找勤快和愿意上进的女知青谈恋爱,考虑到将来回城的问题,最好是能找同一个城市来的知青,将来回城也不必因为现实原因而分开。

而苏玉既不勤奋,也不上进,也不像有些爱读书的知青那样有上进心,总之并没有什么非常突出的优点。至于长相,也就是圆圆的脸蛋,还算清秀的五官。绝不难看,却又没有好看到吸引那些出色的男知青,让他们忽略她的种种现实缺点。

至于不能干的男知青,自己还需要家里的补贴,又能怎么补贴苏玉呢

因此在知青的圈子找了一圈之后,苏玉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过去没有考虑过的刘家村的村民们身上。

刘家村适龄的年轻人很多,不过乡下人结婚早,因此未婚的,并且家庭条件还不错的,排前两位的就是生产队大队长的儿子刘建军,以及家里只有三口人,三口人都是壮劳力的刘山。

说起来当然是刘建军的家庭条件更好,因为生产队大队长是有工资拿的,而且还有点权力,可以决定村民的工作分配之类的。如果苏玉嫁给刘建军,就很容易拿到打猪草喂猪之类的比较轻松的工作了。就像刘建军本人,因为家庭条件好,他就不怎么下地,只干一些轻松的工分少的活计。

至于刘山家,就纯粹是卖力气干活了,但是一家子都勤奋能干,刘山又时不时的能弄到一点猎物,因此他家也有些积累出来的家底。

苏玉考虑了一圈,觉得大概只有这两家的生活条件,才能不介意娶一个不能干活的懒媳妇,让她能继续的混日子。

然后在刘建军和刘山之间,她犹豫了一番之后,还是选择了家庭条件略差的刘山。

因为刘山长得高大健硕,英俊挺拔。而刘建军则是个矮敦子,个子在青春期没有长起来,只有一米六几。

苏玉虽然想给自己找一张长期饭票,但是她除了想少干活,能吃饱之外,倒是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追求。因此她没有选择家庭条件更好的刘建军,而是非常颜控的选了长得更好的刘山。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